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工匠型人才培养力度 助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 2018-12-24 【字体: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工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推动制造业提升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的需要。郑州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参与者之一,面临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任。加快工匠型人才培养,对推动郑州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打造先进的国家制造中心,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郑州市工匠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人才数量少、地位低。一是人才储备不足,高级技工人数比例较小。据相关部门统计,2016、2017年,郑州市获得市级以上技术能手称号的才各有10人。2017年,有53名职业院校的在校生获得各类“国赛”的奖项。人社部公开表彰的2013年—2016年国际、国内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全国技术能手” 648人中,整个河南只有5人。同样作为中部省会城市的武汉,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的有14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津贴的有8人,省级技能大师20人,市级技术大师、技术能手1638人。差距相当明显。按照“智汇郑州”人才工程新政,2020年前还需要引进培养4.3万名高技能人才、重点产业人才,方能基本满足郑州制造业对优秀工匠的需求。二是高级工匠人才在企业和社会上地位低,发展通道不够通畅,许多企业一般重视高级管理人才,忽视技术工人。三是传统产业结构性过剩,普通产业工人转岗困难。

    2、吸引高技术工匠人才扎根的产业、企业、平台少。目前郑州“工业大而不强,产业发展层次总体较低”。郑州市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191.3亿元,其中高技术业完成增加值仅407.1亿元,相比其他国家中心城市, 工业增加值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例严重偏低。郑州工业投资少,2017年武汉的工业投资为2404.95亿元,而郑州整个第二产业投资才1354.2亿元,投资远远落后于我们的邻居。规模产业群、平台少,高精尖的产业体量低,直接导致了能为高级技工提供的工作岗位少、机会少。纵然有优厚的人才吸引政策,技能人才们也是“望门兴叹”。

    3、工匠型人才的自我培养体系尚未形成。政府、社会、产业、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力的工匠型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培养配套措施还不健全。一是政府对工匠型人才的培养、培育、储备、继续教育尚无统一的一揽子计划和统筹部门。二是社会对工匠人才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很多市民认为产业工人地位低,不愿意加入产业工人行业,也不想自己的子女进入该行业。三是部分企业对产业工人和实训的职教生没有终生教育规划和长远的技术培训规划,资金投入少,职业培训考核缺乏科学标准。四是工匠型人才成长通道没有打通。工匠型人才向机关事业单位、专职技岗和管理岗位上的流通渠道不畅,发展空间狭窄。五是当前承担着储备技术人员培训的职业教育举步维艰,存在着招生难、经费少、实训难、师资少等问题。目前郑州市属各级各类职业院校128所(含技工学校),在校生仅有42.18万人,毕业直接就业服务郑州的人数比较少。职业教育经费少。当前郑州市生均公用经费调整为5203元/生,实际上有的职校还达不到这个标准,和普通院校经费差别较大,不能满足教学管理需求。职业教育实训难。实训基地少,校企合作不完善。师资少、教师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和技术类教师比率低。

    二、关于加快郑州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1、要“搭平台”。一是依托现有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以及高等院校,按照世赛标准升级改造或新建市级世赛集训基地。利用世界技能大赛的契机,统筹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在活动中培养选拔人才。二是增加工业投入,立足实体经济,分解目标,分地区、有计划的逐年引进、建立高新产业群,打造吸引人才的基地和孵化平台。激励本土高校的科研向产业化转型。

    2、要“寻匠人”。实施“郑州工匠”计划,大力培养选树“工匠型”高技能人才。可设置“大国工匠”、“中原工匠”、“商城工匠”三个档次称号,每年定期接受申报,对入选的对象颁发称号、奖金及实行岗位津贴激励政策,利用市属媒体大力宣扬工匠精神,在社会上为优秀高技能人才扬名,逐渐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充分调动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3、要“建体系”。整合现有市属职业教育,努力构建适应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职业教育体系。一是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一批样板职业院校。二是强化产教融合、校区合作,积极推行“引企入校,送教进企,订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三是改革人事管理制度,通过引进、聘用、培养等灵活方式,设置一定比例一线技术人才岗位,在院校开展“学徒制”试点教育。

    4、要“重联动”。可统筹制订“工匠型人才”总体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构建由企业、普通高校、中高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四方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一是帮助普通产业工人打通走向高级工匠技术人才的通道,利用企业技术培训、高校技术培训等方式提升他们的素质,联系高校为高级工匠人才提供单独的深造机会,并颁发荣誉学位。二是在职业学校(院)建立“双师型教师”和“工匠型学生”的孵化机制,创造“招工即可就业、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模式。三是在中小学逐步全面开展“STEM教育”,提高“STEM”师资水平,使课程真正落在技术、科学和创新上,提高家长和学生对技术的认可度。四是加大经费支持以及媒体宣传,在企业建立“大师工作室”(“工匠工作室”)机制,支持高级工匠以“学徒制”的形式开展传帮带,让其带动中级、初级产业工人和职业院校学生一起进步,培养储备人才。五是加快改革城镇户口登记制,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为产业工人进城落户创造条件,满足产业工人融入城市的需求。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