目 录
加快推进北伐战争主题公园建设 打造我市爱国主义
教育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民革郑州市委员会(1)
加快工匠型人才培养力度 助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民盟郑州市委员会(7)
关于对老旧小区“无主管楼院”物业管理的思考及建议
民建郑州市委员会(13)
关于加快推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议
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员会(17)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强化国家中心城市战略支撑
郑州市政协经济委员会(24)
关于展示推广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委员 董建山(29)
关于加强我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委员 张晓红(35)
关于全面实现“郑州全城一卡通”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委员 张友阳(40)
逐步扩大豫A小客车高速免费通行范围 促进郑州区域经济一体化 民革郑州市委员会(43)
充分发挥郑州政协文史馆作用 打造基本政治制度宣传教育基地 民革郑州市委员会(47)
大力发展会展业 促进郑州经济发展
民革郑州市委员会(52)
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力促郑州
乡村振兴 民盟郑州市委员会(57)
完善金融集聚功能 加快郑州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民建郑州市委员会(62)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民建郑州市委员会(68)
大力推进交通法治建设 提升郑州交通管理水平
民建郑州市委员会(73)
全面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 进一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
民进郑州市委员会(78)
打造生态健康示范区 完善国家中心城市功能
农工党郑州市委员会(84)
关于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 保障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建议 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员会(88)
加强自贸区营商环境建设 大力推进民间商事调解
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员会(91)
关于把郑州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种业之都”的建议
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员会(96)
加强郑州大物流多式联运 提高交通枢纽体系运输效率
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员会(104)
解决中小企业难题 助力中原经济发展
郑州市工商业联合会(111)
弘扬企业家精神 振兴实体经济
郑州市工商业联合会(117)
大力推进信息化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 加快郑州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郑州市工商业联合会(122)
关于加快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金融创新的若干建议
郑州市政协经济委员会(126)
发展休闲农业 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郑州市政协农业委员会(131)
创新学前教育体制机制 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
郑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138)
关于积极推进郑州市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144)
打造文化高地 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郑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50)
关于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郑州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154)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夯实
生态基础 郑州市政协城市建设委员会(158)
关于依托登封市古观星台区域申请“国际星空自然
保护区”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委员 时文忠(164)
关于加大郑州市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政府财政补贴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委员 皮上超(169)
提升新时代青年的获得感 郑州市政协委员 苏东霞(173)
关于进一步壮大我市实体经济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委员 周克俊(176)
关于如何做好公民人身安全保护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委员 马金营(181)
加快推进北伐战争主题公园建设
打造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民革郑州市委员会
2018年是北伐战争结束90周年。北伐战争是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上,以推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驱逐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为目的的正义战争,通过北伐战争,我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结束了军阀混战局面。郑州市碧沙岗公园作为北伐战争阵亡将士陵园,见证了郑州市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但该陵园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宣传:公园内只建有一座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没有设立专门的北伐战争纪念馆,使郑州市的市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不能深刻地了解历史,而且目前园内设置了大量游乐设施,这既不符合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也与烈士陵园的庄严气氛不相适宜。
为此,民革郑州市委两次提交提案进行呼吁:2006年3月,在政协郑州市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交了《建议把碧沙岗公园建成北伐革命战争主题公园》的集体提案;2011年3月,在政协郑州市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再次提交了《科学规划碧沙岗公园等近现代革命遗址 强力打造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集体提案。两次提案使北伐战争主题公园建设工作得到一定的推进,但进展速度不尽人意,为加快此项工作的开展,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再次呼吁加快北伐战争主题公园的建设,打造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一、加快推进北伐战争主题公园建设的背景
据调查,我国现有的“北伐战争纪念馆”仅有两处,即广东省韶关市北伐战争纪念馆、湖北汀泗桥北伐战役遗址纪念馆。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为了尊重史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先期恢复了10处中共要人、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故居或旧居;《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也获得通过,重庆市将投入28亿元保护抢救395处抗战遗址,此举在海内外影响甚大。
北伐战争时期,郑州是唐生智与冯玉祥所属两路北伐军会师的地点,又是冯玉祥将军第二次北伐进军冀、鲁的出师地点和回师休整地点。上述史实表明,郑州在北伐战争时期居于战略要地的位置。同时,据专家考证,郑州碧沙岗是全国唯一的一处面积最大、保存完好、保存遗迹遗物最多的北伐阵亡将士烈士陵园,陵园中部的烈士祠、碑亭等大片古式建筑以及40余通碑刻均保存完好,其中包括1992年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北伐阵亡将士永垂不朽”纪念碑。
事实上,建立碧沙岗“北伐战争纪念馆”问题曾经引起各级党政领导部门的关注:早在2001年,郑州市政府就研究并同意在此修建烈士纪念馆。《郑政会纪〔2001〕68号纪要》上显示,当年,郑州市政府在研究解决文化系统若干问题时明确指出:“文考院从烈士祠搬出,在原址上恢复建设烈士纪念馆”。2006年7月,当时的郑州市市长赵建才、常务副市长李柳身分别在省政府批转的全国人大提案《关于以碧沙岗北伐烈士陵园为基地兴建北伐战争纪念馆的建议》上批示:“此事多方面均有呼声,郑州市确应认真研究”,“请文化局牵头提出立项申请,按基建程序抓紧立项。”在得到市领导批示后,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及当时的主管单位市文化局即于2006年12月将兴建北伐纪念馆立项报告送交郑州市发改委;市文化局领导还专程赴京拜访了冯玉祥之女冯理达。2011年8月,针对民革提案,市文物局、园林局答复,郑州市已经确定将碧沙岗公园建设为北伐战争主题公园,并将依托“烈士祠”建设“郑州北伐战争纪念馆”。
二、加快推进北伐战争主题公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鉴于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呼声,我们建议重修北伐阵亡将士陵园,将碧沙岗公园建成北伐革命战争主题公园;并以此为契机,合理规划郑州近现代革命遗迹和遗址,强力打造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其重要意义在于:
(一)提升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不忘初心,缅怀先烈,砥砺前行。北伐战争系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掀起的革命高潮,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的嚣张气焰,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同时,传播了共产主义理想,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更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人才,为以后开展武装斗争、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继承和发扬革命志士为国家舍生、为民族取义的奋斗精神,必将提升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励人们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
(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我市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构建文化强市创造机遇。近年来,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开展,台湾地区的一些政党,如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政要相继访问大陆、访问郑州,在他们的访问行程中,拜祭革命先烈、拜祭新郑轩辕黄帝故里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安排。再者,冯玉祥将军领导的西北军将领及部属在台湾、海外分布甚广,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郑州北伐战争主题公园的建成,将成为海峡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的桥梁与纽带。同时,规划和修缮一批我市近现代革命遗迹遗址,将会吸引大批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前来参观游览,从而大力提升郑州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促进我市文化产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三)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打造城市文化品牌。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既有厚重的古代文化遗产,又是一座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是北伐将士为国家统一抛头颅、为民族解放洒热血的奋战之地,也是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成立地和“二七”大罢工的发生地。近年来郑州在古代历史文化建设上做出了不少成绩,但是在革命遗迹遗址规划建设方面还有所欠缺,北伐战争纪念馆如果建成,将是对广大市民、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民革中央曾下发通知开展“观故居 走多党合作之路”活动,要求各级民革组织参观民革前辈故居及纪念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冯玉祥在1948年民革成立之时即为民革常务委员和政治委员会主席,如果北伐战争纪念馆、冯玉祥纪念馆建成,将会得到民革中央的支持,号召各级民革组织前来参观学习,同时也将吸引全国各级政协组织前来参观学习,有助于打造我市文化品牌,弘扬我市的光荣革命传统。
三、加快推进北伐战争主题公园建设的具体建议
(一)举办北伐战争纪念活动
由政协文史委、市文物局、民革市委等单位牵头,在碧沙岗公园北伐战争纪念碑前举办纪念活动,组织广大市民群众走进历史,缅怀先烈,为北伐战争主题公园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加快进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搬迁工作
由于“烈士祠”一直被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占据使用,导致北伐战争主题公园的建设立项迟迟不能推进。据了解,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已在管城回族区选址建设新院,建议加快该研究院新址建设工作,尽快从“烈士祠”搬迁出去。
(三)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郑州北伐战争主题公园
1.重新修缮“烈士祠”,“民族、民权、民生”亭,将散落的烈士墓碑在“烈士祠”内集中镶嵌,形成碑墙,作为对北伐阵亡将士定期进行祭奠的主要场所,并尽快拆除与烈士陵园庄严氛围不相适宜的建筑与游乐设施。
2.以“烈士祠”、“北伐战争纪念碑”等建筑为依托,在公园北门至“烈士祠”的范围内规划建设北伐战争主题公园。
3.在烈士祠内建立北伐战争纪念馆、冯玉祥纪念馆,对北伐战争进行全面介绍,对冯玉祥将军在河南、第2 9军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事迹、与共产党的合作及对民革创立所做的贡献等进行详细介绍,使碧沙岗真正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4.由市政府出面协调园林和文物部门,立足于园林艺术和文物保护的双重角度,对碧沙岗公园进行重新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其纪念北伐革命战争的主题。据调研,由于碧沙岗公园系园林部门管辖,而园内的市考古研究院系文物部门二级机构,双方需要就有关具体事项进行协商,仅靠单方力量难以解决问题。
加快工匠型人才培养力度
助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民盟郑州市委员会
工匠型人才指的是具有高级技艺水平及专注、精益、敬业、创新职业精神的手艺工人。当前,我国经济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要将“中国制造”打造成高品质的代名词,需要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工匠型人才的不懈努力。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工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推动制造业提升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的需要。
郑州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参与者之一,面临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任。《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年)》中明确提出让郑州成为先进的国家制造中心。要实现这个目标,必然离不开多层次人才体系的支撑,即: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群体、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群体、规模宏大的“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加快工匠型人才培养,对推动郑州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打造先进的国家制造中心,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郑州市工匠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一)人才数量少、地位低。一是人才储备不足,高级技工人数比例较小。据相关部门统计,2016、2017年,郑州市获得市级以上技术能手称号的人才各有10人。2017年,有53名职业院校的在校生获得各类“国赛”的奖项。人社部公开表彰的2013年—2016年国际、国内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全国技术能手” 648人中,河南只有5人。同样作为中部省会城市的武汉,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的有14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津贴的有8人,省级技能大师20人,市级技术大师、技术能手1638人。差距相当明显。按照“智汇郑州”人才工程新政,2020年前还需要引进培养4.3万名高技能人才、重点产业人才,方能基本满足郑州制造业对优秀工匠的需求。二是高级工匠人才在企业和社会上地位低,发展通道不够通畅,许多企业一般重视高级管理人才,忽视技术工人。三是传统产业结构性过剩,普通产业工人转岗困难。
(二)工匠型人才的孕育土壤不肥沃,吸引高技术工匠人才扎根的产业、企业、平台少。目前郑州“工业大而不强,产业发展层次总体较低”。郑州市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191.3亿元,其中高技术业完成增加值仅407.1亿元,相比其他国家中心城市, 工业增加值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例严重偏低。郑州工业投资少,2017年武汉的工业投资为2404.95亿元,而郑州整个第二产业投资才1354.2亿元,投资远远落后于我们的邻居。规模产业群、平台少,高精尖的产业体量低,直接导致了能为高级技工提供的工作岗位少、机会少。纵然有优厚的人才吸引政策,技能人才们也是“望门兴叹”。
(三)工匠型人才的自我培养体系尚未形成。政府、社会、产业、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力的工匠型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培养配套措施还不健全。一是政府对工匠型人才的培养、培育、储备、继续教育尚无统一的一揽子计划和统筹部门。二是社会对工匠人才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很多市民认为产业工人地位低,不愿意加入产业工人行业,也不想自己的子女进入该行业。三是部分企业对产业工人和实训的职教生没有终生教育规划和长远的技术培训规划,资金投入少,职业培训考核缺乏科学标准。四是工匠型人才成长通道没有打通。工匠型人才向机关事业单位、专职技岗和管理岗位上的流通渠道不畅,发展空间狭窄。五是当前承担着储备技术人员培训的职业教育举步维艰,存在着招生难、经费少、实训难、师资少等问题。目前郑州市属各级各类职业院校128所(含技工学校),在校生仅有42.18万人,毕业直接就业服务郑州的人数比较少。职业教育经费少。当前郑州市生均公用经费调整为5203元/生,实际上有的职校还达不到这个标准,和普通院校经费差别较大,不能满足教学管理需求。职业教育实训难。实训基地少,校企合作不完善。师资少、教师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和技术类教师比率低。
二、关于加快郑州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要提高对普通产业工人的重视程度。普通产业工人是高级工匠技术人才的来源,应通过政策扶持、宣传教育等手段提高全社会对产业工人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产业工人职业在市民心目中的吸引力。加强对产业工人的职后提升培训,把职后培训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另外,加快改革城镇户口登记制,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为产业工人进城落户创造条件,满足产业工人融入城市的需求。拓宽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明确技能人才的流动方向和途径,制定工匠型人才向机关事业单位、专职技岗和管理岗位上的流动办法,明确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之间比照认定的途径和办法等。
(二)要积极搭台唱戏,增加工业投入,引进先进产业或者资助、激励本土企业转型,打造吸引人才的基地和孵化平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工作机会,技能人才也没办法被吸引来。要在鼓励本土双创的基础上,一方面按照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纲要,立足实体经济,分解目标,分地区、有计划的逐年引进、建立高新产业群。另一方面资助、激励本土高校的科研向产业化转化,构建本土大型产业基地。
(三)构建企业、普通高校、中高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共同参与的“工匠型人才培养计划”。可以考虑成立统筹部门,制订全局的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发挥四者联动作用。一是帮助普通产业工人打通走向高级工匠技术人才的通道。利用企业技术培训、高校技术培训等方式提升他们的素质。联系高校为高级工匠人才提供单列的深造机会,并颁发荣誉学位。二是在职业学校(院)建立“双师型教师”和“工匠型学生”的孵化机制,创造“招工即可就业、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模式。三是在中小学逐步全面开展“STEM教育”,提高“STEM”师资水平,使课程真正落在技术、科学和创新上,提高家长和学生对技术的认可度。四是加大经费支持以及媒体宣传,在企业建立“大师工作室”(“工匠工作室”)机制,支持高级工匠以“学徒制”的形式开展传帮带,让其带动中级、初级产业工人和职业院校学生一起进步,培养储备人才。
(四)实施“郑州工匠”(或 “寻找郑州工程师”)计划。大力培养选树“工匠型”高技能人才。可设置“大国工匠”、“中原工匠”、“商城工匠”三个档次称号,每年定期接受申报,对入选的对象颁发称号、奖金及实行岗位津贴激励政策,利用媒体大力宣扬此类活动,在社会上为优秀高技能人才扬名,逐渐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调动更多劳动者技能成才的积极性。
(五)整合现有市属职业教育,努力构建适应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职业教育体系。一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布局优化,建设一批样板职业院校;二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落实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相关政策,保证相关的资金及时到位;三要强化产教融合、校区合作,积极推行“引企入校,送教进企,订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四要改革人事管理制度,通过引进、聘用、培养等灵活方式,设置一定比例一线技术人才岗位,使其能适应人才引进需求。
(六)积极创建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是各类高级技术工人展示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目前郑州只有交通技师学院的“车身修理项目”一所大赛集训基地。要依托现有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以及高等院校,按照世赛标准升级改造或继续投资新建市级世赛集训基地。利用世界技能大赛的契机,统筹开展全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在“智汇郑州”奖励的基础上,再给予竞赛组织单位赛前培训补贴,激励全市企事业单位把岗位练兵与技能竞赛有机结合起来,挑选顶尖技能人才,培养出更多符合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求的工匠型人才。
关于对老旧小区“无主管楼院”
物业管理的思考及建议
民建郑州市委员会
一、老旧小区“无主管楼院”问题是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一直以来,郑州市老旧小区“无主管楼院”因“脏、乱、差”的环境为人“诟病”,同时也是建设郑州市中心城区、落实十九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绊脚石。
依据郑州市爱卫办数据:郑州市区共有居民区4647个,其中有专业化物业公司管理的1545个,没有专业化物业管理的3102个(多为老旧小区),占总数的66.75%。从2017年3月份以来,市爱卫办共抽查居民区1352个,发现问题78231处,主要表现在杂物乱堆、垃圾积存、污水横溢、黄土裸露、乱贴乱画、废弃物多、蚊蝇密度高、“四害”防治设施缺失等方面,由于长期无专业化管理主体,导致这些居民区秩序混乱,私搭乱建、毁绿占绿、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现象长期存在,有的小区主要通道竟然变成了马路市场。老旧小区“无主管楼院”的“破败”与旁边的高楼井然有序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居住在老旧小区群众也时有怨言,因此老旧小区“无主管楼院”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二、老旧小区“无主管楼院”现状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物业”自身因素。老旧小区房屋大多是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所建,因年代久远房屋老化严重,很多没有征集维修基金,无人修缮,居民区道路因基础本来落后又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没有路灯和庭院灯,垃圾收集容器缺失、破损,公共管网老化,污水管道、化粪池堵塞,无治安亭、警卫室,缺少健身器材,通信、消防、充电设施损坏等大量问题存在。老旧小区“物业”难管是专业化物业公司不愿进驻的首要原因。
(二)“人”的因素。按照《物业管理条例》规定:“业主应按时缴纳物业服务费”,以用于小区公共部位、公用设施设备等的维护。”但老旧小区居住人口特征是“人口杂、人心散”。大部分是经济能力有限的老年人及租房户,并且租房户流动性大,对社会工作配合度也低,这些老旧小区日常的环境卫生往往由社区暂时代为治理,每月5元的垃圾清运费都难以收缴上来。业主缴纳物业费意识欠缺,而引导和转变业主物业费缴费意识又需要一定的过程;加之老旧小区由于人心不齐,十之八九没有成立业委会,形不成共识,无法签约物业服务企业,也是专业化物业公司不敢贸然进驻的一个原因。
(三)“制度”的因素。《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郑州市物业管理纳入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郑政〔2011〕8号文)中明确了将物业管理纳入社区建设,并以城市建成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为重点。尽管目前郑州市“市、区、街道”三级物业管理考核机制已建立,郑州市各区也摸索了以引进专业公司进驻、社区介入式服务、后勤式过渡管理等多种模式去实现长效管理;市政府也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去改善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但后期对老旧小区管理上的政策资金支持和奖补机制并没有及时跟上,由于老旧小区状况的特殊性,推进老旧小区专业化物业管理缺乏后续动力和支持。
三、多措并举,引导专业化物业管理企业进驻无主管楼院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为努力打造我市中心城区宜居社区,应在不断完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健全功能的基础上,坚持依法依规、业主自我管理,鼓励、支持物业管理市场化、专业化,实现管护到位、业主满意的美丽宜居“老小区”,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老旧小区各种“物业”(包括房屋、道路、各类管网、照明、监控等)的改造提升投入。既要加大完善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也要对危旧房屋的修缮、加固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比如屋面“隔热层修复”、“平改坡”按面积给予一定的奖补资金,以提高老旧小区业主自我修缮物业的能力,提升“物业”的管理价值,同时降低物业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加强基层群众组织建设,倡导老旧小区依法依规成立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引导业主提高法律意识,自觉行使业主的权利和义务,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二是加强社区对老旧小区业委会、物业管理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当地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形成“市、区、街道、社区、物业公司(或业主委员会)”“五位一体”的考核奖评机制,真正落实“物业管理工作纳入社区建设”的意见。
(三)制定奖补和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专业化物业公司进驻。比如考虑对进驻老旧小区的物业服务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补贴,对管理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并签订5年以上期限的物业服务合同,承诺提供一定标准的物业服务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奖励经费按照3:3:4的比例从合同签订第一年起分3年拨付到位,也可以逐年降低奖补资金直至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正常运转;再就是制定优惠政策对确有家庭困难的业主物业费给于免除或补贴,免除企业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活动中垃圾清运费,有关税费等,补贴电费、水费等费用,以合理降低物业管理成本。
(四)建立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基本标准、物业收费基本指导价及考核机制。由于老旧小区自身的特殊性,政府应提供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基本标准及物业收费基本指导价(类似于政府抑制房价),使得物业服务标准有依照,业主缴费有依据;同时建立物业企业的进驻、退出的考核机制以确保服务达到标准,达到业主满意。
(五)坚持依法依规、公平公正,推进物业管理进一步法制化。政府应搭建平台,通过网络信息共享把物业公司的诚信经营、业主缴费信用纳入到银行征信体系,以保障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的责、权、利的法律关系,达到老旧小区物业长效化管理的目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关于加快推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议
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员会
2月22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生态建设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动员大会,提出要把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明确任务,强化责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争取通过两年努力,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进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奠定更加扎实的生态基础。
一、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顺应郑州发展需要
首先,生态园林城市是园林城市的更高层次,是目前国家评价城市生态建设管理水平的最高形态和荣誉。住建部分别于2016年1月和2017年11月命名徐州、苏州、寿光、昆山、珠海、南京、宝鸡、常熟、张家港、杭州、许昌等11个城市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与我市相邻的许昌市在全省率先获此殊荣。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发展理念和方式、提升城市形象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气污染严重,市民对“蓝天、白云”渴望强烈,推进环境治理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园林绿化作为唯一主动调节碳氧平衡的城市设施,可以有效调节气候,改善空气质量,保持水土,减少噪音,美化景观,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大气污染的根本之策。
其三,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而且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园林绿化事关城市的品位和形象,优美的绿化环境,既能为市民带来优质的生活体验,也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既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需要,更是市民群众的期盼。
二、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有利条件和差距
(一)有利条件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涵盖综合管理、绿地建设、建设管控、生态环境、市政设施、节能减排等7大项47子项92个指标要求。根据我市自测,大多数指标和要求已达标或基本达标。体现在:
1.园林绿化建设成绩显著。一是编制了《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30)》,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二是建设力度前所未有,截至2017年年底,初步统计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率达35.5%,绿化覆盖率达4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达到或超过标准要求;三是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园林科研不断开展,古树名木有效保护,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向指标化转变,积极开展海绵型绿地和公园建设;四是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园林博览会,扩大了郑州的影响力。
2.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路网建设取得突破,景观亮化和户外广告不断加强,供热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推进。
3.城市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湿地资源保护、废弃地修复、城市水体保护治理取得初步成效,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措施有力,市区优良天数逐步提高。
(二)主要差距和问题
1.园林绿化方面。一是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建成区内5000㎡及以上公园面积按照500m服务半径,2000—5000㎡的公园游园绿地按照300m服务半径覆盖居住用地的比率)≥90%,不达标;林荫路推广率(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的人行道、自行车道)存在差距。二是新、老城区绿化严重不平衡、差距较大。近年新建的生态廊道、区级综合性公园、铁路沿线绿化、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区级游园、道路绿化等项目,尽管每年新增绿地面积1200公顷左右,但绝大部分都位于新城区或城区外围,老城区增绿有限,缺绿少荫状况未有根本改善,造成市民无感。同时,中心城区建成区“三绿”指标与实际有较大出入,2016年中心城区建成区443平方公里,据调查,统计绿地有许多位于建成区之外(如四环路外的生态廊道、公园、黄河大堤沿岸等),除郑东新区、惠济区达到或超过指标要求外,其他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尤其是金水区、管城区等三环路以内老城区差距较大,指标较低。三是地铁、高架桥、下穿隧道、道路拓宽改造等市政工程项目占绿移树多,造成绿地系统碎片化,影响城市环境和市民生活。表现在:地铁站点施工大量占用已有绿地和市政道路等公共资源,满城开挖,有些甚至把员工宿舍、材料堆放点都设置在原有绿地或道路上,影响城市形象。国内南京、苏州等城市地铁施工仅仅占用半幅路,我市一号线施工中曾邀请专家对占用空间问题进行调研,专家表示郑州占用空间较大,应压缩,控制占用公共资源,不能一味方便施工企业;省住建厅也对郑州地铁等施工占绿、迁移大树问题提出批评。高架桥及道路拓宽改造缺乏科学规划,原有绿地、树木大量迁移,新建桥体、快车道紧邻路旁建筑,满目钢筋水泥森林,缺树少绿,观感极差,如京广高架、陇海高架、农业路高架、文化路北段等许多路段人行道狭窄甚至无人行道,没有行道树,而西安等城市有路就有行道树、绿化带,对比明显。四是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进展不大,缺乏有效推动政策和措施。
2.其它方面。一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距标准(≥292天)差距大,尽管2017年比2016年有所提高,但仍未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任务艰巨,形势严峻。二是北方采暖地区住宅供热计量收费比例(≥40%)基本未实施。三是城市再生水利用率(≥30%)不达标。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市规划区内湿地资源普查,城市山体现状摸底与生态评估等亟待解决。
三、加快推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几点建议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要求高,涉及范围广,是一项高标准的系统性工程。必须从整个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高度来部署安排,树立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尽快缩小各方面与标准差距。
(一)对照《标准》,进一步摸清底数
要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做法,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市规划、城建委、城管委、园林、国土、交运、环保、水务、林业、文物、气象等部门协同,进一步摸清各方面现状底数,邀请住建部专家组成员实地调研指导,有针对性的制定减少差距的措施,细化工作实施方案,对工作任务、措施、标准、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限详细明确,部门协同,市区联动,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创建攻坚战。
(二)成立高规格的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及其日常办事机构
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挂帅,分管生态、城市管理的市委、市政府领导主抓,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下设综合协调部(市政府办公厅、市园林局牵头)、宣传部(市委宣传部牵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部(市建委牵头)、规划技术部(市规划局牵头)、市容市貌综合整治部(市城管局牵头)、中心城区督导部、县市督导部、市直有关单位督导部等。抽调相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建立例会和督导机制,实行倒排日期,挂图作战,具体协调推进创建工作,确保按时限达标。
(三)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重点发力
1.下大力气,尽快改善老城区(三环路及以内)环境。一是遵循“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地均衡性原则,按照老城区每15平方公里、新城区每1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一个10公顷以上的综合公园和每平方公里规划建设1—2个面积4000平方米以上游园的要求,结合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和城区功能疏解等,拆违(临)建绿,见缝插绿,充分利用有限空间规划建设游园绿地,主次干道沿街拆迁的10米宽以下带状土地或10亩以下单独地块一律不再安排建设项目,全部建设成为公园、游园或街头绿地。二是科学规划,建绿留白。成片改造开发项目如棚户区、商都历史文化区等,必须在控制绿地率指标的同时,综合考虑绿地的均衡性,开敞空间,增绿留白,大幅减少建筑密度和开发强度,科学布局规划建设绿地。三是发挥辖区政府的积极性,以区为主考核“三绿”指标,按照“谁缺谁补”的要求,由各区政府负责,加快辖区各类绿地、屋顶绿化、林荫道路建设,实现中心城区绿不断线,景不断链,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生态宜居。
2.转变理念,改变地铁、高架桥等市政建设占绿缺绿现状。牢固树立“两山论”理念,彻底改变唯经济论,坚决压缩、严格控制地铁施工占绿移树,科学规划建设地铁站点、高架桥、拓宽改造道路等,达到交通道路与绿化融合,一路畅通一路绿荫繁花。
3.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新城区。以郑东新区为标杆,其他新城区(新建区域)大力实施生态绿化工程,坚持规划建绿,通过各种形式建设绿地、增加绿量,达到开门见绿、推窗见景、百米见园。
4.在市区及周边,以北龙湖、绿博园、园博园、西流湖为重点,打造四个城市“绿心”,以三环、四环和绕城高速为重点,打造三个城市“绿环”;以贾鲁河和南水北调干渠为依托,建设两个城市“绿带”;以市区河流水系、湖泊、湿地等生态节点保护为重点,建设一批滨河生态公园、湿地公园、打造城市“绿肺”;大力推进生态廊道和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建设,通过生态隔离,立体交通连接,打造绿色圈层,绿化走廊、绿地网络。形成主城区绿色生活圈,城市周边生态隔离圈和外围森林防护圈,构建“四心、三圈、两带、九水、三十一廊”的网络化生态空间,为中心城区提供绿色屏障,营造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
5.加大污染治理,发展供热计量,城市再生水利用等,按时限达标。
(四)严格考核督查
制定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考核办法及细则,半月督查,每月考核、季度公布,把考核结果作为市直机关部门和各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建立督查制度,对工作落实、开展情况定期督查和专项督查,及时通报。建立奖惩制度,对工作不力,未按时限完成者进行督办问责,对按时完成任务的给予表彰奖励。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强化国家中心城市战略支撑
郑州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制造业是国计民生重要战略支撑产业,近年来,在国家战略推动下,重庆、武汉、长沙、西安、合肥、南宁、贵阳以及长三角地区的杭州、南京、常州等一批城市都在抢占先机,超前布局,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郑州作为具有较强基础的制造业城市,应立足“工业立市”和“创新驱动”战略,全力激发企业主体的内生动力,精准释放政府部门的外在引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以新供给创造新价值、引领新需求、实现新发展,强化国家中心城市战略支撑。
一、我市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概况。到2017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5%,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2%;实现销售产值201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2.6%,全年共生产矿山专用设备97.62万吨,同比增长25.9%,生产空调器174.66万台,同比增长79.6%,生产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29.33万套,同比增长10.7%。
(二)重点行业和布局。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近500家,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130余家、专用设备制造业230余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00余家以及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20余家。我市高端装备的优势行业主要集中在盾构装备、高端煤矿机械、大型工程装备、高端纺织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和机器人、传感器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主要分布在东西两大发展板块,东部板块以经开区、航空港区为主,重点有盾构装备、矿山装备、大型机械装备等产业;西部板块以高新区、荥阳市、上街区、新密市为主,重点有智能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装备、通用航空装备、环保装备等产业。
二、我市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一)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少且不完善。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内行业种类不多,全国性的智能制造业建设滞后,技术产业化基地、通用航空产业园实力薄弱,生产服务业的功能不突出,辐射功能弱。
(二)扶持重点企业发展措施不到位。在重点企业的指标的考量上不精准,在一企一策的实施上效果不够显著,扶持政策措施创新不够,企业发展效果不理想。
(三)与“互联网+”融合不够。制造业与“互联网+”产业融合速度较慢,多数企业对“互联网+”重视不够,逐渐丧失发展机遇,没有把“互联网+”的发展动能挖掘出来并充分使用。
(四)基础制造业换代提升慢。我市制造业有一定基础,但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以及研发、系统集成滞后,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提升慢。
(五)项目招商力度不够。我市项目规划不够,项目立项慢,以项目招商的方式单一,没能把高质量的大商优商招进来。
(六)中小企业发展质量低。大型先进制造业与中小企业,互相补充,相辅发展。我市对中小企业关注不够,服务、引领和管理没有赶上需求。
三、进一步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一)培育若干产业链完善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聚焦智能制造、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医疗装备、新材料、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精密制造等重点领域,打造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机器人,加快建设全国性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精密制造等技术产业化和数控装备发展,规划建设国家强基技术产业化基地,打造零件、特定领域部件和整机“三大集群”;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器制造、通航飞行等产业,规划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加快推进一批功能突出、辐射功能强的生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动产业金融、工业设计、信息系统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向产业园区集聚。
(二)选定一批企业重点精准扶持。优化供给结构,选定一批具有国内一流产品和技术、与国家战略对接的、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精品企业,纳入市重大项目调度,给予一企一策,对点精准扶持;实施领跑计划,选定一批行业细分领域里的具有单打冠军能力和潜质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在创新驱动、标准引领、系统节能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的企业,给予持续的重点扶持,使其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中成为新的发展动能。
(三)着力推进产业领域的“互联网+”智能改造项目。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占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机遇,夺取先发优势。建议选定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加以重点扶持推广,每年增加10余家,系统规划,分层次、成体系建成以数据交互、可视车间、互联互通、智能诊断为基础的计算机集成管理生产系统。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市制造业发展中创新驱动力量,推动车辆和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四)加快基础制造产业的换代提升。着力提升装备制造业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装备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快工程机械、成套设备等产品升级换代,积极培育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农机装备、能源装备、应急安全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力争在数控机床、基础制造装备等领域加快突破,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推动产业联结,引导机械、电子、化工等传统工业与车辆、高端装备制造业关联,通过改造、整合、提升,形成适应车辆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需要的零部件配套工业体系,提高车辆和装备制造业本地零部件的配套率。注重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与车辆和装备制造产业融合,提升车辆和装备制造业电子产品的技术含量。
(五)谋划项目加紧招商。一方面要集中优势资源招大引强,突出整车、整机和龙头型制造企业的引进,以增强产业带动性和后劲,把做大做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另一方面要实施产业链招商选商。以产业链为主线,放眼全球,聚合优质资源,以“补链”思维精准招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和配套产业。积极推进国内外企业合资合作,利用中德合作好时期和我市的优势,切实加快德国产业园的项目规划和招商工作。
(六)关注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德国在推进工业4.0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发挥大型制造企业如西门子、博世、菲克尼斯电气等巨头的领头作用,而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都是中小制造业企业,很多“其貌不扬”的中小企业常常在某个细分领域独占鳌头,培育这些中小企业,更有机会在这场“个性化制造”的工业战中抢夺先机。重庆市汽车产业建成了“1+10+1000”的集群,产业链的主体是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建议进一步借鉴相关经验做法,出台配套中小民营企业的专项扶持政策,进一步夯实我市制造业基础。
关于展示推广黄帝文化精神
标识与精髓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委员 董建山
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肇始于黄帝时代,黄帝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代代传承发展,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更是郑州独特文化禀赋。郑州市政协多年牵头研究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其成果已通过权威专家评审,特建议展示推广。
一、背景和基础工作
(一)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文件多次提出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和精髓这一命题。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今年8月21至22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二)郑州作为黄帝故里,提炼展示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义不容辞。郑州,既是国家发展格局中布局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城市,又在国家史、民族史、文明史上居源头地位,在深入落实中央关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负有特殊使命。黄帝文化是郑州城市文脉的“脉中之脉”、主脉,五千多年前,黄帝带领先民,在这里肇造了大一统的国家、民族、文化,奠定了五千多年从未间断的中华文明的基石。黄帝文化是郑州在国家、民族乃至世界意义上最大最厚重最具竞争力的文化禀赋,对郑州在国家和国际文化中占具重要地位具有核心战略意义。提炼并带头展示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做好黄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郑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文化目标的应有之意。郑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的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目标就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华人共同精神家园。连续十几年高规格成功举办拜祖大典并于近年来在港澳台及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境外举行的分会场拜黄帝大典,国际影响巨大,世界华人对郑州提炼和展示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充满期待、高度关注。
(三)郑州已牵头提炼出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并得到专家高度评价。郑州市政协早在接手统筹筹办拜祖大典的2014年底就着手推进黄帝文化精神标识和精髓的研究,历时数年,数易其稿,今年起,专门成立了由市政协主要领导牵头的课题组,开展集中研究,其成果于今年6—8月陆续征求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光明日报社、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古都学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几十个学术机构的50多位顶级专家的意见,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提升完善。今年9月11日,包括著名学者李伯谦、赵德润、朱士光等在内的专家评审组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审,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郑州提炼的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是目前最系统全面、最权威科学的成果,对持续扩大郑州国内外影响力,对促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做好应用、转化。
二、关于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的内容
黄帝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传承发展五千多年,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经长期探索,本次研究成果对其精神标识与精髓进行分层表达,既有宏观纲领性表述,又依纲分目,脉络分明。
(一)宏观纲领性的表述:鼎新、大公、中和。
(二)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的具体内涵。在上述6个字的基础上扩展为三个层面24个字:“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以人为本,中和大同”。其中,“自强不息,革故鼎新”,总体归“鼎新”层面;“厚德载物,天下为公”, 总体归“大公”层面;“以人为本,中和大同”,总体归“中和”层面。这六句话又各自蕴含具体精神,分别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主要体现在努力奋斗、持恒执着、追求梦想等方面;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主要体现在开放包容、肇始文明、日新又新等方面;厚德载物的仁德精神,主要体现在德施天下、仁爱百姓、克己奉公等方面;天下为公的正大精神,主要体现在国家认同、除暴安良、兼济天下等方面;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善政为民、持续发展等方面;中和大同的和谐精神,主要体现在尚中崇正、和平共处、民主融合等方面。
三、关于展示推广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的建议
对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的科学提炼,为郑州城市文化灵魂的塑造奠定了重要精神内核,建议全面展示、运用。
(一)在城市人文精神塑造上:纳入郑州城市精神,融入文明建设全过程。建议有关部门对目前郑州的“博大、开放、创新、和谐”城市精神进行再研究,把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纳入城市精神和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市民文化自豪、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促进干部队伍建设和市民文明素养提升。同时,积极推动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进网络、进社区、进学校、进作品、进家庭,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二)在城市风貌上:合理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塑造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世界华人共同精神家园”相匹配的城市风貌。把提炼出的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合理应用于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市政设施、城市公交、广场园林、重要节点等。
(三)在“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华人共同精神家园”的具体构建上:突出以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为重要支撑,全面推进。一是明确具体目标。以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彰显郑州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华人共同精神家园”的精神内涵、文化特质,努力把郑州打造成“全球华人根亲圣地、世界文明互鉴窗口”,成为最具华夏文明特色的国家中心城市、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示范城市,更好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服务于国家对台对侨对外工作,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服务于河南、郑州“更加出彩”的大局;二是持续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把“鼎新、大公、中和”作为宣传拜祖大典的规范性语言,持续提升拜祖大典文化内涵和国际影响。三是规划建设跨世纪跨国际标志性文化工程。把黄帝故里改扩建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争取申报为国家文化工程,建设世界华人寻根拜祖第一圣地;研究建设“世界文明互鉴展示馆、博物馆”;系统整合黄帝故里、具茨山、黄帝宫、裴里岗遗址、唐户遗址等文化遗址遗迹,构筑以“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解读、华夏文明体验、世界文明互鉴”等为一体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基地等;四是强化黄帝文化和根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出台“黄帝文化和根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根亲文化创意产业研发、生产、集散中心。五是以精神标识为影响,争取国家重要涉侨涉台等工作会议、活动在郑举行。六是持续强化黄帝文化国际交流与传播。持续办好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根亲中国微电影大赛”等文化活动,研究与国家有关部委和国际机构共同设置与黄帝文化精神标识和精髓有关的国际奖项等。
(四)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建立郑州市推进黄帝文化和根亲文化发展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制定郑州黄帝文化繁荣发展规划。形成市委统一领导、相关机构牵头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郑州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推广展示的工作格局。
关于加强我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委员 张晓红
据全国老龄办最新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7.3%,平均近4个劳动力抚养1位老人。十三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预计到203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我国将提前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由于70年代以来独生子女较多,将来“四二一”家庭结构比较普遍,一对夫妻要抚养一个子女,照顾四个老人。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到中年,父母渐渐变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现实压力。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家庭功能弱化,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专业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的职业化养老护理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对于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显得十分迫切。
一、郑州市养老服务人才现状与困境
(一)人员数量缺乏且流失率极高。截至2017年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117.7万,占人口总数的15.57%。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16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20余万,按照国际标准,失能老人与护理人员的比例是3∶1,约需养老护理人员9.6万。我市已建成养老机构139家(包括老年公寓、敬老院、光荣院、社会福利院等),床位2.5万多张,实际工作养老护理员只有1500人左右,从事养老护理员较之巨大的市场需求,缺口十分显著,同时流失率较高。
(二)专业技能缺乏且持证上岗率低。目前我市养老机构主要是由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40、50”人员构成, 且几乎清一色为女性,呈现年龄偏大、人员老化、性别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等现象,专业技能持证上岗率不到10%。由于缺乏专业化和职业化培训,专业化程度普遍较低,不具备护理技术、心理照护等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内容仅局限于满足老年人的日常基本生活需要,适应不了养老服务模式转变。目前,我市虽然进行养老护理员初级培训,每年每期100人左右,但相对于需求来讲,杯水车薪。
(三)人才培养投入力度不足且职业认同感低。目前政府将养老服务领域重点放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在用地优惠、床位补助等方面给予较大支持,但对养老护理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投入较少,相比较国外差距很大。如日本为鼓励更多学生选修介护专业,在该专业设置高额助学金,由政府资助80%,学生只需要担负20%;同时,接受助学金的学生毕业后,只要从事介护工作满5年,将不再需要返还政府的借款。此外,日本养老福利机构对能够获得介护资格人员给予2万日元/月额外奖励。而我市对服务老年人满一年以上的养老护理员给予岗位补贴,每人每月补贴100元,满5年不足10年的,每人每月补贴150元;满10年以上的,每人每月补贴200元,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太大。
在基础弱、投入不足的同时,养老行业还存在职业认同感较低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人才荒”。我市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仅占少数,还不到1%且流失严重,仅有卫校2016年开始开设老年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自开设以来,面临招生难等问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为:一是传统观念束缚。相比较护士等相关行业,养老护理服务专业人才社会认同感较低,传统观念认为养老护理服务工作是“伺候人”的工作,导致招生难以及人才流失,来自父母、朋友甚至整个社会的不认同对年轻人来说是阻碍他们从事养老护理服务工作不可忽视的因素。二是待遇低且工作强度大。养老护理服务工作每天超过18个小时,目前我市养老护理员工资为3000—4000元/月左右,工作强度与收入不成正比。三是准入门槛低。用工荒导致不加选择用人,涌入人员学历低、专业技能不够,对外形成行业门槛极低的错误印象,导致更多年轻人更不认同养老护理行业。
二、养老护理服务专业人才发展破解之策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多层次养老护理服务专业人才体系。一是鼓励中、高职院校开设老年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并加大对其投入。可以参考师范生培养方式,通过减免学费或提供高额助学金等方式进行培养,同时要求留在养老行业一定年限等方式鼓励学生报考并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二是减免费用支持现有养老机构人员培训。提高取证率,开展千人养老护理员计划,免收培训、鉴定、食宿等费用。同时将目前中、高职院校毕业学生只能取得中级证提至高级。三是鼓励“一专两转”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专”即中、高职院校培养。“两转”即把护理等相关专业学生和已经就业的相关人才,通过免费培训或公益性岗位补贴转到养老服务专业。
(二)中、高职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一是已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要丰富课程设置。加大实训课程比例,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针对市场需求,不仅要开设介护技术专业技能课程,还要将实训课程的比例设置在60%以上,同时针对老年人多层次需求,开设营养学、康复护理、老年活动策划、太极拳等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秉持“细心、爱心、耐心”原则,在保证高水准技术服务的同时,开设倾听学、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课程,满足老人沟通交流需求。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与多家知名养老机构深度合作,将理论成果转化,不仅为其输送人才,更重要的是促使院校进行专业反思,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三)加大宣传力度,改变社会对养老护理服务专业人才的偏见。一是通过新媒体等途径向公众宣传养老护理服务行业杰出人才榜样,起到示范引导作用。二是从根本上提高准入门槛和工资待遇。公众对其偏见大多数是传统观念认为“谁都可以做”和“收入太低”,因此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转入资格,同时进行工资指导。三是改变养老护理员称呼。细节体现态度,改其称呼为“生活助理”,护理员普遍感到尊重,也更易接受。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老了,谁来护理你”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数量多少、素质高低、稳定与否,直接关系着养老服务的质量,关系着中国亿万老年人的切身利益。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为目标,让老人们晚年更充实、舒心、幸福,儿女们更放心、安心,大力推进养老护理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满足这一朝阳行业需求,促进养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全面实现“郑州全城一卡通”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委员 张友阳
目前,智能IC卡应用已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技术上讲,一张IC卡就是一台微型计算机,可以承载所有卡的功能。把所有应用融合在一张卡片里,老百姓就可以“用一张卡,办所有的事儿”,这就是大家说的“一卡通”。“郑州全城一卡通”事关市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提高,事关郑州城市管理水平,“城市一卡通”也成为各界最为关注的智慧城市应用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郑州市民IC卡应用十分普及,应用IC卡已成为郑州人的习惯,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它。同时,通过通过调研,发现IC卡的使用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系统建设的统一管理存在不足。目前,智能IC卡应用多头管理、协调困难,政府规划和顶层设计难以落地,一定程度上存在各成一体、各自为政和各行其是的割据现象,“郑州全城一卡通”急需加强领导。
(二)尚未建成全市统一的服务入口。我市已建立多个利民、便民和惠民智能IC卡应用系统,但是尚未建成全市统一的应用平台和服务入口,“郑州全城一卡通”基础应用环境亟待完善。
(三)没有形成有效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目前,“一事一卡”、“一家一卡”现象比较普遍,甚至还存在“一事多卡”现象,各个部门及相关企业之间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机制没有全面形成。
问题特别突出的是诊疗卡的应用。目前,郑州各家医院都有自己的IC卡,到一家医院必须办一张卡,卡内的余额和个人诊疗信息只限于本医院使用,医疗卫生资源、诊疗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受到制约,智慧医疗应用的推广和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实受到制约,老百姓的意见很大。
“一人多卡”带来的是“多卡少用”,照顾的是部门利益,影响的是群众利益、大局发展和政策落实。系统融合、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是“郑州全城一卡通”的必由之路。
二、意见建议
借鉴外地经验,结合郑州实际,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把智能IC卡应用纳入法治轨道。通过地方立法和政策完善,明确智能IC卡应用系统资源及其派生的数据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郑州市人民政府所有,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单位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依法对应用绩效进行评估和考核。让法治为“郑州全城一卡通”保驾护航。
(二)建立统一的管理部门。进一步理顺现有管理体系,成立统揽全局的管理部门,统一领导、管理市民智能IC卡应用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统一技术、服务的标准及规范,“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了解、理解和研究群众的实际需求,充分反映民意,从普通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入手,不断完善、升级和创新应用,迅速解决老百姓的难点和痛点问题。
(三)建设统一的服务平台。整合现有应用系统,统一规划、建设应用服务平台,实现多个应用系统的有效融合和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实现郑州市全域智能IC卡应用统一入口和统一服务,为“郑州全城一卡通”奠定基础。
实现“郑州全城一卡通”,统一平台和服务是基础,打破部门利益格局和行业保护壁是前提,完成系统融合、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是关键,试图靠技术解决问题会事倍功半。因此,实现“郑州全城一卡通”,必须在打破行业保护壁垒和部门利益格局上,下大的决心,花大的力气。
我们呼吁“郑州全城一卡通”,我们期盼着一卡真的能够在郑州全城通用。同时,也期盼着“郑州全城一卡通”为郑州人的幸福生活增光添彩的同时,我们郑州人能够早日走进智慧生活和智慧社会,为郑州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逐步扩大豫A小客车高速免费通行范围
促进郑州区域经济一体化
民革郑州市委员会
近年来,作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刺激手段,高速通行费打折、免费等优惠政策频繁出台。郑州市绕城高速自实行豫A小客车免征通行费后,解决了交通拥堵,促进了外环经济发展,社会经济效益明显。郑少高速实行豫A小客车免征通行费后,对新密和登封的旅游、餐饮等行业拉动效果明显。
目前,郑州正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但郑州市的城市规模、经济总量等指标与其他中心城市尚有一定差距。鉴于高速免费通行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建议逐步扩大豫A小客车高速免费通行范围,促进郑州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高速免费通行的社会经济效益
高速公路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城市间的经济社会往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高速免费通行政策是进一步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积极探索。据了解,现在很多国家高速公路都不收费,我国幅员辽阔,在快速发展阶段,实行收费可以加快高速公路的建设,但从目前的大环境来看,高速免费是一个趋势。高速公路对拉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综合效益,其免费只是减少了高速收费这一项收益,但却可以带来惠及全区域多行业发展的更多利好。对于一些城市近郊区,高速免费能够带动房地产、旅游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发展。以登封为例,郑少高速免费后,截至6月10日登封东站、登封西站、唐庄站的总车流量同比增长近60%。2018年1-5月,登封市全市各景区(点)共接待游客763.4万人次,同比增长24.76%;门票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20.69%;旅游总收入61.59亿元,同比增长26.27%。此外,登封市的住宿餐饮业经营状况也呈现出较明显的增长态势,1-5月全市住宿餐饮业共实现营业收入38.2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分别较去年同期和今年1-2月提高2.6个和1.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住宿餐饮业单位(年营业收入超过200万元的单位,目前全市纳入统计的调查单位共101家)经营形势明显好转,1-5月份共实现营业额4.08亿元,增长9.4%,较1-2月份提高5.9个百分点。
二、省内高速免费通行政策实行情况
2011年,为缓解郑州市区拥堵,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和郑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出公告,当年8月起绕城高速对豫A牌照的小客车实行3折收费,紧接着又在当年12月20日实行为期3年的对豫A牌照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之后,免费政策延长至2018年。
今年初,为充分运用郑少高速资源,促进郑州市、新密市、登封市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快捷、安全出行条件,经省交通运输厅与市政府协商,双方签订了《关于郑州籍小型客车行驶郑少高速公路通行费缴纳问题的合作协议》,明确自2018年2月22日零时起,郑州籍小型客车行驶郑少高速时免收车主通行费,2018年5月1日零时后,只对使用ETC的小型客车免费。这一措施降低了郑州市区和新密、登封之间的往返成本,给广大市民带来了便利,助推了新密、登封等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一些旅游景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往返高速过路费可能比景点门票还高,再加上油费和餐饮消费,减弱了景点的吸引力,高速免费作为政府帮扶手段之一,为旅游景点的培育带来重大利好。2017年8月份,我省栾川县就实行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公路免费政策,吸引聚集了大量游客参观伏牛山等景区。近两年,新乡、洛阳、焦作等地,为促进当地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先后都实行过高速免费通行政策。新乡:自2017年3月5日零时至2018年3月4日24时,豫A牌照小型客车(7座以下,含7座)行驶郑新黄河大桥时免收通行费,费用由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理委员会承担;洛阳:自2017年8月1日零时至8月20日24时,所有自洛栾高速栾川站、重渡沟站下高速的7座以下(含7座)客车,免河南省内高速公路通行费;焦作:自2017年9月1日零时起至2018年8月31日24时,对豫A牌照小型ETC客车(7座以下,含7座)行驶武陟县嘉应观收费站至郑州绕城相关站点之间通行费予以双向补贴,补贴方式为先收费后补贴,2个工作日内返还。
三、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郑州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从而助推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议逐步扩大豫A小客车免费通行范围。
一是建议将郑少高速免费通行延伸至革命老区登封市君召乡黄城站。
二是建议把郑州航空港区园博园收费站和双鹤湖收费站纳入豫A小客车免征通行费范围,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园博园旅游项目,还可以聚集南部片区人气,吸引投资和居住,尽早实现港区城市化规模的形成。
三是条件成熟时把机场高速纳入豫A小客车免征通行费范围,方便市民乘机的同时促进港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港区和郑州市区一体化发展。
四是在中牟、上街选择一个高速口纳入豫A小客车免征通行费范围,这样,郑州市所有县市区都有豫A小客车免征通行费高速口,促进各县市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充分发挥郑州政协文史馆作用
打造基本政治制度宣传教育基地
民革郑州市委员会
郑州政协文史馆于2017年9月21日建成开馆,是我市一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政协文史馆展览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在全景式地彰显厚重深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城市变迁的同时,也充分宣传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及其实践成果。为进一步扩大政协文史馆影响力和辐射范围,激发活力健康发展,建议充分发挥政协文史馆的作用,打造基本政治制度宣传教育基地,宣传展示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一、宣传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性
政党制度是每个国家独特的政治历史文化和现实政治产物,实行哪种制度是由它们本国的国家性质、国情、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要求所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符合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强调以协商、合作代替竞争、冲突,很好地将共产党领导与多党派合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集中统一领导与广泛政治参与的统一,国家稳定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统一,体现合作、参与、协商、包容的精神,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以“新型政党制度”定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了“三个新”的精辟论断,为这一制度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三个新”论断立“三新”除“三弊”,论述这一制度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政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因此有必要打造基本政治制度宣传教育基地,宣传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新时代把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
二、郑州政协文史馆的社会影响
郑州政协文史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的重要论断为主题主线,深挖郑州地区中和文化中蕴含的协商基因,以郑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协商文化为切入点,分为“协商文化、源远流长”“协商民主、凝聚力量”“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凝心聚力、共谋发展”4个展区。通过多种展出形式手段,宣传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其实践成果,生动再现郑州政协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其展出面积和展品数量已经跨入全国政协文史馆系列的“第一方阵”,正在成为省会郑州一张靓丽的文化新名片。
政协文史馆开馆以来,已接待来自北京、河北、广西、广东、内蒙古、湖南、湖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客人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郑州警备区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县(市)区政协、市政协常委所在单位等共200多批、1万多人次。省市各级领导给予充分肯定,全国政协文史馆领导、《人民政协报》领导及其他外地同行、业内专家均予以高度评价,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2018年4月28日,“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郑州统一战线教育基地”“郑州大学本科生实习基地”“郑州师范学院德育实践教育基地”“郑州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基地”6块基地牌匾在郑州政协文史馆同时揭牌,郑州市政协文史馆正式成为我市宣传、统战、教育、文化工作的新窗口、新阵地。
作为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文史馆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了解郑州历史、感受城市变迁、体悟协商民主的文化场所,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受众面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从目前来看,参观人群主要是政协和全市各党政机关、民主党派、企事业单位及外地相关部门的干部职工,普通群众参观者较少,还没有完全融入社会公共文化体系。宣传上力度不大,宣传手段单一且主动性不够,郑州政协文史馆网站建设尚不完善,在国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待提升。
三、建议
政协文史馆是宣传和展示人民政协的窗口,是对外开放合作交流的平台,是宣传和介绍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教育基地。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政协文史馆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建议充分发挥政协文史馆的作用,打造基本政治制度宣传教育基地。
(一)扩大受众范围,提高知名度。“既面向政协,又面向社会”应该是政协文史馆的基本定位,向社会宣传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新时代下政协文史馆应该发挥的作用。为此,政协文史馆的受众范围应扩展到广大人民群众,让群众了解协商文化和人民政协历史,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议充分发挥郑州市政协联系社会各界的优势,积极吸引郑州市、河南省乃至全国各地的群众前来参观学习,在提高政协文史馆知名度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郑州在全国的知名度。
(二)积极申请教育基地授牌,扩大影响力。作为公益性的文化场馆,应积极申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授牌,积极向省政协、全国政协申请教育基地授牌,积极向省委统战部、中央统战部申请统一战线教育基地授牌,从而扩大政协文史馆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三)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增强生命力。政协文史馆不仅仅是开展文史资料工作的新形式,更承担着宣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展示人民政协的重要任务。建议邀请业界专家学者针对政协文史馆的发展定位进行研讨座谈,力争在全国政协文史馆系列中突出特色,进一步明确其功能定位。不仅要建设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要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最新精神和实践成果及时进行完善和提升,致力于打造基本政治制度宣传教育基地,从而增强郑州政协文史馆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四)加大经济扶持力度,保证可持续发展。加大经济扶持力度,像对待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场馆那样纳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其日常的运营经费及继续提升改造的经费投入。按照全国一流的标准,大胆引进专业人才,在讲解服务、馆藏陈列及日常维护管理方面建设一流的专业团队,以人才的高水平来保证管理的高水平、服务的高质量;加强郑州政协文史馆网站的维护管理,增加政协文史馆的推介,充实网站内容,待政协文史馆工作团队逐渐壮大以后,可参考中国政协文史馆的做法设立微信公众号,更好地开展宣传,并探索开通网上预约渠道;此外还应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地完善提升展览内容和表现形式,增加互动体验展区,增加与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交流互动,努力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让社会各界群众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更加热爱共产党,热爱我们的国家。
大力发展会展业 促进郑州经济发展
民革郑州市委员会
会展业作为服务业的强劲引擎,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已经成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开放度、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会展业对城市经济社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促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增加就业机会;四是促进城市经济贸易合作;五是提升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提高城市竞争力。
一、郑州市会展业发展情况
会展业对经济发展有极强的拉动作用,经济带动比例在1:9左右,直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收入。国家统计局郑州调查队统计显示,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6天时间为郑州带来约9.25亿元收入。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郑州展览业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约300亿元。会展业对提升城市影响力作用巨大。郑州市通过举办上合组织领导峰会,使国内外媒体聚焦郑州,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宣传效果远胜于其他推介方式。另外,通过举办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等一系列规格高、影响力强的展会活动,郑州城市开放度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郑州市抢抓国家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大机遇,转型攻坚,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现代服务业持续增长,会展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发展。2017年郑州市举办展览237个,展览面积258万平方米,经贸类展会数量和面积分别在全国排名第5位和第6位,入选2017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在省会城市及地级市中排名第2位,较上年上升了3位。并先后获得中国十佳品牌会展城市、中国最具品牌价值会展目的地等称号。
二、郑州市会展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由于地处全国地理中心位置,在郑州办会办展能够有效降低参展成本,扩大受众范围,实现展会效用的最大化和展会成本的最小化,因此郑州备受展会主办方的青睐,被称为“流动展的摇篮”。现在大家所熟知的诸如糖酒会、农机会、汽配展、医疗器械会等都是从郑州走向全国的。郑州会展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发展到现在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周边城市会展业发展迅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国内许多地方高度重视会展业的发展,成都、南京、杭州、深圳、西安、厦门等城市将会展业作为服务业战略性支柱产业重点发展,高标准兴建先进展馆,高规格建立管理机构,统筹谋划,优化环境,强力推进会展业发展。郑州会展业发展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特别是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会展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郑州作为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区位、交通、商贸、物流等方面的巨大优势,没有占据中部地区会展业的领先主导地位。
(二)会展设施落后,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郑州现有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和中原国际博览中心两个专业展馆。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6.6万平方米,目前在全国排名第39位,在中部六省排名第5位。对外已经无法承接7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会,对内限制了本地品牌展会的成长,已无法适应展会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位于航空港区的新展馆进度缓慢,配套设施建设尚未启动。全市缺乏大型国际性会议设施,上合组织领导峰会不得不临时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的展场内临时搭建的会场内举行。现有展馆档期紧张,新展馆建成投入使用的时间未定以及缺乏会议设施,严重制约了我市会展行业整体规模的增长。
(三)缺少有影响力的展会。近年来郑州虽然举办的展会数量多,但缺乏龙头会展企业和品牌会展项目,全国性的展会不多,国际性的更少。承办的国际性展会除了上合会议,基本上没有其他知名的高规格展会,缺少有影响力的展会活动。整体特点表现为市场强、品牌弱、展会多、影响小。
三、郑州市发展会展业建议
目前全球会展市场重心正加速向中国等新兴市场转移,我国会展业正迎来至为关键的发展机遇。伴随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深入,着力发展以高效益、无污染且带动力极强为特点的会展业,意义尤为重要。为推动会展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在促进郑州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建议如下:
(一)打造中原特色品牌展会。近年来,郑州已经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中国(郑州)国际汽车后市场博览会等展会,已经成为中部地区同行业规模、影响较大的展会。建议郑州会展业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郑州区位、产业和人文优势,依托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农业等资源优势,围绕智能终端、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积极谋划主题会展,并大力引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最新技术推动会展业发展。同时,可打内贸牌或者物流牌、旅游牌、武术牌,培育具有中原特色的品牌展会。推动会展业与城市定位协调、与城市品牌互动、与产业特色融合,提升郑州会展业的品牌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二)积极申办国家级展会及国际知名展会和论坛。郑州应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总布局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争取国家战略层面展会论坛落户郑州,积极申办国家级展会及国际知名展会和论坛,支持郑州建设国际会展名城,同时建议政府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争取相关支持和政策倾斜,引进承接更多的国际性会议、活动和赛事,从而提升郑州的城市影响力,提高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加快完善场馆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议统筹谋划会展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推进郑州新国际会展中心建设,争取新展馆早日建成投入使用,适应服务于国际大型展会活动的需求。做好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的改造提升和中原国际博览中心的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嵩山论坛永久性会址、雁鸣湖国际会议会展小镇、龙湖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规划建设,打造一批彰显传统文化魅力的国际会议型酒店,提升国际会议服务能力。结合各县(市、区)、开发区产业特点,谋划建设通航、文化创意、汽车博览、家居建材、农产品交易等主题展示中心。优化整合全市各类中小会展设施,引导形成功能错位、特色显著、规模梯次协调的会展设施体系。
(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组织领导。会展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议郑州市考察借鉴先进城市的做法,参考主要会展城市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博览事务局,建立高效有力的会展管理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统领全市会展经济发展。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议政府加大补贴力度,从场租、搭建、组展、参展等多方面进行资金引导扶持,推进会展业快速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保障机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一站式”政务服务。
目前,郑州拥有航空港实验区、河南自贸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区叠加”的优势,并且要建设成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郑州会展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因此要不断巩固扩大“区位+枢纽+开放”优势,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会展业,充分发挥会展经济在助推产业发展、拉动消费、服务民生、扩大开放和营销城市等方面的综合带动作用,助推郑州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力促郑州乡村振兴
民盟郑州市委员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布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而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以下简称“双基”)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基本的服务支撑,是城乡融合发展和一体化的最重要标志,也是改善农民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最直接体现。
郑州市人民政府在《郑州市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实施方案》中,着重强调要优先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加快这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对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市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
一、郑州市乡村“双基”建设投入现状
“十二五”以来,为了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我市不断加大农村投入力度,有效推进了乡村“双基”建设。
(一)乡村“双基”建设情况。郑州市乡村“双基”总体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双基”基本完善,偏远地区的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如新郑市北部经济发达的地区多数村庄除公共天然气、暖气没有外,其他“双基”设施基本齐全,少数典型试点村如西泰山村“双基”设施一应俱全,和城市没有差别;而新郑市南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村庄“双基”设施明显不足,以某镇21个行政村为例:道路硬化占95%;有自来水管网、通信网络和电网占100%;有文化和体育活动场所占100%;有医疗服务室占95%;有垃圾收集点占90%;有中小学或幼儿园占71%;有污水处理管网占30%;有科技服务场所占5%;21个行政村没有天然气管网、暖气管网、养老服务和新型农村社区。
(二)资金投入情况。据“2017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全市城乡社区建设支出589.7亿元,同比增长26.4%;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支出1489.6亿元,同比增长19.5%。另据相关部门资料,2017年郑州市已完成和2018年续建、新开重点项目,“双基”投资超过300亿元,如果加上美丽乡村、脱贫攻坚等建设项目中的基础投资,“双基”投资金额会更多。
(三)新型农村社区和基本设施配套工程建设情况。据相关部门资料:2017年,郑州市各市县新型农村社区建成或整改136个,其中登封市16个,新密市51个,新郑市20个,荥阳市28个,中牟县21个。涉及拆迁村庄288个,拆迁村民3.98万户,15.92万人。目前建成安置房8.4万套,入住5.9万户,23.6万人,占郑州市农村人口的8.6%。在加快社区入住同时,郑州市推进以“五通七有两集中”为主要建设内容的“双基”配套工程。截至目前,完成80%以上配套设施的新型农村社区有82个,占建成或整改新型农村社区总数的60.29%。
二、郑州市乡村“双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来,郑州市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巨大变化,但城乡差别依然很大。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行政村约2800个,乡村人口274.4万人,“不愿在农村创业,不愿生活在农村”仍是一种普遍现象。这和我市大多数村落“双基”建设总体水平不高直接相关。
(一)农村发展规划不够清晰。尽管《城乡规划法》已经颁布十年,但是大多数规划仍然普遍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工商业、轻农业,重产城融合、轻城乡一体的情况,对农村发展规划的具体思路、实施方案和发展方向不够明确。
(二)农村“双基”投入差距较大,配置不均。经济发达村庄,资金投入多,各类设施相对齐全,环境也较好;偏远地区的村庄经济不发达,资金投入少,缺乏必要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脏乱差较为突出。有的设施虽然不缺,但标准较低,质量不高,如道路较窄、医务室简陋、医务人员素质低、厕所环境差等。
(三)农民环境保护和设施维护意识不强,设施后期维护管理不到位。虽然我市对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改善作了大量工作,初步形成了政府投入机制和长效保洁制度框架,但部分地区依然存在垃圾乱倒、污水横流、各类设施运转和维护不及时等现象。
(四)农村“双基”运行和改善机制不完善。目前,全市可持续的投资保障、常态化的保洁管理、规范化的协调监督等长效机制还不够完善,运行费用等得不到有效保障,重建设、轻管理情况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加上各县、乡财力不均,拿不出资金支付运行所需经费,影响各类设施使用效果。
(五)农村投资存在“九龙治水”局面,资金缺乏统一管理和使用。如:市农委负责土地、农业,城管委负责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卫生部门负责医疗卫生防疫等。资金使用缺乏科学规划,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和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六)农村“双基”项目建设速度较慢,快速有效的合力机制尚未形成。目前,在项目建设中尤其是涉及到建设用地指标、环评程序和用地赔偿等方面,调整、协商和审批时间较长,程序复杂,导致项目进展较慢。
三、关于郑州市乡村“双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统筹科学制定农村“双基”建设规划。应组织相关部门对每个乡镇和村庄制定科学、合理、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专项制定关于“双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纳入政府考核目标予以统一管理。要和特色小镇、特色小村、田园综合体、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协同配置,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体系。
(二)整合各方资源,成立农村投资(服务中心)发展平台,统一管理和使用资金,防止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如县财政局的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县交通局乡村道路建设改造项目资金、县林业局产业、绿化配套项目资金等,要有农村投资发展平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使用原则进行管理。同时,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引导企业、社会资金投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做好特色小镇、新型农村社区等“试点”工作,统筹并加强“双基”建设,成熟后向全市推广。目前“试点”建设工作已经开始,重点是要做好经验总结:一是总结不同类型特色小镇或特色村的执行标准、建设标准;二是总结不同拆迁村成功的拆迁措施和安置方法;三是总结新型农村社区、田园综合体等适应条件、规划标准等。通过“试点”工作,明确不同地貌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相应的“双基”建设标准。
(四)按照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双基”建设。首先是道路、自来水管网、污水管网、垃圾处理等基本生活设施建设,力争2020年之前全部完成;其次是医疗服务、中小学和幼儿园、养老服务、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等,力争2020年之前全部达标。2020年之前有条件的村庄尝试建设水冲厕所,大于100人以上的自然村,建一个标准化的垃圾中转点,并逐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
(五)加强对“双基”项目建设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农村“双基”建设和维护,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每年要有专项资金和专人进行管理,每个公共设施设定责任人和管理费用。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长效维护机制,确保项目建设能够长期有效发挥作用,形成真正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完善金融集聚功能
加快郑州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民建郑州市委员会
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要求郑州要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郑州期货交易所等平台发展。在此背景下,加强郑东新区金融核心区功能建设,完善金融集聚功能,使金融核心区更好地促进郑州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河南经济发展以及带动中西部地区崛起,是重要和迫切的。
一、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发展概况
2016年,郑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6亿元,增长13.7%,增速居全市第一,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近3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149亿元,增长14.4%。依托郑东新区引领带动,最新发布的第九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郑州在33个区域金融中心排名上升至第13名,中部六省会中仅次于第11名武汉。主要表现为:
(一)金融体系逐步趋于完善。截至2017年8月底,东区新引进金融机构35家,核心区持牌类金融机构突破300家,累计入驻金融机构1200余家。小麦、甲醇、棉花、白糖等价格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风向标。资本市场功能不断提升,全区境内外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企业达18家。
(二)金融业发展载体加速拓展。龙湖金融岛内环20栋楼宇全部开工建设,外环22栋楼宇整体开发方案初步确定,正在加快实施。中原金融产业园A区、B区建成。中原银行、郑州银行后台项目落地金融后台园区,园区集聚后台项目6个,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签订金融创新集聚区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开工建设金融智谷,金融业发展的载体多元化格局已形成。
(三)新兴金融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围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金融业态,打造金融服务升级版。全国第一家由政府、国有资本和金融机构合作组建的金融资本运营公司—河南中原金控有限公司,全国首家互联网私人银行平台—和耕传承财富管理有限公司,全省首家“大数据+金融”企业—河南金电郑投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全市首家金融租赁公司—河南九鼎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开业运营。中原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获省政府批复,新型金融业态蓬勃发展。目前,郑东新区金融业板块已涵盖传统金融业、财务公司、要素市场、金融后台、股权投资、互联网金融等10余种业态,不断填补我省金融业态空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金融产业链条。
(四)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氛围日渐浓厚。金融业发展载体纳入河南自贸区范围,进入国家金融特区行列。利用自贸区战略实施机遇,支持探索开展离岸金融服务、跨境人民币业务等,为企业“走出去”打造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在国内的影响力初步显现。
二、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存在问题
(一)区域金融体系发展不均衡。当前,郑东新区的金融业机构还不尽合理完善,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公司是构成金融业产值的主要力量,基金公司数量和规模偏小,债券市场不发达,第三方支付、金融租赁、股权投资等新型金融业态发展缓慢。
(二)金融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石,由于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法人机构和全国性金融机构的区域总部,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缺乏自主性,难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开发新的金融业务,区域金融创新活力不足;同时受国家经济政策辐射范围有限性的影响,一些金融创新政策都没有在河南省进行推广和施行,从而使得郑州市乃至整个河南省的金融创新相对落后;人才是促进金融创新的关键,郑东新区虽然聚集了龙子湖高校园区以及一些科研机构,但是在培养金融人才方面还很薄弱。在众多高校中,还没有一个金融学博士点,金融科研能力极其有限,缺乏金融高端人才。
(三)金融外向程度偏低。各类金融机构中,目前进驻郑东新区的外资银行仅有3家,不仅数量少,而且业务范围窄、资产规模小,对本地金融市场的创新带动和竞争压力贡献较小,对外向型经济的金融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全市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业务占比较低,与上海、北京等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相去甚远,即使与一些中西部中心城市相比也有明显的差距。郑东新区金融机构中分支机构较多,法人机构少,金融机构在业务审批、信贷权限、资金调配等方面缺乏自主权,在区域内的金融总部效应尚未体现。金融外向度不高导致金融产业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相对较低,制约了金融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发挥。
(四)地方金融实力弱。除郑州商品交易所外,本土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金融服务能力与市场影响力弱,尚未在全国市场树立郑州金融品牌。本土金融实力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业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利于缓解小企业融资难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五)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健全。金融发展中的外部环境就是金融生态环境。它主要由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相关经济基础、诚信文化、地方金融发展、法治环境、社会中介服务、社会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和金融部门独立性等方面组成。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法律、会计、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较少,配套产业还有待完善。诚信度不高的现状降低了各大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贷款的热情,也降低了外资金融机构来郑州投资的热情。相关地方性法规不完善、执法不顺畅的现状使金融债权人的权益得不到较好保护,金融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良莠不齐使服务质量得不到切实保障,金融生态建设整体规划与目标的缺乏也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效率不高,成为建立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阻碍之一。
三、完善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金融市场层次。做大做强区域货币市场。努力将郑州建设成区域性票据交易中心,提高对资金的吸纳能力。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建设。充分利用主板、积极推动区域创业板、新三板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支持优质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企业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鼓励中小企业到新三板挂牌交易,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发展郑州商品期货市场。争取上市更多交易品种,提高郑州商品交易所在国内乃至全球的影响力。推动融资方式多元化。支持和鼓励信托、金融租赁、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业务发展,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二)加快金融开放创新。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和国外战略投资者,借鉴外资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风险管理、人才储备、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经验;加强区域内和区域间的金融合作,探索与中部其他城市共赢的合作模式,积极承接沿海地区金融外包业务;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做好金融机构的机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
(三)突出郑州金融特色。进一步发展壮大本土金融机构,打造本土金融品牌。大力支持郑州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大做强,运用后发优势,高标准、高层次加快建设步伐,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提升服务意识和管理理念,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营范围和影响力,并以此为契机扩大郑州金融业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与首位度。积极引进金融法人机构。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扩大进出口贸易,充分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引进外资银行在郑东新区设置区域性总部或者其他功能型中心,以提升郑东新区金融机构层次。
(四)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区域高端金融人才的培养。在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设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区域特色鲜明的高端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搭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金融高级管理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设立人才奖励资金,定期举办各类优秀人才评选活动,对表现突出或对东区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增强优秀人才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支持金融机构选送具有发展潜力的金融人才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和金融机构培训,提高人才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优化人才留用体系。设立人才公寓,满足新就业大学生的过渡性居住需求。建设金融公寓,解决外地户籍高管购买住房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金融人才的医疗、子女教育、落户等提供便利,增强区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五)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大对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支持。重视发挥政府主导对区域金融发展的作用,全面推行负面清单制度,出台有利于区域金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快区域信用环境建设。依托人民银行征信体系,建立起包括信息采集、等级评定、信息披露、监督和失信惩戒等在内的完善的社会信用系统,尤其要解决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价难题。大力培育金融中介机构,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与金融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中介机构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民建郑州市委员会
信用是市场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现代市场经济和文明社会的基石,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我市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也应以此为抓手,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一、现实意义
(一)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信用体系是保证经济良好运行的社会机制,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区域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够有效提升政府公信力、市场发展活力、社会向心力。
(二)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以政府善治、企业自治、社会共治的理念,创新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重构政府治理体系,加快构建信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约束常态长效机制,能够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够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的现实需要。
(三)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解决经济发展中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打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从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四)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保障。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一个社会经济构建和运转的润滑剂,也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抓手。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使诚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人们的普遍行为准则,使整体的社会信任水平达到一个最优的程度,可以降低社会交往成本,规避风险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形成合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存在问题
目前,郑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行业、个别开发区和少数市直单位重视程度不够。落实工作任务不积极不主动,行业和区域信用法规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多数行业还未制定并公开行业信用管理制度。
(二)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还不够,信用信息总量小,归集方式落后。截至目前,郑州市信用信息平台信用数据库共收集信息近1.27亿条,对政府机关基本实现信息数据共享。但与发达城市和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要求相比,在数量、归集方式上都有待改进。同时,信用网站的普及性有待加强。目前点击率较低,说明关注度、利用率都有提高空间。
(三)联合奖惩的实际措施待加强。目前为了方便各部门执行联合奖惩政策,已经出具了联合奖惩清单,但各部门建立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成效不明显,在实际操作中依然有困惑,实际推行的尝试较少,落实郑州市颁布的各项联合奖惩制度不到位。
(四)信用产品应用待拓展丰富,在行政管理事项中还没有广泛使用信用产品。目前信用承诺的应用领域不够普及,信用惠民的产品和种类较为有限。在政策扶持、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政府资金安排使用、评优评先等重大经济社会管理活动中,还未广泛使用信用产品。在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干部选拔任用、从业资格认定、国企高管任职资格核准等相关工作中,也没有依法推广使用自然人信用记录。
(五)不良信用事件时有发生。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反馈机制不健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正面宣传不够,导致突发事件酿成不良信用事件。专项治理实施不到位,导致在工程建设、流通、生产和中介会展广告统计领域的失信问题较为突出,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领域违法违规现象多发。
(六)信用服务市场还不够成熟。信用产品的使用还不够广泛,信用服务机构的培育力度还需要加强,还没有形成征信、评级、信用咨询、信用管理等多元化的信用服务市场。
三、建议对策
(一)加大工作力度,形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全市统筹格局。进一步完善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网络,配齐制度规范,配强工作力量。发挥好信用领导小组的牵头作用,切实按照《郑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要求,努力打造“大数据+信用”新模式。
(二)发挥平台作用,构建公共信用大数据平台。修订完善郑州市信用信息共享指标目录,确保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有章可依。加快提升信用信息归集的数量和质量,升级完善全市信用信息平台。
(三)优化奖惩措施,建立健全信用联合奖惩的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惩戒联动机制,强化对列入国家、省、市守信红名单、失信黑名单实施奖惩。探索试行信用修复机制,鼓励失信主体通过社会公益服务等方式修复和改善自身信用。
(四)进一步扩大信用产品运用范围和信用信息的合作应用。加大县(市、区)信用归集和应用力度与范围,广泛开展与商业机构、金融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加快推进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承诺、信用核查和信用报告,促进信用产品应用,全面激发信用市场发展活力。
(五)开展试点创建,进一步探索实践信用监管机制。为进一步找准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点带面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搞好两个层次的试点工作。第一,开展重点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为各行业各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第二,在一部分县区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探索新思路实践新办法。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充分发挥示范效应,从而实现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
(六)加强信用建设工作的创新研究。围绕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隐私保护、信息安全和信用信息应用等内容,深入开展相关的应用课题研究。为进一步做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创新研究,推动我市信用立法奠定基础。
(七)加大财政投入。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加大对信用文化教育、学习培训、课题研究、重点领域创新示范工程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并纳入市、县(市、区)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八)加强工作督查力度。健全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加强对各县(市、区)、各部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督查,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部门予以表彰,对工作推进不力的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实施行政问责。
大力推进交通法治建设
提升郑州交通管理水平
民建郑州市委员会
近年来,随着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发展,郑州市区立体交通网基本形成。市场、学校、医院、机关、车站外迁,新建道路、扩宽、打通、翻新等举措,使道路更美观、整洁、有序,修建了许多景观大道、环城纵横快速路,在各方努力下道路绿化、治污,使郑州面貌焕然一新。机动车限行,实施严查违章、事故快速简易处理方法,减少了挡路、拥堵。作为省会城市,在交通建设和管理方面都向着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城市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市民衣、食、住、行幸福指数大幅提升。生活水平跟时代不断改善创新的同时,居民拥有机动车、电动自行车数量剧增,加上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和交通管理的滞后、交通拥堵日益严重,是影响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交通现状及拥堵原因分析
(一)当前,郑州市人口已达972.4万人,机动车保有量已超360万辆,各类电动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市区道路交通压力增大。城建、水、电、气、暖基础设施、公共设施落后,经常爆管、破路、断路、挖沟。地铁1、2号线延伸通车,减轻了一些通行压力,方便了机场通行,促进了机场沿线房地产发展,2018年1月发布全国堵城名单仍有郑州。市区修路、地铁、高架的建设围挡,使大家看到了希望和蓝图美景,但由于选址问题,造成了眼下的堵点。
(二)道路资源严重不足。按照要求,国标现代化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应为12平方米,我市仅为6.7平方米,远远低于这一标准,加上有些人行天桥设计、建造原因不能发挥作用,道路密集度低,影响人车分流,道路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停车场少,与机动车、电动车急剧增长速度不相匹配,停车难,大量车辆停放在道路上、慢车道上、人行道上,甚至堆放、无序、混乱,随意停车占用大量道路资源。小区楼院绿地、消防通道,活动区域车辆停满,争车位纠纷时有发生。
(三)公安交管不到位,信号灯设计不科学,需逐步改善,以免形成人为堵塞;主要路口高峰期人与车,车与车交叉通行,人车混行;对飞速增长的电动自行车疏于管理。
(四)“公交优先”落实不力,双休日,高峰期,雨雪天仍存在乘车难问题。私家车占用公交港湾,影响公交车进出站,处罚缺失。道路拥堵时体现不了公交优先,市民优先的原则。绿色出行应鼓励快速公交大发展。减少周转量过低线路,同时加强出租车、网约车、摩的监管。
(五)对特殊车辆管理缺位。如垃圾清运车超长、超宽、超大,不分时限;拉货三轮电动车,废品收购车超高、超限,老年代步车越来越大,可乘4-5人;残障人士专用车拉货拉客等。
(六)部分单位领导,少数市民文明交通意识淡薄,交通违法现象较多。如有些小区在马路上私设石墩护栏,单位学校门前私设栏栅(杆)影响行人、非机动车通行,共享单车数量太多、乱停、乱弃,校园停车占用大片教育用地,公共部位,小区,社区有废弃汽车,僵尸车,长期停用,满身灰尘,影响市容。
二、治理交通拥堵的相关建议
(一)新时代改善交通状况是关系城市发展和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工程,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的出行方便,合理规划各种车道,使其有序通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改善车辆,站点,发挥公交城市交通主力军作用。公交,地铁,机铁,城铁高架路要加强衔接,形成郑州立体交通网,同时尽量减少围挡,缩小围挡面积及时还路于民。当前机动车限行措施,减少了雾霾,又减轻交通压力,应鼓励和完善进行。随着共享概念被社会普及,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也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监管。
(二)合理规划停车场的建设,切实解决市区,商场,学校,医院,企业,机关停车难问题。节约地面绿地修改建地下停车场,学校,单位可建立体简易停车库,解决职工停车难。新建楼盘开发商应按1个/100平方米,或不少于每户1个,设计足够停车位。新购车没有停车位的不予上牌,旧车不予年检。适时限牌,限购。
(三)对另类车辆,城管车,垃圾车,老年代步车,残障人士车,只要符合标准应上牌,领照,遵守交法,加入保险,保证安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杜绝无牌无照车上路。大中型垃圾清运车,可在夜间作业,拉货电动三轮车,废品收购车,搬家车,快递车颁照后规定通行时间。老年代步车除行驶证外驾车人必须持驾驶证,由于老年人身体状况特殊,必须体检合格方可驾车,做到安全第一。
(四)地方立法,实名挂牌,加以规范。郑州市电动车数量庞大,电动车撞人挂人事件频发,已经到了不管不行的时候了。国家出台了新国标,公安部门统计全国近5年来电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年均上升8.6%和13.5%违章处理难。电动车、共享单车停放也成了难题,人行道,市内公交站旁有些全部堵死,电动车,共享单车上牌应提上议事日程,有利于安全、防火、防盗。
(五)持续扩大交警队伍建设,加强管理力度,把水平高、觉悟高、素质高的有志青年招入交警队伍,交警人数要与市区千万人口和3百万辆机动车管理要求相匹配或接近。非机动车可交与城市管理局管理。严格查处交通违法违规要常态化,科学化,快速疏导拥堵,同时给予交通协管员监督权,有权制止违法,抓拍上传,依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发放违法、违章记录仪,协管员统一编号,权、责、利分明落实。
(六)我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基调,尽早实现国家中心城市大郑州智能化交通信息管理,提升市民交通文明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把治堵工作放在首位,坚持道路是用来通行的不是用来停车的原则,加大对交通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使各种添堵行为犯规成本增加,减少违章行为,尽职责,尽能力,通力合作,研发互联网“人工智能”“城市大脑”管理技能,使郑州交通现状迅速改观,吸引更多人和企业来我市共同发展。
全面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
进一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
民进郑州市委员会
2018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以下简称《新促进法》)正式实施。2018年1月3日,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今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总理布署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等工作。会议指出,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多年来,我市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但真正需要得到帮助的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仍然步履艰难。主要表现在:
一、一些政府公职人员不敢为、不愿为、不会为现象仍然存在
比如,一些公职人员出于明哲保身的利害考虑,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舍“亲”而保“清”,不吃、不拿、也不干。甚至,抱着“不干事就不出事”的错误认识,宁做“无为官”,不做“出头鸟”,缺少应有的担当。有的当了和尚也不撞钟或新官不理旧账。以前的“亲而不清”变成“清而不亲”、勾肩搭背变成背靠着背、“脸难看、门难进”,变成了“饭不吃、礼不收、事不办”。
二、无形的“玻璃门”仍若隐若现
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全市各级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幅度减少,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但政策执行中无形的“玻璃门”现象仍若隐若现。如由于政府政策不够透明、公开、政策执行不一等问题的存在,使得本土中小企业与招商引资企业有时难以执行同样政策,无法享受同等待遇。中小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有时仍遭遇体制性、政策性和人为障碍,存在制约和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隐性壁垒。比如,在政府采购和公共项目招投标中普遍存在着门槛高、手续繁等制约因素,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如在夹缝中蹒跚,举步维艰。
三、隐形收费、间接成本、服务缺失现象仍未根除
一些涉企部门惯于做表面文章,看似在收费项目上有了减少,但往往转嫁为第三方收费,好像与己无关,企业的实际负担不仅没有减轻,企业生产成本反而有所加大。还有一些涉及到质量检测、消防生产、产品审验、环评、安评等方面收费极高,因为都是垄断性的收费项目,成了企业不可承受之重。涉企部门一些窗口单位工作人员主动学习不够,国家迈入新时代,他却满脑都是旧思想。不当“服务员”,只做“官老爷”。责任意识、进取意识、效能意识淡漠,专业素养、政策水平、创新能力跟不上时代和发展需要。
中小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稳定就业和推进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家成长的重要平台。随着我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小企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新环境、进入到转型升级的历史新阶段。为此,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破解制约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难题,推动《新促进法》落地、落细、落实,让中小企业真正从《新促进法》中增强获得感,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当前我市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
《新促进法》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促进、扶持、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最有效的手段。
我市要全面推行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公开涉企服务事项及办事流程,编制发布办事指南,为中小企业办事提供明确指引。提高办事效率,实行首办责任、限时办结。建立健全服务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投诉处理机制,切实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对行政审批涉及的中介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放权给市场和企业;减少许可事项,规范行政处罚,所有行政审批事项严格按照法定时限做到“零超时”。
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仅仅靠传统的点对点个别帮扶的办法肯定是不够的。要积极推动政府服务方式的变革,着重在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上下功夫,深化企业帮扶工作,为所有的中小企业提供均等化、普惠化服务,让所有的中小企业都有获得感。
二、进一步推动体制创新,规范政商关系
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就是对政府和企业行为边界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形成法治化市场经济。首先,要抓住审批环节这个关键,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让政商关系界限分明。其次,要强化法律权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牢固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在法律框架内处理政商关系。政府和涉企部门工作人员要依法用权、规范用权、秉公用权,自觉斩断与商家的各种非法利益链接,杜绝权力寻租;以“敢作为、愿作为、主动作为”为导向,服务好企业。同时,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不钻旁门左道,不走歪门邪道,真正按市场规律办事,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要制定政商交往准则,明确政府和企业哪些应该为、哪些不能为、哪些必须为。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制度化、经常化的政企沟通机制,实现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让政商关系在“清”的前提下“亲”起来。要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将如何处理政商关系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让为政者在制度机制的阳光下行使权力、担负责任。要建立容错机制,把干部在先行先试中出现的失误与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旗帜鲜明地保护锐意进取、作风正派、有作为、敢作为的干部。
三、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营造公平环境
《新促进法》第一条开宗明义,立法目的就是要保障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我市应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坚持各类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制度,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营造中小企业公平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各级政府采购不得在企业股权结构、经营年限、经营规模和财务指标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应当通过制定采购需求标准、预留采购份额、价格评审优惠、优先采购等措施,提高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份额,应当为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合同提供指导和服务。
四、进一步树立政府公信,保障正当权益
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弱势地位,中小企业的权益保障成为《新促进法》关注的一个重点。
我市各级政府应当依法实施行政许可,依法开展管理工作,对中小企业实施监督检查应当依法进行。不得实施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检查,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中小企业参加考核、评比、表彰、培训等活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向中小企业收取费用,不得实施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罚款。
五、进一步完善政府财政资金奖补政策。
这项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和扶持企业发展而给予的财政资金奖励,通过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推动企业发展。但是,在实际执行中财政资金奖补发放往往集中于个别大型企业,“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严重背离了财政资金奖补的初衷和发放的目的,使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处劣势。
政府应将过去单一使用财政资金奖补逐步转变为综合奖补措施,多角度、多渠道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例如:在设置财政奖补资金时,可以考虑地方附加税费免除。对于重点扶持行业中的企业,无论大小规模,一律给予同等优惠。如:3年到5年地方附加税费免除,或5到10年地方附加税费减半的优惠政策,等等。
随着《新促进法》的深入贯彻落实,我市要尽快制定出相应的配套规定和措施,进一步保障我市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不断培育新增量、新动能,实现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打造生态健康示范区
完善国家中心城市功能
农工党郑州市委员会
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海南博鳌乐城时指出:大力发展健康事业,为广大老百姓的健康服务,力争做世界上身体最健康的民族。中共郑州市委、市政府重视发展健康事业,早在2011年就规划建设郑州荥阳宜居健康城,定位“全域式健康主题示范区”,旨在分流中心城区部分城市功能,疏解城市交通压力,满足广大群众对健康产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宜居健康城的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园区骨干路网架构基本形成,生态环境形象初现,园区体制框架基本明晰,各类要素基本齐全,已具备了打造生态健康示范区,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现实条件。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工党郑州市委员会和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在“五联手”机制下联合行动,在市政协副主席李新有、吴晓君的亲自带领下,对郑州荥阳宜居健康城进行调研,并奔赴海南、珠海等地参观学习,通过调研学习发现郑州荥阳宜居健康城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建设成效不明显。园区布局的郑州市属三家医院和一个卫生学校,到目前尚未有一家完全建成投用,有的干脆停工。园区去年引进修正药业和恒大国际健康城项目,两家单位获得土地后也开工迟缓。
(二)思想认识有待提升。宜居健康城目前基本是县级政府运营建设,站位不高,省市对郑州西区建设投入的精力、人力明显不足。
(三)机制不活,推进动力不足。该园区很少有市级层面的协调会,在项目招商、土地供应、手续办理、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等方面,明显掣肘,推进举步维艰,制约了推进速度。
二、意见建议
打造生态健康示范区,应当深入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实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战略,积极探索建设“全国生态健康宜居示范区”,明确宜居健康城“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定位,加快宜居健康城建设进度,进一步增加健康产业对广大市民带来的红利。
(一)明确战略定位。宜居健康城是中原经济区发展,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是健康中原、美丽河南建设的重要平台,要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全国生态健康宜居示范区”,明确“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定位,把宜居健康城统一纳入到国家中心城市主城区建设规划。适度集中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需的优质健康产业资源,集中打造名副其实的生态健康宜居新型城区,建成健康中原、美丽河南的示范区。
(二)提升建设标准。按照五十年不落后的标准,对宜居健康城总体规划再提升。把“生态、健康、宜居”作为规划前提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对索河湿地、万山湖、万山生态园区提升生态景观标准,引入大生态、大健康的理念,采用海绵城市、智慧城市设计要求,向百姓展示“水清、岸绿、景美”的亲水休闲怡情的环境。“健康”要体现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从疾病治疗、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健康养生、健康养老等全方位,到幼、小、青、中、老全生命周期需求,都要合理规划,统筹布局。“宜居”要体现吃、住、行、游、购、娱、文、教、医、养全方位的服务,使其成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区。要注重宜居健康城的文化建设,结合本地已有的文化元素,提质升级,拓宽视野。
(三)集中优质资源。发挥政府公共资源统筹调配和杠杆作用,在建设与发展大健康的基础上,在医疗资源布局方面,把握住与健康相关的高端医疗、医美抗衰、医疗养老、健康管理、生物科技、医药研发、医药物流产业等适度向生态健康示范区集中,土地指标、农林生态建设指标也要向园区倾斜,按照“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理念标准,打造成全国生态、健康、宜居示范区。在招商优惠政策上适度放宽,对那些创新型、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审批、优先供地。
(四)完善运行机制。在郑州市级层面建立领导机构和协调议事机制,由市委常委领导牵头,成立生态健康示范区管委会,市级发改、规划、国土、财政、建设、农林、卫计等部门和荥阳市共同参与,制定出台促进生态健康城开发建设的财税、金融、土地保障、人才支撑、生态保护、项目审批等政策措施。
(五)提升基础设施。加快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宜居健康城要与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对接,加快地铁10号线的建设,陇海路BRT西延至万山湖公园,优化宜居健康城交通。
(六)举办产业展会。借鉴海南省的经验,在郑州西城区(条件适宜时在宜居健康城)举办健康产业博览会,把健康相关的医疗项目、营养保健食品、健康养老服务、医疗器械、美容康体等集中展出,营造浓厚的健康文化氛围,提高郑州生态健康城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关于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
保障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建议
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员会
受外在环境、孕期健康、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自闭症、脑瘫、发育迟缓、唐氏综合症、听力障碍等殊儿童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特别是对人类挑战最大的自闭症儿童(又称孤独症)的发病率急速增高。
“学前融合教育”就是将这些特殊需要儿童和普通儿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在一起学习生活,同时为两类儿童创造积极全面的互动机会,促进彼此接纳及互相合作的教育模式,此模式为特殊需要儿童(自闭症、脑瘫、发育迟缓、唐氏综合症、听力障碍等)提供了正常化而非隔离式的教育环境,将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目标融入到一日生活中,让其在常态环境中去学习,为他们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提供条件。
一、目前现状
河南省每年新生儿150万,特殊需要儿童约16万,其中自闭症儿童就超过3万名,郑州市每年新生儿40万,特殊需要儿童约4万,其中自闭症儿童不低于8千名。这是一个逐年递增的庞大群体,这些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经济、精神和社会等多重压力,接受正常教育、被社会接纳是这些家长急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对于特殊需要儿童而言,学龄前期更是融入社会生活的关键时期,“早学习早获益”。
目前,郑州市仅有8所融合教育试点园,共招收特殊需要儿童60多名,现状是绝大部分特殊需要儿童仍被幼儿园拒之门外。
二、存在问题以及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尽管近年来已出台多项政策保障特殊教育发展,在扩大特殊教育对象、提高补助标准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但在推进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方面还面临不少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特殊教育幼儿园就读需求明显增加,建议“建设学前融合教育基地”。现有特殊教育幼儿园资源总量明显不足,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建议以创全国名牌为目标,建设一个专业的、集创新性、前瞻性、先进性、示范性为一体的学前融合教育基地,进行个案管理、科学研究,提供师资培训、实务实习及巡回辅导等专业支持与针对性服务,并积极进行学前融合教育的复制和推广。
(二)具有专业的融合教育的教材欠缺,建议统一教材建立考评机制。融合教育水平不高,教材也是五花八门,没有权威性,不能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应当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组织相关专家编印和出版相关融合教育的教材,构建融入式学习和添加式学习的全新融合课程,并统一教学内容。
现有考评标准和考评机制中,缺乏专门针对关于特殊儿童融合教学工作的考评,以及教师融合教育工作绩效考评,即使接受了特殊儿童,但融合教育缺乏有效监督和推动力,融合教育质量难以保障。建议将特教硬件建设、持双证教师比例、特殊儿童教学质量等融合教育成果纳入考评重要指标,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以考评倒逼转变理念,落实好融合教育。
(三)特殊教育幼儿教师无专门课程设置,建议完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和职业发展机制。“发展特教,师资先行”,是已被发达国家近百年的特殊教育发展所证明的规律。然而现实情况表明,目前我国融合教育的实行普遍面临着特教师资缺乏的瓶颈。高校尚未开设专门针对特殊儿童康复的课程设置,亟待完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和职业发展机制。积极鼓励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普通教师参加特殊教育培训,获取特殊教育岗位证书,同时加大特殊教育教师的地方工资津贴补助,优先解决编制,以吸引更多的人壮大融合教育过程中特殊教育教师队伍。
(四)特殊儿童发现、诊断和评估机制有待健全,建议完善早期筛查措施。一些特殊儿童因未被及时发现而错过最佳的矫正和康复期,更错过了最佳的融合教育期,重视特殊儿童的早期筛查知识培训,将其纳入各级儿童保健机构医务人员和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体系,通过建立特殊儿童网格化管理体系,完善上报工作机制,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实行国家强制干预,早发现、早融合。
加强自贸区营商环境建设
大力推进民间商事调解
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员会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的发展目标,就是3-5年时间,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构建开放型枢纽经济新体制。
可见,法治环境,也是自贸区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而民间商事调解,又是法治环境中的重要措施。
国际范围内,商事调解早已成为商事主体解决争议的重要手段,众多经济组织中也不断涌现出商事调解中心。自贸区作为郑州市改革的窗口、法律制度的试验田,既有必要和国际接轨,也有必要提升营商环境。
一、我国的民间商事调解现状
中国当代的调解制度是指人民政权的调解制度,它已形成了一个调解体系。调解制度是指经过第三者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依法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活动,主要有人民调解、法院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四种。2010年我国《调解法》出台以后,更加规范了人民调解。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商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加剧,商事纠纷呈现出高发状态。
诉讼作为化解商事纠纷的核心途径有其先天的优势。然而有限的司法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商主体日益增长的化解商事纠纷矛盾的需求,无法适应社会急剧转型、商事纠纷日趋多样复杂的新形势,急需构建一套完整的、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商事调解组织以其专业化、职业化的优势在商事纠纷解决中具有突出的价值。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构建与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精神,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实施《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针对商事纠纷的特点,鼓励商事调解组织的创建。商事调解组织以其专业化、职业化的优势在商事纠纷解决中具有突出的价值。
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党中央应对当前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非诉讼纠纷化解方式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则强调要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要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鼓励通过先行调解等方式解决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国家制定发展战略、司法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国家立法进程”的工作思路所发布实施的《意见》则将工作重点放在诉调对接机制的建设上,针对商事纠纷,要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商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商事仲裁机构等设立商事调解组织,在投资、金融、房地产、知识产权、国际贸易等领域提供商事调解服务。同时,要完善调解规则和对接程序,发挥商事调解组织的专业化、职业化优势。
二、建立自贸区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的优势
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后,面对自贸试验区建设对司法保障提出新挑战,特别是对快速妥善化解自贸试验区矛盾纠纷要求更高。
借鉴外地经验,上海自贸试验区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已经正式启动。引进民间非诉调解组织为协作单位进驻,在自贸区法庭设立了调解室,参与推进自贸试验区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工作。
在自贸试验区内发生的商事纠纷诉讼案件将可通过非诉讼调解方式,快速、便捷、公正、有效地得到解决。
建立司法与非诉讼纠纷解决的对接平台,引入民间商事调解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及其它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建立自贸试验区商事纠纷特邀调解组织名册,参与自贸试验区相关联的投资、贸易、金融、知识产权及房地产等纠纷,根据“专业调解”、“调判分离”、“程序规范”和“成本节约”的原则,发生纠纷后委托调解组织先行调解,经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的,法院审查后直接确认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同时借鉴国外的调解机制,积极对接国际通行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结合自贸区法庭的审判实际和自贸试验区商事纠纷的特点,探索建立具有自贸试验区特色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
这样有利于通过民间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减轻司法压力。能更好的满足自贸试验区市场主体对权利救济便利化和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的需求。
自贸试验区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将有效促进自贸试验区商事纠纷的解决,积极推动自贸试验区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形成。
三、建议
(一)创建商事调解组织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商事纠纷产生于不同领域,产生原因亦有差异,商主体化解纠纷的诉求更不相同。多元化的商事纠纷主体及其需求、多元化的商事利益冲突都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调解为方式,以纠纷当事人自愿为原则,融法律于情理之中,以对话和非对抗的斡旋缓和当事人之间的对立,促成商事纠纷的最终解决。
(二)引导当事人选择商事调解组织。设立不同专业的调解组织,在鼓励多元化解纠纷的大背景下,法院可对诉至其处的商事纠纷进行适当分流,对适宜调解的商事纠纷引导当事人选择商事调解组织。可选择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立调解工作室、服务窗口以及自贸区行政办公大厅等方式,便于当事人选择调解。
(三)建立专业法律人员的商事调解组织。商事调解组织之基本运作主要依托审判经验丰富、法律知识渊博的调解员,以专业化、职业化的中立第三方的视角对商事纠纷的事实、法律适用进行评估,或对纠纷事实进行依法调查,因此,调解员队伍建设成为商事调解组织能否有序运行的关键。目前,我国的人民调解员,大都来自于社区基层、相对于专业的法律工作者而言,法律专业素质能力还不能实现专业化、职业化,调解能力和水平还尚欠缺。在此背景下,可大力组织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人员以及专业民间调解组织,运用其专业知识化解矛盾。他们长期从事司法实践工作,有着丰富的审判实践经验、专业基础扎实、思路清晰,完全能够胜任各种商事纠纷调解工作,能够促进商事调解组织的平稳、健康发展。
(四)法律确认商事调解组织的调解协议有效性与可执行性。商事调解组织的民间性决定了其无法以自身力量保障调解协议的有效性与可执行性,而有效性与可执行性却构成商事调解组织能否存续的基础。鉴于此,应加强商事调解组织与人民法院以及公证机关的对接。对以给付为内容的商事调解协议,当事人可以共同向公证机关申请办理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关于把郑州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
“种业之都”的建议
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今天,谁占有新品种,就在农业上拥有竞争力和话语权。由于农作物种业事关农业生产安全和国家安全,已被定位为我国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
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豫政办〔2017〕23号《河南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种业。
目前,郑州市种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已形成,种业人才和种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创新成果丰硕。作为我国农业大省的省会、中原经济区领头羊,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应抓住机遇,尽快把郑州市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种业之都”,并列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做大做强现代种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增长点,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生态农业建设,助推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腾飞。
一、为什么要创建中部地区“种业之都”
(一)新时代的农业仍然是“朝阳产业”,建设“种业之都”,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支点,将有力地提高郑州市种业科技创新水平,满足国内外用种市场需求,巩固提升郑州在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的核心引领地位,从农业方面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助力。
(二)建设“种业之都”,将促进郑州市、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快速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郑州市、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设“种业之都”,郑州将集聚更多的国内外种业企业,并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如种业所需的科研人才、业务销售人员和种业需要的其他人员等。同时种业作为催化剂将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不仅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还能促进地产业、金融业、物流业、印刷包装业和其他与种业建设相关延伸产业的飞跃。
(四)每年逾10万人次以上国内外客商、技术人员、生产用户等来郑交易洽谈,参加各种种业会议、论坛、地展、会展等,将激发地方经济活力,促进我市旅游业、交通业、餐饮业、住宿业、会展业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增加郑州市及河南省税收。
二、国内种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2007—2015年我国种业市场规模由300亿元增长至780亿元。专家预计,随着种子商品化率的提高,未来几年潜在市场总额将达到1100亿元以上。
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如北京、广州、青岛、新疆昌吉等地意识到种业的重要性,纷纷把种业作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核心产业,已采取各种措施,加大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扶持当地种业产业发展,意欲分享国内千亿元种业市场这一巨大蛋糕。
三、郑州已充分具备建设中部地区“种业之都”的条件
在郑州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市农作物种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种业基础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种业企业实力、种子生产能力、良种供应能力稳步提升,种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良种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目前,在郑州注册的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有近千家,各类农作物种子年交易量约4亿公斤,涉及品种近700种,其中小麦种子1.2亿公斤,玉米种子1.9亿公斤,交易额近50亿元,市场辐射10多个国家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作物种子交易中心和种子集散地。把发展郑州种业定位于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种业之都”,即农作物种子研发创新基地及种子交流交易中心和集散地,具有独特优势。
(一)郑州市地处中原中心,属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物候期与我省物候期相吻合,培育出的农作物品种适合多种气候环境条件,在全国各地的适应性较其他地区培育出的品种更具有优势。
(二)以郑州为领头羊的中原经济区的农业生产占有巨大的比重,每年所需的农作物种子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自身即具有消化巨量农作物种子的空间,也是农作物繁种的重要地区。“得中原者得天下”,郑州必将成为国内外种企占领中原经济区的桥头堡。
(三)目前,郑州市区域内拥有的农业科研院所、高校主要包括郑州市农科所、郑州市蔬菜研究所、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从事各类大田作物、蔬菜、果树、花卉等新品种选育的高层次科技人员众多;拥有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实力雄厚的种业企业,如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天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豫艺种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郑州郑研种苗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河南富吉泰种业有限公司、河南欧兰德种业有限公司、河南省庆发种业有限公司、河南大众种业有限公司等,其育成推广产品吸引无数国内外经销商和种植户,这些科研院所、高校、种业企业构成了建设郑州“种业之都”的坚实基石。
(四)郑州具有成为农作物种子交流交易中心和集散地的巨大交通优势。郑州地处国家地理中心,交通优势显著,是公路、铁路、航空、信息通信兼具的国家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国家铁路货运中心,国家公路物流中心,中南邮政物流中心,国际航空货运中心等工程促使公路港、铁路港、航空港“三位一体”的物流体系逐步形成。
(五)郑州市连续二十多年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规模的农作物种子交流交易会,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国内外种子经销商、种植户参展、交易,为郑州市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种子交流交易中心打下良好基础。
(六)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在新郑举办的第一届、第二届中原地展(中国·郑州)蔬菜良种科技博览会,国内外参展品种达到4000多个,观摩人数逾万人,目前是我国中部地区规模最大及最具影响力的蔬菜产业新优品种展示平台,中原地展蔬博会已成为我市种业闻名国内外的一张知名度很高的名片。
总体来看,郑州已初步具备建设“种业之都”的各种条件。把郑州建设为我国中部地区“种业之都”,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种业之都”的建设,必将带动郑州种业的快速发展,引领中原经济区的农业快速发展,为郑州市乃至河南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重要贡献。
四、建设“种业之都”的几点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着力推进郑州“种业之都”建设快速发展。加快编制《郑州“种业之都”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和河南省把郑州“种业之都”建设纳入国家种业重点支撑体系进行建设。
(二)加强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设立种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多元化、开放式的投融资体系,吸引国内外大资本的进入与参与。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种业企业育种创新能力提升,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农作物新品种,为建设“种业之都”提供重要支撑,并把郑州打造成为我国的种业研发创新中心。支持创新成果转化、种业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市级、区县级、企业和科研机构四级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展示基地,建立郑州市南繁基地,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种业企业新品种转化提供服务。
(三)加强种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结合人才引进计划,制定“郑州种业之都”人才培养利用和科研权益改革引导政策,加快企业领军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种业科研人员来我市就业创业,制定并实施引导育种科研人才向企业流动的鼓励政策。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分工协作、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的种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四)打造“郑州种业小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遵循以种业为依托、以产业融合发展为主要方向、以建设特色小镇为主要发展模式,致力打造一个集种业总部基地、交易会展平台、种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种业会展高峰论坛、农业休闲观光、科普旅游及种业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以种业为产业特征的特色小镇。
“郑州种业小镇”可选址在荥阳。河南大众种业有限公司、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实力雄厚的种企的种业创新园区已建在荥阳,郑州市蔬菜研究所近千亩地的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也选址在荥阳,荥阳还拥有河阴石榴、广武大葱、荥阳柿子等地理标志产品资源,具有建设“郑州种业小镇”良好的种业基础条件。
(五)建设现代化郑州市种子批发交易市场。目前郑州市的大部分种子经销商主要位于中州大道迎宾路交叉口的北建材市场内的郑州种子市场,市场硬件条件较落后,不利于在国内形成较大的规模和影响力。建议作为“郑州种业小镇”的一个组成板块,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种子批发交易市场。将其打造为一个涵盖种子现货、期货和科技成果(植物新品种、技术、商标等)等在内的大型交易中心,推动种业科技成果的价值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六)继续扩大中原地展(中国·郑州)蔬菜良种科技博览会的规模、档次,将其办成我国最大的蔬菜优良品种田间展示平台,另外再常态化举办其他各类农作物品种大型地展,通过展示国内外最新优良品种及新技术、新装备,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种植户来郑州参展、交易、观摩,从而加强郑州市乃至河南省在国内外种业界的影响力和地位,提升郑州农业产业化的高度。
(七)进一步提升一年一度举办的郑州市种子交流交易会的规格,将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办成我国最大的种子交流交易会,加大加强郑州作为我国农作物种子交流交易中心及种子集散地领头羊的地位。
(八)支持郑州区域内种业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推进产学研融合,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种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种业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国际并购,在境外实行本土化策略,建立研发中心和基地,参与种业国际竞争。对率先参与国际竞争的种业企业给予税收、资质审批等政策方面的扶持。
(九)举办郑州国际种业博览会、中原种业高峰论坛等各类种子大会,特别是力争承办国际性种业大会,如被誉为种业界“奥林匹克”的世界种子大会,是国际种子联合会(ISF)主办的世界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集会议、论坛、会展、贸易洽谈、旅游考察、高层决策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种业年度会议,是各国展示本国种业发展成果、开展交流与合作的窗口和平台,在诸多国际性组织中具有较强影响力。举办该类盛会将极大提高郑州在全国以及世界上的影响力。
加强郑州大物流多式联运
提高交通枢纽体系运输效率
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员会
纵观国内国际多式联运,中国多式联运比例与欧美发达国家比,相差很多。发达国家集装箱海铁联运比例通常都在20%至40%,而我国仅为2%;铁路集装箱运量占铁路货运的比例,发达国家为30%左右,我国目前仅10%。可以说,中国目前多式联运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交通强国”。作为中国交通大动脉上的重要枢纽,目前河南交通网络总里程已达27.45万公里,一个内捷外畅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成形,为全国多式联运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河南方案”,展现河南省多式联运建设的积极探索。当前,中国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协同衔接不顺畅、市场环境不完善、法规标准不适应、先进技术应用滞后等问题较为突出。
一、多式联运是什么
由两种及其以上的交通工具相互衔接、转运而共同完成的运输过程统称为复合运输,中国习惯上称之为多式联运。根据多式联运的合同进行操作,运输全程中至少使用两种运输方式,而且是不同方式的连续运输,具有集装箱运输的特点。一票到底,实行单一运费率的运输,发货人只要订立一份合同一次付费,一次保险,通过一张单证即可完成全程运输。全程运输均是由多式联运经营人组织完成的,主要程序包括:接受托运申请,订立多式联运合同;集装箱的发放、提取及运送;出口报关;货物装箱及接收货物;订舱及安排货物运送;办理保险;签发多式联运提单,组织完成货物的全程运输;运输过程中的海关业务;货物交付;货运事故处理。
二、郑州市多式联运发展的基本情况
郑州市在交通区位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物流服务、政府支持等物流业发展的几个方面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国家对中部崛起的重视、郑州市先天的区位优势、发达的陆路交通支撑体系和广阔的航空发展腹地,这些发展潜力使郑州市具备了建设国际大枢纽的条件。“中部通,则全国通;中部活,则满盘皆活”。“建设大枢纽、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是郑州枢纽建设三大发展目标,郑州发展物流产业有条件、有基础、有机遇。但同时武汉、西安、重庆、成都等中西部城市先后将国际物流中心提上战略高度进行谋化,发展态势逼人,区域竞争激烈。
目前中欧班列(郑州)实现每周“八去七回”常态化开行;我省已开通郑州至青岛、连云港、天津三条铁海联运线路;省政府投入2亿元启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构建“铁海公机”无缝衔接、多式联运发展新格局,河南打出一套“组合拳”。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全球产业分工的发展,郑州物流已经进入到服务半径由区域拓展到全球的高货值的发展阶段,需要整合多种物流要素,发展多式联运,提高“买全球、卖全球”的能力。
(一)国际货运枢纽航线网络成形。随着航线网络的完善,现在货物从国外直接运到郑州机场,抵达后当天就能办理完所有手续。据统计,目前有21家货运航空公司在郑州机场运营,开通货运航线34条,通航城市37个,全球前20位货运枢纽机场已通航15个,基本形成了横跨欧亚美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枢纽航线网络。2018年1至10月份,郑州机场累计完成货邮吞吐量38.6万吨,预计全年有望完成50万吨,跻身全球机场货运量前50强。
(二)卡车航班通达全国多个城市。近年来,郑州机场积极构建枢纽航线网络、扩大地面货运集疏能力,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已经形成“空空+空地”“全货机+客机腹舱”多式联运航运体系。目前,在郑州机场运营的卡车运输企业30多家,卡车航班网络覆盖全国70多个城市,年卡车航班量近3万班,集疏货物近17万吨。“卡车航班解决了货运的‘最后一公里’难题”。郑州机场工作人员介绍说,多式联运的发展也为机场带来了磁场效应,目前,进驻机场开展业务的货代企业已达140多家,其中国际货代就有70余家。
(三)多式联运专线带来“价格洼地”。德国戴姆勒、宝马公司等高端汽车零配件分拨中心,美洲进口水果批发交易中心,Inditex(ZARA服装)国内重要的物流配送中心,加拿大龙虾整机进口业务,筹建集暂养、分拨、转口等功能于一体的鲜活海产品集散中心……目前,郑州机场的多条多式联运专线已成规模。“机场货运业务的快速发展,既依托多式联运,也能促进多式联运的发展。”机场将完善多式联运信息数据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打造郑州物流“价格洼地”,形成新一轮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四)打造全国首个空铁联运综合性货物集散中心。“十三五”期间,河南机场集团将加快建设郑州机场三期工程,规划建设货运专属跑道、专属机坪,重点提升航空货运保障能力,分批分期推进北货运区、第三跑道、客货运枢纽配套设施等建设及南飞行区的升级改造。此外,河南机场集团还将建设空铁联运航空物流项目,实现郑州机场北货运区与郑州南站高铁快件运输基地无缝衔接,打造全国首个空铁联运综合性货物集散中心。其中,货机坪、快件分拨中心、货物集散中心等设施,计划2018年开工建设,2019年完工。
(五)自贸区发展为多式联运带来新的机遇。中央赋予河南自贸试验区“两体系一枢纽”特殊使命,依托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河南省多式联运迎来发展黄金期。但是,如何突破发展瓶颈,解决联运衔接不顺畅、技术标准不规范、信息共享不充分等难题。《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建设专项方案》的出台,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力争在标准制定、平台建设、体制理顺、监管创新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把河南省打造成全国货物流通最快最好的多式联运国际性物流中心。
构建陆海铁空联运网络,全力推进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建设,创制多式联运标准规范,加快信息平台数据共享。进一步优化国际物流通道网络、完善国内集疏网络、提升物流枢纽功能作为首要目标任务。未来,跨境陆路联运通道要更加便捷,“空中丝绸之路”更加高效,国际海铁联运通道更加顺畅。
目前中欧班列(郑州)增开至慕尼黑班列,作为国内唯一实现高频次往返满载、均衡对开的中欧班列,集货半径超过1500公里,境外覆盖24个国家、121个城市;有21家货运航空公司在郑州机场运营,开通货运航线34条,全球前20位货运枢纽机场已通航15个,近6年货运业务年均增速全国第一。对货物信息强大的掌控能力,使得中欧班列(郑州)越开越密、越跑越快,同时具备优质服务功能。
“连天接地”的多式联运,最终将带来运输效率的显著提高、物流成本的明显下降。按照规划,到2020年,郑州至国内主要中心城市联运集疏基本实现1000公里范围内一日运达,覆盖全国主要经济区域的4小时快件集疏网络基本建成;全社会物流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要下降到15%左右。
三、加强郑州大物流多式联运的几点建议
在政府管理方面,省市要尽快研究制定涉及交通、铁路、航空、公安、海关、工商、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的基础公共信息开放清单,有序向企业提供资质资格、认证认可、通关查验、信用评价等综合性、一站式信息服务,实现物流企业信息服务“一网打尽”;在企业发展方面,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涉及多式联运企业互联互通数据交互平台,不断释放数据资源红利。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多式联运服务品质,加快构建便捷经济、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多式联运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通道与枢纽站场建设,完善枢纽站场集疏运体系,不断提升多式联运基础设施水平。
(二)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发展专业化装备,推进装备技术升级。
(三)加快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主体,推进联运组织模式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四)强化政策法规支持,进一步优化多式联运发展市场环境。
(五)加强统计监测分析,强化人才队伍、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六)推进信息资源互联共享,进一步完善部门间、企业间的协同工作机制。
(七)强化多式联运工作组织领导,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推进机关工作落地。
顺应全球化信息化国际化时代要求,充分发挥郑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快多式联运发展,构建高效顺畅的多式联运系统,依法加强监管,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强规划引领,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支撑保障能力;深化行业改革,创新运输服务模式;推动信息共享,加快装备技术进步;深化对外合作,拓展国际联运市场。
为此需要参与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任务分工,抓紧推进相关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跟踪监测和督促检查;利用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协调解决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规划、标准、政策等事项;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行业规范自律。努力走出一条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多式联运发展新路。
解决中小企业难题 助力中原经济发展
郑州市工商业联合会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也是我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之年。中小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和增长贡献者,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目标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一、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在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实体经济范围高度重合,支持中小企业成长就是支持非公经济和实体经济。
截至2017年11月,我国中小企业近2500万家,注册资本超过150万亿元,对国家的税收贡献超过50%,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均超过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占比超过80%,对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90%。中小企业已成为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郑州市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
2017年郑州市中小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但发展仍不充分。从经营情况来看,其总体盈利能力仍有待提升,“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任重道远。
(一)负担重,成本高。数据显示,当前我市企业职工五项社会保险总费率为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39.4%,再加上20%左右的住房公积金缴费,“五险一金”名义费率已经达到59.4%,除此之外还有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其他人力资源成本支出。虽然近年来国家及郑州市均出台了多项税费减免和社保缴费下调政策,但仍然存在门槛高、范围窄、力度小等情况。随着劳动力成本和社保成本的不断上升,土地、房租、原材料价格也增长迅速,带动企业的综合成本上涨,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经营利润,导致中小企业经营压力较大。
(二)融资难、融资贵。由于规模小、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信用等级低、经营风险大等因素,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对郑州市上千家小微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获得足额融资的企业不足半数,即便是能够获得,也在流程期限和额度上远不如预期的理想。
(三)创新难,规模化发展受限。由于缺乏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大部分来自于企业经营利润积累,导致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并由此造成了中小企业创新型人才缺乏、对维护科技专利的资金投入不足、核心技术易流失的情况。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资金压力,中小企业只能进行小规模、短周期的创新研发,很难支撑大规模、长周期的创新研发,难以产生影响深远的创新成果。
(四)管理水平待提升,信息平台待强化。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经营历史都比较短,企业管理者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导致现阶段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规章制度,管理短板多,容易造成经营损失和风险。
三、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建议
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工作建议第一条指出,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简政减税减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一)落实中小企业减负政策
1.阶段性降低社保缴费比例,为企业减负。2016年8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明确提出通过一系列措施降低企业人工成本,其中就包括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鉴于此,建议阶段性进一步降低社保费率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加大对中小企业减负力度。
2.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企业行政和手续成本。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建议全面落实为企业“松绑”,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优化政府管理办法和效率。推动政府系统信息化和大数据建设,加强政府各单位间的信息共享,建立通畅的信息传递、审批通道,从而实现便民、高效的集中审批模式,精简、整合、重构审批权力和机构,让企业少跑腿、好办事。
(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方便和创造优惠条件
1.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提供风险补偿和奖励。推进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引导金融机构让利支持企业发展,降低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门槛与成本。加强对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通过奖励、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降低商业银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普惠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增信融资的风险。另外,可对上述金融机构提供不良资产并购基金和保险机制,提高对不良资产的处置能力;引入信贷违约保险机制,落实财政对上述机构的政策性保险制度,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引导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帮助中小企业增信融资,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覆盖面。
2.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提供税收优惠。支持、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普惠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给予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建议考虑小额贷款行业实际情况,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的意见》,全面落实关于小额贷款公司享受金融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地与实施,减轻小额贷款公司税收负担,降低经营成本,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
3.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在河南本地成立合法合规的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市场化背景下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产业投资基金。建议在《关于促进郑州龙子湖智慧岛私募基金集聚发展的通知》的基础上加强对社会资本的引入,开放社会资本通过合法合规的手续注册投资基金的通道,为民间投资进入实体经济创造条件,特别对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成长性好、有良好前景的企业,尤其是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型创新企业采取债券融资、股权投资、债股联动等多种市场化融资方式,帮助这类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三)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研发
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研发工作,建议实行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梯次补贴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创新成果进行扶持,帮助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建立科技创新专区或产业园,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行业“单项冠军”。优化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区域环境,加速规划和建设产业园区附近的居住、就医、子女教育、公共交通等生活配套设施,配合郑州市人才引进计划,为高新技术企业选人、用人、留人提供便利。
(四)建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
以政府引导和监管,充分利用工商联、地区行业协会优势,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管理、法律顾问、人才培训、融资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平台。在此平台上进行信息共享、数据共享、市场共享的方式,推动企业加强产业链协作,形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从而推动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优势打好“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推进培育发展新优势,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四张牌”,提升“三区一群”建设水平,全面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助力中原经济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弘扬企业家精神 振兴实体经济
郑州市工商业联合会
从201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到中共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再到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增强企业家信心,让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尽显身手”,可以看出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已经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更让企业家们感到欣慰的是当初呼吁的那些政策,正在一个个落地,并推动企业进步、成长。
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正是众多企业的存在,市场经济才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息息相关,才让我们每一个人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经济的脉动。因此,企业家在市场中的地位和表现,不但是市场经济体制健全与否、运行健康与否的重要表现,而且是国家经济发展态势的风向标。因此,作为一个企业领头人,一定要有企业家精神,正如报告中所讲的那样,一个地区的发展要重视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群体的形成,要鼓励和带领更多的人去实现创新,选择实体经济,只有这样,未来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有活力,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企业家精神”,这既是对企业家群体寄予厚望,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实干兴邦。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经济爬坡的压力仍然很大,为国家经济建设出力,企业家责无旁贷。
一、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核心要素在于“创新、创业和诚信”。创新、创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源泉之一,是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把企业从小做大、从弱做强,具体到真正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内核到底是什么,具体来说有五个方面:
(一)创新一定是实践的创新。作为企业家如果仅仅谈理念创新、观念创新、思想创新,没有实践性的落地实施,那么只能说正在做创新的准备,不能称为创新。
(二)创新必须是一个基本的工作形态。当创新成为一个基本工作形态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所有的工作品质,所有工作的产出,就会符合对于创新的理解,你的确就会有新的东西出现。
(三)创新是行动与结果的关系。无论你在说什么和看什么,真正改变的都将在行动和结果当中体现。
(四)专注与投入。要成为一个创新者,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专注与投入。
(五)使命感与责任感。创新是使命感跟责任感一起驱动的,所以要求企业家不仅仅有责任感,还要有更大的使命驱动的力量。
此外,企业家精神的另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诚信,诚信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现在的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没有诚信的商业社会,将充满极大的道德风险,显著抬高交易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弘扬企业家精神必须诚实、守信、合法地赚钱。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注重信誉,以诚信为本,对合作伙伴、客户、供应商,甚至于竞争对手,都能以诚相待,友好相处。只有这样务实诚信的精神,才能使企业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从而保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如何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企业家得到越来越多的鼓励和支持。如今,网上购物、共享经济等蓬勃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迭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生活中非常有活力的部分,企业家们也应跟随技术变革,走进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全新的创业发展环境,振兴实体经济需要培养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优秀企业家精神与之相适应。只有弘扬敢于担当的精神,才能不被短期高利所诱惑,才能始终坚守实业发展;只有弘扬创新发展的精神,才能不断深化改革,持续进行创新投入,向改革要红利,以创新谋发展,从而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动能;只有弘扬专注品质与追求卓越的精神,才能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改善实体企业盈利水平,提升实体经济活力。那么下一步该如何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具体来说:
(一)作为政府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这是弘扬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保障
第一,做好维护企业家权益工作,进一步保护企业家精神。针对改革发展环境还不尽完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等问题,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推动企业和企业家维权立法,加强涉企立法参与工作;加强维权网络平台建设,加大对企业维权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第二,大力宣传优秀企业家精神,进一步营造尊重和鼓励企业家干事业的社会氛围。通过各种媒体,树立和宣传企业家的先进典型,培养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从而进一步加强企业家持续创新、转型发展的能力。
第三,加强对企业家的荣誉激励,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精神。针对“全国企业家活动日”等品牌活动,可以对取得突出成就的优秀企业家进行表彰,从而增强企业家的荣誉感。
(二)作为企业,弘扬企业家精神,需要企业家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第一,提升产品或者服务质量,做好用户体验。
第二,跨越组织和行业,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勇敢“走出去”,做高品牌附加值的企业和产品,为企业长远发展和实体经济增长拓展新空间。
第三,企业本身要做好引领和榜样工作,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去引领更多社会主体创新创业,让更多的优秀企业家涌现出来,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如今国家中心城市、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建设等新一轮的重大战略布局正在推动郑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郑州市企业带来了新的战略契机。郑州市企业将乘着强劲的东风,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持续不断的挖掘自身潜力,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创新发展、勇于担当,让企业家精神激发出企业发展的新潜能,让实体经济迸发出新的亮度,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力推进信息化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
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郑州市工商业联合会
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
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制造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发展先进制造业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郑州正处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新时期,制造业必须适应技术创新发展新趋势,抢抓新信息化技术发展新机遇,大力推进信息化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打造低时延、高速率、广覆盖、安全可靠的网络设施,有效提升云计算、大数据发展的网络支撑能力;加快建设云制造和大数据平台,构建“综合平台+专业平台”的云制造服务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数据中心;促进工业互联网与无线传感网、智能控制网、视频监控网、物流配送网等应用网络的连接与集成,提高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网络服务能力。
二、提升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能力
提升研发设计技术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借助云计算、大数据、VR/AR等信息技术,利用数字化、智能化设计系统,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在虚拟仿真的信息化环境中并行、协同地实现产品的全数字化设计,以及结构、性能、功能的模拟与仿真优化,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有效提高产品研发成功率和产品设计质量;提升生产制造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设备,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加快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和工艺优化升级,重点引导企业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为核心的技术改造,推进制造业生产过程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组织管理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针对制造业人、财、物等现代化管理需求,着力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生产现场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产品和应用服务。
三、大力培育多元化融合发展模式
加快发展个性化定制,支持制造业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VR/AR、电子商务等服务平台,积极发展“多品种、中小批量、准时化”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将用户需求直接转化为生产排单,开展以终端消费者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定制和按需生产,促进企业生产与消费需求对接,有效解决制造业长期存在的库存和产能过剩问题,实现产销动态平衡;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支持制造业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智能传感、大数据挖掘分析等信息技术,发展在线实时监测、远程诊断与维护、全产业链追溯、客户满意度及产品改进方向大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提高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推动企业由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网络协同制造,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各类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产品研发、生产、采购、销售和物流等信息化协作,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和各个环节资源的共享,快速响应终端市场需求,有效缩短产品研发生产周期,提高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的柔性,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四、加大示范引领和推广应用力度
实施信息化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专项工程,重点在食品、装备、汽车、电子、化工等主导产业、传统优势行业以及信息化基础较好的行业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加强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实施工业大数据平台、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试点,提升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突出龙头企业示范带动,重点选择基础条件好、成长性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试点示范,集中要素资源培育一批创新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强、企业信息化水平高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率先在局部领域实现信息技术攻坚和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实现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五、强化载体建设和要素保障
强化融合发展载体建设,围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智能工厂、智慧园区以及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双创”基地等载体建设;强化科技资金支持,加大财政资金引导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省“互联网+”产业发展基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和引导基金,重点支持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和试点示范企业创新发展等项目建设;大力培养专业化技术人才,针对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需求,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着力培育一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探索建立全市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专家库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问题研究、政策咨询、行业诊断、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为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于加快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
金融创新的若干建议
郑州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的金融创新,应充分借鉴兄弟自贸区的经验和做法,在稳步推进各自贸区金融创新共性改革措施的同时,充分发挥“开放、创新、博大、和谐”的郑州城市精神,根据省情和市情“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着力推进切合郑州实际的个性化改革措施,充分利用“双自联动”的政策叠加效应,将自贸区金融创新与郑州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融为一体,提升中部区域金融中心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竞争力。
一、稳步推进自贸区金融创新的共性改革措施
(一)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按照统筹规划、服务实体、风险可控、分步推进的原则,在自贸区郑州片区内开展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先试,逐步提高资本项目下各项目的可兑换程度。
(二)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和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推动人民币“走出去”,逐步扩大境外人民币进入境内投资金融产品的范围。支持自贸区郑州片区内企业开展集团内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在自贸区郑州片区内放宽民资和外资设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管制。
(三)推动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建设。便利自贸区郑州片区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金融市场,探索跨境投融资自由化。
(四)制订金融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列明限制某种经济主体在金融市场的投资范围和投资准入限制条件,除了负面清单中禁止或限制的,任何经济主体都可以自由进入。
(五)建立适应自贸区发展的金融监管机制。建立宏观审慎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和跨行业、跨区域、跨市场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开展金融创新事中和事后风险管理。
二、着力推进切合郑州实际的个性化金融创新
在金融机构设置、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要素市场创新与集聚等方面,推进金融服务便利化,推动科技金融与自贸区金融相互融合,促进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试点与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郑州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联动。
(一)在自贸区内发起设立支持新型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中资民营企业在自贸区郑州片区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借鉴“硅谷银行”经验,探索设立以科技金融创新为特色的民营银行,精准支持以中小科技企业为代表的“新民营经济”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发起人在自贸区内设立金融租赁、汽车金融、消费金融公司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试点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RQFLP)业务,允许外资股权投资管理机构在自贸区内发起管理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或人民币与美元双币股权投资基金。
(二)支持各类要素市场在自贸区集聚并形成联动创新的金融生态圈。支持郑州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落户自贸区,并探索做大“海创板”(海归人员创新创业板)。支持郑州股票据交易中心落户自贸区,并推出开展大额可转让存单交易,探索基于商业票据交易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加快推进全国首家PPP资产交易中心在自贸区郑州片区落地,抢占区域性PPP二级市场建设的制高点。支持河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落户自贸区郑州片区,并进一步开展碳金融创新,巩固其作为全国碳金融中心、碳定价中心的地位。支持郑州知识产权交易所落户自贸区郑州片区,并在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交易全链条的基础上开展金融创新。
(三)优先支持推进“新民营经济”发展的科技金融创新。充分利用“双自联动”政策叠加的优势,支持自贸区郑州片区探索建设外资和中外合资的企业孵化器,发展“双创”国际社区,并加强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线上线下互动,同时利用境内外创投资本和孵化器跨国合作的经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自贸区郑州片区商业银行全面开展“投贷联动”试点,允许商业银行通过与股权投资机构合作或自行设立直投子公司开展股权投资,支持初创期或成长过程中的科技型企业发展。支持自贸区郑州片区商业银行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方式创新信贷投放模式,探索科技贷款证券化业务。支持自贸区郑州片区保险机构创新科技保险产品,在关键研发设备险、知识产权保险等方面开发新产品。
(四)发挥股权投资基金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充分利用经济带产业基金对自贸区郑州片区母基金群和子基金的撬动作用,助推区内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在自贸区郑州片区的“基金产业园”集聚,支持区内科创企业充分利用股权投资基金快速成长。
(五)探索郑州特色的自贸区跨境融资租赁。支持自贸区郑州片区建立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跨境租赁资产交易平台。借鉴天津自贸区打造航空租赁聚集区的“东疆租赁模式”,探索开展飞机租赁、保税租赁、离岸租赁等业务。同时,结合本地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生产线以及先进装备制造出口和过剩产能对第三世界国家转移的实际需要,在通用航空、船舶、工程机械等领域探索郑州特色的融资租赁。
(六)探索郑州对接 “一带一路”战略的金融创新。借鉴重庆的经验,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市场的深度合作互联互通(重庆与新加坡合作设立1000亿元规模的中新互联互通股权投资基金、800亿元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大力发展海外投资保险、出口信用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工程建设保险等业务,为郑州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产品技术输出、承接“一带一路”重大工程等提供综合保险服务。
三、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突破金融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
(一)尽快推行“三个清单”,强化金融创新的激励与约束。加快制订和推行法无禁止皆可为的“负面清单”,并践行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权力清单”以及法有规定必须为的“责任清单”。
(二)科学开展“压力测试”,确保金融创新全程风险可控。相关部门应为先行先试的金融创新活动进行压力测试提供条件和必要的服务,确保金融机构和要素市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步推进金融创新。
(三)不断优化“放管服”,增强金融创新主体的获得感。借鉴上海自贸区“放管服”改革从1.0版到3.0版的改革经验,逐步扩大金融创新的开放度,日益完善金融监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增强金融创新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积极开展“创管互动”,探索个案突破的创新路径。允许自贸区内金融创新主体在符合审慎经营原则的前提下,对现有监管法规未覆盖或不清晰的非行政许可类创新事项,通过个案突破的路径先行先试,并通过“创管互动”机制倒逼监管制度创新。
发展休闲农业 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郑州市政协农业委员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推进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牢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难得机遇,谋划和推进改革发展工作,加快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生态宜居城市,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对夯实我市产业支撑、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生态农业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我市积极探索新常态下休闲农业发展新举措,创新工作,狠抓落实,休闲农业正在实施“三个转变”,将发展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融为一体。一方面,为促进休闲农业提档升级,我市积极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活动,休闲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明显。目前,郑州市已登记在册的规模型(200亩以上)休闲农业庄园已达282家(加上未申报登记的农园及农家乐,郑州市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已超千家)。2017年全市休闲农业接待人次达到3201万人次,营业收入35.16亿元,带动农户就业23.63余万人。依托“山、河、沟、岭、原”等自然资源优势规划建设的五大休闲农业示范区:滨河休闲农业示范区、邙岭体验农业示范区、嵩山养生农业示范区、西南生态农业示范区、东南现代农业示范区已初成规模。另一方面,各县(市、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特色,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发展态势。全市已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惠济、登封)、示范点2个(丰乐农庄、汇馨芳香世界),全国十佳农庄1个(丰乐农庄),全国十大精品线路1条(滨河风光揽胜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61家,五星级10家、四星级21家、三星级30家。打造了一批生态优美、主题鲜明、功能完善的休闲农庄(园)、特色村、农业节会和精品线路,形成了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知名休闲农业品牌。
二、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休闲农业发展与都市发展建设规划还没有完全融合统一。休闲农业的建设规划重视不足,休闲农业的产业布局、类型还不够科学。我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没有融合于都市发展建设规划中。在发展规划方面,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郑州市的城市发展规划不相衔接,郑州市的都市区建设规划也没有把休闲农业规划纳入进去,农业规划总是服从服务于城市规划,没有真正把休闲农业发展和城市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规划中体现出来。
(二)休闲农业建设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当前郑州市的休闲农业普遍存在开发层次、创新创意比较薄弱,个性化特色不突出,品牌效应不强,经营模式、服务项目类同,建设的精细化程度不高,互动体验需要深入、休闲内容不够丰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行业管理仍需规范、环境保护亟待加强等诸多现象。同时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够,一产比重较大,季节性强,为市民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能力不足,同时缺少历史文化教育、民族风情、农耕文化等特色主题,影响了休闲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虽然近年来市政府不断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城市建设相比,2015年至2017年,市财政共列出2412.5万元的休闲农业专项扶持资金,农业的投入依然偏少。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建设依然薄弱,食宿和卫生状况还有待改进,配套设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这与以人为本的社会需求、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引领的郑州都市区建设,实现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议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促进经营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设施现代化、发展集聚化、服务规范化,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努力推动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坚持规划引领,注重科学布局。创新理念,加强休闲农业与城市建设的融合发展。一要站在城乡相互融合的高度,树立现代生态城市发展理念。把生态休闲农业纳入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郑州都市区建设成为园在城中、城在田中、城田交融的公园式生态宜居城市。优化产业布局,要以《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为基础,以各类相关规划为参照,立足本地实际,挖掘资源优势,优化结构,科学布局,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提升农业品味、促进农业增效为途径,以丰富市民生活,保障农民就业增收为目的,进一步加强五大示范区建设。二要丰富产业类型,促进产业集聚。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休闲农业多样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加强经营主体培育,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户参与休闲农业经营。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种养大户和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力军作用。通过政府的鼓励引导,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庄园;创建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特色村;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和农事节会活动。尤其是要更加重视和支持发展农家乐示范户,鼓励发展农家乐聚集村、聚集区。支持经营主体协作联合,构建产业联盟,促进休闲农业形成产业集聚效益。
(二)突出特色,提升休闲农业的建设水平。发展休闲农业以突出自然生态为重点,一要丰富发展内涵,强化创新创意。要注重把农村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进行整体性规划开发。强化农业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和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等方面的创意设计,开发出具有本地特色的休闲农业商品。二是转变发展思路,注重文化传承。加大农业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景观价值的发掘,把其作为休闲农业的重要资源来传承利用。加大乡土民俗文化收集整理和挖掘力度。按照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就地取材挖掘田园文化,寻幽探微发扬山水文化,追根溯源传承建筑文化,去伪存真浓缩民俗文化,点石成金开发物产文化。促进乡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乡土民俗文化特色,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三是进一步搞活农事节活动,加强 “休闲农业+”的发展。打造一批生态优美、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庄园的同时,进一步搞活农事节会活动。依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市民的需求,依托“山、河、沟、岭、原”等自然资源,加强“休闲农业+”的发展,让农业产区变成更加亲近自然生态、让市民更加享受田园风光的休闲景区。如:推动“休闲农业+教育”发展,支持有条件、成规模的园区新建、改造现有设施,进行农业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拓展休闲农业园区多种功能,丰富经营范围和服务对象;促进“休闲农业+共享经济”发展,试点“共享单车进园区”等经营管理模式,鼓励共享经济与休闲农业经营融合,探索发展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共享休闲农庄。四是顺应新兴媒体发展趋势,加快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集休闲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咨询、营销推介、物流交易、虚拟展示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支撑体系,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加大了宣传力度。五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引导创新建设理念。将休闲农业管理与从业服务人员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工程纳入财政支持范畴,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转变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不断提升服务指导者的业务素质和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同时还要着力培养规划设计、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人才,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财政扶持。一是进一步强化政府的鼓励引导作用。政府引导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休闲农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政府主导是关键,政策配套是保障。要不断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保障机制。休闲农业专项扶持资金,遵循总额控制、突出重点、培育引导、助推发展的原则,建立休闲农业项目库,科学评价,择优补贴,扶持休闲农业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拓展休闲功能,鼓励其开展创新创意、提升服务质量,积极推进我市休闲农业规模化、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财政扶持是产业发展的助跑器,郑州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得益于市财政的大力扶持。在不断完善产业保障政策的前提下,随着财政支持力度的加大,工商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向休闲农业产业转移流动速度也将进一步加快加大,休闲农业将会迎来一个健康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三是进一步规范休闲农业发展秩序。加强行业管理和生态保护,加快制定出台地方性的休闲农业相关标准,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引导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在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加大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宜、特色鲜明、景观丰富、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发展健康、效益显著的休闲农业产业新格局。
创新学前教育体制机制
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
郑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办好学前教育”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和国家、河南省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要求,在创新学前教育机制体制,促进我市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方面,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一、发展概况
郑州市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和学前教育惠民发展工程以来,学前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结构更加优化,质量稳步提升,“入园难”进一步缓解。2017年,全市幼儿园1611所,专任教师26296人,在园幼儿391203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3%,普惠率稳定在90%左右。2011—2017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91所,幼儿园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全市通过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评估验收的幼儿园幼儿比例达到80%。到2020年底,预计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稳定在95%以上,普惠性资源覆盖率稳定在90%左右。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园体制逐步理顺,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普遍建立,运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幼儿园教师配备和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办园行为普遍规范,“小学化”现象基本消除。
二、存在问题
目前,学前教育仍是我市教育体系中较薄弱的环节。一是“入公办园难、入优质民办园贵”,质优价廉的公办幼儿园数量明显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二是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滞后,缺少多元化的管理、投入机制;三是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还普遍存在,学前教育管理和指导力量单薄,难以适应由于幼儿园快速发展带来的日益繁重的管理和指导任务。
三、建议措施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保障水平
1.理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按照“建立健全国务院领导、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要求,明确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市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县级政府履行好县域内学前教育规划、投入、监管及推进均衡发展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作用,各乡镇(街道)配合做好保障区域内公办幼儿园建设用地,规范区域内各类幼儿园管理,加强幼儿园周边环境治理等工作。
2.完善办园体制。逐步理顺机关、企事业单位、城镇街道办幼儿园办园体制,实行属地化管理,通过地方政府接收、与当地优质公办幼儿园合并、政府购买服务、生均财政拨款等多种形式,确保其面向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幼儿园,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企业等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办法(试行)》完成事业单位登记。鼓励采取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区的形式,扩大公办学位供给。
3.健全投入机制。贯彻执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通知》(豫政办〔2017〕143号)要求,按照“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要求,逐步完善与公益普惠方向和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生均拨款、奖补、收费、资助一体化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幼儿园正常运转和稳定发展。建立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对公办幼儿园实行生均财政拨款综合定额;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财政奖补政策,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实施分项奖补;健全资助制度,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园幼儿补助保教费和生活费,资助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办园成本和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等,动态调整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创新投入机制,鼓励国内外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学前教育领域,支持政府以PPP模式与社会资本合作办园。
(二)大力扩充普惠资源,提高普及水平
1.优化学前教育布局。统筹考虑人口政策调整和城镇化进程需要,以县(市、区)为单位,科学制定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新建、改扩建一批普惠性幼儿园。以发展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重点加强脱贫攻坚地区、城乡结合部、二孩政策实施后新增人口集中地区的幼儿园建设。将幼儿园建设用地纳入各级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扩大幼儿园用地供给,合理确定用地指标,优先保障普惠性幼儿园用地。
2.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市、县(市、区)政府继续实施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并将年度建设任务纳入政府民生工程。以县(市、区)为单位,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规模,制订分年度公办园建设方案。要落实每个县(市、区)城区至少举办3所标准化公办幼儿园的要求,通过新建、扩建或盘活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因各种原因停办、闲置的教育资源,加快建成一批城区公办幼儿园。各县(市、区)要逐年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提升公办园在园幼儿所占比例。
3.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管理。贯彻落实《河南省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豫教基二〔2017〕140号),大力扩充城镇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开展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对未按规定建设或移交、没有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的要全面整改,2018年年底前整改到位。市、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对配套幼儿园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要组织教育、发展改革、城乡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国土等部门开展对现有配套幼儿园的全面清查工作。发现原有配套幼儿园闲置或改作他用的,由当地政府限期整改;发现原有配套幼儿园该建未建或达不到建设规模的,应通过补建、改建、新建等方式予以纠正,拒不改正的由城市综合执法等部门依法处罚。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对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情况开展专项督导。
要落实3万人口以上乡镇至少办好2所、3万人口以下乡镇至少办好1所标准化公办中心幼儿园的要求,到2020年,彻底消除公办中心幼儿园“空白”乡镇。加快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乡村幼儿园建设,继续有效利用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等富余资源,改建成安全、达标的公办幼儿园,逐步实现人口集中的大村独立办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
4.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鼓励多种形式办园,有效推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建立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的长效机制,落实地方政府投入主体责任,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合理、质量合格的普惠性服务。按照《河南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及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豫教基二〔2017〕1096号)要求,市、县(市、区)出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标准及管理办法,2018年6月底前完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工作。对通过认定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逐年提高普惠性民办园比例,提升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要将提供普惠性学位数量和办园质量作为奖励和支持的依据,对达不到要求的要限期整改。
经认定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职工在继续教育、表彰奖励、职称评定、科研立项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教职工享有同等权利,其园长、教师培训纳入公办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计划,享有同等机会。财政生均奖补资金优先用于保障教师“五险一金”、工资福利和支持教师培训。
关于积极推进郑州市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
近20年来,互联网作为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点以及带动点,其发展已经进入第四个阶段,在底层技术设施不断完善之后,为电商发展提供了发展沃土,从平台电商到移动社交电商再到人人商业,演变到“实业+互联网”的新零售模式;四个阶段的发展有效的推动了我省部分产业升级,带动了企业,商业经营效率的提升,配合国家完成了部分的精准扶贫工作,也为新一代毕业生提供了优良高质的工作岗位。
一、郑州市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郑州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是全国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网中唯一的“双十字”中心,郑济、郑万、郑合、高铁郑州南站及配套工程开工建设,米字形高铁网加快成型。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外客货航线194条,旅客吞吐量突破2430万人次、居国内机场第13位,货邮吞吐量成功跨越50万吨大关,稳居全国机场第7位,首次跻身全球机场前50强。郑州是国家首批跨境电子贸易试点城市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中欧班列(郑州)每周“去八回八”常态化运营,全年开行501班,境内外双枢纽、沿途多点集疏格局初步形成。汽车整车、肉类、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业务量稳步提升,邮政口岸成为全国国际邮件重要集疏口岸,药品进口口岸加快建设。EWTO核心功能集聚区正式挂牌,“买卖全球网”和“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成功举办首届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全年进出境商品9200万包、货值100亿元,综合指标全国领先。
随着我市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目前围绕我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配套软件及硬件设施仍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为打造中西部地区领先的跨境电子商务城市,必须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为统揽,以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坚持“积极推动、规范发展、示范引领”的原则,推进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培育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
二、郑州市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性不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意识不强,缺乏“互联网+”时代企业生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同时没有认识到电子商务在品牌传播,供应链整合、降低经营成本、扩展外部市场方面的优势。妨碍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内部因素主要有:电子商务应用专业人员缺乏、企业管理水平跟不上、上下游配套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和对企业未来业务模式“数据化”“网络化”认识不足等;外部因素主要是地区政策差异,企业信用环境、舆论安全环境和网上支付环境以及消费者未来趋势把握等综合因素造成。
(二)电子商务支撑系统有待完善。发展电子商务需要配套技术支撑系统,目前虽能够有效精准服务于行业与特色农业但缺乏垂直化电商信息平台。例如,各具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地方特色农产品、装备制造、旅游等全都放在淘宝、京东等一些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上,不能很好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其他配套系统包括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信用认证体系、安全服务体系、在线支付系统等细分领域的支撑,不能精准的解决市场发展问题。
(三)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我市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电子商务应用专门人才一直是重要瓶颈之一。同时具备电子商务技能和营销管理才能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市场发展,企业需求,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电商人才引进计划”、“师资企业实训模式”、“学生半工半读”、“企业人才定制”、“定向委培”等切实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落地实施存在困难,从中职院校到高职院校平行推进速度较慢。人才供需之间存在悖论,企业缺乏电子商务人才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同时存在。
三、加快郑州市电子商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垂直领域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几大电子商务平台,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主打领域和平台特色,例如,京东商城数码家电类产品以精细化凸显各种专业参数为主,美团以线上到线下(O2O)模式主打本地消费。郑州市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并逐步向其他领域产业渗透。引导纺织服装、泵阀、装备制造、农产品、旅游、物流等重点领域中的龙头企业加快电子商务应用,打造特色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传统商贸企业“触电”,引导银基、陈砦花卉市场等传统大型批发市场开展大宗商品线上交易,线下线上共同发展,鼓励大商集团、丹尼斯百货等实体商场探索“网上下单、实体网点提货”的经营模式。充分借助协会、联盟等支撑单位,建立细分行业电商平台,充分发挥我市重点行业企业优势,鼓励新一代企业创新者运用新模式,依托我市重要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契机,继续保持电子商务稳定快速发展。
(二)提纲挈领,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发挥郑州市的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以打造郑州为电子商务发展示范城市为依托,打造一批电子商务领军企业。以宇通、世界工厂网等在电子商务方面已经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为代表,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数字化管理,实现电子商务与企业ERP、CRM、BI(商业智能)的对接,以达到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的有效管理,提供优质高效的售后服务,实现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制造。给予现有电子商务园区综合考评升级,给电商企业提供配套的经营创新政策,为人才提供美好舒适的工作环境,扶持创新型电商企业快速发展,形成“园区带动企业,企业提升园区”的双向带动模式。领军企业带动经济量,新型创新企业提供增长点,这样才能形成“新老交替”的循环经济模式,保证我市电子商务发展保持永恒动力。
(三)多管齐下,促进电子商务配套体系建设。完善配套支付、信用保障和物流体系建设。推动电子支付的智能化、移动化,创新安全的移动支付方案;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等相关行业标准,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及部门间的协调与联合,建立“科学、合理、权威、公正”的信用服务机构,实行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积极发展智能仓储、现代物流,不断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建立覆盖全省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定期举办行业“上中下游撮合会”,融合各方优势,形成电商产业链条,实现“产品上行,全国推广”的有效落地,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新型供应模式,能够切实帮助企业或农户把产品销出去。
(四)创新机制,加强电子商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效发挥郑州省会城市的地域优势,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发展电子商务;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学校要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另外,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动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建设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始终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战略方针,自主培养带出去学习,外部引进重点安置,形成“学校-企业-市场”三位一体人才互动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率,弥补企业发展人才所需空白。
(五)瞄准重点,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近几年来,跨境电商成为郑州市电子商务发展新的增长点,具有明显的“郑州特色”,我们要抓住机遇,快速推动整个行业的企业进步,立足郑州服务河南的基础上,也要承担起带动整个中西部跨境电商发展的重任。一是要鼓励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或自营平台等跨境电子商务应用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支持跨境电子商务O2O线下体验店。二是要架构并完善服务体系。如发展壮大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培育第三方跨境支付平台,加强出口信保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并挖掘国际物流体系等。三是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如鼓励大型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在郑州设立全国性或区域性总部,并培育小微跨境电商企业和自主品牌等。四是加强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如鼓励大中专院校增设电子商务专业,支持社会培训机构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五是要提供政策、宣传、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打造文化高地 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郑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首次明确提出:“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这是继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之后,河南省对文化发展的再思考、再认识、再提升。郑州如何树立文化自信,引领全省文化高地打造,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打造文化高地,是国家中心城市的需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高到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
2018年2月,郑州市政府公布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年)》,擘画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建设文化都市的愿景。因此打造文化高地和中央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相契合的,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是相吻合的,也和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相呼应的。
二、郑州文化积淀深厚,资源丰富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先生说:“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这是其他任何地方不能取代的。”从织机洞到裴李岗,从西山古城到大河村,从王城岗到郑州商城,郑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到隋唐大运河郑州段,从双连壶到莲鹤方壶,从杜岭方鼎到武则天金简,郑州文化积淀深厚,禀赋优异。从黄帝到大禹,从管仲到子产,从列子到韩非子,从刘禹锡到高拱,从魏巍、常香玉到邓亚萍,郑州名人辈出,星光闪烁。从楚河汉界到少林武术,从二十四节气到登封窑陶瓷,从曲剧《卷席筒》、豫剧《朝阳沟》到舞剧《风中少林》,郑州文化资源丰富,闻名遐迩。如何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如何把这么多的金饭碗转化为精神食粮,是我们郑州人应该深入思考的。
三、郑州打造文化高地的对策和建议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感国运之昌盛,立时代之潮头,发文化之先声。郑州要打造文化高地,应做好如下工作。
(一)响应中央号召,做好《郑州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规划》。郑州文化资源丰富,摸清底子,理清思路,延续文脉,传承发展,使郑州在传统文化复兴工程、在文化高地打造、在国家中心城市文化建设方面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二)努力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考古遗址公园和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郑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如何让人们认识郑州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就应打造郑州商城、新郑郑韩故城、登封天地之中古阳城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李家沟遗址、裴李岗遗址、王城岗遗址等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
(三)积极打造一批名人故里。名人是一个地区文化厚度、文化高度、知名度的重要体现,郑州名人辈出,尤其是涌现出了管仲、子产、列子、韩非子、申不害等政治家和思想家,应积极打造新郑黄帝故里、韩非故里,登封大禹故里、管仲故里,郑州列子故里、子产故里,荥阳李商隐故里、刘禹锡故里,巩义杜甫故里,中牟潘安故里等,可采取博物馆和其遗迹相结合的方式,使人们进一步了解郑州,认识郑州。
(四)利用文化发源地的优势,建设一批博物馆。登封是二十四节气发源地,巩义是河图洛书发源地,荥阳是象棋文化发源地,新郑是法家文化发源地,可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建设一批博物馆,让人们了解这些文化的发源、发展情况,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打造道德高地,建设大爱郑州。文化高地不仅是文明高地,还应是道德高地。2017年第五届“媒体公益与社会责任”研讨会公布的全国“天天正能量”大数据显示:河南成为全国最具正能量的省份!郑州成为全国最具正能量的城市!我们应当继续努力,让郑州这片有着优秀道德基因的土地上,涌现出更多的“道德模范”,打造“大爱郑州”,汇聚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强大正能量。
(六)加快文化产业建设,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文化高地还应是文化产业高地,文化产业不仅仅是文化旅游,还应包括文化节会、文化创意、文化产品。郑州应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像徐霞客嵩山七日游一样,规划郑州三日游等精品线路,把黄河游览区、嵩山风景区、大运河遗址景观区、黄帝故里景区等串联起来。继续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中国大禹文化之乡艺术节暨祭祀禹王典礼,进一步办好月季花会,以节会促进文化产业建设。要利用少林功夫、登封窑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河南省级非遗,开发更多文创产品,让这些非遗活起来。
(七)弘扬根亲文化,打造根亲文化品牌。根亲文化是由根亲而发生、发展的一种追族索缘、血脉相继的文化现象,郑州根亲文化资源丰富,主要表现在始祖、姓氏、名人等。郑州是人文始祖黄帝、立国始祖大禹的故里,还是郑姓、许姓、段姓、韩姓、常姓、潘姓、雷姓、夏姓、高姓、侯姓等姓氏发源地,要实施寻根战略,发展寻根经济,重点规划建设根亲文化园,打造根亲文化圣地品牌。
总之,郑州文化资源丰富,积淀深厚,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筑就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的根基,融入“一带一路”、传统文化复兴工程等国家战略,尽快把郑州打造成文化高地,以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关于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郑州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
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广泛,旅游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人民美好生活的的幸福产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积极抓好旅游项目建设,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不断加大投入,建设精品景区,打造服务品牌,规模宣传促销,全市旅游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郑州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理应在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贡献,郑州旅游业的发展还有许多提升的空间。
一、加强旅游资源分类整合,打造多元化旅游品牌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是科学利用旅游资源和规范行业管理的前提。近年来,郑州市也在努力打造少林、黄河、黄帝、商都等旅游精品线路,积极构建历史文化名城,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仍存在着旅游资源分类整合不充分、不完全的问题。
目前,郑州市在人文景观的开发上已颇具成效,嵩山、少林寺、黄帝故里等早已成为名扬海内外的文化品牌和产业联合体。但这些旅游资源却犹如缺少银线串联的遍地珍珠,没有形成具有郑州特色的旅游产业链,更不能有效打造属于郑州的“文化名片”。此外,郑州市还存在着旅游开发结构不平衡、自然资源开发不到位、影响力不够的问题,如能对嵩山、伏羲山、黄河等自然资源加以整合开发,也能够形成品牌效应,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郑州市的旅游资源具有品味高、数量多、种类丰富、垄断性强、潜在价值大等特点,如能将这些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整合,必然能推出有特色、有影响、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树立别具一格的“郑州品牌”。如推出以史前文化遗址、郑韩故城、少林寺、嵩阳书院、北宋皇陵等为主的“历史文化之旅”;以二七纪念塔、“张荫南情报工作站”革命纪念地、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队后方指挥部等为主的“红色革命之旅”;以嵩山地质公园、伏羲山大峡谷、黄河游览区等为主的“自然风光之旅”;以中华古枣园、富景生态园、樱桃沟等为主的“生态农业之旅”;以思念、三全、宇通、富士康、圃田中心站等为主的“现代工业之旅”等等。
建议成立郑州市旅游研究机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工作领导,成立跨部门工作的协调机构,建立旅游部门日常工作协调机制。
二、利用旅游产业要素的集聚模式,打造旅游工作的新亮点
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那些无山无水、无生态旅游、无历史文化等资源稀缺的地方,如何发挥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功能,实现旅游产业的利益最大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台湾、开封的夜市文化,台湾、杭州的民宿文化是值得郑州市借鉴的,通过集中发展、片区发展、一地一特色等方式,创建旅游产业要素的集聚模式,打造旅游品牌,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如许昌鄢陵的花木城、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等,在这些项目的周围,不仅地产业得到了发展,而且,由于传统文化产业的建设与服务推进,衍生出了更多的文化产业。由主题纵向延伸而形成的产业集聚,通过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其价值链得到扩展,处于价值链上的各个企业也形成一种合理的分工与协作,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荥阳河阴石榴、中牟大蒜等都可以通过集聚发展,做大做强,借鉴台湾“体验式旅游”模式,将会带来更大的效益。
建议出台扶持政策,利用旅游产业要素的集聚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多样性的夜市、民宿等集聚区,拓展、提升郑州市旅游空间,打造旅游工作的新亮点。
三、推出郑州市旅游“一卡通”
可将当前的郑州旅游年卡和绿城通功能相结合,推出一种既可以享受旅游优惠、又可以享受公共交通优惠的区域型“一卡通”。该“一卡通”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悠游卡“官方投资,民间参与”的运营模式,立足交通和旅游卡的本质,深度整合包括地铁、公交、停车场、火车、客运、公共自行车、出租车、航空等各种交通系统,代替部分景点门票,开拓小额消费、行政付费等功能。并推出普通卡、特殊人群优惠卡、记名卡、租借卡等各种类型的“一卡通”,争取满足所有郑州市民和来郑游客的要求,让该“一卡通”既是往来郑州的通行证,又是各个景点的入门证,甚至成为所有在郑居民的“身份证”。
四、开发郑州本地特色“伴手礼”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而中原地区是“礼仪之邦”的文明发源地,自古以来有“礼尚往来”美德,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因此,在旅游产业方面,我们要在“礼尚往来”上做文章,在打造郑州本土特色的“伴手礼”方面下功夫。
建议积极整合工、农、商等多个部门,设计推出有郑州本土特色的“伴手礼”,可以每年评选出100种本土特色的“伴手礼”,也可以参照南京模式,开办郑州本土特色的礼品商场。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相信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在旅游部门的努力下,郑州市旅游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为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夯实生态基础
郑州市政协城市建设委员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着眼人民群众新期待,做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与自然关系本质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更是郑州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走向深入非常重要的一年。夯实生态基础,实干成就未来,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是阶段目标,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夯实生态基础是长久之计。
马懿书记在2018年2月22日的“郑州市生态建设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动员大会”上指出,生态建设是一个城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标志,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全市上下一定要站在增强“四个意识”、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在郑州落地见效的高度,站在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高度,站在对长远发展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持续深化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奠定更加扎实的生态基础。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及《2018年郑州市生态建设工作要点》《郑州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等文件,对郑州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作出了重要部署,为郑州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建设富强、和谐、美丽郑州,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破除传统发展思维和GDP第一的定势,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纳入决策、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树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打造绿色郑州、美丽郑州的生态价值观;要进一步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意识,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方式。
二、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共行
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发展同行,首先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其次,巩固我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县、生态乡(镇)创建和城市建设管理阶段性成果,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供给能力,提升生态承载力。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建设美丽郑州夯实生态环保基础。
三、城乡统筹,加快推进绿色发展
一是推进绿色城镇化。坚持“三圈、一带、九水、三十一廊”这一总体布局,突出抓好中心城区、县域组团和农村地区三个不同层级,做好“水、绿、湿、气、土”五篇文章。科学谋划城镇开发强度,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郑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要坚持文化自信,加强郑州市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持续推进生态保遗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大河村、圃田故城等10处跨年度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等。加大和利用传统村落、古迹景点的保护,留住“乡愁”、记住“乡愁”。二是培育发展绿色产业。重点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以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为方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制造业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依托郑州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业、餐饮业、物流业,打造郑州服务业高地和特色消费中心,加快高成长服务业发展。推进节能环保产业提升,重点打造环保专用设备制造及示范应用基地,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源产业。组织开展“共建美丽郑州、打造绿色家园”行动,深入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单位、绿色学校、绿色家庭创建活动,营造绿色发展氛围。三是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生态环境好、人口集聚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林果资源丰富、自然田园风貌、传统文化、水资源等条件较好的特色自然村,开展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创建。使其早日建设成为融现代农业、文化创意、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美丽乡村建设等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田园综合体。四是加快推进乡村清洁工程,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环境整治,提高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合理布局、科学发展高效林果业、畜禽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推进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
四、强化带动,推进生态工程建设
推进蓝天碧水行动。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确保全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优良天数明显增多。以环都市区2400平方公里生活生态圈和各县城组团生态圈为重点,以贾鲁河综合治理、牛口峪引黄、西水东引、郊野公园、大面积湿地等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大型生态工程项目为带动,大力实施植树增绿、扩水增湿行动,加快构建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打造覆盖全市的“绿道”“绿网”“绿心”,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自净能力、碳汇能力和生态承载能力。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
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随地乱抛弃垃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还时有发生,与清洁的市容市貌极不相适应。定期向社会公布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增强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生态环境宣传工作机制,制订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宣传教育方案,搞好舆论宣传和教育。加强正确生态理念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大众宣传媒介,引导社会公众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使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逐渐把生态文明建设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六、加大资金投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全面落实郑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财政扶持的意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生态建设的引导、支撑、保障作用和放大效应,促进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生态投资领域。其中,市财政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县(市、区)、开发区“跟进补充”,与市扶持政策衔接配套、捆绑投入,发挥全市生态扶持政策整体推进作用。坚持财政扶持生态优先原则。生态建设项目优先纳入政府投资计划,市财政优先给予资金安排,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的重大建设项目始终是扶持重点。
七、健全体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县(市)区、乡镇目标责任考核,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抓好责任落实。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沿黄河、湿地、河流等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划定生态红线,确保生态功能提升。力争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有新推进、绿色发展有新成效,广大人民群众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美丽郑州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真正为子孙后代打造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关于依托登封市古观星台区域
申请“国际星空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委员 时文忠
时代的发展,城市的繁荣,空气的污染,让现代的人们抬头观看满天星斗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在城市发展所需的光明和仰望星空必备的黑暗之间,世界各地的人们正在寻找适当的平衡点。申请“国际星空自然保护区”便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第一个关注这一问题的国际组织是1988年成立于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国际暗夜协会”,它是最早发起设立暗夜公园的机构。受“国际暗夜协会”启发,新西兰麦肯齐盆地的特卡波镇,从2005年起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了将这片天空划为“国际星空自然保护区”的申请,希望让全世界都能意识到拥有清澈星空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这一申请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通过,特卡波镇也成为世界上首个“国际黑暗天空保护区”。继而加拿大莫干迪克(Mont-Megantic)国家公园、英国埃克斯穆尔(Exmoor)国家公园、纳米比亚自然保护区、英国威尔士布雷肯比肯斯(Brecon Beacons) 国家公园,也成为“国际星空自然保护区”的成员。目前,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城市都在积极申办中。
2014年7月,在中国星空会的努力下,国内首个位于西藏阿里的暗夜公园通过国际暗夜协会北京分会认证,并正式投入运营。西藏那曲,浙江开化,内蒙古库布齐,山西太行洪谷,江苏野鹿荡逐渐被认证,浙江台州、吉林长白山及山东省的部分城市也在积极的申办中。但目前除西藏阿里、那曲暗夜公园发展较为成熟,国内其他的暗夜公园保护还处于较为初级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依托“古观星台区域”所属天空申报“国际星空自然保护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登封市告成镇“古观星台区域”所属天空申报“国际星空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申报星空保护区),将会为我市的城市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利好,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增砖添瓦。
(一)古观星台区域申报星空保护区的先天地理优势。该区域原为古阳城,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东南11公里处,嵩山和箕山之间,颍河横贯腹地。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8公里,呈倒“手”形。清乾隆县志载:“阳城和太室,都居九州中心,位置非常重要。”这里向有天中地心之说,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观星之处。告成镇东西南三方向分别是伊川、汝州、禹州、新郑四县,和其北边的新密、登封两县围合的是一个远离城市、丘陵山地为主、农村人口居大多数的约460平方公里区域,地势有西北向东南倾斜,有山地逐渐过渡为丘陵;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14.2℃,年降水量约600mm,降水量多集中在6-8月,全年无霜期达到238天。由于区域内主要以农业为主,生态环境相对保护较好,植被覆盖率较高,光污染少,空气优良指数高,非常适合星空观测、开展以星空为主题的旅游开发。其南部的大鸿寨景区是我省主要的星空摄影基地。尤其是古观星台的几千年的观星文化,是世界上唯有的、现在仍可使用的观星遗存。在其经历了“嵩山古建筑群”和“二十四节气”申遗,并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世人更加认识到了它的综合价值。
(二)补齐城市文化短板。新时期城市的竞争发展,尤以软实力——城市文化的竞争最为重要,城市文化多角度讲述着城市发展的多彩故事,发出城市好声音。近年来,我市在生态环保方面投入了巨大资源,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获得较大知名度的同时,美誉度持续不高,长期困扰着我市近千万市民。这其中的诸多因素中,生态环保文化不显著,故事不吸引人,是主要因素。而申报星空保护区,则可以让“美丽星空”成为城市的新名片。在现有路面、低空、高空三层大气治污的基础上,增加“星空治理项目”,形成国内独树一帜的“四级大气治理模式”。再通过改变城市人造光源照射方向,降低光源亮度,减少光照时间等办法,大幅减少城市光污染。然后,以“古观星台”为标准,科学合理的在全市城乡有计划设置观星场所,激活升成新的“观星文焕”,让“来郑州观星”成为城市新时尚,让“来郑州与银河有个约会”成为旅游新热点,让“国际星空摄影展”成为新的城市推介平台,让“天上星,亮晶晶”重新为国家中心城市背书。
(三)深耕登封旅游品牌。“郑州在登封的哪里?”这是来河南旅游者常问的一句话,“玩儿在登封,住在郑州”这是来河南旅游者常说的一句话,都是令郑州旅游非常尴尬的一句话,尤其是登封市。无论是“古建筑群申遗成功”、还是“禅宗少林”的美轮美奂,都没有为登封市的旅游商住、旅游地产带来更多的转机,尤其是以观星台为代表的东南部的旅游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反而是2017年组织的和观星有关的“24节气申遗”成功纪念活动,为其带来了较大的客流量激增,2015年到2018年该区域客流量连年增加,反映了观星台作为古观星遗存,在市场上的号召力。
(四)布局“观星文化衍生品产业”。观星文化的发展成熟过程,必然带动观星旅游市场的兴起与发展,必将触发观星场所的建设、观星设备的生产、观星图书音像出版、观星文化教育市场兴起、星空摄影行业的繁荣等一系列“衍生品产业”,当它们与大数据、新经济、新业态结合的时候,定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几点建议
(一)成立申报领导小组。成立由郑州市政府牵头,市发改、规划、环保、文物、文化等委局及登封市政府作为成员单位的“古观星台区域”所属天空申报“国际星空自然保护区”的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工作,尽快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申请。
(二)塑造“星空产业”,制定“星空产业规划”。把星空产业纳入“十三五”规划中期调整范围,全力推进。
(三)开展系统的“观星文物”的普查、保护和开发推介活动。
(四)制定系列专项规划。报请省政府同意,制定“古观星台区域”(约460平方公里)的空间专项规划、“观星场所”专项建设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依据规划,开展系统的生态、光源、大气治理,尽快开展第一批“观星场所”建设。
(五)举办“郑州国际星空摄影展”,办成城市星空文化推介平台。
(六)编制“中小学生星空读本”和“市民星空读本”及“郑州观星手册”。系统传播星空知识,营造观星氛围,让“星空璀璨”重新主宰城市天空,让银河再次成为城市的背景,让“仰望星空”重新成为“郑州梦”的“孵化场”,让郑州人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征途中“脚踏实地”一路快速前行!
关于加大郑州市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
政府财政补贴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委员 皮上超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完善既有住宅使用功能,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加装电梯”,是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重点工作。据了解,2018年郑州市委、市政府正在积极推进此项工作,但从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及暂行管理办法来看,对比国内其他城市对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的政府财政补贴力度,郑州市的政府财政补贴力度太小了,这也是目前郑州市老百姓积极性较低,电梯改造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
一、现状
2017年12月13至15日,市建委及市房管局有关领导先后调研考察了在南京、杭州住房保障和房产局等单位,南京、杭州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方面各有特色走在了全国的前面,而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南京、杭州、福州、西安、济南、厦门、青岛等城市已经全面或先在各区试点陆续开展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工作,当地政府非常重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可以方便老年人、残疾人等,也同时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老百姓的呼声越来越高,也是市委、市政府呼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有力举措。有的城市列为当年的 “十大民生工程”。结合这次南京、杭州的考察,尤其是杭州模式,结合郑州的实际。
二、建议
(一)政府引导
尽快出台《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管理办法》,尤其是政府财政补贴的相关条例。措施首先要具有可操作性(方便老白姓),建议主管市长牵头成立专门机构,通过精简、合并报建审批流程,实施区一级组织联合审批即可(不须拿到规划、施工等许可证),提供优质高效的审批服务。同时,政府提供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设备单位和维护管养单位名单信息,提供更综合的服务平台,方便人民群众自主菜单式选择。
单位或个人可作为加装电梯的建设单位,办理相关报批、建设手续,承担相应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
1.业主或者业主代表。申请的业主人数超过5人的,应当推选不超过5名业主作为业主代表;
2.业主委员会;
3.业主授权委托的原房改房售房单位、原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服务企业、电梯生产安装企业;
4.加装电梯可以申请使用申请方名下的住房公积金;
5.加装电梯可以申请使用申请方名下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申请金额不得超过维修资金账户余额的50%。
6.为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市政府可考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设立加装电梯专项补助资金,按照政府统一的标准予以补助。(南京、杭州等市每部电梯补助20万,上海对老房子加装电梯有补贴,政府补偿修建款的40%,福州市不超过10万等)
(二)主体在业主
应就加装电梯的具体方案、费用筹集、申请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等事宜进行充分协商,并取得既有住宅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2/3以上业主同意(拟加装电梯需占用业主专有部分的,还应征得该专有部分的业主同意),并以书面协议形式达成以下方案:
1.增设电梯工程费用的预算及其筹集方案;
2.电梯维护保养方式及其保养维修费用分担方案;
3.明确电梯使用权者(即电梯管理责任人)承担人及其继任者;
4.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方案;
5.对加装电梯后各楼层住宅升值或贬值情况,委托有资质评估公司进行评估,制定利益平衡与补偿方案;
6.与不同意增设电梯的业主展开协商,并对利益受损业主进行补偿(业主自行协商)的资金筹集预案。
所指总面积和总人数按照该住宅单元(梯间)独立计算。
三、联合审核,一次到位
申请方备齐以下资料,即可向区一级城乡规划部门申请办理方案审核手续:
(一)已填妥的申请表;
(二)申请方(或委托的代办人)身份有效证明文件;
(三)同意加装电梯业主的签名意见表;
(四)同意加装电梯业主的身份证复印件、房地产权证复印件;
(五)原报建审批图纸复印件;
(六)加装电梯设计方案。
四、呼吁
结合郑州市财政的实际状况,尽快出台政府财政补贴配套措施及管理办法,把这项利国利民的事情办好。
提升新时代青年的获得感
郑州市政协委员 苏东霞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让青年有更多的获得感,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上有梦想、有尊严、更体面,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道重要而且紧急的时代命题。
一、存在问题
(一)理想信念缺失。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大幅度提升,逐步告别匮乏。而与此同时,不少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青年陷入了新一轮的匮乏——精神贫穷。腰包是鼓的,脑袋是空的;衣服是华丽的,眼神是忧郁的……“不知有队,焉知有团?”“不知有团,焉知有党?”毋须讳言,一些青年,正面临着理想信念的重大缺失。
(二)文明意识不足。文明,历来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水平的重要标准。青年一代的文明风尚是这个时代无比新鲜而强大的精神力量。而因为举止不得体、言谈不适宜,不少青年被过早地贴上了“油腻”、“佛系”的标签。
(三)缺乏生动实践。现实生活中,不少青年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看啥啥都会,做啥啥不对,无形中成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甚至走出校门就面临着被时代无情地抛弃的风险。
二、几点建议
(一)胸怀大局,加强信仰教育。信仰,是“不忘初心”的情怀,是我们对理想信念的那份执着追求和坚守,更是我们获得内心稳定而强大的富足和动力。新时代的信仰,不仅仅是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还是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信仰,应该是每一位青年内心深处最大的获得,每个人生命中的“信仰之灯”都需要点燃。建议所有学校都要加强信仰主题教育,明确少先队是共青团的预备队,共青团是共产党的后备军,旗帜鲜明爱党爱国。各级党、团、队要从思想、组织和工作方面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认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点滴做起,提升文明素养。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目标更是承诺。这个伟大的目标需要全员参与,更需要广大青年主动引领、接力实现。建设美丽祖国,需要我们首先成为美丽公民!而“美丽”这个看似抽象和高大上的概念,最终都要落在点滴细节中,要从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做起。引导更多青年提升文明素养,从着装整洁、举止有度做起,从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不违反交通规则做起,从一个阳光的笑脸、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帮扶的动作做起。我们要始终相信:每个人的体内,都有着强大的向上向善的力量!只是,需要我们善意地唤醒和用心地引导。
(三)各方关注,共建出彩舞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属于年轻人的黄金时代。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岗位建功、人生出彩。“一个公平的社会,尊重年轻人的选择,给年轻人机会和希望,是这个时代给我们最大的获得感”,十九大期间,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这么说。这里的机会和希望,就是年轻人的梦想。出彩新时代,就必须有舞台来承载梦想。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提供更大的舞台,才能让更多年轻人获得实实在在的融入和成长。“希望富士康全体员工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永不止步的‘创客精神’”,2017年5月9日,李克强总理对富士康郑州科技园30余万名青年员工亲切寄语,也成了新时代富士康青年的奋斗目标和最大的获得感。
(四)脚踏实地,勇于生动实践。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青年:“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2014年和2018年“五四”青年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两度走进北大,座谈会上,总书记勉励北大学子“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生活中,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和莫名其妙的奇迹,脚踏实地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捷径。所有的梦想都值得尊重和期待,所有的舞台都值得珍视和实践,所有的获得感也只有在不懈奋斗中才能够实现!
关于进一步壮大我市实体经济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委员 周克俊
实体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受国际环境持续恶化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等因素叠加的影响,全国经济持续低迷,实体经济增长乏力,资金周转不畅,经济运行低速,并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也受到严峻考验,许多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大面积亏损甚至倒闭,造成全市财政收入减少,就业压力持续增大。
一、目前我市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困难多重化
1.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据调查,全市76%的企业不同程度存在招工难,劳动密集型行业普工和技工均缺;80%左右的企业用工价格上涨,最高涨幅达20%左右。
2.因汇率和材料价格变动,不少企业利润下降;一些企业订单减少,开工不足。受大环境影响,出口订单缩水近半。
3.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企业生产普遍乏力。多数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低下。
4.实体经济和非实体经济之间投资回报反差巨大,做实业不如做投机和投资赚钱多、赚钱快,利益因素诱导资金流向非实体经济。
(二)企业融资高利贷化
1.融资贵。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现在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大都在基准利率上浮20%甚至以上。
2.融资难。当前银行为消化不良贷款率,银行不会轻易放贷,企业为维持资金链不断裂,以更高利率从民间融资,企业陷入高息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高利贷后一些企业“垂而不死”、风险后移,导致债务危机爆发。一些原本健康发展的企业也因为他人提供融资担保而陷入困境。
3.企业信用短期内难以恢复。近年来有些行业少数企业法人“跑路”,导致银行调低行业和企业信用等级,造成企业资金周转不畅,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严重困难。
(三)企业利润税费化
尽管国家已实行小微企业减税政策,但由于减税力度不够和受政府考核机制的影响,享受到减税政策的企业并不多,加之优惠后的税率仍偏高且税费结构复杂繁多,税种结构不合理使中小企业税负偏高,行政性收费也使企业增加重负,企业实际税负达到或超过30%,企业大部分的利润都被税费侵占了。
二、加大帮扶企业力度,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建议
当前,我市正处于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要携手帮助提振企业发展的信心,坚定转型升级的决心,重振特色致胜的雄心,增强行稳致远的恒心,坚定不移振兴实体经济。为此,建议:
(一)下大力优化发展环境
1.要全面清理规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加快网上审批系统建设步伐,清理有碍于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要对现有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经营服务性收费等进行全面清理,并出台规范收费行为工作指导意见。
(二)下大力优化融资环境
1.进一步降低融资门槛,丰富融资形式。鼓励更多的民间资金向中小企业融资或投资,但应该限定其利率,比照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并通过政府补贴的形式予以补助。对符合产业政策、技术管理创新、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项目,国资性质的担保公司优先优惠给予担保或再担保。
2.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租赁公司、小贷公司、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等金融组织,形成准确定位,合理分工,使资金供给结构适配融资需求结构。
3.重视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的拓展。支持民间投资进入市政、能源、环保、金融、社会事业等领域。
(三)下大力引导各类资本投资重点产业
坚持扩大有效投入,积极实施一批事关长远、经济支撑力强的重大项目,提升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引导社会资金重点投向我市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十大产业”。鼓励民企“以民引外”,引进优质外资项目,提升实体经济发展层次。
(四)下大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1.认真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优惠政策,真正把中小微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摇篮,而非国家税源的主要阵地,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2.优化审批程序和方式。改革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方式,不断完善财政资金申报、审核、拨付程序,减少资金拨付中间环节。
3.维护企业公平竞争和公平税负秩序。以纳税人实际经营情况为依据,依率计征税款,严格执行年度税费结算,实行多退少补。
(五)下大力加强中小企业间融合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市部分重点行业有影响,虽然订单减少,但需求依然存在,如各相关企业能通过相互的合作,形成规模效应,就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建议市政府与相关部门出面,协调各有关行业商会,建立共商发展机制,积少成多,捆绑经营,拓宽市场,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
(六)下大力帮助企业开拓新市场
在目前外需减少的情况下,我们要加大新市场的开拓力度,既要重视国际市场的开拓,也要将视线瞄向国内,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建议市政府积极组织有关部门研究我市出口产业“出口转内销”问题,加快开拓国内市场,要认真研究帮助“出口转内销”企业解决“定位关、产品关、招商关、产品服务关以及销售组织关”等问题。
总之,我们要牢固树立“实业兴市”的理念,把实体经济作为强市之基、强企之本,进一步扩大有效投入,进一步鼓励创新,进一步优化服务,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推动我市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关于如何做好公民人身安全保护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委员 马金营
一、现状
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取得了的辉煌成果,在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的同时,我们发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民群众对幸福感、安全感的追求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每一年我们身边都会发生多起人身安全被侵害的案件,这些案件的发生对个人的生命安全、家庭的幸福感、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大访美留学生章莹颖遭绑架失踪、青岛女孩江歌在日本留学遇害、留德学生李洋洁外出跑步时遭暴力致死……
2018年5月14日,四川省眉山青神公安局发出通告,称一名52岁的女性跑者失踪。失踪时间为5月13日。该女性是青神县居民。这已经不是四川省第一次出现跑者失踪的事件。早在去年12月,四川乐山一位女教师独自跑步后失踪,7天后警方找到她的遗体。
2015年7月,北京一位女乘客在海淀区遭到司机侵犯;2016年10月,武汉一位20多岁的女子乘坐滴滴快车遭到侵犯,司机还以“杀过人”相威胁,称要是报警“也不在乎多杀一个”;2017年8月,惠州王先生为爱人呼叫专车,之后司机专挑小路行驶,对王先生的爱人施加言语和肢体骚扰;2018年5月曝出的空姐在郑州被害案通过网络的传播导致了部分人对河南人民的中伤,互联网上网民的口水战爆发。
从国外到国内,通过这些典型的案例可以看到存在的问题是——有待提高公民淡薄的法律意识、低下的心理健康水平,缺失的安全教育;面对意外伤害和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不足、社会主流媒体的正面引导不够、国家对人身伤害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未成年人身伤害现状
中国早在1991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在2012年进行了修订,这部已经颁布了27年的法律对我国青少年的权益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未成年人如今面对的人身伤害依然存在,主要在三个方面:性侵害、暴力侵害、校园欺凌。
1.性侵害。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7年1月至今年4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4.42万人,起诉6.03万人。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最高检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在提起公诉的案件中,性侵害和伤害案件占据较大比例,其中校园暴力案件在未成年人案件中的比例较高。在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中,强奸、猥亵、组织卖淫等性侵害案件比例较大,不少地方高达60%。2017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发生在幼儿园的侵害儿童犯罪181人,起诉231人。目前,上海携程亲子园、南京爱德美幼儿园等虐童案已经提起公诉。从被害对象看,留守儿童、低龄儿童受侵害的问题突出。并且,由于未成年人的自护意识、法治意识不强,遇到侵害后不愿、不敢甚至不知道寻求帮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存在发现难、查证难和指控难等问题。新华社发布的《儿童性侵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仅2013年-2015年曝光的性侵儿童案就有968起,受害儿童超1790人。针对中小学生的性侵害,其隐案比例是1:7,也就是说,一起性侵儿童的新闻被曝光,背后可能已经发生了7起同样的案件。2014年公开曝光案例中,熟人性侵儿童案占87.87%,这些熟人包括教师,邻居,亲戚等。
2.暴力侵害。中国有3.2亿儿童,占世界儿童总数的70%。根据国际经验,针对儿童的暴力,包括虐待、忽视和剥削,发生率在10%以上。儿童保护涉及所有儿童的成长环境和身心健康。特别是数以百万计的困境儿童,如孤儿、残疾儿童、受到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流浪儿童和被遗弃的儿童等。他们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受到暴力行为的侵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7年11月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题为《熟悉的面孔:儿童和青少年生活中的暴力行为》。这份使用了最新数据的报告显示,儿童在所有成长阶段和环境中都会遭受暴力,而且数量惊人,最小的受虐者为数月大的婴儿。在家庭中,全球2至4岁的儿童中,有四分之三,约3亿儿童,在家中受到心理压迫和体罚;在30个有数据的国家,每6名儿童中就有1人经常在家中受到暴力管束;近四分之一的一岁儿童被惩罚性地摇动身体;近十分之一的儿童被打过脸、头或耳朵。全球范围内,有四分之一的儿童,相当于1亿7600万儿童与遭家庭暴力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在女孩和男孩遭受性暴力侵害方面,世界各地,大约有1500万15至19岁的青少年女孩经历过强迫性交或其他强迫性行为,但其中只有1%的少女向专业人员请求过援助。在有数据的28个国家中,平均有90%的遭受强迫性行为的少女表示,她们认识第一次强迫她们的肇事者。来自6个国家的数据显示,朋友、同学和伙伴是最常对青少年实施暴力的人。在青少年因暴力死亡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每7分钟,就有一名青少年因暴力行为而丧生。中国尚未进行过全国范围的、有统计学意义的针对儿童的暴力的调查。因为中国没有完整的儿童保护制度,儿童虐待的现象没有报告记录。因此,对针对儿童的暴力,没有整体性的、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虽然如此,在国内外儿童福利组织和关心儿童安全的公民的推动下,过去十年,对中国各地都进行过局部性的调查。通过这些调查发现,针对儿童的暴力,中国和其他国家类似,都有相当高的发生率。不同的是,在中国,针对儿童的暴力,尚未引起政府的重视,在社会舆论层面也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未被作为社会问题提出来,并在政策层面得到解决。
3.校园欺凌。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2017年5月20日,《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正式发布。根据2017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881人。全国各地欺凌事件频发,常常引发社会热议。2016年11月,北京中关村二小一名学生长期遭到同班两名同学欺凌,曾一度遭到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2017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打造平安校园。总理指出,要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发现、干预和制止欺凌暴力行为,对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二)成年人人身伤害现状
1.家庭暴力。据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0.81亿个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约占总数的30%,且施暴者有90%是男性。据报道,全世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妇女在一生中遭受暴力、性暴力或虐待,家庭暴力问题已经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重视。
2.社会人身伤害。人民网记者从2018年1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获悉:2017年,我国每10万人中发生命案0.81起,是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造成命案的人身侵害相信不是一个小数。2017年2月17日13时50分,沭阳县人民法院周龙法官步行上班途中至法院大门附近,一名男子开车将其撞倒,随后下车持刀对其连续刺戳。造成周龙法官胸腹部及上肢多处中刀,肺部穿刺伤,伤及心包,当场失血性休克。据初步查明,行凶者叫胡小干,系一名长期闹访、缠访的被执行人。在百度上,你只要搜索“医生被刺”四个字,可以找到约33200000个结果;只要搜索“老师被刺”四个字,可以找到约10400000个相关结果;只要搜索“执法被打”四个字,可以找到约3800000个相关结果。医生、教师、法官这些在我们生活中值得被尊重的职业,在工作中都遭遇到如此的待遇,说明我们的公民人身安全法治建设、制度保障等工作任重道远。
二、问题原因分析
(一)家长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没有尽到监管责任,没有危机意识。性教育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学校不教、家长不讲,全靠孩子自己摸索。父母没有方法,家庭教养方式落后,对孩子溺爱,养成孩子嚣张跋扈、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基本的同情心,同理心、价值观扭曲、行为习惯差。过于强调孩子只关注考试成绩,忽略情商培养和心理的滋养,导致孩子自私、冷漠。近几年曝出了多起杀害父母的案例,我们需要认真的反思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这部分孩子一旦形成了反社会性人格,就离去监狱的路不远了。
(二)暴力行为是习得性的:受到暴力、黄色网站、电影等不良信息的影响,有很多案例是受到这些网站的影响而模仿犯罪。60%-70%的施暴者曾经目睹过在自己家庭中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施暴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堪忧。
(三)安全教育的缺失,孩子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很多孩子遭遇到侵害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导致取证难。
(四)犯罪分子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心理健康水平低下,部分人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精神疾病,文化水平低、收入低、就业层次低。
(五)主流媒体特别是网络,对社会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的引导严重偏离:如明星出轨人人皆知,科学家发明无人问津。一味追求点击率,博取眼球。
(六)人身安全保障措施缺失、危机管理体系不健全。很多暴力侵害行为在法律中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特别是家庭暴力,有一定的反复性、持久性,很多受害者不愿意伸张,最后忍无可忍,成为报复性犯罪的罪犯。
三、措施及建议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家长学校”中人身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推进力度,设计出关于人身安全、性教育、校园欺凌、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方法等问题的系列培训课程,并有专人每月定期开展对家长的培训。给出具体可操作性方案和指导手册,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配合学校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恶性案件的发生。
(二)从幼儿园开始设置安全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给出指导性教学大纲。学校真正的重视德育教育,对教师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技能操作、师德教育、法制教育的培训。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培训力度并纳入学校的考核,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心理咨询室建设等硬件设施的考评上。定期进行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监测,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和老师及时干预。
(三)加大对社区维权热线、法律援助等通道的建设,并扩大宣传,让更多的市民了解这些机构的存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求助,并且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在社区成立“心理健康监测工作组”,对辖区刑满释放人员、有前科、有明显人格缺陷的人员、精神病人、流动人口进行定期监测,及时从源头上发现问题。加大宣传力度,制作宣传片、动画片、发放宣传手册,设立举报电话、信箱等进行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的普及,送法进社区。
在社区开展公益课堂,邀请专家做“异常心理与变态心理的识别”“突发情况下的自救”、“女子防身术”、“急救技巧”等知识的普及,由专业机构提供课程政府购买服务,保证项目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四)加强对网络的净化及监管力度:让青少年少接触到低级趣味的游戏、网站、图书等。减少这些经过加工、夸大、扭曲的知识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影响,通过科学的生理卫生课,性教育课、安全教育课,给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性知识和婚恋观、价值观。社会主流媒体要承担起传播正能量的社会责任,多报道一些健康、积极向上的新闻,对人民群众的价值观起到一个正确引导的作用。
(五)政府加强危机管理体系建设,完善人身安全保护措施,加强危机管理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和培训。
(六)加强现有法律法规中对公民人身安全有明确规定条款的宣传力度,对侵害行为惩处落实到位,对缺失部分,及时出台地方性法律法规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