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自贸试验区建设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2-10-01 【字体: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设立上海、广东、河南、海南等12个自贸试验区。五年多来,各自由贸易试验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锐意进取,勇于突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推广至全国,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作用。


2017年4月1日,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挂牌以来,紧紧围绕“两体系一枢纽”战略定位,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谋划推进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多式联运五大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二十二证合一”、“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多式联运“一单制”和“提单质押”、跨境电商“多模式综合监管”、“网购保税+实体新零售”、原产地证书“信用签证”等制度创新走在了全国前列,市场活力也得到极大激发。截至2018年底,郑州片区新注册企业40226户(外资企业238户),新注册资本总额为4770亿元(外资88.7亿元),比成立前翻了一番,日均新注册企业近100户,占全市近四分之一。


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成立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河南地处内陆地区,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开放水平、开放意识、营商环境等都有待提升;二是注册企业中外资企业数量偏少、占比偏低,城市外向度有待提升;三是制度创新系统性、集成性不够,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创新案例不多;四是自贸试验区工作力量薄弱,高层次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已经成为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自贸试验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加强统筹谋划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水平,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河南自贸试验区申建工作历时三年获批,来之不易,其对推动内陆地区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意义重大。进一步加强自贸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全面深化改革试验田作用,建设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郑州片区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走前列,变“弯道超车”为“换道超车”,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


一要加强对自贸试验区工作的领导和统筹,突出抓好政策落实及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工作能力提升等工作。强化各片区管委会的职能定位和工作权限,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沟通协调成本,大胆赋权、大胆试验、大胆探索。二要面向全球100强和全国双一流大学的博士、硕士毕业生,且有行政服务、物流、贸易、金融、监管、产业、招商等方面工作经验的,招聘一批自贸试验区高级专员,提高片区制度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能力。


二、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升制度创新成效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工作的核心。要紧紧围绕“两体系一枢纽”战略定位,在多式联运互联互通和标准规则探索、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高效运行、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委托国际知名智库,加强创新研究谋划,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提出一批前瞻性高、复制推广价值大的创新方向和集成创新措施。同时,围绕企业设立、建设、经营各环节需求,各片区、各职能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服务、全过程服务,在服务企业和解决问题中探索创新,形成有针对性的创新案例。


三、优化政策促进重大项目落地


借鉴广州南沙和深圳产业政策,围绕郑州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前沿产业,制定优于沿海地区和周边城市的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对重大项目和外资引进落地、高端人才创新发展和个人所得税奖励、新兴产业园区用地管理、招商项目引荐奖励等加大奖励力度,积极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入驻。全面落实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瞄准各产业龙头企业,以扩大利用外资为重点,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航空公司、物流集成商、现代服务业、参与多式联运的综合服务企业、跨境电商平台企业等,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文化贸易、服务外包、期货保税交割、研发维修检测等新型国际贸易业态发展,大力支持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企业入驻片区,扩大进口设备融资租赁业务规模。


四、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反映一个地方的软实力。厦门、广州、深圳等沿海地区优于内地的营商环境,也是吸引外来资源、引进重大项目的关键因素。要充分发挥自贸区在提升全市营商环境中的先行先试试验田作用,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以实现企业办事手续更简、时间更短、成本更低、普惠更广、服务更优、效率更高、监管更强为目标,对标国际标准,重点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施工许可和获得电力供应时间,缩小纳税、跨境贸易等环节与国际前沿标准的差距,推进简易注销程序,提升企业信贷可获得性,使自贸区营商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示范带动全市营商环境的大提升。


五、抓好自贸试验区功能延伸工作


继续向国家、省委及有关部门汇报,争取使航空港实验区早日纳入河南自贸试验区范围。继续推进申建内陆自贸港工作。深入研究做好自贸区和自创区等国家战略平台联动发展的具体措施,使自贸区和自创区等战略平台政策互相通用,实现联动发展。深入研究筛选一批片区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市复制推广,放大自贸试验区改革红利。探索试行“异地注册”、“一照多址”、“飞地”、“集群注册”等政策,使全市重点产业项目和重点企业均能享受自贸试验区政策。


挖掘郑州文化旅游资源


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


                   


郑州市政协委员  阮志斌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悠久的历史给郑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全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80项。在郑州周围,还有星罗棋布的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筑、古关隘、古战场以及著名历史人物遗址。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文旅产品,郑州大有可为。


近年来,我市注重强化文物保护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国家战略中担负起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责任,先后成立了郑州古都学会、郑州嵩山文化研究会、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设立了郑州嵩山文明研究基金,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成立学术委员会,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使郑州地区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得到全面挖掘和阐释,也扩大了社会对郑州文化底蕴的认知和认可,极大增强了广大市民的文化自信心。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全国范围内,郑州历史文化的影响力与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很不相称的,在2018年全国旅游城市排行榜上仅仅排名24位,不要说跟西安、成都相比,甚至落后于浙江温州、江西上饶等城市。我们常常自以为是地罗列自己的历史文化有多么厚重,但除了黄帝文化、嵩山文化、少林文化,我们还有多少历史文化为外地普通百姓所熟知呢?就拿荥阳的李商隐公园、刘禹锡公园来说,我在身边的同事朋友中调查,有超过一半的人不知道。我来到郑州快20年了,去新郑的次数也不少,但直到去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新郑篇》拍摄脚本创作,才知道欧阳修陵园在新郑,这里面可能不仅仅是我孤陋寡闻的原因。也正是这件事,让我深感咱们城市在深度挖掘名人文化资源、发挥名人文化效应上,还大有文章可做。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郑州这块热土曾经诞生了无数历史名人,从帝王将相到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再到著名商人、社会名流,从人文始祖黄帝到春秋首霸郑庄公、先秦思想家列子、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以及唐宋著名诗人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欧阳修,科学家李诫、一行等,他们或诞生、或成名、或宅居、或安息于郑州的山山水水,其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他们的思想光华、他们的名篇佳句、他们的典故轶事代代相传,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渗透进我的生活,是最具号召力和亲和力的旅游文化资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是一种休闲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这其中,名人的文化效应是不可低估的——广西靠一个民间传说中的“刘三姐”做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旅游产业链就是最好的例证——也正因为名人是稀有的“地方名片”,全国多地才发生争抢历史名人资源事件。


那么,在历史名人资源极其丰富的郑州,我们该怎样发挥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欧阳修等这些我们从小就背诵其千古名篇的历史文化名人的效应,提升郑州的文化旅游形象呢?


一、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想让郑州的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能够充分开发,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知道郑州拥有这些文化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这种宣传力度应该是面向全国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各自为战,仅仅在专业圈或者在本地“下毛毛雨”。


首先要整合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欧阳修等唐宋名家旅游资源,集中制作一个“文化郑州”广告宣传片,像投放郑州城市宣传片一样,在国家级媒体播出。


其次,要组织高级别文化活动,制造重大文化事件,引起媒体关注。就拿“杜甫故里”每年举办的诗词大会来说,名义上是中国诗歌学会参与了,但实际上还是诗歌界和巩义当地的文化事件;新郑“白居易故里”和“欧阳修陵园”每年也有类似活动,也同样都是当地举办的,就像当年新郑本土举办黄帝故里拜祖活动一样,基本上属于自娱自乐,影响极为有限。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升格活动的规模和层次,并与国家级媒体联手举办一系列符合当下文化消费时尚的活动,提高全社会的关注度。


第三,要有效利用文艺作品提升影响力。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程韬光委员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他先后根据杜甫、刘禹锡、白居易的故事,创作了《诗圣杜甫》《碧霄一鹤--刘禹锡》《长安居易》等长篇小说,并改编成话剧和广播剧演播。在文艺欣赏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要像排演舞剧《风中少林》一样,加大资金投入,运用文学、戏剧、歌曲、影视剧、微电影等不同艺术形式,使历史人物重新“活”起来,生动展示其功绩、思想文化特点、地位和作用。


第四,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借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如建立信息平台、设网站、制网页、运用互联网等媒体开展旅游促销,全方位、多渠道、大密度地开展旅游宣传工作,将其打造成文化名片,形成文化品牌。


二、增加政府投入,创造良好环境


旅游作为文化的载体,环境极为重要。其中的环境又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在硬环境的营造上,目前杜甫故里、刘禹锡公园、李商隐公园做的比较好,都是近年来兴建的;欧阳修陵园属于古建筑群,在修缮和保护上有待政府部门加强力度;白居易故里的兴建尽管新郑市已有规划,但目前还处于乡镇级水平,与白居易的文化影响力形成强烈反差。


在软环境的营造上,文化教育部门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教育、文化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积极宣传当地历史名人的精神内涵,收集历史名人的资料编辑成册,供学校师生课外阅读和市民业余翻读,既丰富了广大民众的业余生活,又深入普及了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了相关历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为历史名人资源的开发奠定重要的社会基础。


三、发掘文化内涵,进行深度开发


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的核心是文化内涵,是否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是文化旅游资源能否成功开发的首要前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这一点是我们在历史文化名人遗址保护利用中最缺乏的。为此我们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当前刘禹锡公园、李商隐公园仅具有城市游园属性,欧阳修陵园也只是作为文保单位而存在,白居易故里基本属于村史馆,均缺乏旅游开发意识。杜甫故里投资不小、门票不低,但由于定位等多方面的问题,经营惨淡,门可罗雀。因此,有必要邀请专家就资源文化内涵的发掘进行论证,找到新的开发点,从而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强化旅游吸引力。


二是全市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分属不同县市,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合力。有必要由政府和文化旅游行政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就开发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达成共识,从而形成规模、形成系列,打造品牌文化旅游产品。


四、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质量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机。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面对的旅游消费者要求相对较高,因此我们在开发时要从食、宿、行、游、购、娱六方面构建高品质高质量产品,满足游客需求。


发掘文化资源优势,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是郑州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加大郑州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传承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品位。


 


 


 


 


 


 


 


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全市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2018年,全国各地先后出台改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以招商引资、实操技能作为保证,项目落地作为根本,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郑州,作为河南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应全力以赴,打造国内超前、接轨国际的营商环境,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地、可持续地发展。


一、郑州市营商环境现状


(一)优良的政务环境正在逐步形成。行政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推广“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和投资项目“容缺办理”机制全面推行;二是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得到全面提高,2018年全市90%以上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已压缩至120个工作日内;三是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设得到全面推进,“企业直通车”制度、干部直接联系企业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良好的商务环境正在优化升级。“单一窗口”免费申报制度在电子口岸得到实施。交通工具正在向“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迈进,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高速公路物流运输费用得到降低。机场、铁路经营性收费得到规范。优化市场主体接入水电气暖审批“绿色通道”得到建立。合理调控最低工资标准,融资成本也在逐步降低。


(三)优越的市场环境正在持续提升。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放宽市场准入机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按照“非禁即入”要求,努力让各类市场主体在郑州竞争发展同门槛、同规则、同待遇。市场监管体系、“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得到进一步健全。“双创”平台载体建设得到政府有力支持。


(四)公平的法治环境正在有序推进。符合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发展趋势和改革创新要求的法规体系正在推进建立。中国郑州(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和郑州市知识产权法庭正在加快建设。健全涉企执法制度体系和商事纠纷解决机制正在得到建立。


(五)平淡的城市环境正在向好改善。一是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向好,正在向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环境迈进,市场主体和群众的舒适度宜居度得到有效提升。二是城市服务品质得到一定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三是增强基础设施承载力,统筹地下地上空间利用,加大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市民生活变得更舒心、更有保障。


二、郑州市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简政放权的“含金量”还不够高,事中事后监管服务还不到位。一是一些审批事项仍在政府体系内部打循环。二是政府部门重审批、轻监管,重处罚、轻服务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三是全市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工作进展不平衡,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进展缓慢。四是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渠道还不顺畅,机制还不健全。


(二)一些惠企政策落地存在障碍,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限制仍然较多。一是惠企政策的发布渠道还比较分散,公开形式单一,市场主体知晓度不高,极大地抑制了政策红利效应发挥。 二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市场准入以及获取各类生产要素等方面仍然面临一些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三)涉企收费依然较多,中介服务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一是企业生产成本偏高,挤压了企业赢利空间。二是“收费养人”的问题在一些基层部门仍然存在,各类检查收费和罚款依然禁而难止。各种认证、评估、检查、检测等中介服务收费不规范,标准不公开。“红顶中介”还普遍存在于一些服务行业和领域,群众意见很大。

     (四)金融服务体系作用发挥不够,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一是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面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不能形成推动中小企业脱困发展的支撑力量。二是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不高,金融主体创新能力不足。三是金融机构整体合力不强。没有形成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合力,加重“融资难、融资贵”。


(五)城市人文、法治环境仍有巨大提升空间。一是城市人文环境建设不够。城市信用建设滞后,没有形成人人讲文明、人人树诚信的氛围以及奖惩措施。二是法治环境不完善,目前产权保护工作机制、服务性行政执法机制、健全商事纠纷机制等等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营商环境的优化、助推不够。


(六)选人用人的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足。一是我市选人用人的政策环境与北上广深等地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造成经济发展急需的适用型、效益型科技人才短缺。二是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少,住郑院士以及各类国家级的顶尖人才同其他先进城市相比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进一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 

     (一)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切实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坚持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原则,切实做到各项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发挥出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整体合力。二是建立完善行政审批动态评估、管理和调整机制,用有力的“放”和有效的“管”,进一步提高放权的协同性、联动性,对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要认真进行方式流程再造,切实做到前置条件减少、审批手续简化、审批时间缩短。三是在人才、经费、技术、装备等方面给予基层更多保障,确保基层能够接得住、管得好,努力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

   (二)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有效提升优化服务效能。一是实施“智慧政务”工程,以“信息技术+制度创新”推动政务流程再造、政府管理体制变革,重构行政审批和政府服务流程及标准。二是下大力打通数据壁垒,打通政府部门内部之间数据孤岛,建立集办公、审批、对外服务、监察、信息公开等于一体的全市统一智慧政务平台,实现与身份信息识别、银行信息、社区网格化、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衔接融合,除特殊规定外,推动企业开办、税费缴纳、用电报装、不动产登记、水气供应等事项一网通办。


(三)打破部门利益化格局,稳步推进中介机构健康发展。一是积极引导政府投资项目以竞价方式选择中介机构,保障企业投资项目自主选择中介机构,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公平竞争、良性健康发展。二是坚持推进政社分开,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改革,深入整治“红顶中介”,真正从源头切断中介收费和行政职权的利益关联,打破“中介性质、行政保护、行业垄断”的部门利益化格局。三是完善中介市场清退淘汰机制,将中介诚信状况与登记机关监管、银行授信、政府招投标等挂钩,倒逼中介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四)加快金融体制机制创新,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一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利用私募股权融资专业化优势可扶持、带动创业创新的优质项目,促使上市公司转型,为融资对象提供更好的投后服务。支持和鼓励创业投资发展,合力推动形成郑州本土有巨大影响力的创投巨头。二是加快商业银行改造,助推科技企业发展。创新商业银行还贷模式,降低倒贷成本。规范民间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减少高利贷利滚利的现象,减少高利贷对企业伤害。三是发挥政府基金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建立科学合理政府引导基金运作机制。


(五)以诚信、人文、美丽为目标,努力营造宜居宜业典范城市环境。一是健全信用运用机制。利用大数据对企业、对市民进行信用画像,推进智慧信用监管。市直有关部门制定信用信息清单,在个人积分入户、保障房申请以及公共资源交易、产业扶贫资金申请、工程招投标等领域,查询和使用相关主题的公共信用信息,完善信用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二是充分挖掘郑州历史文化文明,多媒体多层次宣传,郑州的历史文化独一无二。要充分发挥“特”的作用,为厚植、增加城市软实力服务。三是“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争取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各类绿色产业基金,大力推动低碳产业发展,让城市增加更多的“绿树青山”。


(六)深化人才科技体制改革,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氛围。一是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理念,改进党管人才方式方法,进一步做好人才发展规划和人岗匹配工作,最大限度实现专其能、致其力、尽其用。二是合理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选人用人、经费使用、职称评定、薪酬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提高知识和脑力等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比例。三是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强化法规制度保障和税收减免支撑,注重突出企业成果转化主体地位,真正让市场主体“动”起来、科技人员“富”起来、科技成果“活”起来。


关于进一步推进河南省国家大数据


综合试验区郑州片区发展的建议


 


民盟郑州市委员会


 


2016年10月8日,河南省成为继贵州试点之后首批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省份之一。2017年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河南省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确定了全省在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过程中的总体目标和发展布局,对郑州市大数据发展提出了目标任务:打造郑州大都市区核心发展区,重点布局建设区域性大型数据中心,建设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和高水平大数据产业园区,成为大数据高端人才集聚地、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和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地,形成引领试验区加快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一、郑州片区大数据发展现状


郑州作为河南省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核心重要区域,在全省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中起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2017年2月,郑东新区智慧岛作为河南省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率先启动建设。随后,郑州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际智能终端大数据产业园2个重点园区也开始建设。


(一)郑东新区智慧岛核心区。智慧岛核心区位于郑东新区辖区内,以龙子湖湖心岛为核心,以环湖心岛高校双创基地为支撑,以白沙产业大数据产业园及云湖智慧城为拓展,以白沙园区科学谷为延伸,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已有甲骨文、华为、浪潮、猪八戒网、中诚信等151家大数据企业落地智慧岛,带动集聚郑东新区相关科技企业2895家,产业规模达到201亿元。吸引中民乡邻、国新启迪、远海鹰城等114家基金企业相继入驻,管理资金规模逾2000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发展资金缺、融资难问题。


(二)郑州市大数据产业园区。包括郑州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区和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际智能终端大数据产业园区。其中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区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目前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均已布局数据中心,百度、阿里、腾讯等知名企业的云计算和大数据项目也已入驻基地,项目投资合计近百亿元,国家级大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国际智能终端大数据产业园区总面积7.16平方公里,主要依托航田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中原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引培大数据企业群体,搭建大数据支撑服务平台,打造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重要组成节点。截至目前,园区已汇聚了河南省航丰智科技、河南酷美等科技企业超过百家,非苹果手机产量突破1亿台,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


二、大数据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创新型企业。与大数据发展先进地市相比,郑州市大数据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处于建设阶段,核心产业不足,缺少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数据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相关产业集群有待培育,行业带动效用与示范作用不强。加之产业细分门类多、发展方向分散,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产业外部配套体系也不完善,尚未形成大数据完整产业体系。


(二)市场发展资金保障不足。郑州市大数据企业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申请国家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专项资金存在困难,大部分资金基本由企业自行解决。而企业普遍投入有限,对产业长期持续发展存在制约,在与其他城市横向竞争中处于一定的被动局面。


(三)“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机制问题和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保守思维,造成诸多领域数据不能共享,尤其在需要信息公开的政务服务领域应率先实现数据共享。电子政务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数据孤岛问题依然突出,实现数据共享仍需做大量工作。


(四)人才发展基础相对薄弱。郑州处于内陆地区,大数据产业刚刚起步,高端人才及核心技术团队较为有限,人才总量不足,核心研发团队较少,产学研用联动的环境尚未有效形成。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及人才政策相较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其他地区存在差距。


(五)地市协作机制不活合力不足。郑州市和洛阳市分别是河南省的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在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合作,尤其是在人才利用、高技术创新等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共享和协作机制,对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郑州片区大数据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发展


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河南省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为指导,充分发挥郑州市大数据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引领,细化落实分工,统筹协调全市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二)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共享发展。贯彻执行省市已印发的政务资源共享相关文件精神,探索形成普惠式开放和契约式开放的数据开放互补格局,以政务数据共享开放为突破口,引领企业、社会数据开放。对不涉密的公共事业类、政务服务类、交通信息类等数据,打破各单位之间的保护壁垒,早日实现数据的采集与共享。


(三)加大财政支持,广开资金渠道。郑州市应抓住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契机,积极申请国家、省级项目和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大数据产业发展基金、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互联网+”产业发展基金等,支持大数据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领与杠杆作用,激发社会资金参与积极性,鼓励创投基金投资大数据产业领域,鼓励大数据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四)推进大数据创新应用,打造国家级数据中心。把交通物流作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在政务、益民服务、产业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示范,推进大数据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郑州政务、社会保障、健康医疗、养老服务、智慧旅游、新型教育等大数据应用和平台建设,统筹全省政务数据中心布局,加快全国性或区域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郑州国家级数据中心。


(五)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核心产业。坚持大力引进与加快培育并重,发展壮大大数据龙头企业。加强与世界500强、全国百强大数据企业对接合作,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大数据企业;同时,加快培育郑州本地大数据龙头企业,着力培养与我市交通物流、电子商务、智能终端等重点领域深度融合的大数据服务商。最终形成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核心产业突出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筑牢发展根基。依托“智汇郑州”“中原学者”“百人计划”等人才工程,制定大数据人才的专项优惠政策,吸引相关人才集聚郑州。培养和引进一批数据科学家、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在我市创业创新发展,形成和洛阳等地市人才互动的有效机制,探索“人才+项目+基地”培养新模式。鼓励郑州大学等高校设置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相关专业,重点培养具有数理统计、数据挖掘、大数据管理与分析等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长远发展和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七)加大宣传推进交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发挥各类主流新闻媒体宣传作用,营造郑州大数据、云计算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推进河南省大数据在郑州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联合国内外大数据领域权威学者、企业精英,持续定期举办大数据产业发展、数字经济论坛等高峰论坛,为河南省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


 


 


 


 


 


 


 


 


 


 


加快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


助推全省对外开放工作


 


郑州市政协委员  朱  娜


 

开放,是决定发展命运的关键一招。2014年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河南视察指导工作,希望河南建成联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做贡献。2017年夏,总书记又明确提出,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为我省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标定了航向。


2018年6月29日,省委书记王国生在省委十届六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无中生有”打造开放通道、建设开放平台、创新开放体制,“不靠海不沿边,一条跑道飞蓝天”成为我们的“自主品牌”。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抢抓开放新机遇,全面提升“空中丝绸之路”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密“路上丝绸之路”,拓展“网上丝绸之路”,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四路”并举,协同发展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全省开放通道进一步畅通,开放水平进一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呈现出了较好势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以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为引领,抢抓开放新机遇,“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目前,郑州已基本形成内陆地区口岸功能最全、通关效率最高的开放体系,内陆开放作用显著提升。随着郑州机场获批第五航权,机场三期、郑州高铁南站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开工建设,枢纽地位更加凸显。2018年,郑州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733万人次,增长12.5%,增速在全国2000万级以上前22个大型机场中排名第一,全国行业排名由去年的第13位升至第12位;完成货邮吞吐量51.5万吨,货运规模继续稳居在全国第7位;客货运规模继续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郑州新郑综保区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值3415.4亿元,同比增长1.2%,持续排在全国第一方阵。“空中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全省以高水平开放带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稳中有变”的基础上首次提“变中有忧”,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同时,为了推动经济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周边区域频频“出大招”“出重拳”,竞相发展临空经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面临的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1.因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阻碍航空港经济快速发展的问题。在航空货运方面,2018年以来,武汉、长沙、西安等周边机场相继出台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扶持政策,在这些高额奖励政策下,分流了在郑运营的全货机航班,造成航空货运运力和货源流失。河南“空中丝路”优势正面临激烈竞争。在客运方面,目前,郑州机场拥有国际地区货运航线29条,但客运航线仅有温哥华、墨尔本、悉尼、莫斯科4条洲际航线,而周边西安、武汉、长沙机场等每年给予补贴资金,专项用于洲际客运航线的开辟,2017年上述机场分别开通10条、5条和7条洲际客运航线,其国际客运量和市场份额均远远高于郑州机场,洲际客运航线的短板已成为制约郑州机场未来发展的瓶颈。2.因缺乏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阻碍航空港经济全面发展的问题。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高速公路里程不断增多、“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基本形成,航空枢纽地位进一步确立。但部分重要战略性运输大通道尚未全线打通或“通而不畅”,各种交通方式间的互联互通程度不够、多式联运程度不高,公共信息共享共用不充分,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势没有达到利用最大化、效率最大化、效益最大化,使得我们在全局运输中尤其是国际运输中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运输服务竞争力不强。以郑欧班列、郑州机场为例,目前,两者在带动全省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各有特点、各有短板,由于尚未实现公路、铁路及航空的有效对接,没有形成优势扩大、短板互补的良好格局。3.因专业人才短缺制约航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强调,要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突出抓好重点产业发展提速,突出抓好新兴产业培育提高。目前,航空港实验区区内合晶单晶硅项目正式投产,华锐液晶面板项目开工建设,富士康中州研发中心等项目签约入驻,都填补了我省在很多产业领域的空白。但要加快推进以智能终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推进以枢纽经济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仍需大量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提供支撑。虽然省、市相继也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与周边地区的“抢人大战”相比,我们的政策体系并不具有显著优势,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


1月16日,陈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龙头,统筹五区联动、四路协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为我们实现更高水平开放、更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新的一年,建议我市继续加大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力度,推动全市对外开放工作再上新台阶,使郑州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龙头高高扬起来”。在此,简单提几点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扩大郑州机场的竞争优势。一是在郑州机场已获第五航权的基础上,建议市委、市政府主动出击,加强谋划,进一步加大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协调力度,力争在第六、第七航权开放方面给予特别支持,争取在国际航线、尤其是洲际航线开辟上优先安排郑州新郑机场,加快基地航空公司在郑州机场集聚。二是在抓好我省已出台的《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专项规划》及《推进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 建设工作方案》等相关政策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更加灵活、有力和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吸引货代企业落地,促进航空货运快速增长。


(二)进一步扩大郑州枢纽及区域优势。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省委、省政府在航空港实验区规划建设了一个投资超千亿、占地约100平方公里的超级枢纽工程,融合航空、城铁、地铁、高铁、高速公路、快速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最终形成一个互联互通、互为支撑的综合交通体系。希望全市上下能进一步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加快推进高铁南站、机场三期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主城区和航空港实验区互联互通的公路、城铁、地铁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尽快推进仓储、装卸、集疏等专业设施的高标准、统一化建设,加快推进各种交通方式间的信息共享建设。统筹郑欧班列、国际陆港、郑州航空港等优势元素,加强互通互联,发挥其中枢交通的支撑作用。创新郑州卡车航班服务模式,拓展卡车航班覆盖范围。努力实现“机公铁”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和高度融合,尽快形成陆空衔接、公铁集疏、内捷外畅的综合交通新优势。


(三)进一步扩大人才智力优势。加快完善高端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尽快形成具有较强吸引力人才支撑和服务优势。一是依托卢森堡货航等专业合作伙伴,借鉴海外成熟的人才培养及培训体系,采用共同投资、联合培养等方式,搭建航空培训平台,重点打造飞行培训、机务维修、空乘服务等特色专业。二是建议将更多国际教育、医疗资源在航空港区布局。着力推进使领馆、国际化教育与医疗等机构的引进和培育,高端化建设国际商务集聚区。通过积极营造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环境和综合性的国际化服务体系,全面增强国际化人才支撑和服务能力,吸引人才的同时能真正留住人才。


加快现代物流创新发展  打造国际物流中枢


 

郑州市政协委员  高栓记


 

一、发展现代物流业为什么


物流产业是现代都市经济发展的“炉火”、“加速器”。改革开放40年来,从纺织城到商贸城,郑州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物流行业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希望河南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勉励郑州跨境电商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迈进。《国家发改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指出,“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是我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要求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发挥区位优势,打造交通和物流中枢,建设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2016年,郑州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现代物流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河南省建设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要求郑州“打造交通和物流中枢”。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马懿同志强调,要“加快推进以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努力把郑州建成联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国际物流集疏中心和亚欧大宗商品商贸物流中心,辐射中原经济区的现代金融中心、商贸流通中心”。王新伟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打造国际综合交通物流中枢”放在今年重点工作的首要位置,紧扣“空港型、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四个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定位。


因此,加快我市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建设国际物流集散中心,完全符合国家、省对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完全符合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工作部署,也有利于郑州物流提高国际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进而推动物流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随着郑州成功晋级“万亿俱乐部”,正式跨入特大城市行列,郑州物流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面临的困难短板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郑州物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也一定能乘着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东风从有到特、从强到新。前段时间,网上一篇名为“着急的西安、慌张的郑州,谁更牛”的文章在朋友圈广为流传,文章指出,郑州发展的最大优势就是“区位+交通”,可望成为“中国的孟菲斯”。过去讲,得中原者得天下,今天则是“得物流者得天下”;老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天就是“手握物流、心中不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我们最可创造的优势、最该增强的实力、最能抓住的机遇,就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建设国际物流中枢。目前郑州物流业发展最迫切补齐的短板是:


第一,园区规划布局能否更长远?目前,郑州的物流市场布局较为散乱。我市物流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在城乡结合部或是郊区,产业布局缺少长远的规划和前瞻性的设计。随着城市框架不断拉大,物流企业在一个固定区域存活的时间越来越短。据了解,在短短10年内,某物流企业就从南三环搬到南四环,又搬到经开区和新郑市郭店镇。每一次搬迁,对企业都是生死考验。


第二,基础设施配套能否更便利?物流市场与主城区之间缺少快速通道,给货物流通带来致命影响。近年来,郑州堵车现象比较突出,物流市场发展的重点区域,缺少适合重型货车停放的大型停车场等配套基础设施。


第三,行业服务管理能否更优质?和其他服务型行业一样,物流业发展,也离不开“人和钱”。郑州的物流企业,基层员工和管理人才都严重不足,是企业发展普遍遇到的瓶颈。物流业融资渠道单一,特别是无地、无车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难题限制了发展。


第四,政府培养扶持能否更有效?本土的传统型物流企业占据全市物流业半壁江山,为郑州各类批发市场提供灵活便捷的运输服务,但在政策支持、政府扶持方面,本土企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本土民营物流企业在获得土地资源、物流园区建设支持等方面,与国有背景、外来企业相比,没有竞争优势。


第五,信用体系建设能否更完善?当前物流领域多部门信用评价与记录既不统一,也未实现联通和信息共享,难以发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作用。所以经常会发生跑路、丢货等现象。


三、实现创新发展靠什么


市委市政府对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高度重视,先后多次发文,对行业发展进行引导和扶持,为本土物流企业降耗增效提供政策支持。我相信,郑州的物流行业,将在现代化发展方向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做出更积极的贡献。建议如下。


第一,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城郊与主城区之间的物流专用通道建设,便于传统物流业形成真正的物流集散中心,并完善物流集散地周边的路网、停车场等配套建设,减少乱停车带来的交通治理难题,减少经常堵车带来的资源浪费。


第二,壮大物流企业。加快现代物流企业的引进培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对本土物流企业的培育,支持和引导本土物流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资产重组以及各种形式的企业联合与合作,加快传统运输型、仓储型物流企业转型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三方、四方物流企业,并鼓励本土物流企业“走出去”。


第三,加大扶持力度。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大对本土物流的支持力度,扶持本土物流企业,在拿地、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一体化高效供应链管理方面,获得更多资源;加大本地金融机构对本土物流企业的支持,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减轻物流企业后顾之忧;支持物流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


第四,发展智慧物流。大力发展“智慧物流”,让更多的物流企业能够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设备,将物流活动各环节及供应链上下游互联互通,实现物流自动化、可视化、智能化、网络化,推进智慧物流高质量发展。


第五,健全信用体系。在物流领域逐步建立“黑名单”“白名单”,以此促进物流领域政府、企业、社会诚信互动,将物流企业信用评价、记录、惩戒等纳入信用交通体系建设,建立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和社会信用评价机构相结合,具有监督、申诉和复核机制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物流诚信档案,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建设田园综合体  助力乡村振兴


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增光添彩


 


农工党郑州市委员会


 


2017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为响应国家号召,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我市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成功经验,农工党郑州市委组织有关人员对我市田园综合体建设进行了调研,并赴成都、湖州市考察学习,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田园综合体建设情况


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田园综合体建设,印发了《郑州市田园综合体建设专项工作方案》(郑政文〔2018〕13号),提出用三年时间,全市要启动建设20个田园综合体建设,2018年计划启动建设10个田园综合体。围绕工作目标,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加大资金扶持。市政府出台了《郑州市都市生态农业专项建设基金设立方案》(郑政文〔2018〕47号),设立郑州市都市生态农业专项建设基金,每年市级财政出资引导基金20亿元,县(市、区)配套10亿元,撬动社会募资2至4倍,三年基金总规模达到300亿元,重点支持建设特色田园乡村项目。


(二)创新工作机制。为加快推进我市田园综合体建设,郑州市农委成立了田园综合体建设工作指挥部,实行例会制度,每周一和周四,指挥部召集各县(市、区)农委、相关基金公司、项目建设单位等有关人员,研究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三)建立完善项目库。出台了《郑州市城乡融合共享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入库指南》(郑农小组办〔2018〕4号),对项目入库条件、规划编制要求和入库程序进行了明确要求,组织、指导各县(市、区)完成了第一批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各县(市、区)政府申请入库项目达到17个,规划总面积135平方公里,预计总投资440亿元。新郑市好想你城乡融合特色田园乡村项目、二七区足球小镇田园乡村项目、巩义市明月谷和峪花谷田园乡村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正在抓紧实施。


二、存在的问题


和其他地方相比,郑州市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起步比较晚,工作进度比较缓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财政扶持政策单一。农业部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每个田园综合体补贴1亿元,连续补贴三年;河南省财政对每个田园综合体奖补5000万元,我市目前只要采取基金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但基金参与的程序比较复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支基金真正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


(二)没有配套用地政策。田园综合体建设,制约的最大瓶颈是配套建设用地问题,目前,我市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政策措施,而成都市郫都区为了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制定出台了《郫都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规定》等28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配套文件,土地政策的放活,激活了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加快了田园综合体建设。


(三)协调机制不完善。田园综合体建设地点在农村,关系到村庄改造、土地流转、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利益保障等等,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同时涉及到土地、规划、环保、农业、旅游等部门,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而目前我市只靠农业部门推动,势必会影响工作进度。


三、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田园综合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土地、规划、发改、农业、旅游、环保等多个部门,为加快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建议市、县两级政府借鉴武汉、成都经验,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确保项目能够尽快落地开工建设。


(二)科学编制建设规划。规划是项目实施的关键,各县(市)要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结合城市建设规划,科学编制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合理设置田园综合体功能分区,使各产业板块、村镇板块形成有机整体。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生态功能和环境保护要求;通过规划引导,整合产业发展、高标准农田、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资源和资金投入田园综合体建设。


(三)多渠道加大资金支持。国家和省财政已经设立了田园综合体建设资金,市、县两次财政也应该设立田园综合体建设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形式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农业担保贴息、农业特色保险等优惠政策也要向田园综合体倾斜;同时要拓展适合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政府+金融机构”合作融资渠道,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对田园综合体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贷款投入;支持田园综合体内的新型经营主体利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进行抵质押融资。


(四)创新用地政策。各县(市、区)政府要将田园综合体用地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予以支持;年度新增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向田园综合体倾斜;对农业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文件给予落实。原则上项目区域内进行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出的存量建设用地仍然用于田园综合体建设,不足部分要按照一定比例给予配套。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各县(市、区)要制订招商引资办法和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工商资本投入田园综合体建设,通过与村集体或者合作社成立股份公司的形式,让农民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加强与央企、世界500强、国家级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引入大企业、大项目,培育大龙头,延伸完善田园综合体产业链条。


(六)强化科技支撑。依托省、市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研发中心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建由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组成的技术服务队伍,为田园综合体提供技术支撑;对田园综合体引进的大学毕业生、“海归”人才、科研院校技术人员、职业经理人等技术人员,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提升城市承载功能


全力助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员会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站位全局赋予郑州的使命担当,是省委、省政府寄予郑州引领中原更加出彩的战略载体,是郑州孜孜以求、跨越提升的奋斗目标。


基础设施通常被视为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命脉和根源基础,当前,郑州积极抢抓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发展机遇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提升,但仍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等问题。


一、深刻认识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的重要意义


“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实践证明,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路径,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引领工程、民生改善的保障工程、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更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支撑性工程。


(一)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河南调研指示精神的题中之意。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调研,精准把握河南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重大关键问题,提出“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的要求,即“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推进培育发展新优势,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要抓手的“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好“四张牌”重要指示精神、走好符合河南特点新型城镇化路子、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重大决策部署,省会郑州更应该率先垂范、不折不扣地贯彻好、落实好、执行好。


(二)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基础设施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即“六稳”,预示着统筹推进稳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依然是2019年重要的任务,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的决定性基础。稳投资作为提振市场信心、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之一,首当其冲就是要补齐软硬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突出短板。


(三)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是让中原更出彩的现实需要。正如省长陈润儿多次强调要系好城市建设“第一粒扣子”那样,城市基础设施既是城市建设质量的“里子”,也是城市管理水平的“面子”,事关一个城市正常运行、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民生福祉需要。因此,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要出彩,让中原更加出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要进一步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完善服务功能、创新治理能力。


(四)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省委书记王国生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提出,“突出国家中心城市带动,郑州要立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个高标杆,树立世界眼光,协同周边地区全面开展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按照《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指意见》《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国家促进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精神,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以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为方向,全力打造以国际综合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国家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国家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国际化都市,在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贡献,就必须要具备综合服务、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开放高地和人文凝聚等功能,其中,完善的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要求和实现这些功能的支撑性基础。


二、郑州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所在


(一)总量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停车场、供暖、供电、供气等涉及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屡屡为市民诟病。据调查,截至2018年底,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达410万辆,是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00万的8个城市之一,而停车泊位仅有90余万个,缺口约300万个;2018年冬,郑州市供热面积较2017年增长23%,而供热能力仅增长15%,使得许多老百姓家中供热温度不达标;虽然供电设施建设速度较前几年明显增速,但在局部区域仍存在缺口,如因郑州高新区绿萝变迟迟没有投入使用,使得周边多个居民区近5万人被迫使用临时电,屡遭用电高峰期电压不足或跳闸停电的困扰。据悉,中国联通将在北京、天津、郑州等16个首批试点城市开展5G试点,当前5G网络建设实施的速度还不够快,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大,此外,对标先进城市,郑州人工智能企业少、规模小、影响力弱,已落后于武汉等兄弟城市,面对未来的竞争和挑战,郑州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还存在不匹配的现象。


(二)标准不高,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如郑州市现存的100公里老旧供热管网因建设标准不高屡屡爆管,最快也需到2020年才能全部改造完成;如因中心城区交通道路投资主体不同,道路建设的标准和规划不一致,一条道路,由于是不同时期规划建设的,不同地段路名不一、宽度不一、配套不一,产生了多条断头路;因规划设计、建设标准低、超期、超负荷服役等因素,使得郑州屡现路面塌陷新闻。


(三)运行管理粗放,缺乏系统全面协调机制。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涉及多家部门和单位,因缺乏系统、全面规划、协调机制,使得地下空间不能有效利用,部分管道在运营后又必须在短时间进行扩充,很多管网建设没有依照设计规划进行配套设施建设,进而导致城市地下管网使用、建设、管理、维护中经常出现混乱、散乱的现象,对管线资料的统计备案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交通“肠梗阻”问题长期存在,北三环彩虹桥,早高峰、晚高峰雷打不动必然拥堵,比如中州大道陇海路段,车流量密集,红色路段屡见不鲜;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运行管理粗放、缺乏系统全面协调机制等是“肠梗阻”病因所在。


三、全面加快补齐郑州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的相关建议


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工作要求,也是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的现实需求,更是千万省会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实际诉求,因此建议:


(一)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各项重点工程融合推进。抢抓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战略机遇期,通过完善《“畅通郑州”规划白皮书(2019—2021)》等规划体系,进一步强化现代化、国际性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地位,重点加快“1+4”郑州大都市区规划统筹,重点推进郑济、郑许一体化,郑新、郑焦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加快构建以地铁、快速路网为主体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公共交通一体化,提高城市管网、排水防涝、消防、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在保障政府投入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培育同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好。在软硬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全面落实创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创新驱动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积极抢抓5G首批试点城市、智慧郑州建设的战略机遇期,积极发挥国家自创区等“五区联动”体制机制创新优势,通过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有机融合,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构建孵化育成体系。着力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谋划高水平大学尤其是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加大战略新兴产业关联核心技术攻关,引进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人才,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进一步提高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智能化、产业化水平,建立相关标准体系和规范,进而引领、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先进制造业、生产性高端服务业、高水平发展居民服务产业等,促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


(三)与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目标有机结合。必须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重点加快涉及民生的供水、供气、供暖、电力、通信、公共交通、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重点支持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婴幼儿托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加强老旧基础设施改造,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降低商业性房地产项目税负水平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郑州市政协委员  姜朝霞


 


一、目前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些税收政策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税收结构不合理,亟需进行改革。以房地产企业为例,早期商业性房地产市场需求大,售价高,税负水平远高于住宅税负水平,这在当时是合理的。但近几年来,商业房产供大于求,库存积压严重,商业房产和住宅房产价格倒挂,但商业房产的税负水平却仍然远高于住宅税负水平。这种税收结构已不合理,并直接影响购房人对住宅市场的投资意愿远大于对商业房产的投资意愿。尽管各地政府多频次、大范围的出台住宅“限购、限价、限售”等政策来引导和干预市场,仍然控制不住市场对住宅房产的投资和投机,严重影响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政策的落实。


商业房产税负比例过高,加之电商的强烈冲击与银行对商业性房地产市场的不支持,致使商业房产滞销、产生大量库存。库存的积压不流动使商业房产产生不了应有的商业作用与任何经济效益,直接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与就业,同时也使企业背负着很重的包袱,限制企业的发展等,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根据对郑州市整体市场的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商品住宅市场在波动中继续上扬,商业性房地产市场一直在看似不瘟不火中走下坡路。在2018年整体市场波动较大,上半年市场持续回温,下半年市场下行明显,客户到访及开盘去化率均有下探。商业市场库存压力巨大,去化周期逐年增大,趋势明显。办公市场去化速度逐年放缓,库存压力逐年增大,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通过调研比较:近5年,郑州市商业市场成交及均价情况呈现不断下滑趋势:2014年,郑州市商业供应103万平方米,成交58万平方米,成交均价18594元/平方米;2015年,郑州市商业供应172万平方米,成交55万平方米,成交均价16744元/平方米;2016年,郑州市商业供应132万平方米,成交72万平方米,成交均价15685元/平方米;2017年,郑州市商业供应90万平方米,成交52万平方米,成交均价20344元/平方米;2018年,郑州市商业供应75万平方米,成交52万平方米,成交均价19012元/平方米。销量的不断下滑使郑州市商业库存及去化周期不容乐观:2014年,商业库存量为167万平方米,去化周期27个月;2015年,商业库存量为283万平方米,去化周期46个月;2016年,商业库存量为344万平方米,去化周期43个月;2017年,商业库存量为381万平方米,去化周期78个月;2018年,商业库存量为405万平方米,去化周期98个月。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到,商业库存压力巨大,库存增加趋势越来越明显。


同时,近5年的郑州市写字楼库存及去化周期情况也不乐观:2014年,写字楼库存量为147万平方米,去化周期11个月;2015年,写字楼库存量为165万平方米,去化周期20个月;2016年,写字楼库存量为160万平方米,去化周期16个月;2017年,写字楼库存量为148万平方米,去化周期34个月;2018年,写字楼库存量为161万平方米,去化周期63个月。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到,去化速度逐年放缓,库存压力逐年增大,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商业房产的巨大库存和市场的信心不足,传导至金融机构以后,金融机构对于商业房产的购房按揭贷款和商业房产的抵押贷款融资都采取了“冷处理”措施,使得商业房产的贷款批复时间长,批复难,贷款比例低,导致商业房产项目很难有效地从金融机构得到支持。


二、政府的税收措施及存在问题


2018年以来,政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为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政府相继出台多项减税降费措施,如:降低增值税税率、取消多项行政性收费、提高增值税免征额度、增加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更于2019年大幅扩围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据税务部门测算,这一普惠政策将惠及90%的企业。但在商业房产税负上并没有任何措施,限制了商业性房产市场的发展。在对房地产住宅市场调控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商业地产对产业拉动的正面积极作用,反而在对房地产市场整体的调控中,让本来不活跃的商业房产市场陷入了更深的泥潭。

目前,河南省内,不分地区,预售阶段土地增值税的预征率相同,征收标准为:住宅项目1.5%;商业房产项目4.5%。土地增值税清算阶段的核定征收率为:住宅项目5%;商业房产项目8%。出租房产税的税率为:个人住宅4%,商业12%;企业住宅和商业均为12%。商铺的二手房税率(个人所得税:差额的20%,契税:交易价的4%,增值税及附加5.6%,土地增值税:增值额的30%至60%等等)综合税率达到差额的50%以上,大大降低了商铺交易的活跃度。投资收益率过低,市场流动性又差,资金不愿意进入商业房产项目,导致恶性循环。


现在郑州市的商业房产项目土地使用权40年、建安成本高、税率高、交易成本高,所以销售价格低、销售速度慢;反之,住宅项目土地使用权70年、建安成本低、税率相对较低,所以销售价格高、销售速度快。这种商业房产项目土地增值税的预征率和核定征收率、以及个人商业出租房产税率,都远远高于住宅项目的倒挂情况已明显不合理。直接影响到房产投资者的方向,投资人肯定会选择税负较低的住宅房产作为投资品,致使住宅房产已经衍生为金融产品,这种结果是与国家“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房地产政策导向背道而驰的。


如果降低商业性房产的税负,使之与住宅税负持平或低于住宅税负,则可以引导投资者将投资方向转向商业房产与写字楼房产,这样既可以降低商业房产库存,增强经济活力,又可以减轻房地产调控的压力,有效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政策。商业地产的繁荣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的繁荣促进社会就业,推动经济发展,使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加速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


三、建议


鉴于上述原因,特建议如下:


1.降低商业性房地产项目的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促进商业性房地产的库存销售量,销售量增长了,应缴纳的销售税费也同时增长,依然能保证税收的稳定增长。


2.在房地产项目土地增值税清算阶段,符合核定征收条件的项目,应予以核定征收,降低商业性房地产项目的土地增值税核定征收率。


3.降低商业及办公房产的出租房产税率,鼓励投资者将投资放在商业及办公房产上,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就业。


4.降低商业性房地产项目的二手房交易税费,增强商业性房地产项目二手房交易活跃度,加速资本流通。


5.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商业性房地产项目,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销售措施,大面积商铺划分为小面积商铺,有效降低投资经营门槛,促进销售,降低库存压力。


6.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商业性房地产项目,变商业为公寓,在为市场提供有效租赁住房的同时,解决商业库存去化难题。


7.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商业性房地产项目资金需求的支持。


 


增强新侨文化认同  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


 

郑州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


 

郑州作为华夏文明的轴心区,文化悠久璀璨,经史子集、百工技艺、风土习俗、人物景观等蔚为大观,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的核心和基础,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力量。新侨是指改革开放后以留学、对外劳务输出、亲属移民等形式从祖国走出去的华侨,通常称为“新民”或“新侨”,其中华裔二代青少年是将来海外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而归国留学人员群体是重要的新侨资源。近几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新侨人数也日益增多。新侨呈现出知识层次更高、从事领域广、发展意识强、乡土情结浓等特点。但同时也有部分新侨走出国门后政治意识弱化,回国后难以适应国内文化氛围,对中原文化认同度不够高等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第一,日益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对中原文化认同提出新挑战。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为文化认同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机遇是它可以进一步促进全球各地对中原文化的了解,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以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效果;挑战是西方国家利用文化全球化趋势,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中原文化正面临着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烈冲击。


第二,新时期侨情发生了新变化。以廉价劳力谋生的老一代华侨,海外生活阻力较大,“乡土情结”较深,文化认同感较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华侨、华裔年轻一代和不断扩大的知识型海外华人群体,已经能够较好地融入海外生活,他们对“实现自我价值”看得更重,而对传统文化、“根亲文化”、中原文化的认知大多来自父辈,因此不太准确,文化认同模糊。两辈人价值观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在国外老侨认为“住自己的房子、自己当老板、送孩子上名校”是自己的人生追求,而对一个高中阶段的第二代华人来说“穿戴够酷,去看球赛,吃汉堡薯条,外出度假,不受父母管教才是最酷的”。较早的“叙旧认亲”型的海外侨务工作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加强对新移民和海外华侨华裔第三、四代乃至第五代的侨务联系、增强其文化认同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第三,在国内的新侨“重返文化休克”现象严重。新侨及归国留学人员在经历了国外文化适应后回到国内会遇到文化的再适应问题,即是“重返文化休克”现象。主要表现在:回国后发现对母文化有些陌生,一方面情感上有些尴尬,羞于寻求帮助;另一方面,由于国外学习期间自己的文化观、价值观有所变化,回到国内较生疏,没有机会将国外所学知识拿来分享。此时的归国华侨和海外归国留学人员正是“虽身在故土,感觉却似在异乡”降低了文化认同感。


第四,海内外新侨共有的精神家园亟待新内容。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均在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如,古文言文是美丽的,独特的,可是在今天日常生活用语中却不常见。还有舞狮、腰鼓、脸谱、凤冠霞帔等等经典文化元素缺少新的载体。在对外交往特别是海外侨务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国际社会、让海外华侨华人了解和认识古老而又时尚的郑州,进而接受中原文化,传承中原文化。


郑州作为华夏文明的轴心区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打造“立足中原,面向国际”的内陆开放新高地,可以发挥古都文化、功夫文化、根亲文化和儒释道文化优势,以“新侨为桥”增强文化认同感,提高中原文化影响力。为此建议:


第一,扩大中原文化的海外影响力。把宣传阵地向海外拓展,将中原文化赋予时代意义,让世界充分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郑州。一是加强高校和各类社科文化研究机构对国际市场的研究,打造适销对路、有特色的文化精品。加大对于文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支持力度,培育大型跨国文化创意企业,培养懂文化、会经营、懂外语、擅策展、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努力促进具有中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产品出口。二是海外兴学,优化分布结构,加强力量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使之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如孔子学院的成功,哈佛国学热等都是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三是以人文艺术为纽带,开展学术交流,教育互动,吸引海外人士或新侨归国学习中原文化并设立国学奖学金给予鼓励,诸如国学沙龙、民间艺术交流、历史文化之旅、双语演讲等活动载体。四是占领舆论高地,讲好“郑州故事”,凝聚新媒体人士发挥新媒体、大众媒介优势,艺术化生活,吸引新侨,如少林武术、陈式太极拳、汴秀国际展览、豫剧、钧瓷、书法、河南美食……物质或非物质优秀遗产,提高新侨参与度,让新侨读懂郑州。


第二,乘“一带一路”倡议的春风,向沿线新侨弘扬中原文化,提升亲和力。目前,全球大约有6000多万华人华侨,其中有近4000万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随着世界及中原文化的发展变化,各国各地区新侨对中原文化的了解和欣赏需求也相应变化,因此要及时客观地了解海内外新侨对中原文化的欣赏需要。根据广大海外侨胞长期生活在海外与住在国群众联系广泛,熟悉中外文化的特点。我市各部门开展工作之前,应该更细心、主动地听取派往国侨胞和华侨华人社团的正确意见和合理建议,了解当地民众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并制定出实施操作程序、制度和规范,有助于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更“适销对路”,提升中原文化的亲和力。


第三,凝聚留学生力量传承中原文化,增强推动力。留学生群体是重要的新侨资源,是在海外为国服务和将来回国服务的新生力量,要定期与留学生及其家长保持联系,并扩大与海外新侨和社团的联系。可以搭建活动交流平台,建议通过非营利组织优先在艺术、环保、教育、学术、医学等技术较强的领域开展人文交流。同时,通过非营利组织在留学生和社会人员中招募更多的志愿者,参与交流,培养一支海外中原文化传承队伍。利用好“侨联青年委员会”“侨商会”“新侨侨眷联谊会”“海外交流协会”等现有平台,打造好“海外乡贤大会”“海外博士学者联谊会”“海归创业人士联谊会”等新平台,定期开展交流推介活动。可以搭建对外宣传平台,选择影响大的海外文化媒体,与之合作,构建以报刊、电视和网络媒体为支撑的外宣平台,将外宣平台与人人网、ins社交平台等新侨登录量较高的平台连接,通过宣传推介加深新侨对郑州的了解,激发新侨回家乡发展事业的强烈愿望。还可以搭建文化传承平台,推广孝道、礼仪等优秀中原文化,建立“海外华裔青少年文化传承基地”,以互换生、国学夏令营等多渠道多形式,增强华侨二三代对祖国和家乡的认同感。“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让世界各地的留学人员成为中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承者,成为讲述“郑州故事”的“金话筒”。


第四,创新海内外新侨共有的精神家园,加大感召力。通过“嫁接”“融合”“联姻”等方式,将中原优秀文化和新侨身边鲜活的故事相互融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编排成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节目,开展广大新侨乐于参与、乐于接受的活动,如:郑州近几年举办的“拜祖大典”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侨界朋友;“国际街舞盛典”中,很多喜爱街舞的年轻人把具有中原文化元素的少林功夫融合到街舞中,并引以为豪;“气功大赛”也吸引世界各地气功爱好者前来郑州一较高下;“梨园春”豫剧擂台赛也吸引着全世界的豫剧迷们……这些“老树开新芽”的创新活动形式加大了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吸引海外新侨和高层次人才回国回乡,建功立业。


认真贯彻落实“惠台31条措施”

进一步扩大郑台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


 


民革郑州市委员会

 


今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开启了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大门,也奠定了四十年来祖国大陆对台工作的主旋律。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题为《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全面阐述了我们立足新时代、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决策主张。“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这一指引新时代对台工作的纲领性讲话,深刻昭示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大势,科学回答了在民族复兴新征程中如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时代命题,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019年台海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郑州在坚决拥护支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同时,要切实将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贯彻在行动上落实在工作中。为此,建议结合郑州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实现同胞心灵契合为重点,扩大郑台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致力于夯实和平统一基础、增进和平统一认同,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贡献力量。


一、进一步扩大郑台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意义重大


对台经济工作是加强对外经贸合作、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密切海峡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工作环节。做好对台经济工作,有助于提升郑州经济外向度,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2002年,郑州首开全省先河,在郑州港区新郑机场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台商投资园区,积极做好配套设施建设、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和周到服务工作。2010年,富士康落户郑州后,郑州高新产业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进出口贸易急剧攀升。近年来,台商投资大陆的热潮高涨,投资区域不断向中西部地区延伸,郑州按照“发挥优势、精准施策、深化合作、巩固成果”的总体思路,以产业融合为重点,以“双招双引”为抓手,不断推进郑台经贸合作,目前在郑累计注册台资企业已有600余家,为郑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8年2月28日,国台办、国家发改委联合 29 个部委共同出台《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惠台 31 条措施”),着力为台资企业、台湾同胞提供与大陆企业、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体现了我们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的真诚意愿,彰显了“两岸一家亲”的重要理念,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不断增进两岸同胞亲情和福祉。“惠台31条措施”发布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推动落实,目前大陆已有22个省区市60个地方分别制定了落实的具体办法,2018年10月,河南省台办、省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实施意见》(简称“河南省惠台60条”)。郑州也积极开展“惠台31条措施”政策宣导活动,着力推进政策落地见效,全年意向签约台资项目3个,新增台资企业6家,合同利用台资1942.2万元人民币;扎实推进台青实习就业创业工作,台青实习43人、就业10人、创业项目5个;依托黄帝文化、嵩山少林、豫剧、拜祖大典等文化资源,持续加强郑台文化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积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为发展增动力,为合作添活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不管遭遇多少干扰阻碍,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一方面要继续不断提升两岸经济合作层次和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各领域交流特别是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这不仅能够密切两岸同胞的利益和情感联结,也会为国家走向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郑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正处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应进一步挖掘特色、发挥优势,认真贯彻落实“惠台31条措施”和“河南省惠台60条”,深入开展对台工作,进一步扩大郑台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


二、建议认真贯彻落实“惠台31条措施”,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一)密切关注和跟进“惠台31条措施”和“河南省惠台60条”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吸纳部分省市正反经验,尽快结合本地情况出台细则,注重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二)政府各职能部门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确保政策更好落实到位,给台企在郑投资兴业和广大台湾同胞在郑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着力在深化两岸产业合作、丰富民间交流和服务台商台胞台属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扩大郑台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和密度。



打造国家级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园区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民革郑州市委员会

 


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涉及工业领域的各个环节,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助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网络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作为河南省信息产业的高地,郑州是国内四大信息安全产业集聚地之一,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产业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下,郑州市应进一步推进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增强信息安全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全力打造国家级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将其作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劲产业支撑。


一、郑州市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现状


郑州的信息产业因为有富士康的存在而名扬全国,近年来涌现出了信大捷安、山谷网安、金惠计算机等信息安全知名企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信息安全产业集群,还拥有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研、技术、教育和人才等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为信息安全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市经认证的软件企业334家,占全省软件企业总数的80%,信息安全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山谷网安等26家信息安全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全市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17年,郑州市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基地在金水科教园区成立,同年获批河南省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基地,吸引了一批骨干企业入驻,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为创建国家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基地和打造千亿级信息安全产业集群提供重要支撑。2018年,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郑州市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科学规划引导我市信息安全产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千亿级信息安全产业基地。规划提出由市工业发展工作组负责统筹推进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工作,建立跨部门协商机制,由金水区政府牵头,市工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中小企业局等有关单位配合,建设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基地。


二、郑州市信息安全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布局不均衡。依托郑州市丰富的科研资源、独特的平台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郑州市信息安全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存在区域资源基础分布不均衡、产业布局不尽合理、整体规模偏小等问题,导致集约化程度较低,区域协同发展能力较弱。


(二)龙头企业数量偏少。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郑州虽已在信息安全硬件、软件和服务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全国领先的优势产品,但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不足,市场引领和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高端人才缺口较大。由于以前河南省信息产业整体不够发达,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力度不够,郑州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大,许多高端人才纷纷到省外发展,人才储备不足。


三、建议高标准打造国家级信息安全示范园区


建议依托金水科教园区高标准打造国家级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园区,推动郑州市信息安全产业集聚发展。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运行机制。要高起点、高标准打造示范园区,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成立市级层面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联席会议的沟通协调议事机制,最大化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大在政策保障、公共设施、资金投入、园区管理、人才引培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力度,及时有效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坚持规划先行,突出园区特色。要做好示范园区专项发展规划,园区建设管理要坚持规划引领,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功能布局,注重加强对项目规划的评审把关和对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


(三)结合郑州实际,做好统筹安排。要坚持产城融合理念,统筹兼顾,加强部门、行业、区域间的协作,建立区域、行业、企业不同层面的交流机制,聚集生产要素,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各类资源集约利用,合理化产业布局,带动区域协调均衡发展。


(四)巩固发展优势,强化创新引领。要抓住中国信息安全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发挥郑州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以打造国家级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园区为契机,培育更多龙头企业与创新型企业,实现对信息安全产业的孵化、培育、聚集、提升,努力打造郑州“信息安全产业之都”的城市新名片。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民革郑州市委员会

 


近年来,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三座大山压得民营企业举步维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1日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壮大。改革开放40年来,郑州市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已经成为推动郑州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郑州市税收的重要来源,为郑州市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在郑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功不可没!经济新常态下,我市总体发展形势虽然乐观,但受转型期社会变动和政策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的法治与行政环境还不够理想,亟需进一步改善,从而更好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郑州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郑州市民营企业超过13万家,个体工商户突破100万户。2017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72.5%,完成增加值6620亿元,同比增长8.8%。民营经济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达到75%,税收实现1104亿元,同比增长14.6%。民营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全市85%。郑州市民营企业提供了全市9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吸纳就业人口达217万人。郑州市民营经济虽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成绩斐然,但与国内发达城市及同等规模城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对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实力值较低;大型民营企业集聚度不高;民营实体经济大而不强,且产业类型较为低端、科技含量较低、产业附加值较低等方面。


二、郑州市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税负重,经营成本较高。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员工流动性大的问题,再加上部分企业管理不规范、体系混乱,普遍面临社保缴纳压力大的挑战,今年1月1日起社保入税后,民营企业利润率又进一步受到挤压。


(二)缺乏融资渠道。民营企业除利用自有资金外,很难融到国家金融机构资金或社会资金支撑企业发展,导致自身资金薄弱,缺乏资金推动企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三)忽视对法律风险的防范。部分民营企业囿于规模小、利润低,不具备独立聘请法律顾问的能力,导致企业在管理、经营过程中缺乏法律保障,法律风险较大、抗风险能力较低。部分民营企业家只注重利润,法律意识淡薄,游走在违法犯罪边缘,为企业发展带来严重侵害。


(四)合法权益的保护环境不理想。国有企业合法权益受各级司法机关重视,而民营企业时常面临司法处理不公正的问题,司法环境有待改善。一些行政执法机关对国企和民企无法做到一视同仁,在落实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过程中存在打折扣、做样子的形式主义,有的部门处处给民营企业设门槛、使绊子,甚至通过刑事手段来侵害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建议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一)尽快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民企负担。应当尽快结合郑州实际出台相适应的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制度,降低社保费率,同时完善社保统筹制度,让民营企业真正感受到减税降费的实惠,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的经营活力,鼓励企业守法经营、依法纳税。


(二)研究混合所有制,组建救助基金,为民企提供融资渠道。目前经济局面是,国企有钱有资源,民企无钱无资源,但有敢闯敢干、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精神,应当研究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解决民企融资难的问题,增加国企活力和竞争力,达到双赢;针对特殊行业可以由政府牵头成立企业互助救助基金,做到行业互助,资金共享,利益分红,让政府当好民营企业的坚强后盾,真正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做自家人。


(三)增强民营企业家法律意识,为企业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建议加大对民营企业家的普法宣传力度,提高民营企业家依法经营、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做好面向民营企业的“法治体检”专项活动,并通过政府采购法律服务方式主动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支持,帮助企业做好法律风险防控工作,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营造公正司法环境,对民营企业依法给予平等保护。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监察机关等部门要依法办案、依法行政,创造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增强企业家人身及财产财富安全感,稳定社会预期,使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客观看待企业经营的不规范问题,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将民事案件或者行政违法行为作为刑事案件处理,做到罪刑法定,疑罪从无;妥善认定政府与企业签订的合同效力,依法支持民营企业的合理诉求,不能单纯的以国有资产流失为由而损害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权益;确保司法尺度、裁判标准的统一,严格区分个人财产和企业法人财产,提高审判执行效率,切实防止因诉讼拖延影响企业生产经营。



打造地域特色环保文化

申请“国际星空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民盟郑州市委员会

 


2012年,美国导演伊恩切尼拍摄了一部名为《城市上空的黑暗》的纪录片,有一句台词这样说到:我感到悲伤,我知道星星就在我头顶,而我只能看到一片黑暗。对于如今的孩子们而言,他们的大多数也许只有在参加野外夏令营时,才能一睹儿歌中哼唱的“天上星,亮晶晶”。


第一个关注这一问题的国际组织是1988年成立于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国际暗夜协会”。2007年,它把美国犹他州东南角的天然桥国家公园开辟为世界第一个暗夜公园。


新西兰麦肯齐盆地的特卡波镇,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通过,特卡波镇也成为世界上首个“国际黑暗天空保护区”。其意义正如威尔士布雷肯比肯斯(Brecon Beacons) 国家公园发言人所说:“这一保护区的殊荣只授予了世界上极少的一部分地区,这将不但为旅游业乃至当地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而且也将保护这个地区的如仙境一般的神奇星空,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看到这一美景。”“这也会让当地民众以及游客更好的享受夜晚的星空,并且为夜行动物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


2014年7月,在中国星空会的努力下,位于西藏阿里的国内首个暗夜公园通过国际暗夜协会北京分会认证,并正式投入运营。西藏那曲,山西太行洪谷及山东省的部分城市也在积极的申办认证中。


其实,登封市的告成镇古观星台区域就初步具备申办条件。该区域原为古阳城,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东南11公里处,嵩山和箕山之间,颍河横贯腹地。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8公里,呈倒“手”形。清乾隆县志载:“阳城和太室,都居九州中心,位置非常重要。”这里向有天中地心之说,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观星之处。告成镇东西南与伊川、汝州、禹州、新郑四县毗邻,和北边的新密、登封两县共同围合,是一个远离城市、丘陵山地为主、农村人口具大多数的约460平方公里区域。该镇区域发展以农业为主,生态环境相对保护较好,植被覆盖率较高,光污染少,空气优良指数高,非常适合星空观测和以星空为主题的旅游开发,其南部的大鸿寨景区已经是我省主要的星空摄影基地。特别是有着几千年观星文化的古观星台,是世界上唯一的、现在仍可使用的观星遗存。在经历了“嵩山古建筑群”和“二十四节气”申遗并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录后,世人更加认识到了申遗的综合价值。


若“古观星台区域”所属天空申报“国际星空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申报星空保护区),将会为我市的城市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利好,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增砖添瓦。


一、补齐城市文化短板


城市生态环保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软实力的集中体现。申报星空保护区,则可以让“美丽星空”成为城市的新名片。在现有路面、低空、高空三层大气治污的基础上,增加“星空治理项目”,形成国内独树一帜的“四级大气治理模式”。再通过改变城市人造光源照射方向,降低光源亮度,减少光照时间等办法,大幅减少城市光污染。再以“古观星台”为标准,科学合理地在全市城乡有计划设置观星场所,激活升成新的“观星文化”,让“来郑州观星”成为城市新时尚,让“来郑州与银河有个约会”成为旅游新热点,让“国际星空摄影展”成为新的城市推介平台,让“天上星,亮晶晶”重新为国家中心城市背书。


二、深耕登封旅游品牌


作为我市最大旅游品牌的登封市,无论是“古建筑群申遗成功”、还是“禅宗少林”的美轮美奂,都没有为登封市的旅游商住、旅游地产带来更多的转机,尤其是以观星台为代表的东南部的旅游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反而是2017年组织的和观星有关的“24节气申遗”成功纪念活动,为其带来的客流量激增(如下表),这反映了观星台作为古观星遗存,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可以设想,通过申报星空保护区,将会给万千游客一个住在登封的理由:“和文王一起观星”将是何等的荣耀,“听郭守敬星空下讲黄道与24节气”那是多么的神奇,“和古人


共同编制历法”将会获得多少先民农耕的乐趣。当你办理住宿手续的时候附送的是“星空课堂”的听课券,国家天文台的专家将和你一起寻找星空的密码;当你走进房间时,露台的天文望远镜带你遨游银河;当你走进露天淋浴间时,满天星空为你照明伴你沐浴;当你躺在床上准备休息时,玻璃屋顶外的满天星斗随你一起入梦。那时,住在登封是你最大的梦想,“白天看拳,晚上观星”何等惬意!“伴晨钟暮鼓拜千年古刹,参解禅意;随繁星银河会牛郎织女,拥抱幸福”才是人生幸事!


三、布局“观星文化衍生品产业”


观星文化的发展成熟过程,必然带动观星旅游市场的兴起与发展,必将触发观星场所的建设、观星设备的生产、观星图书音像出版、观星文化教育市场兴起、星空摄影行业的繁荣等一系列“衍生品产业”,当它们与大数据、新经济、新业态结合的时候,定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意见建议


(一)申报工作提上日程。成立由郑州市政府牵头,市发改、规划、环保、文物、文化等委局及登封市政府作为成员单位的“古观星台区域”所属天空申报“国际星空自然保护区”的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工作,尽快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申请。


(二)塑造“星空产业”,制定“星空产业规划”。把星空产业纳入“十三五”规划中期调整范围,全力推进。


(三)开展系统的 “观星文物”普查、保护和开发推介活动。


(四)报请省政府同意,制定“古观星台区域”(约460平方公里)的空间专项规划,“观星场所”专项建设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依据规划,开展系统的生态、光源、大气治理,尽快开展第一批“观星场所”建设。


(五)举办“郑州国际星空摄影展”,办成城市星空文化推介平台。


(六)编制“中小学生星空读本”和“市民星空读本”及“郑州观星手册”,系统传播星空知识,营造观星氛围,让“星空璀璨”重新主宰城市天空,让银河再次成为城市的背景,让“仰望星空”重新成为“郑州梦”的“孵化场”,让郑州人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征途中“脚踏实地”一路快速前行!



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


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民建郑州市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困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难题有待进一步破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升服务水平,持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


(一)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项政策落实。各责任部门要围绕《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5〕3号文件精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郑政[2016]28号)文件精神的落实,结合自身职能,尽快制定出台内容详细、针对性强的实施细则,适时开展执法检查,推动政策法规落到实处。


(二)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将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纳入各级各有关部门工作指标体系,加强考核问效。督查部门要加大对3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制定督查计划,确定督查事项,对那些没有落实的要逐项分析原因,属于执行不力的要督促落实,属于“中梗阻”等人为障碍的要严肃查处。发挥市政风建设投诉受理中心作用,加大对涉企检查备案、企业“宁静生产日”等制度落实的督查力度,对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环境的不作为、乱作为和吃拿卡要等现象,加大监察力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切实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三)切实改进和提升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一要加大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统筹力度。通过联席会、协调会、调度会、现场办公会等形式,定期研究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市领导、市直部门联系帮扶重点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定期召开政企对接会,通报情况,沟通信息,掌握需求,及时提供帮扶。二要继续推进政务效能建设。最大限度简化对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投资项目和资质资格的许可、审批,切实防止审批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公平竞争的行政审批;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扩大授权范围,把首问负责制、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并联审批等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打造“智慧城市”,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着力推进网上审批,建立更加公开、公平、公正、便捷的审批平台;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尤其针对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反映的申报享受优惠政策费时费力费钱的问题,政府要责令有关涉企部门简化申报程序,限时办结,确保让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及时、公平、便捷地享受到政策优惠。三要不断提升数据信息服务水平。建立较为完善的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数据信息库,整合开放各部门涉及企业的数据信息,升级我市中小企业服务网的数据信息功能,构建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及时发布、更新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公布办事流程,开展网上宣传对接、网下对点服务。


(四)加快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全面摸清我市法律、财务、管理信息咨询、技术转移等中介服务机构底数,在加强规范整合的基础上,加大扶持力度,尤其要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等非公有制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有效增强其服务能力和业务覆盖面,为中小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二要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服务协调和抱团发展的作用。利用本行业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企业提供政策法规、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等服务,参与行业服务标准制定;加强行业管理,协调好企业与政府之间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关系以及劳资关系;发挥互助合作优势,集中本行业优质资源,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五)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一要加大宣传力度。搞好政策宣讲,在通过媒体宣传的同时,实行所在区域包干负责制,市直有关职能部门和县市区要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汇编成册印发企业,并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调研等形式,主动深入企业宣传,把国家、省以及我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送到企业,努力提高社会知晓度,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用好用足政策的能力;进一步丰富宣传形式和途径,大力宣传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创业兴业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不断增强全社会理解、关心、支持、参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共识。二要在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树标杆企业”活动。由市里两办联合发文,明确标杆企业标准以及支持维护标杆企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在各行各业选标杆、树标杆,作为行业的排头兵、领头羊,大张旗鼓地支持标杆企业做大做强,旗帜鲜明地维护标杆企业的合法权益,让标杆企业有机会、有舞台,充分发挥标杆企业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营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浓厚氛围。


二、加大支持力度,全力破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难题


(一)推动市场主体培育。一要大力推动全民创业。落实税费减免、财政贴息、注册资本货币“零首付”等创业扶持政策,最大限度放宽创业条件,降低创业成本;按照“非禁即准”原则,全面放开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民生服务等重要领域,充分激活和凝聚全社会的创业热情和能量,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二要鼓励企业发展。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围绕产业发展和产品开发,创办新的实体,形成集团规模。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开放,坚持“筑巢引凤”、“引凤还巢”并举,吸引更多的企业家来郑州投资兴业,尤其要围绕事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项目和产业链招商,在做大做强我市主导产业中壮大非公有制企业,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加大融资支持力度。一要协调金融部门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在保证信贷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对非公有制实体经济的贷款比重;支持开展非公有制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工作,对业绩良好、守信经营的非公有制企业,及时予以授信管理;优选一批能普遍推广且长期坚持的金融产品,给予重点扶持和倡导;引导金融部门创新开发二次抵押、最高位抵押等金融产品。二要不断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培育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上市、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推进民间资本进入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领域,引导产业基金、风投、创投基金投资非公有制高新技术企业。三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依附于行政机关的小额担保公司的改革步伐,落实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加大奖补力度,帮助非公有制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三)搞好用地用房保障。将非公有制企业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对投资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且达到我市规定投资强度的项目,以及通过技改扩大产能的企业,要优先安排新增用地指标,尽快形成有效投入和产出。落实非公有制企业建设、租用、购买标准化厂房奖补政策,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节约用地。完善市管公租房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合理最高价”竞标办法,增强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竞争力。


(四)优化劳动用工环境。一要积极帮助企业拓宽用工渠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全面梳理我市非公有制企业用工需求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加强与技工院校的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尤其对非公有制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要进行重点培养;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招聘会,落实帮助企业引进技能型人才补贴政策,为非公有制企业招聘用工做好服务工作。二要加大企业用工政策支持力度。落实企业加强新录用人员培训和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补贴政策,提高劳动者素质;鉴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实体经济面临较多困难的实际,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的核准时间、缴纳比例应更加灵活,建议半年核准一次缴纳标准,对于全员参保、达到一定参保人数的非公有制企业给予奖励或返还;多渠道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改善员工居住条件,让企业员工安居乐业。


(五)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及其他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营改增”政策落实力度,继续执行增值税起征点调整政策、增值税和所得税多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对新创办的微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要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给予宽松的生存发展空间,充分体现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和涵养税源。坚决查处乱收费行为,本着减少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比例的原则,对涉企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编制下发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或者征收标准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协调金融部门,研究解决刷卡结算手续费过高的问题。


三、坚持创新驱动,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


(一)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推进科技创新。落实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装备和技术,积极开发一批市场前景好、关联效应大、产业支撑强的新产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国有企业加强合作,构筑产学研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建立起以非公有制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高效协同的自主创新体系。落实品牌战略鼓励政策,积极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申请专利,申报国家或行业标准,创建自主品牌,努力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


(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强管理创新。落实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的支持政策,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步伐,积极推进产权多元化,实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动企业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加强质量、安全、财务、营销等为重点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实现由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的升级。


(三)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非公有制企业管理者担负着引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任,必须强化“对非公有制企业管理者的关心,就是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识。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针对性,打造一支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企业经营理念、勇于开拓创新的企业管理者团队。落实非公有制企业管理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在户口迁入、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给予倾斜,有关部门要形成工作制度,加快工作流程,打造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通过政策落实,体现亲商安商,真正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不断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加大工业园区建设,通过高标准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减免园区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等措施,鼓励、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一步向园区集中,集聚发展。加大各工业园区公共交通建设,加密班次,延长营运时间,切实解决员工上下班交通难问题,减轻企业负担。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通过共同开发技术、协调上下游产品供应、共享市场信息等合作方式,建立各类非公有制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盟,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围绕大项目发展特色配套产业,开展专业化协作生产,提高产业链接和配套能力,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关于切实保障我市城市集中供暖质量

提高服务水平的建议


 


民建郑州市委员会

 


城市集中供暖是一项关系千家万户城市居民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对于提高城市品位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成立了热力公司,开始了城区冬季居民集中供暖的发展历程。随着城市不断扩大,集中供暖的规模也扩大许多。到目前为止,我市热网长度已达2300公里,总用户达120万户,今年供热面积新增1500万平方米,建成区集中供暖普及率由五年前的35%上升到85%。从而对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居住的舒适感,以及节约能源,改善空气质量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致使供暖质量不稳定,服务水平不高,维修不及时,沟通渠道不畅通等,多年来成为市民投诉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8-2019年供暖季才供暖一个月,就有数百个小区居民反映家中暖气不热,个别小区还有短时停供现象。许多市民反映热力公司客服电话长时间占线或根本无人接听,甚至市长电话打了也没用,群众意见很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市集中供暖出现的问题也是这一矛盾的表现。当前,我市正处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节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100年的奋斗目标正任重道远。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居民人口的增加,此类矛盾也将更为突出。


供暖非小事,民生为大计。为把集中供暖这一惠民工程做实做好,为我市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对改善我市的集中供暖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热源建设,保障热源供应


需求增加,热源不足是当前问题的主要矛盾,建议市政府与有关单位协商,加快豫能电厂建设进度,尽快敲定热源入郑时间表,以解决燃眉之急。缓解新力电厂外迁、央企“三供一业”改造的影响。并与燃气公司协调,尽力增加燃气供应,合理配置热源,以保证集中供暖的热源需要。


二、热力公司要做好管网调配,合理利用热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合理要求


热力公司已经做了不少工作,要继续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早规划,大投入,严格把关,保证材料优质、耐用,避免爆管渗漏。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应诉维修制度,及时排除故障,保证正常供暖。暂时解决不了的要耐心解释,取得用户谅解。客服电话要保证24小时畅通。要建立一支过硬的检修队伍,提升职业操守,除经常进行管网巡查外,做到有叫必到,有故障及时排除,让用户满意。夏秋季节要有计划地进行管网检修或更新保养,以保证冬季供暖正常运行。


三、落实供暖不达标就减免费用的要求,解决退费难的问题


热力公司要诚信为本,对用户投诉室温不达标的问题,要认真对待,检测属实的要兑现退费承诺,并要查找原因,加以解决。同时对偷放热水、私自安装加压泵的用户,采取措施,减少热损。为更有效地利用能源,也可以借鉴外地经验,创造条件实行计量供暖,计量收费。


四、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


涉及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对集中供暖的运行状态、供暖质量、收、退费情况都有严格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组织专门力量对管网末端压力、水温及用户室温进行检测,除应用户投诉上门检测外,还要不定期进行抽检,并把检测结果通报给热力公司,以维护供用双方的合法权益。


五、进一步加大对集中供暖企业的扶持力度


集中供暖是惠及广大市民的公益性事业,是市政重要的公共设施之一,也是保证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管网建设和维护、更新都需要大量资金,政府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健康持续发展。


六、建立畅通的沟通平台


许多矛盾的产生和激化都是因沟通不畅造成的,建立通畅的沟通平台是必要的。建议除热力公司的客服电话和热线电话外,市政府可在供暖季节设立专门热线电话,保证畅通,耐心倾听群众呼声及时了解市民需求,与热力公司协调解决问题,消除误会,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积极推进郑州绿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民建郑州市委员会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前局面下,绿色经济发展是绿色发展路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家有要求、人民有需要、客观有基础的背景下,走绿色低碳、“天人合一”的可持续绿色经济发展之路,构建科学的绿色产业体系,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打造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推动郑州市经济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当前,国家多部门联合出台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其中《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包括了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7个一级指标和56个二级指标,涉及了生态和绿色发展的很多方面,如“增长质量”重点从宏观经济的增速、效率、效益、结构和动力等方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以体现绿色与发展的协调统一,包括5个指标。面对越来越健全的政绩考核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因此,作为一个在全国综合实力第一方阵的郑州市来说,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要继续领先全国同类城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必然成为绿色发展的必选之路,更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


一、郑州市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现状


(一)绿色经济发展的理念虽然在各种场合不断提及,但由于对绿色发展认识还不深,在面对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的情况下,绿色转型进展缓慢,不少企业利润轻环保现象还比较突出。


(二)绿色经济发展顶层设计还不够健全,没有形成科学的绿色产业体系。尽管郑州市在生态环境方面比较重视,但在节能减排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压力,由于缺乏战略统领,在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上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有顾此失彼的现象。


(三)绿色经济政策体系尚未建立,目前,涉及绿色经济的管理部门较多,包括发改委、国土、环保、水利、农业等,各部门之间未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绿色经济发展的统计体系和政绩考核机制尚未建立,今年国家统计局才刚刚发布绿色经济统计体系,发展绿色经济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等。


(四)产业绿色化程度还较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郑州市工业企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较高,用于研发绿色新兴技术和传统技术绿色化的基础性投入不足,缺乏对绿色产业的统筹和引导。


二、意见建议


(一)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将发展绿色经济上升到郑州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将促进发展绿色经济列入政府相关部门重要议事日程,推进郑州市绿色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组织编制郑州市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制定绿色经济发展路线图,开展绿色经济发展试点,实施绿色经济示范工程,从政策措施等多方面对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保障,逐步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长模式。


(二)完善郑州市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建立并完善郑州市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政策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的财政补贴力度,整合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等专项资金,设立绿色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和强化绿色信贷政策,充分发挥金融在节能环保、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推进产业绿色化体系发展。一方面,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降低资源能耗消耗及污染排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进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构建绿色工业体系,限制“三高”(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物流、节能环保服务业等绿色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绿色转型。


聚焦高质量小康社会建设

为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而努力奋斗


 


民建郑州市委员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对郑州而言,这一时段也是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期。郑州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研判,正视当前郑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让全市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体现小康社会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高水平全面建成”这一核心要义,准确把握其内涵特征,科学构建指标体系,瞄准一流对标找差,集中聚焦短板难点,既把握共性,又找准个性,在兼顾“全面性”上突出“均衡性”,在注重“可比性”上突出“补短板”,着力解决转型升级之难、居民增收之难、环境改善之难三大难点问题,以高质量的产业结构、高品质的人居环境、高素质的人文底蕴、高均衡的社会保障,引领我市在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道路上阔步前行。


一、盯住发展质量不放松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加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以聚力创新为核心,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综合性科学中心,努力建成最鼓励、最适合、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城市。加速构建一流创新创业环境。加大科技创新财政投入,着力激发创业投资等新金融要素,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积极推动在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开展校地精准对接活动,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郑州科教资源禀赋优势,按照构建创新生态圈的需求,加快建设一批科创载体和公共平台,并给予重点扶持。推进省市与中科院共建郑州麒麟科技城,启动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促进更多科研成果项目和新型研发机构在郑州落地转化。加速培育创新型企业。积极推动科研项目企业化落地,坚持市场化运作,对以企业方式落地的科研项目,按照发挥作用大小、产生效益多少给予奖励。以股权为纽带,推动高校院所、科研团队、地方平台、社会资本形成创新合力。


以产业发展为基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一批未来产业为重点,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速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构建主导产业清晰、集聚效应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细化年度推进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形成突破效应。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积极深化“中国制造2025”试点。优化投资结构,确保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技术改造、生态环保投资等保持稳定增长。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优化货物贸易结构,特别是要重视发挥枢纽型经济的基础牵引作用,抓紧制定并落实新三年发展计划,着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坚持富民导向不动摇


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把聚焦富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以聚焦富民为根本,持续推动收入增长。优化分配,增加财产性收入。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加大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力度,鼓励企业采取协议薪酬、持股分红等方式,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引导居民参股创办企业,多元化提供各类理财产品,支持居民经营性产权自由交易。鼓励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鼓励创业促就业,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扶持更多青年大学生创业。分类制定大学毕业生、企业骨干、科研人员、海归、返乡创业者五类重点创业群体创业政策,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壮大产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重点推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高端产业,积极培育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新兴产业,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行业收入结构。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加大对网络就业创业等新就业形态的扶持。


以富农强农为抓手,着力破解“三农”问题。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结合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扶持创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建设乡村旅游品牌。以特大城市农产品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构建以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精品园艺、经济林果、健康畜禽和特色水产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利用承包地经营权、闲置房屋租赁经营、入股经营,增加股金和物业收入。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农民以承包地出租、入股、托管等形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实现土地增值、农民增收。加大科技财政金融惠民支农力度。配合农业新型业态发展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加大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精准扶贫、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惠农直补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及农村改革等方面的投入。推动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融资增信服务,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抵押无担保贷款的实际需求。


以强化保障为重点,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普惠政策相对高位运行的情况下,要重点加强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提高对特困家庭和特困群体救助精准度。建立健全“救急难”工作机制,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加大对支出型贫困家庭的帮扶力度。大力实施精准扶贫。针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继续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鼓励创业、帮助入股合作社获得分红实施开发式扶贫。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有效衔接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通过救助急重病灾、低保兜底实施救助式帮扶脱贫。


三、聚焦环境改善之攻坚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努力打造美丽中国郑州样板。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改善宜居质量,打造幸福感强的现代化都市。


以生态宜居为要务,始终突出环境保护。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切实解决油烟扰民、建筑扬尘的顽症,不断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面推进水环境提升行动计划,加大黑臭河道整治力度,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继续推动全市雨污分流改建工程,建立整治与维护的长效机制,借鉴外地经验,运用PPP模式,采取整治与维护混合标的方式,使之在合作存续期内,水质保持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确保长效治理。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分类化、资源化处理能力。大力实施新一轮城乡绿化行动计划。开展腾退建绿、拆违还绿,新建一批城市公园,打造明外郭—秦淮新河景观走廊,实施一批行道树彩化提升,将郑州打造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


以提升品质为关键,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功能更加完善的城市生活环境。加快推动工业、教育、医疗等核心功能向新城新区布局,有效疏散老城人口。持续有力推进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十项行动。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整治和棚户区改造,让老百姓有更加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完善城市给排水体系,统筹推进一批“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大力推进“公厕革命”,做到布局合理、如厕舒适、干净整洁、管理长效。加大主城停车场建设力度,挖掘潜力、多措并举,逐步解决停车难问题,切实让环境更优美、功能更完善、城市更靓丽、百姓更满意。



推进智慧教育工程  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民进郑州市委员会

 


随着产业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互联网悄然向传统产业渗透,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推动了教育模式的转型,丰富的教育互联网化应用大大提高了知识传递的效率,更个性化的教育手段强化了学习的效果,于是,“智慧教育”应运而生。“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实现郑州市教育国际化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郑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教育模式的发展方向。


郑州市自2013年被确立为国家智慧教育实验区以来,按照“规范、开放、协作、共建、共享”的要求和“平台+资源+服务”的模式,坚持围绕“一个理念”——技术改变生态、技术涵养生态,树立“一个目标”——构建以“智慧教育”为核心的区域教育生态,抓好 “三个创新”——创新思想认识、提升创新能力、创新资源应用,为郑州市智慧教育建设打下了坚实地基础。但总体而言,郑州市智慧教育建设与全国其它城市一样,仍处于探索实践总结经验阶段,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智慧教育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还不完善,发展的运营模式和路径较为单一,硬件配置使用效率和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的总体效率尚需提高,智慧教育建设的投入区域不均衡,等等。


2018年6月,国标“智慧校园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并将于2019年1月1日施行。我国智慧教育建设的浪潮已经到来,郑州市整体推动智慧教育规模化发展迫在眉睫。


一、高起点谋划,夯实智慧教育根基


要尽快成立郑州市智慧教育领导组,综合多方力量,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理清统筹规划与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智慧教育规划不仅要考虑构建统一的技术系统,更要制订统一的标准规范,寻求系统整合方案。以“智慧校园总体框架”为依据,在已有的数字校园的基础上进行智慧化建设,制定郑州市智慧教育指导意见,引导郑州市智慧教育建设有序进行。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智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好本县区、本学校智慧教育发展规划,全面负责和推进智慧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智慧教育业务部门的作用,成立专门机构,完善用人机制,引进、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建立智慧教育咨询指导专家库,发挥好专家指导作用,保障智慧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标准创新,抢占智慧教育高点


紧扣国标“智慧校园总体框架”提出的各项任务,推进智慧教育督导考评体系建设,将智慧教育工作列为教育督导内容。实施智慧教育年度发展报告制度,督促各级教育部门、各学校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将智慧教育水平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对智慧教育工作实施项目管理制度,各级教育部门、各学校要加大信息化工作的项目管理,明确工作职责,落实责任到人,实施技术标准、规划论证、资金预算、竣工验收、运行维护和应用效果、教育效益评估,保障智慧教育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向纵深发展的同时,通过研究制定软件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标准和技术规范,实现软件平台在校内、校间以及区校等不同维度的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堰塞湖。此外,在软件平台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构建郑州市教育大数据,加强大数据建模研究,提升教育大数据在管理决策、业务预测、个性化教学、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支撑能力。


三、高水平优化,提升智慧教育水平


建立健全智慧教育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按规定统筹现行相关经费渠道,增加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升级维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购买社会化服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智慧校园建设。建立完善智慧教育基础网络硬件保障体系,按照“稳、快、大、够”的设计理念,建构完善的智慧教育基础网络硬件保障体系。应依据智慧教育建设的特点要求,改变以往硬件、软件、服务投资比例4:3:3,为2:4:4。鼓励并协调部分企业,对学校智慧教育项目在学生实践、教师信息技术提升、校园信息化环境创设等方面提供支持。


各级教育部门、各学校要紧紧围绕全市智慧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和新进展、新成效,加大宣传的广度与深度,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新闻媒介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工作,通过“学在郑州”教育品牌栏目建设,取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营造有利于智慧教育发展的浓厚氛围。


启动郑州市智慧教育示范校建设活动。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培植选树一批智慧教育先进学校、典型案例、优秀成果项目,积极参与国内外智慧教育论坛和研讨活动,分享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升郑州市智慧教育的影响力。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新时代的教育从教育模式的变革开始,以智慧学习环境为技术支撑、以智慧学习为根本基石、以智慧教学法为催化促导的智慧教育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制高点与突破口。构建以智慧教育为核心的区域教育新生态,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智慧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总体趋势,也必将成为郑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



关于进一步强化郑州市


学前教育公益性的建议


 


民进郑州市委员会

 


2018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未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第一个面向学前教育的重要文件。它具有里程碑意义,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学龄前儿童的亲切关怀。


一、郑州市学前教育发展状况


为了解郑州市学前教育发展状况,民进郑州市委组织专题调研,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详细调查并了解了我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截止2017年底,全市注册幼儿园1611所,在园幼儿39.12万人。市政府教育督导达标验收的幼儿园超过1100所,其中,河南省示范幼儿园65所,郑州市示范幼儿园167所。投入使用的公办幼儿园377所,在园幼儿数12.39万人,占比31.7%。民办幼儿园1234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741所,在园幼儿数26.73万人,占比68.3%。


二、郑州市学前教育存在问题


(一)公办幼儿园数量少。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5.50万所,其中公办幼儿园9.5万余所,占全国幼儿园总数的37.3%,郑州公办园比例远远低于全国水平。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学前教育发展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国公办园占比应达50%。然而,一年时间内,我市达到这一目标希望渺茫,因此应多措并举,尽力缩小差距。


(二)民办幼儿园经营问题多。我市民办幼儿园数量虽多,但经营中存在诸多问题:一、办园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二、教师门槛低、待遇低,教师保障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稳定性差。三、管理和教育理念落后,保教科研工作不够科学规范,严重存在小学化倾向。


(三)学前教育成本高。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学前教育发展意见要求,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应达到80%。我市现有公办幼儿园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118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74%。普惠性幼儿园数量少,非普惠性幼儿园高昂的费用极大增加了群众的教育成本。我市现在已建立教育救助体系,给适龄幼儿家庭发放“教育券”补助。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适龄幼儿家庭的负担,然而,相比昂贵的学前费用、繁琐手续及时间成本补贴费用仍是杯水车薪。


三、促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提出对策建议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是改善民生、维护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当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思想和方略之一”。郑州作为引领中原更加出彩的省会城市,要坚持守正创新,促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从而增进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


(一)坚持公益普惠,构建城乡一体化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1.完善学前教育资源布局。贯彻落实《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把学前教育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根据人口规模和城乡差异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加快实现小区配套、城乡结合和人口集聚地学前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保障学前教育设施与居民区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2.推进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发展。建立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初步建立健全城乡居民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3.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积极争创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推进农村省、市优质园创建评建工作,务实评估过程,提升保教质量水平。


(二)坚持政府主导,构建以普惠性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系


1.强化政府责任。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在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制度建设、标准制定、投入保障、评估督导、日常监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学前教育财政投入。


2.构建以普惠性为主体的办园体制。鼓励多渠道投入,支持多体制办园,实现公办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协同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坚持政府主导,政府投资,政府主管。二是大力扶持集体办幼儿园。政府应拨出专项资金扶持街道集体办幼儿园,保障在编在岗集体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同岗同酬,对完成创建的省、市示范园加大以奖代补力度。三是鼓励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健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管理制度,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规范化发展。四是各区尽快出台普惠性幼儿园收费标准。郑州市制定普惠性幼儿园收费指导意见,各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收费标准,并监控其落实,治理学前教育收费乱象。


(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应管理制度


一是加快推进我市学前教育立法,制定相关规章和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健全投入机制,明确分担责任,完善并组织实施相关政策措施。二是各部门要完善政策,制定标准,充实管理,加强学前教育的科学指导和监督管理,把民办幼儿园也纳入督导评估范围。三是要把学前教育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并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在我市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公益普惠属性,强化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在学前教育规划、投入、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和监管等方面的责任。



关于完善我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农工党郑州市委员会

 


郑州作为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截至2017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17.7万,占总人口的15.57%,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16万,失能、半失能老人20余万人,孤寡、空巢老年人50多万,解决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社区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专业化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经济实用的养老模式,能够让老年人感受到家的温暖、邻里的帮助、家人的关爱。


郑州市积极探索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开展了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2016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进行奖补,完成20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任务。今年138家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已经完成选址,正在按照建设标准进行设计施工。仅二七区的“温暖二七”行动,就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建48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我市社区养老工作树立了典型,探索了路子。


与上海市、南京市等先进地区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对比,我们发现:


一、我市社区养老服务刚刚起步,尚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社区养老尚未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各级对社区养老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摸清老年人对社区养老的精准需求,政府的规范管理及投入明显不足,市场机构的参与还不积极。


(二)社区养老资源明显不足。老旧小区社区公共服务面积不足,能提供给社区养老的资源更是短缺,还存在改造难度大,服务设施条件差等问题;新建社区规划的养老设施不能得到落实。


(三)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欠缺。目前已建成的部分社区养老机构存在专业化程度偏低,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提供的养老服务项目和内容不丰富,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偏低,专业培训不够,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


(四)全社会爱老、助老的社会风气不浓厚。政府养老政策的宣传不到位,社会力量、志愿者、企事业单位对爱老、助老活动的参与度很低,老年人的获得感不强。


二、完善我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加大重视力度、完善顶层设计。一要做好顶层设计,尽快完善和制定社区养老服务政策。要尽快出台规划,合理构建市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搭建十分钟助老为老服务圈。二要积极探索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大财政投入,整合社区资源,引导市场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市场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良好格局。三要探索财政补贴机制,对养老机构提供建设及运营补贴,对困难、高龄及失能老年人提高养老服务补贴标准,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四要尽快出台《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办法》,制定完善的社区养老标准体系,建立养老机构服务评估评价体系。


(二)部门协同联动、增加养老供给。一是加大对城市老旧社区的养老设施供给。明确每个办事处至少建设一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N个社区养老服务站。二是新建小区必须规划、配建、移交养老设施,规划、国土、民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把好关口。三是积极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的融合,推进医养结合,将社区内的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柔性整合,推进家庭医生对重点老年人提供特殊服务。


(三)积极创新管理,提高服务效能。一是搭建智慧养老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搭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服务便捷的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对老年人、养老机构资源的管理,为老年人提供养老、紧急呼叫及救援、健康管理、安全照护等集成化综合服务。二是加大评估、督导落实。定期对养老机构开展第三方评估评价,并对社会公开评估结果。


(四)引入专业团队、支持产业发展。要动员高校设置社区养老相关的专业教育,培养专业管理人才;要引入具有资质和经验的专业团队,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五)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助老风尚。要加大政府养老政策的宣传,弘扬助老、护老、爱老的社会风气。寻求各民间慈善机构、社会服务机构、辖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定期提供各自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发挥志愿者服务作用及老年人自身潜力,实现社区互助养老,缓解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的压力。


 


 



构建大健康体系  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感


 


农工党郑州市委员会

 


健康中国2030规划提出,要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构建大健康体系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包括: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郑州市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为载体,不断优化健康环境、普及健康生活,成立了郑州健康管理指导中心,推进卫生服务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建成健康社区、健康单位200多个,建成健康主题公园35个,健康步道65条,为全市居民提供了必要的强身健体场所。我们调查还发现:


一、大健康体系构建尚有许多难点,任重道远


(一)缺乏顶层设计,部门各自为政。没有把大健康理念融入各项政策,没有有效的协调机制,健康相关各职能部门独立行动,尚未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局面。


(二)投资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与群众的健康需求相比,财政投入还有缺口,特别是体育健身设施欠账较多,设备落后;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优质医疗资源在郑州市城乡之间、城市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养老机构数量少、布局不合理,远离市区。


(三)信息平台未能有效整合,信息孤岛多。信息化建设没有整体规划,信息平台重复建设,部门利益壁垒严重,部门之间甚至在同一部门内部协同发展意识较差,缺乏有效的信息使用与交换机制。便民服务信息终端建设滞后,市民不能享受到有效便捷的服务。


(四)大健康意识不够,健康教育有待加强。大健康理念没有深入人心。突出表现在:政府没有把健康纳入决策管理和绩效考核,市民的健康素养与科学就医意识差。


(五)健康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相关地区和部门对健康产业的发展前景认识不足,推进积极性不高。如:之前规划的宜居健康城,历经七年没有几个健康产业入驻。


二、大健康体系构建要聚力前行,普惠百姓


(一)完善顶层设计。一要贯彻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理念,尽快出台《智慧大健康行动计划》,明确任务目标、各部门分工和完成时限。二是要成立以市政府领导为组长、由市卫计委、民政局、社保局、网信办等部门组成的大健康体系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执行联席会议制度。三要组建郑州市智慧大健康专家团队,充分利用“智慧郑州”行动契机,把各方面的专家人才积聚起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协助做好科学论证和实施。


(二)合理配置大健康资源。增加对大健康体系建设相关的环境、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一要强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将健康相关内容纳入城乡规划,实现城乡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二要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建成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三是通过地方立法,合理布局社区养老机构,优化医养结合服务资源,形成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城乡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四要合理建设健康主题公园、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等。五要健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三)推进大健康云平台建设,实施“一卡通”服务市民。基于郑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借助大数据技术,聚合原本分散于各个部门行业的数据信息,建成统一的郑州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大健康+大平台+大数据+大服务”体系。实现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全市人口,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健康养老、户籍管理、应急救助、残疾预防、社会发展统计等多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的有效对接,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达到健康相关数据一次性采集,多部门、多专业使用。而广大市民只需要手持一张卡,就可以享受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四)加大教育管理力度,增强社会的大健康意识。引导人们建立健康的价值观,一要从娃娃抓起,把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教育,让健康知识进课堂、走进教科书;二要积极开展社会健康教育,全民普及健康知识,终生接受健康教育,使市民自觉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三要对县区级政府制定考核方案,明确健康指标,像空气质量指标一样纳入年度考核。


(五)鼓励发展健康产业。发挥政府资源调配的杠杆作用,在健康产业布局上,把握住与大健康相关的高端医疗、医美抗衰、健康养老、健康管理、生物科技、医药研发、医药物流、体育、食品、化妆品等适度布局,在招商优惠政策上,对那些创新型、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审批、优先供地,积极培育健康产业。



多措并举  筑牢阵地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开花结果


 


农工党郑州市委员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践行和弘扬,直接关系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意义重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深远。


一、当前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理想信念不坚定。少数农民大局意识不强,思想意识滑坡,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模糊,对党和政府的政策不理解,爱国情怀不够高涨,不关心国家大政方针,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信心不强。


(二)价值取向偏移。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部分农民的价值观念呈现出趋利化,唯利是图、唯钱至上等思潮涌动,迷信钱能解决一切,道德底线缺失。部分村民敬业实干的劲头削弱了,少数村民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打牌赌博,坐吃老本,影响农村和谐稳定。


(三)传统美德淡化。人无信不立。由于受社会某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乡村的诚实守信、友好和善的优良传统日渐衰弱,少数村民不讲诚信,是非不分,专横霸道,农村传统邻里的和睦感情渐渐淡化,隔阂芥蒂日益加深,一些村民容易为琐事情绪激动,大动干戈。有的因为拆迁分房,家庭不和,反目成仇,甚至不赡养老人。


(四)宗教势力侵蚀。随着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和亲人面对面的情感交流,精神空虚,影响老人和孩子的身心健康。宗教势力趁虚而入,部分老人孩子辨别能力较弱,试图从宗教中得到精神慰籍,沉迷其中,甚至被邪教利用。


二、建议


综上所述,为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更好的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我们建议:


(一)建立村级政务服务平台,利用新载体宣扬核心价值观,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在微信、微博等平台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传递正能量,发出好声音,唱响主旋律,把村级政务服务平台打造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二)建立乡村历史纪念馆,留住乡愁,留住根脉。要加大资金投入,充分挖掘农村的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老照片、老物件、民间特色传统艺术、老人讲解村史等形式,传播艰苦奋斗,敬业实干的精神。激励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让群众在广泛参与中感受文化和道德魅力,激发村民勤劳致富干劲。


(三)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利用标杆引领,弘扬核心价值观。在农村树立“示范性群体”,让有能力、有威望、懂法律、热衷于农村建设并有一定特长的乡贤人物、“致富能手”、“贤媳孝子”、“慈行善举” 榜样等现身说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群众心田。广泛运用横幅标语、宣传手册、戏曲杂技、顺口溜、三句半、漫画、文化墙等村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家庭美德,营造诚信友善、尊老爱幼、和睦团结的良好风气,建立和谐、健康、文明的乡村邻里关系。


(四)成立乡村心理咨询机构,抵御不良宗教侵蚀。通过加大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精神抚慰,心里疏导,正向激励,构筑“防火墙”,引导村民远离宗教,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助力乡风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农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打造健康和谐向上的精神乐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关于强化公共服务意识的调查研究


 


致公党郑州市总支部委员会

 


在党中央国务院、河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郑州市跨入了国家中心城市行列,为郑州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重要发展机遇。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努力下,郑州市得到了全面发展,市政建设有了极大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有了巨大改观,市区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但是,随之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是大城市发展中的通病。如何强化公共服务意识,进行精细化管理,让市民不为城市病所困扰,幸福感和舒适度不断提高,是目前我市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交通拥堵,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拥堵现象更加严重。


(二)停车位少,容积率低,汽车和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


(三)旧小区环境差,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安全隐患多,火灾频频发生,个别小区存在黑恶势力把控,恶意长期占用公共资源现象。上述现象恶化小区环境,与建设美丽郑州,幸福郑州的城市发展目标不相称。


(四)文化休闲配套设施缺乏,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符。各区县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服务设施少,种类传统单调,缺乏创新,没有特色。各小区配备的小型阅览室、图书馆太少,分布不均,特别是旧小区几乎没有,供市民阅读、购书的场所太少。缺乏节日文化,缺乏节日喜庆气氛,这与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不符。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缺乏政策引导和统一的战略布局,统筹管理不够。


(五)社会服务意识弱,应急反应慢。个别部门领导办事僵硬固化,官僚现象严重。比如雨雪天洒水,不仅不能起到防尘保持清洁的效果,反而会造成财政的资金浪费,给群众的出行造成极大困难,群众意见大,反应强烈,却很少改观;个别单位的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社会服务意识弱,工作积极性差,比如社保、房产证等的办理难,效率低下,群众意见大;市政管理方面,反应缓慢,处理不及时,往往使小问题逐渐演化成大问题。比如街道路面破损,窨井盖丢失,广告牌损坏等等这些小问题,市政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或发现了却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往往需要市民求助于新闻媒体,曝光之后才不得不出面处理,给人以不作为之观感,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市政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乱占道,甚至恶意长期占用道路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交通,群众意见大,但又缺乏有效反映问题的渠道。


(六)部分惠民政策虽然进行了有效宣传,却常常落实不到位。比如家庭医生这件事,绝大多数地方根本没有落实,即使落实了,也没有起到政府所设定的更好服务群众的最初目标。


(七)政府与百姓沟通渠道单一,应变手段单一。


以上问题,除了硬件因素外,均与城市管理的软件跟不上有关。因此,提升强化政府各部门的公共服务意识,进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是目前我市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我市健康快速发展。


二、对策和建议


(一)针对交通拥堵主要集中在上下班高峰时段的现象,建议道路错峰使用。像郑州这样的二线城市,上班族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电动车、自行车或徒步,开汽车出行的还属少数,更有大量接送学生的家长,他们的出行时间段固定,无法自主支配,其主要交通工具也多是电动车、自行车。因此,上下班时造成道路拥挤的主力军主要是电动车和自行车。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说我市的马路不够宽,通行率容量不够,而是道路资源分配不合理,通行率不高,主要表现是:留给上述出行主体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太窄。而这一类人多为企业职工,没有自主掌控上下班时间的能力和权力,往往需要赶时间,出行时间段过于集中。另一方面,开车出行虽为少数,却占用了出行道路的绝大部分资源,其中大部分人是企业老板,掌控自己时间的自由度较大。


特别是一些开车族不遵守交通规章,随意乱停车,占用非机动车道,经常会造成非机动车道堵塞,逼迫赶时间的上班族不得不冒险驶入快车道或闯红灯,交通事故频发。


针对上述现象,建议:1.道路资源错峰使用,上下班时,腾出一两股快车道,让给靠非机动车出行的人员使用,以缓解交通压力,杜绝行人或非机动车辆闯红灯概率。2.加强交通法宣传,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和制止道路上乱停车现象,对那些随意停车,恶意占用非机动车道的行为进行重罚。3.严禁汽车随意超车,规范汽车有序行驶。4.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等乘不同交通工具的人员错峰上下班,效果会更佳。


(二)针对停车位少、乱停乱放现象。建议市政府在各个主要街道或社区多建设一些公益性、低收费、容率大的公共立体停车位,仿照学生上学分片区的方式,分配这些停车位资源,对属于本辖区内经常使用车位的汽车,采取低价位措施,促使车辆上架,腾出更多地面空间。对于外来的临时停车,适当提高停车费。


加强对共享单车的管理力度,政府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划定固定专用停车区域,要求投放公司开发精确定位系统,将单车严格限定在划定的固定停车场内,并由管理机构聘用人员加强巡查督办落实。对不遵守此规定的使用者或公司,进行重罚,罚款直接从所交押金中扣除,交予市财政特定账户,用于政府雇人进行清理和管理机构人员的日常各项开支。


(三)针对老旧小区环境差,安全隐患多,影响居民幸福感问题。一是市政府成立专门的组织,由专人负责,出台相关管理政策。制定出小区改造的统一标准和配套设施标准,制定出改造的具体目标和时限。二是派专人负责对全市旧小区进行拉网式盘查,针对不同小区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三是派专人负责督办,定岗定人,限期按照标准完成改造任务。四是为避免人情关系因素的干扰,建议仿照交通管理部门治理酒驾的方法,可以跨区调动人员,对不同小区进行盘查,甚至执法督办,结合这次扫黑除霸东风,坚决铲除那些长期霸占公共资源的钉子户。


(四)针对文化休闲配套设施缺乏,分配不均的问题。一是从政府层面上要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到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中去,进行认真研究,统一布局。二是在主要街区恢复一定数量高品位的书报亭,将其打造成为郑州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形象的重要符号。三是进行政策引导,在各区有计划地布设一定数量的小型书店,由各区负责建设一些对公众免费开放,各具特色的图书馆、阅览室、展览馆、宣传本社区特色文化的网络服务平台和公众号。四是市政府制定各小区必须配备的文化服务设施统一标准,按人口标准或片区特色建设文化服务设施,作为考核小区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五是由政府对各小区的阅览室进行统一管理,配书,定时轮换调配,使有限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六是鼓励创新,由各县区政府负责建立自己的特殊文化服务设施,如公共图书馆、阅览室,组织读书会、品书会、诗歌朗诵比赛、文化大讲堂,创建自己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七是建议各县区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规划、目标,设立一些创新、创业基金,以支持和鼓励科学研究,学术团体科学研究,以及成果转化。成果将纳入政府年度考核中去。八是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和规划,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有计划地开发一批传统节日文化产品,培植自己的节日文化品牌,在保证社会安定的前提下,促进郑州市的节日旅游,增加市民的过节喜庆感,同时促进经济发展。


(五)针对个别部门社会服务意识弱,应急反应慢的问题。一是多开展一些服务行业的群众满意度评比,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考核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态度,其结果作为年终绩效、奖惩和职务晋升的重要参考标准。二是坚持自查自纠,对那些官僚作风严重、行为固化,故意刁难群众和不主动作为,造成国家资源浪费而不进行改正,群众意见大的部门领导采取相应惩处措施。三是建立对市政设施的日常巡视制度,落实到单位,包干到个人,甚至可以参考社区网络化管理模式,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处理。市长热线电话或群众意见反馈渠道和方式、主要监管部门的联系方式都应公布在每一项市政工程施工现场,方便群众监督和意见反馈。对群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应及时处理。


(六)针对惠民政策落实不到位,效果不佳问题。一是市政府建立一整套严密的考核机制、督查机制和奖惩措施。二是由政府聘用本辖区各级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社会名流作为协调员和监督员,负责查找问题存在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帮助政策落实到位,并监督实施结果,反馈群众意见和建议。


(七)针对政府与百姓沟通渠道单一,应变手段单一问题。一是建立更加广泛的沟通管道,分工明确,针对不同问题,有不同部门出面解决。最好是各社区都成立一个应急调解中心,由社区群众担任调解员,使本辖区发生的问题就地解决。二是由政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联系、培训、管理应急调解中心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充分发挥破产制度优势


助推区域经营良性发展的建议


 


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员会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发挥破产制度优势,有效挽救和出清民营危困企业,以此助推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提振区域经济稳定、有序和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存在问题


有条件进,有条件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法则,企业破产法规定了三种制度“破产清算制度、破产重整制度与破产和解制度。”那么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用好破产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从实践角度,目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思想不够解放。依法破产在当前形势下是解决破产案件的基本思想。但破产企业的出清或挽救,应当充分认识并融入当前的经济形势需求、政治要求、社会期盼、职工/农民及其他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环境保护、税收缴纳、工商行政管理以及未来市场对民营企业的需求导向等问题。


(二)使用出清和挽救措施不够准确。对没有挽救价值或挽救成本过高且市场潜力弱小的危困企业,应当通过破产清算程序,果断退出市场,将优质资源尽快优化组合,发挥价值,提高社会优质资产总量;而对具有挽救价值和希望的危困企业,应当及时救治,多管齐下,尽快让其恢复生机,造福社会。


(三)没有按照价值排序充分裁量。虽然《企业破产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但现实问题是不能等的。在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当地政府、破产受理法院及案件管理人对有些疑难复杂问题,应当进行价值排序,然后通过府院联动等机制有效妥善解决矛盾,快速化解纠纷。例如:政治及经济发展需要、职工权益保护、农民群体利益维护、债权人利益(特别是金融机构债权人利益)保护、企业创始人利益或股东利益取舍、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需求、知名品牌延续、司法效果以及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构建等因素都应当纳入价值排序的序列。只有这样,破产案件的办理,才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或同步。


(四)疑难复杂案件不能及时进行处理。以因民间借贷引发的破产案件为例,因该类型案件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众多,如较大群体的民众投资者、企业高管、企业创始人及家属、担保公司等,而且地域分散,涉及金额巨大,涉嫌刑事犯罪问题无法排除等。对于该类案件的处理,“等”、“停”、“僵”都是资源的又一次浪费,倒不如破产程序正常进行,涉刑问题移送公安机关,达到两个办案机关相互独立,互相配合。


(五)企业破产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不能有效统一辨析。无论是破产清算,还是破产重整,归根结底都是对资源的优化再组合。都在直接或间接的为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而不是在破坏当地的营商环境,这一点非常重要。以破产清算为例,首先,通过清算程序消灭的是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其次,尽快通过对破产企业的资产处置,让其转手发挥更大效能,扩大社会优质资源总量;最后,通过出清,提高存续企业的危机和风险意识。以破产重整为例,职工不失业、企业不倒闭、税收正常缴、创始人和重要股东的积极性更高、产业继续发展壮大、债权人获得更高的受偿率等,当然是一个多赢的事业。


二、发挥破产制度优势助推区域经营良性发展的建议


(一)保护农民利益。农牧或畜牧产业破产案件中往往涉及到大量的农民群体利益。该利益焦点问题,主要涉及到农民的租地款、承包费、零星工程的工程款、承揽费、以自身名义为破产企业贷款所形成的主债务或为破产企业贷款进行担保形成的担保债务以及与破产企业合办的合作社对外欠款等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群体事件。建议:其一,农民以自身名义为破产企业贷款所形成的主债务或为破产企业贷款进行担保形成的担保债务,债权人在选择诉讼时,应充分考虑农民在该借贷关系中的实际作用,是否会引发不稳定事件等,不可盲目发起诉讼;人民法院一旦受理了该类案件,就应充分查清案件事实真相,查明农民在该类案件中的实际角色,是不是企业的融资工具,并采取适当措施推动实际借款人与债权人达成一致,或判决实际借款人承担主债务人责任,不可武断判决农民承担还款责任,以免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其二,欠付农民的租地款、承包费、零星施工欠款和承揽费等基本费用,不宜按普通债权比例清偿,在重整案件中易于纳入延期清偿序列,由战略投资人逐步无息足额处置;其三、当农民及其直系亲属遇子女入学、重大疾病、重大事故急需用款发生经济困难而破产程序尚未进入分配阶段时,人民法院和管理人应当充分考虑农民的难处,在预估未来受偿额度的情况下预先予以解决。


(二)保护职工利益。企业破产法规定的职工利益保护范围为“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和其他社会保险费用”。那么除此之外,实践中还会出现职工的集资款、为破产企业借款所形成的对外欠款等款项。对于该款项,建议比照上述法定保护范围予以保护。对于职工权益保护与抵押等优先债权的保护发生冲突时,建议政府相关机构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职工权益保护基金的方式予以解决。当职工及其直系亲属遇子女入学、重大疾病、重大事故急需用款发生经济困难而破产程序尚未进入分配阶段时,比照上述农民利益保护措施予以保护。


(三)价值排序首要。在当前形势下,破产案件的办理,首先要服务于阶段性经济发展和调整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重中之重,所有破产参与人应该对此行程共识并实事求是践行,这是目前办理好破产案件的主要衡量标准之一,也是首要衡量标准。


(四)合理解决金融机构债权人利益保护与破产重整之冲突。民营企业破产案件中的主要债权人为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债权人的表决权重,直接影响了《重整计划草案》是否通过,如果该类债权人长期不表决或不同意《重整计划草案》的话,破产企业很可能丧失重整机会,走向破产清算。而人民法院又无法轻易强裁。在这种情况下,建议:一是管理人或债务人制定的《重整计划草案》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充分结合重整企业的现状,进行利益平衡,并具有可操作性。避免破产就是破银行的消极影响,得到金融机构的谅解和支持;二是制定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债转股制度,使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重整程序中能够有效嫁接该制度,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和投资人的战略投资减负;三是改革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政策(含破产临界点的特殊政策调控措施),避免巨大不良资产的形成风险。


(五)发挥好府院联动机制作用。破产案件的成功办理,不仅是司法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除了人民法院,还需要土地房产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税务机关、工商机关、行业主管部门、车辆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企管部门、招商引资部门、社会保障机构、劳动保护部门等多部门联动,分别属于人民法院和当地政府解决的,要形成联动效应,步调一致,协同推进。需要通过政府给予帮扶或优惠措施进行招商引资的,及时配套跟进。



加快完善企业家优先发展的政策和环境

发挥企业家人才在转型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员会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是生产要素的组织者、创新创业的引领者、转型升级的推动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同时,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为进一步做好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优化生态取得新进展


(一)出台系列针对性政策提升企业家人才队伍整体素养。政府出台政策吸引高层次企业家人才队伍创新创业,比如,郑州出台“1+7”系列人才政策和“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洛阳通过“河洛人才计划”、许昌推出“许昌英才计划”、平顶山出台“平顶山非36条”等相关政策。同时,加大力度培育本土企业家人才队伍,比如,许昌出台7个行动计划、洛阳通过“玉洛汇”计划、驻马店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等来支持本土企业家建新功立新业。此外,还通过奖励计划提升企业家人才队伍的获得感,比如,郑州相继出台34项激励政策、许昌出台8个配套政策等系列政策组合、新乡出台暂行办法、焦作出台1个意见和6个办法从7个方面支持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等。


(二)搭建各类平台更好的服务企业家人才队伍的沟通交流和培训。首先,构建各类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平台,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郑州高新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洛阳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业总决赛等系列大赛、各个地方的创新创业综合体、孵化器、众创空间以及各类研发中心等都为企业家人才队伍提供了新舞台。其次,搭建企业家交流合作平台,各地通过企业家商会、协会、主题交流联谊活动、女企业家协会、特色沙龙等来促进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再次,政府通过建设创新创业产业园和融资担保平台等来助力企业家人才队伍的良性发展。此外,省直部门、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等通过中原大讲堂、豫商课堂、领军人才培训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各类报告会、专题培训班等形式来提升企业家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完善营商环境进一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第一,创新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三十五证合一”和“双随机一公开”等,积极推进“互联网+”等政务服务,有效破解“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等问题。第二,完善党政领导联系企业制度的常态化机制,全省遴选近万名干部联系分包2.3万家规模以上企业,当好政策“宣传员”、项目“代办员”和问题“协管员”。地方层面探索落实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通过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函等形式满足企业诉求。第三,通过电视、报纸、电台、互联网等媒体来宣传企业家人才队伍的先进事迹,营造“尊重、崇尚、支持”企业家的社会风尚,为企业家提供“安心、放心、实心”的氛围。


二、补齐短板需要新思维


虽然郑州市在培育和服务企业家人才队伍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是由于较为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也存在以下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家人才队伍总体规模有限和素质有待提升。首先,我市的市场主体注册数量、企业家数量都不到沿海发达地区的一半;其次,在全国叫得响、有名气的引领型企业家数量不多;再次,年青一代的新生企业家培育滞后,企业的二代接班问题凸显,很多企业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此外。此外,企业家人才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特别是现代经营管理能力欠缺,商业意识和商业眼光有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政府出台的政策协同效应有待进一步整合。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和协会等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和补贴政策,但是地区之间和部门之间的认定标准、奖励标准和补助标准不一,造成重复和冲突等系列问题,政策的整体性、导向性、公平性和普惠性有待进一步优化;其次,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各种企业家培训项目多,整合性不强,培训效果有限,覆盖范围不广,培训内容与企业家需求结合度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再次,企业家的薪酬待遇和精神激励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约束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此外,产业园、创新创业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等支持企业发展的力度有限。


(三)社会尊重和服务企业家人才队伍的整体氛围需要进一步提升。从政府层面来看,服务效能有待提升,有的相关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效率距离企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服务企业的方式和方法与先进地区相比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亲”“清”政商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从社会层面来看,由于地处中原,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学而优则仕”“重农轻商”“仇富嫉富”“无奸不商”等还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认为民营企业家就是没文化、没学历、没素质的“三没人”,常常把“企业家”与“奸商”划等号。同时,公平的商业竞争环境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完善机制助力新发展


郑州市为了进一步深入实施企业家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完善企业家优先发展的政策和环境,发挥企业家人才在转型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需要创新以下机制:


(一)完善企业家人才培养机制。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进一步完善创新企业家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家培训体系,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企业家人才队伍。一是实施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培养领军型、成长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整合有关部门培训职能,探索设立企业家培养专项资金,加强对企业家的文化知识和现代管理技能的培训,强化企业家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是倡导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参照外地市先进经验,挖潜中原商业文化内涵,努力打造中原企业家卓越品牌,开展企业家精神进企业、进校园等活动。


(二)完善企业家人才引进机制。一是加大企业家人才引进力度。参照外地市经验,加快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引领创新创业、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团队。二是加大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力度。对标先进经验,对引进的在大型企业总部(世界或中国500强企业)担任过中层及以上职务的职业经理人,给予物质、精神激励。在国有企业加快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三是实施豫籍企业家回归工程。参照浙江经验,打好“亲情牌”,设法“请回来”,把他们的恋乡思乡情结化为回归创业之举。


(三)完善企业家人才激励约束机制。一是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对优秀企业家,在土地供应、工程招投标、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企业家作为“两代表一委员”,充分发挥企业家参政议政积极性、主动性。建立企业家容错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二是健全企业家诚信经营约束机制。加快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强化企业家人才信用、契约精神宣传,建立企业家人才个人信用记录和诚信档案,实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四)创新企业家人才服务机制。一是健全企业家人才工作服务网络平台。加快推进集行政审批服务平台、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政务服务云平台为一体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二是积极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依托市人才交流中心,建立中原职业经理人市场,为企业家引进培养职业经理人提供便利条件。三是关心爱护企业家健康成长。建立企业家帮扶救济制度,定期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企业家的意见建议,为企业家提供精细化服务。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发挥企业家作用的舆论氛围。


(五)创新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机制。一是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参照其他省市经验,依法严格区分个人财产和企业法人财产、违法所得和合法财产。对于因政府规划调整、政策变化造成企业家合法权益受损的,依法依规给予公平合理补偿。二是依法保护企业家公平竞争权。落实民营企业在投融资、招投标等方面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破除不合理限制和隐形壁垒,依法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三是依法保护企业家自主经营权。建立健全涉企检查事项清单和集中公示制度,探索对涉企检查事项实行备案登记管理,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减少自由裁量权,严格执行处罚案件问责制。建立完善涉企收费、监督检查等清单制度,最大程度减轻企业负担、减少自由裁量权。


加强协调  明确措施


切实保障轨道交通建设


 


郑州市工商业联合会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郑州市轨道交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轨道交通1、2号线开通后,极大地方便了我市市民的出行,被市民誉为“民心线”、“幸福线”。市委、市政府也向市民庄严承诺其它轨道线路的先后通车时间。


一、目前我市轨道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市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严厉的管控措施。同时,市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配套保障措施,确保地铁、四大中心等重点民生项目的顺利施工。由于配套措施不科学、不精细,相关部门执行的不到位、不担当,导致目前我市轨道交通建设依然面临不少困局,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安全风险急剧增大。目前大部分轨道线路全线正处于盾构施工高峰阶段,每台盾构机重达100余吨。由于大气管控造成的长时间停工,施工全线地基多属泥沙结构,长期不均匀推进或停机极有可能导致隧道周边地层发生不均匀沉降,多个站点基坑长时间暴露不能及时进行结构封底,如再无法进行正常连续施工,将会造成基坑垮塌、道路沉陷、管线断裂、周边建筑开裂甚至倒塌等重大安全事故。


二是工期节点难以保证。由于管控造成各线路的停工时间均已达到6个月左右,很多原计划全线洞通的节点目标已出现滞后,如不能尽快协调解决管控期土方开挖外运、混凝土运输浇筑、盾构管片等材料运输等问题,将导致市委、市政府承诺的通车节点目标难以实现。届时,直接影响到我市市民的便捷出行,也对市委、市政府的社会公信力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是不稳定因素及企业成本增加。轨道交通全线参建工人现已达到10000余人,干干停停,造成人员、设备窝工现象严重,租赁成本增加,施工效率大为降低。管控期间,建筑材料价格上涨严重,造成市场供不应求现象,导致工程建设成本的急剧增加。


四是拆迁任务时间紧、压力大。部分轨道交通施工路段的拆迁工作尚未完成,目前剩余的钉子户,虽然数量不多,但诉求较高,态度强硬,导致拆迁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如果长期停滞施工,势必影响全线通车任务的完成。


二、保障轨道交通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保证市委、市政府对我市市民作出的通车时间节点的庄严承诺予以兑现,为保障我市重大民生工程——轨道交通科学、顺利的建设施工,特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应予以高度重视,指定专人或专门机构,组织相关部门,对轨道交通建设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并出台解决方案;


二是建立联动机制,由市政府主要部门牵头,协调各区控尘办、交警、环保、城管、办事处等相关部门,保障轨道交通正常施工,避免“一刀切”和“堵门”现象;


三是在大气管控期间,允许地铁进行盾构掘进及主体结构等项目的土石方作业及外运、混凝土生产运输及浇筑、盾构管片生产及钢材等材料的正常运输;


四是指定2至3个专门的弃土场和商混站,仅对轨道交通建设施工予以开放,弃土场和商混站的使用由其所在的乡镇办事处负责监督,防止其它施工建设单位无序使用;


五是轨道交通建设施工方根据施工任务,科学上报运输车辆数目,由市政府协调交警部门发放橙警通行证和红警通行证,不绑定车牌号,便于各标段协调使用;


六是加大拆迁力度,根据“属地管辖”原则,规定时间节点,由拆迁所在地政府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市政府督导,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尽快完成拆迁任务,确保工程正常施工。



商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郑州市工商业联合会

 


工商联所属商会作为工商联的基层组织和工作依托,肩负着特殊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其自身建设富有重要战略意义,事关国家战略实施、党的建设、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三年对工商联和商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做好商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商会建设现状


工商联对所属商会进行指导、引导和服务,对所属商会会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培训,对主要负责人进行考核。2017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致中国工商业联合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贺词指出,要按照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要求,全面加强组织、制度、能力和作风建设,大力推进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工作方式、干部管理等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所属商会改革发展,切实履行对商会的指导、引导和服务职能,努力实现工商联组织和工作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全面有效覆盖,充分彰显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有机统一的综合优势,做到团结联系更加紧密、服务支持更接地气、教育引导更有实效。


二、商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商会的发展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要,商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相比,商会建设与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商会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各地商会发展不平衡。各种政策的出台虽然促进了各地商会得到较快发展,但由于各地落实政策的情况不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同,商会发展也有差异。另一方面,行业商会和异地商会发展不平衡,异地商会发展迅速,而行业商会发展相对较慢,还有许多行业没有成立行业商会组织,尤其是新兴的产业领域和高科技产业领域中成立行业商会较少。异地商会之所以发展迅速,一是各地企业家以乡情为纽带,容易组织和团结在一起;二是各地政府为招商引资的需要,更加重视和支持成立异地商会。行业商会发展较慢的原因,一是缺少组建商会的带头人;二是受“同行是冤家”思想观念影响,企业对成立行业商会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不愿意参加行业商会组织。


(二)商会建设不健全。一是一些商会会长缺乏管理经验,不会管和不善于管理商会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有的商会领导班子没有形成领导商会的合力。商会班子成员之间合作共事不够,集体凝聚力不强。三是会员队伍建设不够。只注重发展会员,忽视对会员的管理。四是商会开展活动少,缺少为会员服务的平台和手段,在会员中失去威信和影响力。


(三)商会发挥作用不够。纵观世界各国,商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本商会为企业提供多功能服务,在美国商会协助政府制定行业政策,在德国商会是企业利益的忠实代表,在奥地利商会是企业的服务者与协调人。在我国商会发挥作用还远远不够,一是行业商会在政治和社会事务中缺乏影响力,没有话语权。二是商会对所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教育引导没有计划,组织教育培训少,宣传教育不够。三是代表企业与有关部门沟通合作不够,在为会员进行融资、维权、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方法不多,效果不明显。


(四)商会管理关系不顺。目前,对商会的管理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地方由发改委管理商会、有的地方由经济协作办公室管理、有的地方由工信委管理等。总之,各地对商会的管理比较混乱,不利于商会的建设和发展,影响了商会作用的发挥。


三、加强商会建设的对策


根据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工商联所属商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既从既有的问题出发,也从未来的目标出发,结合当地实际,特提出加强商会建设、促进商会发展、发挥商会作用的几条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商会在经济发展中既发挥着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又有着政府和企业所无法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党委、政府必须克服商会是民间组织,可有可无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商会在本地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支持商会建设,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商会发展。


(二)落实政策,营造环境。一是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商会发展的相关政策的落实力度。二是各级工商联要注重加强商会建设。既要加大组建商会的力度,又要按照有关规定规范管理好商会。三是要为商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对商会性质、地位、作用的宣传,注重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逐步提高商会的社会影响。


(三)加强建设,完善组织。一是加强培训,提高商会会长和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制定培训规划,有计划地对商会班子成员进行培训,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培训,增强综合素质,提高其管理商会的能力。二是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内部治理制度,形成规范有序的运作机制,使商会运作有制度可依,有章程可循。三是提升行业影响力。以优质服务不断吸纳新会员,扩充新力量,扩大行业覆盖面,全面提升行业影响力和代表性,努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商会知名品牌。四是提高行业公信力。积极开展行业诚信自律活动,建立行业信用服务机制,增强会员约束力,提高行业公信力。


(四)建立机制,发挥作用。一是建立委托授权机制。依法赋予商会行规行约制定,行内企业资质认定及等级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执业资格评定,行检行评等方面职能,选择一些行业代表性强、运作较规范的商会作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二是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可建立政府与商会、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府对商会的指导,加强信息沟通,构筑政府、商会、企业之间沟通协调平台。三是建立“走出去”交流与合作机制。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组织企业经贸考察,加强民间对外交往,为企业提供商机。四是建立监督指导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应协助指导商会制定完善行规行约,报登记管理部门备案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支持商会对违规会员进行处罚,树立商会权威,规范会员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五是建立考评奖励机制。对目标责任考评,制定考评细则,对商会的工作业绩进行年度考核,探索建立考评商会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于诚信守法、自律严格、作用突出、社会公认的商会及其会长、秘书长,可给予适当形式的表扬和奖励。六是建立服务机制。为会员提供经济技术、法律、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五)加强领导,理顺关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发挥商会作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正确引导商会规范运作,健康发展,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促进商会发展的具体方案和措施。二是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推进各类商会的合理布局,有重点地在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优势行业中组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商会。三是借鉴国外商会管理经验,统一归口对商会的管理,理顺商会的管理关系。四是积极探索党对商会领导的新途径。在商会成立党的组织,加强党对商会的领导,探索“党委政府领导、部门指导、民间办会、依法活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会建设新路子。


优化营商环境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郑州市工商业联合会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深度体现,好的营商环境对外是吸引力,对内则是涵养创新创效的根本保障,包括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和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四个维度。


一、我市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当前营商环境在不断优化,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但与快速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相比,还存在部分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管理顶层设计与经济发展不够匹配。宏观蓝图绘制既要参考学习顶尖城市的先进模式,也要综合分析自身要素进行精准预判。随着新科技要素进入市场频率不断提高、影响多元化、复杂化程度加深,顶层设计可以通过大数据,详细剖析当前社会结构下经济利益走向、发展形势、发展速度、涉及的人数、金额数,通过具体方案、条款实现综合调控的既定目的。


二是既定制度与快速发展的现状不够匹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急速发展,面临很多新情况,如果用老办法难以解决,必须同步创新管理办法,应有及时弥补的灵活方案和渠道。如上海市,由于一家星巴克烘焙店突破传统模式,而推动形成了《上海市焙炒咖啡开放式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吸引了马云和星巴克董事局主席霍华德·舒尔茨的关注。


三是经济管理主体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业务能力与发展要求不匹配。由于政府招考工作人员和体制内人员的流动性等因素的影响,现行体制内管理人员高精尖管理人才比例不高,业务不专、不精的情况也有个别存在,建议加强对职能主体进行优化,强化培训,设置专项考核。


四是对企业提供管理服务模式与企业发展需求不匹配。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各职能部门深度融合,可尽快推出应对企业各种需求的“集装箱式”综合管理服务模式,使职能同步合并,减少企业相关运营成本投入,提高效率。推动网上办理、掌上办理、不见面审批项目不断增多和便捷化,适应不久即将到来的5G超级信息时代。如重庆“渝快办”上线,300余项民生服务皆可“掌上办”。


二、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


郑州市正以加快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统揽,全力推进“大枢纽、大产业、大都市和建设中心城市”的“三大一中”战略实施,营造良好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是其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郑州在新的历史机遇下,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就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是将应办尽办项目和不能办理项目双向公示。对各类经济主体一视同仁,在工作流程上进行全程公开透明,消除权力寻租空间,对办理的案例也同步公开公示,实现留痕可查询,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不能办理情况也要公开公示,可以为其他企业一次性准确办理提供借鉴。


二是政府发扬担当精神,勿让企业或个人做政策突破的主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甚至需要适度突破现行制度规范,有时候甚至会形成:“企业试错——受罚——显示成效——政策修改”的情况,企业用发展机遇和企业生命探路,付出相当的成本。在符合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的前提下,由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困难,是否可以由政府职能部门讨论国家整体性政策在本地局部的适用性,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谨慎创新实施,让政府中包容试错机制成为社会创新发展的“破冰船”。


三是有序引导企业论坛的质量与次数,提高媒体宣传热度。目前社会已经进入基于互联网技术下各种平台搭建运营的时代,国家也在国际范围内积极组建各种经济组织和论坛,高质量的资源对接、及时准确的热点亮相、清晰及时的战略梳理,可以使企业定位更加准确、转型速度更快,使企业家目光更长远、情怀更博大。


四是加快实施吸引优秀人才工作。世界各国对全球优秀人才的竞争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国内各地对优秀人才的争夺也进入白热化,在目前较大的力度举措之上,应分析紧缺人才类型,在普适型政策外按需进行专项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吸引人才。


五是及时引入、调整、提升高等院校及重点学科,为企业发展厚积高层次人才队伍。把企业需求同高等院校发展相结合,对照市场人才缺口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智力供给短板,缩短校企链接的时间链条,为企业突破式发展带来更多的新的契机。如郑州缺乏高端艺术类院校,相应人才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六是打破小属地对大企业在发展目标上的依赖,形成大企业大项目重点推进,小企业小项目重视服务。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优化考核方式方法,让小属地自觉摒弃“大树底下好乘凉”思想,积极为中、小、微型企业服务,在市场快速发展转型中积极扬善除弊,选优培强,切实发挥作用,不遗漏发展机会。


七是加大对企业内部党组织、群团组织的指导和管理。加强企业内党支部组建覆盖和工作力度,把群团工作纳入党支部工作计划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群众的服务员,实现党群一体化建设,丰富大党建载体,在企业内部弘扬红色文化,培育红色先锋,锤炼红色基因,使企业在发展的全过程都能够迅速吸收党的优良传统经验精华,自觉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优秀企业。


八是对国有和民营经济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大中小企业。充分尊重中、小、微企业在税收、技术创新和解决就业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对自然形成的市场经济雏形不要简单管理,要把规范和提质结合使用,而不是一拆了之,一搬了之。如杭州海宁皮革城前身,经过政府集中打造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九是成立专业评估机构,建立优质企业帮扶绿色通道,整合金融、科技、政策服务包,谨慎的、公开的对有价值的企业进行帮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打开融资估值瓶颈以及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十是加大对企业进行全面调研,利用大数据分析发展趋势,及时出台新政策。高校的调研多集中在既定的课题方向,对企业实际发生的问题重视度不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的调研也存在主观选择性,对突破政策的问题往往作为负面因素不予中性考虑,使企业在问题发生的初始阶段虽然能够被调研者了解,但很难纳入实际解决问题的研究范围,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十一是搭建平台,阶段性召开企业与金融家、管理师、科学家、工程师的供需对接会,让企业家之间相互碰撞,让企业研发和高校基础研究深度对撞,让金融管理高层人士经常性为企业把脉,让单打独斗的企业享受城市智囊的智力支撑,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提高高层次人才使用效率。


十二是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互相促进、互为支撑的良好模式,为企业顺利转型进入绿色发展轨道提供可操作的方案。现在很多企业愿意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全面整改,按要求施工,但由于办理证照时效率不高,经常出现程序尚未走完,属地管理就将企业清理干净,使企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十三是继续加大“放、管、服”推进力度、深度,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让城市软实力首先达到国家中心城市的标准,培育郑州强大的吸引力。


十四是营造商城独特的人文氛围。郑州自古以来被誉为商城,有深厚的商业基因和浓郁的商城文化,改革开放初期,郑州城内的“商战”赢来了全国人关注的目光,如今,郑州更迎来了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全市营造尊企、重企、敬企、爱企的社会氛围,让企业充分发挥推动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实现百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助力民营经济成长  推动解决融资难题


 


郑州市工商业联合会

 


一、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习总书记在2018年11月1日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充分肯定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再次重申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突出问题导向,提出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6个方面政策举措。明确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让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省、市党委和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并先后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其中,2019年1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主要从积极主动服务对接民营企业、强化政策传导落实、加强融资担保支持等方面,强调深化金融服务,助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2018年,郑州市工商联与建设银行郑州自贸区分行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加强合作,共同探索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召开“服务企业融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银企对接会,邀请金融机构资深从业者为企业家授课解惑,深入一线服务民营经济发展。


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郑州市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继续平稳健康发展。但依然存在如下问题:


(一)企业负担较重,经营成本较高。数据显示,当前我市企业职工五项社会保险总费率为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39.2%(注1),再加上10%左右的住房公积金缴费(注2),“五险一金”名义费率已经达到49.2%,除此之外还有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其他人力资源成本支出。


随着劳动力成本和社保成本的不断上升,土地、房租、原材料价格也增长迅速,带动企业的综合成本上涨,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经营利润,导致民营经济规模化发展压力较大。


(二)融资难、融资贵。由于经营规模小、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等因素,民营经济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对郑州市上千家小微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获得足额融资的企业不足半数。


(三)创新难,规模化发展受限。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造成了企业创新型人才缺乏、对维护科技专利的资金投入不够、核心技术易流失的情况。


(四)管理水平待提升,信息平台待强化。中小企业经营历史比较短,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规章制度,管理短板多,容易造成经营损失和风险。


三、改善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的建议


(一)落实国家对民营经济减负政策


1.阶段性降低社保缴费比例,为企业减负。2018年9月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社保征收机构改革到位前,各地要一律保持现有征收政策不变,同时抓紧研究适当降低社保费率,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以激发市场活力。


降低社保费负担,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重点之一,目的在于减轻更多企业的负担、促进企业间的负担平等,让企业轻装上阵。


于此,建议有关部门阶段性进一步降低社保费率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加大对民营经济减负力度。加强企业用工对接,落实稳岗补贴制度。着眼企业需求,开展技能培训,组织专场招聘,加强对口帮扶劳务协作,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2.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企业行政和手续成本。建议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全面落实为企业“松绑”。推动政府系统信息化和大数据建设,加强政府各单位间的信息共享,建立“一站式”通畅的信息传递、审批通道,从而实现便民、高效的集中审批模式,精简、整合、重构审批权力和机构,让企业少跑腿、好办事。持续优化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3.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严格执行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坚决落实减税以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降费政策,规范商(协)会费用,严厉查处乱收费,进一步降低企业合规成本、物流成本和各项要素成本。


4.鼓励推动市场主体成长。加强政策扶持,推动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突出主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加大政府采购和政府购买服务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5.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建立政商联系沟通服务平台,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充分发挥工商联和各类商(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弘扬企业家精神,维护企业和企业家权益,让企业家有更多的荣誉感、自豪感和成就感。


(二)为民营经济融资提供方便和创造优惠条件


1.向为民营经济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提供风险补偿和奖励。加强对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民营经济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通过奖励、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降低商业银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普惠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增信融资的风险。


其中,由行业协会组织实施的小额贷款公司行业评级工作,为监管部门分类监管提供了客观审慎的参考依据,也是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的重大举措。2018年12月,四川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首次发布2017年小贷公司行业评级。建议郑州相关单位能够与地区行业协会积极配合,助力区域小额贷款公司行业的发展和监管,推动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的提质增速。


同时,可开展民营企业融资对接专项行动、专项服务、专项监管。从而引导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帮助民营经济增信融资,降低民营经济融资成本,提高贷款覆盖面。


2.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提供税收优惠。2018年9月6日,财政部网站公布了《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其指出自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向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并对免税方式、免税对象、免税标准进行明确。


建议考虑小额贷款行业实际情况,结合如上内容,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的意见》,全面落实关于小额贷款公司享受金融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地与实施,减轻小额贷款公司税收负担,降低经营成本,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


3.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2018年12月13日,央行行长易纲指出,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信贷、发债、股权融资三方面,央行为此准备了“三支箭”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并强调,信贷支持是最主要的渠道,无论是大型民营企业、中型的民企、上市公司的民企、非上市公司的民企,还是小微企业,都离不开金融支持,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贷款政策落实好。


第一,在信贷方面,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有效发挥了普惠金融体系中毛细血管的补充作用。由于其便利性、可得性,受到中小微企业的青睐。但近年来,受到区域发展的限制,小额贷款公司规模化发展受阻。建议成立专项资产管理公司,集合多个小贷公司信贷资产,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以解决单个小贷公司规模有限问题。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进一步放开小贷公司融资限制、区域发展限制。


第二,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直接股权融资的新型金融工具,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驱动力。建议支持民营经济在河南本地成立合法合规的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市场化背景下,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产业投资基金。


建议在《关于促进郑州龙子湖智慧岛私募基金集聚发展的通知》的基础上加强对社会资本的引入,开放社会资本通过合法合规的手续注册投资基金的通道,为民间投资进入实体经济创造条件,特别对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成长性好、有良好前景的企业,尤其是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型创新企业采取债券融资、股权投资、债股联动等多种市场化融资方式,帮助这类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第三,建议鼓励和支持区域内银行和企业的合作,搭建银行与企业之间融资合作、互惠互利的平台,助力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和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三)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研发


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研发工作,建议实行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梯次补贴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创新成果进行扶持,帮助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


建立科技创新专区或产业园,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行业“单项冠军”。优化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区域环境,加速规划和建设产业园区附近的居住、就医、子女教育、公共交通等生活配套设施,配合郑州市人才引进计划,为高新技术企业选人、用人、留人提供便利。


(四)建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


以政府引导和监管,充分利用工商联、地区行业协会优势,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管理、法律支持、人才培训、融资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平台,开展民营企业融资对接专项行动。在此平台上进行信息共享、数据共享、市场共享的方式,推动企业加强产业链协作,形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


(五)支持区域民营金融服务集团做大做强


可适当开放区域民营资产管理公司、私募基金、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机构的注册限制,加快民营金融服务企业的注册、变更审批。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灵活、高效的特点,支持和引导区域民营金融服务集团做大、做强,形成区域龙头优势,更好的为区域非公经济提供金融服务。


通过以上措施,形成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开放创新、生态治理“四大重点”工作和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强化党建保证的“四重点一稳定一保证”的工作总格局,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优势、增实力、补短板、能抓住”的工作方针,推动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优势打好 “四张牌”,提升“三区一群”建设水平,全面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助力中原经济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校地共建智慧科技智园

助推郑州都市农业建设


 


郑州市政协农业委员会

 


北京、上海、成都等国家中心城市极其重视都市农业发展,并取得了很好成效。因此,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对其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振兴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要发展好郑州都市农业,使之成为一张郑州乃至河南现代农业的靓丽名片,就需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积极转型发展,强有力的推动郑州都市农业建设。


一、智慧科技智园对发展都市农业的启示


以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为主的团队于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成立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科技小院模式以科研人员长期扎根基层生产一线、科研服务和人才培养相结合为基本特征。以“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服务群众为特色,致力于解决小农户增产增收的问题。国际顶级刊物《自然》以《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为题进行了介绍。


借鉴“科技小院”模式,由驻郑科研院校与市县结对共建智慧科技智园,对于郑州市发展都市农业有以下启示:


启示一:科技人员长期扎根位于农村一线的智慧科技智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基层群众尤其是困难户零距离接触,建立了互信关系和紧密联系,打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交流的屏障,便捷地了解他们实际生产增产增收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以此作为科技攻关和社会服务的突破点。


启示二:智慧科技智园的科技攻关和服务紧扣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通过技术支撑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户脱贫。


启示三:通过“四零”服务,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屏障,建立了“吸引眼球——改变态度——强化知识——改变行为——优化环境”的五步法技术扩散新模式,促进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启示四:智慧科技智园在研究、推广高产高效技术解决小农户增产增收问题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民科技培训和培养农村科技人才,推动扶贫与扶智,输血与造血的紧密结合,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


二、发挥驻郑科研院校科技优势,共建智慧科技智园


目前郑州市都市农业建设的困局主要有:对都市农业定位认识不足;缺乏全市一盘棋总体规划;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能力;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缺乏科技和资金支持;障机制尚未形成;农业园区发展不均衡。因此,充分发挥驻郑科研院校优势,与市县合建智慧科技智园,助推郑州都市农业建设。目前,郑州市建立智慧科技智园有以下几点优势:


在技术优势方面:郑州市所在地目前有涉农科研院校主要有: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郑州市蔬菜研究所等,基本上汇聚了河南省农业科学研究的精英、农业科技成果的聚集地。


在场地优势方面:郑州市各市县已经建成有37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每个区域站一般覆盖2~3个乡镇,区域站有办公场地、技术设备等,这些都为科研院校与当地结合建立智慧科技智园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政策优势方面:郑州市先后规划发布了《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15-2020)》、《郑州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郑州市人民政府2011年3月出台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都市区现代农业建设的意见》、2017年出台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环城都市生态农业建设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建立智慧科技智园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资金优势方面:2018年郑州市政府印发《郑州都市生态农业专项建设基金设立方案》,其中提到,郑州市拟设立都市生态农业专项建设基金,三年基金总规模拟达到300亿元。郑州都市生态农业专项建设基金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专业管理、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原则,采取“引导基金+子基金”的运作形式,由郑州市级财政出资设立引导基金,县(市、区)配套,充分发挥市、区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郑州都市生态建设。


三、共建智慧科技智园,提升都市农业科技竞争力的意见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郑州市都市农业要借鉴我国发达城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要科学规划,系统布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主要指导思想。可以吸收与借鉴国内发达城市的先进的农业规划与布局。如北京的景观农业园与会展农业园,形成了一系列精品农业。上海地区都市重视机械化、设施化发展,强调生态为主的发展观念,并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集约化、现代化生产。杭州市建立了城市生态农业圈和平原生态农业圈。借鉴上述城市都市农业发展经验,郑州都市农业应该做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各地的资源优势,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都市农业模式;调整各县市都市农业结构: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农业,建立特色农业园、休闲园、观光园等主题鲜明的市民农园。有了科学的规划,明确了发展方向,也就为智慧科技智园的科技研究与推广提供了方向指引。


(二)成立领导小组,协调推进智慧科技智园建设。由郑州市政府牵头,参加建立智慧科技智园的科研院校、市县政府及农业局、科技局等单位领导成立领导小组,负责政策制定、单位协调、规划发展、人员调配、资金支持等工作。


(三)依托区域站,科研院校与县市共建智慧科技智园。将郑州市目前所具有的5所省级科研院校、2所市级科研院校的科技力量与郑州市五市一县农业实情结合,每个省级科研院校分别与一个市县合作、2所市级科研院校与一个市县合作,依托所合作市县的现有区域站,根据区域站所属区域的农业实情,由科研院校选派科技团队进驻区域站,组建若干个智慧科技智园,针对当地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组建科技攻关团队、进行科技培训、推广先进科技技术,并与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结合起来,共谋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大计。通过建立智慧科技智园,解决“科技人员跟农民脱节、科研跟生产脱节、人才培养跟社会脱节”制约三农发展的瓶颈,科技人员通过长期扎根生产一线,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开展服务,智慧科技智园跟农民零距离接触,发现生产问题,针对生产问题,实时实地研究技术、集成模式,并把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当地,解决了科研人员与农民脱节的问题,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取得农民增收。


(四)参观考察,学习科技小院经验。各科研院校的智慧科技智园建立后,建议市政府组织团队负责人,到中国农业大学及建设比较好的科技小院学习交流,为建设好郑州市都市农业智慧科技智园提供经验指导。


(五)设立专项基金,提升智慧科技智园核心竞争力。都市农业的发展是依靠科技创新,并将通过改革与创新调整农产品结构,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调整农业的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并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市场化的进程。因此建议市政府借鉴美国和日本的都市农业经验,加强先进科技研究,建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解决郑州市都市农业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实现先进农业科技研究与智慧科技智园建设结合起来、智慧科技智园与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农业技术人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产品营销等结合起来,促进农村、高校、研究所的相互合作,共同开发都市农业资源。


(六)制定政策,调动智慧科技智园团队积极性。建议市政府、参与建设的科研院校、所属市县共同针对参与智慧科技智园的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评先评优、补贴奖励等制定一个政策,调动智慧科技智园团队积极性,将智慧科技智园建成一个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永久助推器。



关于扶持实体书店发展


提升郑州市文化品味的意见和建议


 


郑州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前的郑州,正处于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两小时经济圈覆盖辐射人口巨大,无论是自身经济发展,还是城市形象塑造,还是担当引领更大范围发展的使命,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促进市民生活幸福的必然选择,是郑州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做出省会城市应有贡献的有力支撑,是众望所归,万民所盼。


实体书店作为最重要最普遍的城市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文化品位的外化物和可视符号。书店是一座城市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感受这座城市的气质,触摸这座城市的灵魂。她们是每一座城市必不可少的高品质的文化设施和高辐射的文化传播系统,这里出产高层次的文化艺术产品,高格调的文化娱乐活动在这里开展,兼具民族地域特色和国际意蕴的强健有力的城市文化精神也将在这里孕育,具有鲜明个性又体现世界风范的城市文化形象在此展现!她们是城市中可见可感的“文化名片”,是城市品位的浓缩,能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


自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各省(区、市)相继发布各自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作出了具体部署,并立足区域特色、实际情况作出因地制宜的规划与扶持。在连续的资金扶持和引导下,多个城市的实体书行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有关资料,2018年,北京市新增实体书店126家;2019年,北京实体书店扶持资金将达1.06亿元。成都市是中西部首个实施实体书店扶持奖励的城市,被中国书刊业发行协会评为“2017年中国书店之都”,西安凭借书店数量、全民阅读率、书店类型和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的综合得分,斩获“2018中国书店之都”的称号。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郑州市各类书店发展步伐很大,成绩明显,但距离新一线省会城市标准仍有差距。


一、郑州市实体书店整体行业规模仍较小、关联度低,缺乏名优品牌


郑州的大部分书店是近几年一起涌进来的。例如,郑州市目前大部分民营书店品牌均从其他城市引入,本土品牌极少。各个品牌为了抢占郑州市场,都在比速度,因此几乎大部分书店属于“复制粘贴”。“复制粘贴”而来的书店固然高效,借助强势的全国连锁品牌效应,迅速成长,但是立足长远,人们早晚会厌倦大型连锁书店“复制-粘贴”的陈旧模式和缺乏诚意的商业运作。为避免给消费者带来“千篇一律”的雷同感,必须尽快培植本土书店品牌,人们需要郑州个性和城市风貌的书店。而放眼郑州,土生土长的全国性品牌目前几乎没有。


2014年以来,郑州市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实体书店扶持工作,积极引导实体书店延展文化服务属性,通过引入休闲、娱乐、茶饮、沙龙等形式,逐步构建“书店+”新业态,郑州市涌现出一批独具特色的实体书店品牌。有倡导“深夜书房”的书是生活书店;致力于将阅读与不同的业态结合的锐普书房;有期望“书与人的在场、人与书的相遇”的我在书店;有秉承“一家书店和一座城市的温度”的阅开心书店;有打开“另一个世界的出口”的城市之光书店;有展望“看得见的未来”的松社书店等。


对此建议:


一是政府在对待本土书店品牌要发挥模范示范作用。政府在重大活动宣传,采购等方面优先选择以上这些本土品牌书店,深入挖掘本土书店自主品牌多个产品的潜力。政府要鼓励本土品牌书店积极创新,同时利用政府公信力增强市民对本土书店品牌的认知度以及提升形象。


二是对专注创新的品牌实体书店要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市场引导、财政补助、政策激励,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增强创办实体书店的积极性。同时,对定位清晰、内容独特、服务新颖、风格与众不同、经营状况良好,并且读者认可度较高的特色实体书店给予进一步财政扶持补助,重点用于房租补贴和奖励资金支持,助力实体书店健康运营、稳健发展。


二、实体书店升级转型中应加入对文化空间的考虑


在强调现代性和时代感同时,忽略了凸显郑州市城市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城市是有机的文化综合体。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书店充满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深厚的人文气息,为城市带来活力和生机。由于实体书店普遍面临高昂经营成本等现实压力,为了市场与经济效益,暂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顾全书店品牌与经营服务过程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挖掘问题。


随着全国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潮流兴起,书店已经成为各城市市民文化休闲消费的主要场所。图书消费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消费体验,而是一种消费者亲自参与其中的文化互动与再创造。而目前郑州实体书店较之其他一二线城市,规模小,档次低,内容单薄,接纳能力弱,大部分书店品牌缺少对郑州当地的文化消费心理和文化地域因素的深入了解,对书店“变身”城市文化空间造成较大阻力。


对此建议:


一是多元融合,打造具有郑州城市文化底蕴的文化空间。郑州历史上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成就了今天的文化古城。结合郑州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在书店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包括艺术、建筑、文玩、旅游、民俗、娱乐、培训、饮食等多层次全角度文化体验充分融合,由此引发的休闲娱乐、文化展示、消费体验、社会交往,将为人们带来充分的郑州印象,在这个链条中顺势打造具有郑州城市文化底蕴的文化空间,是难得的好机会。


二是政府牵头,多方位宣传推介郑州形象与郑州文化。政府牵头组织企业具体承办,为本土品牌书店带来更多高端大型具行业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扩大受众面,加大主流媒体宣传,为本土品牌书店带来良好形象效益。在本土品牌书店开展的高品位文化活动中,注重宣传郑州形象与郑州文化。如,仁义礼智信书店承接的郑州市社科联的中原大讲堂郑州讲堂,同时还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了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地等等,成为深受市民欢迎的精神文化场所和阅读活动场地。


三是挖掘潜力,培养市民健康的文化消费意识和观念。要积极引导广大市民关注郑州本土书店品牌,多渠道多方式培养读者消费者,继续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扩大文化消费市场。从2004年起开展的全民阅读推广工作,连续十五年不曾间断。这些年郑州市以绿城读书节各成员单位为核心,形成了覆盖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的全民阅读推广体系,接下来可以将民营本土实体书店纳入这一全民阅读推广体系中,令其发挥更大价值。


书店是城市的书房,书店是城市的会客厅,书店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不仅需要高楼大厦,通衢大道,还需要文化,书香弥漫的书店就是这种文化功能的体现,它是不可替代的。城市书店容纳了这个城市所有的文化精髓,彰显着城市的文化思想、文明价值、传播水平的先进性与魅力度。相信政府的继续大力扶持,将为我们的城市培育出更多高品位的书店,带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竞争力、辐射力和引领力的郑州城市文化。


 


 



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着力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问题


 


郑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公共体育设施是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城乡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体育生活的需求,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和《全民健身条例》,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载体,努力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着力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问题,推进公共体育设施扩容升级,日趋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为人民群众开展健身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二、我市体育设施近期建设情况


(一)郑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即将完工。该体育中心坐落在西四环与中原西路附,总建筑面积为57万平方米,包含一个主场馆体育场、一个大型甲级体育馆和一个甲级游泳馆,其中,体育场可容纳6万人,体育馆可容纳1.6万名观众,游泳馆可容纳3000名观众。


(二)北区市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正在推进。该项目位于郑州市惠济区,于2015年8月24日经郑州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总用地面积155.2亩,总建筑面积为28894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全民健身馆和室外运动场地,总投资2.43亿元。目前,已完成项目方案设计、可研批复、征地款拨付、地质勘探、初步设计批复等工作。


(三)郑州市市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逐步实施。该项目位于郑州市经济开发区商英街48号,原为郑州市网球中心,总用地面积19.315亩,新建建筑面积为21240 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乒乓球室、篮球场、网球场、瑜伽室、形体训练室、健身房、综合市民体质监测中心等,总投资13090万元。截止目前,完成了项目建议书编制、项目地块控规批复、可研批复、地质勘探等工作,正在办理规划许可证。


共有89个乡(镇)、办事处实施了乡镇体育工程。完成了惠济区古树苑、荥阳市植物园等为代表的5个老年健身示范园工程;建成了新郑市炎黄体育中心广场、登封市文体公园等4个中型户外全民健身广场,建设了郑东新区七里河体育公园、登封市棋盘山体育公园等多个综合性公园;部分社区有了健身活动中心(包括乒乓球室、台球室、棋牌室、健身房、体质监测室、形体训练室(瑜伽、舞蹈)等),体育设施更贴近群众,更方便健身。“民生实事”中的全民健身工程共计4大项243小项的建设任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0个、社区健身活动中心20个、新建户外全民健身活动广场(示范园)3个)完成。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站位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看,从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看,我市体育设施建设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人均体育用地面积小。由于底子薄,历史欠账多,目前我市人均体育用地占地面积仅为0.21平方米,这与《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规定的大城市人均体育用地0.6~0.8平方米差距甚大;目前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67平方米,这与国家、省、市体育事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1.8平方米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二)体育设施分布不平衡。虽然我市公共体育设施的总数量已具有一定规模,但大数体育设施主要分布在学校、企业单位和其他系统,面向大众开放的公共体育设施不足。在全市综合性体育场馆中,除省属、市属外,各县(市)、区普遍缺少体育场馆,特别是在各县(市、区)“两场三馆”建设中,个别县(市、区)还未开始规划、选址。


(三)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还不相匹配。当前,郑州GDP突破万亿,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常住人口突破千万,进入特大城市行列,实现了“三大突破”,郑州这个龙头正在高高扬起。郑州市的硬件、软件建设都必须跟得上,才能符合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求。但我市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在规模标准及承载力方面还不能很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还不能达到承办很多国际一流赛事的标准,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我市的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


三、意见与建议


(一)建议早日出台《郑州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8-2030)。以行政规章的形式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选址、立项、建设提供政策依据。这将对于完善郑州市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合理规划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科学指导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继续加大投入,落实百城提质工程要求。按照“郑州市城市规范建设标准”,持续推进各县(市、区)“两场三馆”、“一场一馆”或“两馆”的规划、选址、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落实,完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村健身设施全覆盖。加快推进郑州市民健身中心、北区市民健身中心建设。


(三)着力构建体育设施网络体系。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在市区建设大型体育场馆的基础上,积极落实百城提质工程要求,2020年前各县(市)市要完成“两场三馆” (即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以及体育馆、游泳馆(池)和全民健身综合馆)建设任务,市内各区至少完成“一场一馆”或“两馆”的建设任务。


(四)持续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在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建设健身路径;继续推进城市社区健身活动中心(室)、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工程和公共体育设施提质工程建设;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升级工程建设;以创建“全国全民运动模范市”为契机,逐步推动二代智能健身器材的推广;围绕生态功能区、公共绿地、城市公园及沿河两岸等公共休闲场所,积极建设户外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广场)。



关于促进郑州市军民融合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进行了重要论述:“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对于郑州市而言,引导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发展一批军民共生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落,对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中原更加出彩意义重大。


一、我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郑州市在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利用军民融合之力解决核心技术瓶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


例如,七一三所创新并采用了“一所两制”“母子公司”体制模式和运行机制,七一三所按事业单位管理,以军为本,重点搞科技创新、研发设计;平台公司中船重工海为郑州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船重工海为高科”)以“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营、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管理、集群化发展”思路,统筹开展军民融合、产业资源重组整合,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发展科技产业。目前,已经形成智能装备、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电子信息四大产业板块。同时,七一三所融集智慧,引进了一批院士团队、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在研究所内部形成老中青三代科研人才合理搭配,领军层、高端层、骨干层有序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储备了科技创新最宝贵的战略资源。2016、2017年,七一三所民品科技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亿元,占全所总收入的50%,保持了收入、利润双20%的快速发展势头。


例如,金水科教园区智慧公园积极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引进了郑州信大捷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产业研究院、河南大诚通用航空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博奥医学检验所等单位,已经有部分军工技术和产品通过园区的孵化,走向了市场,并得到了市场的一致认可,其中,作为信息安全行业的本土的龙头企业,信大捷安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市场要求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道路。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经过郑州市军地双方共同努力,较好地推动了全市基础建设、信息科技、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军民融合,有力推动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但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还有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亟待破解。


(一)产业统筹谋划不足。认识水平不高,战略研究不够,缺乏统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实现“无缝对接”具体的扶持政策较少。发改、工信、科技、国防科工等部门,在产业管理和服务方面沟通协调不足、难以形成合力,市县(区)政府更没有军民融合产业专门的管理机构,工作力量薄弱,上下联系不畅。


(二)产业融合体制机制不顺。军工企业相对较为封闭,部分军工企业主动吸纳优质社会资源的动力不足,进军开拓民品市场意识不强。“民参军”渠道不畅,军工“四证”相关资质办理周期长、手续复杂,军工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军工产品研发、检测投入大,一些优质民营企业很难进入军工领域。由于保密等原因,军工单位对所需配套产品无法完全公开,军地缺乏信息交流平台,民营企业难以获得军品需求信息。


(三)产业协同创新不易。军工产品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成本高,大量军工科技成果难以向民用领域转移转化。我市民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主要给大企业和军工单位提供初级配套产品,产业层次不高。军工和民营企业缺乏共同研发的平台和机制,一些军工企业的科研力量实际上主要由上级集团支配,军民技术合作、协同创新难度较大,军地科技资源、科研成果难以共享。


(四)产业发展环境不优。民营企业军工产品税收减免政策兑现不到位,从事军工产业的民营企业在土地税、房产税等方面难以享受与国有企业同等优惠待遇。军品研发、检测、生产周期长,资金需求大,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军工企业“三供一业”办社会职能移交不彻底,部分军工企业道路管网、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企业负担沉重。个别部门服务军工企业意识不强,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力度不大。


三、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政策。贯彻落实央、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对参与军工科研生产的民营和国有企业实行同等政策待遇,按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切实落实军品生产企业在增值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方面的减免优惠政策。


(二)构建郑州市三大政策保障体系。构建政策、产业、人才三大政策保障体系,在项目承担方面、重点产业发展方面、高端人才聚集方面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形成共同推进郑州改革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建设统一军民融合产学研平台。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融相结合,加快军民融合产学研平台统一建设,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鼓励民营企业先进技术向军用领域转移转化,积极参与国军标和军民共用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科技创新投资基金要向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倾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四)建立统一的军民融合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对全市军工企业和重点“民参军”企业开展全面摸底调查,收集整理企业基本情况、主导产品、技术研发能力、主要仪器设备等基础数据,建立军民融合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推动技术合作、协同设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产品市场信息及政策技术信息互通,促进企业之间联合与协作。


(五)鼓励军工企业和民营配套企业融合发展。鼓励军工企业在扩能改造中兼并重组民营配套企业,支持军工企业以技术、资金、闲置厂房设备等入股投资民营企业,大力推进军工企业1+N,承接军工技术转移转化。积极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支持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建设,破解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资金不足难题。


(六)建设专业军民融合园区。围绕提升承载力、增强聚合力,采取军地共建、市场化运作,着力推进一批军民融合基地和园区建设。支持各区组建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孵化器,引导支持军工和民营配套企业的军民融合产业项目进入基地园区,培育发展一批军民共生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落。


 



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学前教育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新时代学前教育做出重大部署。根据文件精神,我市提出了贯彻落实国家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的工作思路。


一、发展概况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2011—2016年,我市实施了第一、第二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目前正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学前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一)发展势头整体良好。截止2017年底,全市注册幼儿园1611所,在园幼儿39万多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3%。通过市政府教育督导达标验收幼儿园超过1100所。其中,省示范园65所,市示范园167所。目前,投入使用的公办园377所,在园幼儿数12万多人,占比约32%。普惠性民办园741所,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84.4%。


(二)建园力度持续加大。在一期、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55所,新增学位14.5万个,超额完成计划目标。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实施以来,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73所,新增班额723个,学位2.17个,2017、2018年幼儿园建设任务均超额完成。


(三)师资水平逐年提高。将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纳入培训系列,设立专项培训经费,重点用于农村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建立“名园长工作室”,培育大批骨干师资。严把专任教师学历关,全市幼儿园专科以上专任教师占比达到83.4%,并逐年提高。


(四)资助体系逐步健全。全市建立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工作体系,对符合资助条件的在园困难儿童及时实施精准资助。自2013年以来,共发放资金4585万多元,惠及幼儿5.03万人。


三、梳理问题,正视差距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和省市要求,到2020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要达到9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稳定在90%、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投入水平要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从以上目标看,我市学前教育发展主要面临五个问题:


(一)入园压力急剧增加。根据统计部门数据分析,2017年全市全年出生人口12.1万人,与2015年相比增加2.3万人。随着新生二孩数量增加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带来的外来人口扩增,“入公办园难、入优质民办园贵”的问题将会在一定时期内依然存在。


(二)建设移交面临困难。目前,我市幼儿园建设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应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开发商建设的配套幼儿园有高租金、高收费问题。同时,幼儿园配建也一定程度存在打折现象,经初步调查,投入使用的441所小区配套幼儿园中,非普惠性幼儿园还有186所。


(三)编制及投入制约。部分新建公办幼儿园没有机构编制、人员编制,幼儿园登记手续办理存在困难。根据调查,2017年我市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占比仅为43.7%。全市16个县(市、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力度也不相同,部分县(市、区)投入比例不足3%,公办园运转经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前教育发展。


(四)专任教师配备不足。目前,全市未定职称教师较多,占比77.8%。民办幼儿园持证专任教师占比仅为69.3%。


(五)存在较多无证园。目前,全市共有无证幼儿园721所,在园幼儿7万多人。


三、积极作为,精准施策


对标党中央国务院新要求,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新目标,对标广大人民群众新期盼,我市学前教育发展差距还很大,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为破解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按照王新伟市长12月20日教育工作调研要求,尽快成立学前教育工作专班,制定工作专案,破解公办幼儿园发展面临的土地、师资、资金、布局等问题。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积极跟进,迅速成立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完善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抓住重点,突出难点,整体协调推进工作。


(二)明确主体,夯实责任。县级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负有主体责任,负责制定县域发展规划、公办园建设、财政投入、教师配备及监督管理,确保学前教育规范发展。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要积极配合办好区域内幼儿园,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


(三)完善政策,整治规范。加快制定出台《郑州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办法》,组织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进一步治理无证幼儿园,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和办园行为。


(四)目标管理,扎实推进。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要认真调查辖区学前教育状况,测算到2020年完成目标任务存在的公办学位缺口、资金缺口等。市政府根据基础调研情况,分解责任目标,明确时间节点,建立进度台帐,列入重点民生实事加以推进,每月在我市主要媒体公布,确保实现2020年公办园占比达50%的目标。


(五)加大投入,合理负担。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政府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以县为主,市级财政适当奖补。学前教育资金主要用于扩大普惠性资源、补充配备教师、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园条件、健全幼儿资助。


(六)严格标准,提升素质。严格依标配备教职工,及时补充公办园教职工,切实解决“有编不补”问题。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


(七)强化督导,结果问责。建立督导问责机制,将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目标、公办幼儿园发展目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以及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纳入督导评估和目标考核体系,作为对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以此为依据,向市政府提出督导问责建议。


 



促进大健康产业健康发展

让健康产业更健康


 


郑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健康就已成为了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成为了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对此,国家也早已提出了一系列的理念和相关政策。


一、产业发展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了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京召开,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政治局会议,审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将其作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强调要进一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要求发展健康产业,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由此可见,人民健康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而作为“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实施的重要构成部分的大健康产业,不仅是一个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同时也具有着“吸纳就业前景广阔、拉动消费需求大,促进公民健康长寿”的特点。不仅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更是能够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巨大的价值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然而作为新兴的一个产业,从形成到发展,再到规范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乱象,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通过近日沸沸扬扬的“权健事件”,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下大健康产业在飞速发展中所存在的乱象与问题:


(一)思想乱象。行业价值观缺失,市场风气不正。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大健康产业应该高度配合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切实的提高人民健康素养,树立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价值观,而不是一味的以“经济利益增长”为最终导向。


(二)市场经营乱象。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从而导致相关部门监管不足,弱化了规范管理的力度,从而不能有效的引导行业规范发展,使得行业市场竞争处于恶性循环。营销方式偏激,品牌意识淡薄。由于行业竞争激烈,部分从业者没有长远的品牌意识,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往往会采取偏激的恶性竞争手段。比如通过免费领礼品、“有奖促销”、“销售返利”、包装知名专家诊断等方式诱导消费者。更甚者就如权健一样,打着直销的幌子,做着传销的活动。


(三)产品消费乱象。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对健康需求最大的群体是中老年人,但这部分人普遍存在健康意识淡薄、健康常识贫乏、健康知识不足等问题。保健品和药品之间原本有清晰的界限,但市场上大部分保健产品都存在虚假宣传、广告过度、夸大功效的现象,在狂轰滥炸的宣传攻势之下保健品与药品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而消费者面对商家的各种营销手段,由于自身知识面的局限性,认知不足,往往没有足够的判断力,不能理性消费,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不经意间就中了“招”。


所以,在国家发展新形势之下,如何鼓励大健康在“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地实施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如何确保大健康产业服务于“全民健康目标”的尽快达成,如何促使大健康产业能够良性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俨然成为了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建议


鉴于大健康产业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研究制定我市健康产业发展的规划,明确部门任务分工;建立健康产业新生态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对重大问题定期会商,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健康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二)加强产业监督,建立规范有序市场。在大健康产业领域里,落实国家的总体要求,取缔和扶持相结合,教育和惩罚相结合,既要高举对百姓健康负责的旗帜,也要营造让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对我市健康产业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引导健康产业规范发展、有序竞争、良性发展。


(三)加强宣传教育,倡导健康生活理性消费。积极做好“健康中国”战略的宣传、普及工作,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全民健身实现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全民健康目标。加大社区科普大学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推动科普知识进社区、进家庭,扩大人民群众的综合科学素质,倡导理性消费,减少和避免冲动消费,避免盲目消费。


 



关于郑州市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发展与思考


 


郑州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2018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跑出加速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突破,郑州已经成为中原城市群唯一特大城市。在商都五千年的城市脉络上,正画着郑州青年的梦想与追逐。当前,郑州城市的年轻指数远超全国一线城市平均值,成为新一线城市中最“年轻”的城市。在300余万郑州青年中,有46万余人注册为青年志愿者,为历史和朝气交汇的绿城注入源源不断的温暖和活力,成为郑州发展的“新名片”。


一、郑州青年志愿者发展现状


郑州青年志愿者工作起步于1993年12月,在团市委的推动下,经过20余年持续探索,全市累计注册青年志愿者46万余人,青年志愿者团队160余支,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站30余个,累计向社会提供近百万余场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超过近千万余人次。郑州青年志愿者的微笑已成为绿城社会生活中的风景线,青年志愿服务也成为青年一代奉献人民、服务社会最广泛的平台。郑州共青团优化外部发展环境,提升内部成长空间,按照“项目化实施、社会化运作、事业化发展、品牌化打造”的方式推进工作发展,得到了青年志愿者的积极响应和人民群众的热切点赞。


(一)青年志愿者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已经建立。2012年10月,郑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决议》。6年来,团市委认真贯彻落实决议精神,积极与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和市慈善总会等单位对接,做好桥梁、承上启下,运作品牌,常项工作抓常,重点工作抓实,创新工作求新,建立起了以共青团为主导,以学校、企事业单位中青年团员为主体,社会各界通力协作的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目前,“团干部+社工+青年志愿者”工作模式已经普遍运行,“一号两群三联系”( 公众账号、微信群、QQ群,形成协会联系团队领袖、团队领袖联系志愿者和协会直接联系志愿者)制度已经深入推广,青年志愿者成为郑州共青团强化团员青年思想引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不断拓展。一是服务大型赛会。近年来,团市委组织动员郑州青年志愿者在 “上合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四次会议”“ 2018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 河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郑州国际马拉松”等大型赛会上积极作为,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和点赞,青年志愿者的微笑已经成为赛会上最美的风景线;二是针对不同群体提供特色志愿服务。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投身“路长制”市容市貌大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助残“阳光行动”、春运志愿服务、文明交通、困境青少年帮扶等领域,“我以我言做你眼”助盲项目、爱乐乐团“魅力中原”系列惠民音乐会志愿服务项目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听爷爷讲故事”非遗援助计划、“淮河路街道荷晴社会组织统筹发展中心”等项目分别获得大赛银奖,充分展现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品牌效应。


(三)青年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一是注册前抓规范。利用重大活动、大学新生报到等重要节点为契机,现场注册青年志愿者,年度新注册活跃青年志愿者保持在万人左右。自2016年开始,将注册青年志愿者工作成为发展新团员的前置条件,推动全市新发展共青团员全部成为注册青年志愿者;二是注册后抓活跃。全市各级团组织加强对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日常引导和监督,抓好注册青年志愿者的培训和主题教育,引导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公益服务,相继涌现出了地铁晶晶服务队、“我以我言做你眼”志愿服务队、90后最美学警李博亚、雨中跪地救人最美女孩张鑫娜、白发孝女底慧敏等先进团体和个人,他们展现出的志愿服务精神已经成为郑州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激励着300余万郑州青年在这座充满爱与温暖的城市筑梦前行。


二、推进青年志愿服务新发展存在问题


(一)青年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培训体系亟待构建。目前,还存在青年志愿者队伍和项目以惯性思维替代社会实际需求的情况,与青年群体的专业和兴趣结合没有无缝对接,可持续弱、粘性不强。当前,我市青年志愿者多数还集中在交通服务、保护环境、服务大赛等工作,其他如多语种专业志愿者、青年就业服务、青少年婚恋教育、青少年社交教育、青少年行为矫正、困境青少年心理帮扶等方面,投入精力少,研究不够,办法不多,离专业化提升、项目化运作的目标有差距。


(二)大数据应用未能在青年志愿者工作中形成常态。 “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事不网”是当代青年的鲜明特征,青年志愿者工作必须注重创新运用各类新媒体加强活动宣传、吸引青年参与,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不断推进青年志愿者工作于互联网深度融合。当前,青年志愿者工作还没有形成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和运用数据的工作常态,青年志愿者工作与大数据平台的粘合度还不高。


(三)青年志愿者工作项目化运作模式应持续探索。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角度出发、从群众最关注的需求和问题出发、从青年最热衷、最擅长的专业领域出发去搭建平台是新时期实现青年志愿服务惠民精准的有效渠道,但目前因为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制约,我们还在积极探索构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简单专职的志愿目标和项目化的工作模式的项目运作服务链的整合,力争尽快形成“团干部+社工+青年志愿者”的工作模式和“团组织统筹+社会需求点单+专业志愿者认领”的供需对接机制。


三、加快郑州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为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志愿者们点赞,称赞他们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总书记强调,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站位新时代,对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要求,郑州青年志愿者工作要永葆“以志愿者精神干志愿者事业”的初心,积极回应共青团“与改革窗口期赛跑、与青年社会组织发展壮大速度赛跑、与青年主动选择组织分化程度赛跑”的改革要求,直面存在的边缘化、碎片化、工具化、泡沫化的重大风险,下大力气做实项目、做强体系、做大文化,不断提升专业化、加强社会化,充分发动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互动,努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氛围,让青年志愿者用志愿服务精神增加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人文魅力,充分展现当代青年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服务的风采。


(一)青年志愿者工作应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把握青年的内心需求,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有效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必须坚持把弘扬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贯穿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全过程。要选准切入点,将服务中心工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软实力,引领青年精神风尚,锤炼青年高尚品格,打造青年志愿者服务品牌作为郑州共青团工作的长期目标。


(二)青年志愿者工作需要进一步创新社会化合作模式。要继续探索“团干+社工+青年志愿者”工作,着重在社工项目引进、社工阵地孵化、社工队伍建立、社工与志愿者融合方面下功夫,同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青少年公共服务,统筹规划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范围;要善于运用大数据平台,推进青年志愿者工作与大数据平台的契合度;要建立完善的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突破行政隶属的惯性思维,积极与驻郑高校、中学中职学校、国有企业等紧密联系,形成为各级团组织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青年志愿者队伍,打造特色精品,提供更多志愿服务产品。


(三)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培训。在通用培训的基础上,为志愿者提供更多切合岗位实际的培训内容,从实际操作、反面事例等入手,让青年志愿者直观地了解和感受服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避免出现因为不懂规范操作、不清楚情况而影响最终服务效果;要完善青年志愿者工作应急机制建设。青年志愿者要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需要各级团组织在整合社会资源中,根据实际情况、实际工作制定志愿服务工作应急预案,组建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建立畅通有效的宣传渠道,在应急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能及时上下联动、最大限度广泛动员、有效传播。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多年实践表明,青年志愿者工作已经成为推进青少年思想引领和价值体系构建的重要实践育人载体,郑州共青团将继续与社会各界共同协作,引领青年志愿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永葆青春朝气和活力,让郑州成为青春之城、梦想之城、活力之城。



加快屋顶绿化  推进绿色协调发展


 


郑州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

 


2018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市新增绿地5730万m2,森林覆盖率达到33.6%,PM10、PM2.5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了30.6%和38.9%。相关学者研究确定,绿地覆盖率大于30%城市热岛效应会显著降低,大于60%会基本消除。上述数据表明,绿色植物在治理空气污染以及改善热岛效应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屋顶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已在我国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同时还有相应法律法规约束的城市得到推广和实践。


一、郑州加快发展屋顶绿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进绿色发展。郑州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经济发展是其核心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郑州市政府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


郑州是国家实施南北经济贸易和东、西资源转移的桥梁,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影响下,其作为重要城市之一深受其益。但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中的建筑正向着更高、更密集的趋势发展,城市有效绿地面积逐渐减少,产生了诸如热岛效应、城市雾霾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有研究表明,2000~2017年,郑州热岛比例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并由西向东扩展;绿岛区由2000年的大面积分布逐渐减少,到2017年仅占了4.15%,且强绿岛区出现在河流区域;建筑用地密集区逐渐由登封市转移至市辖区以及新郑市的北部、中牟县的西部地区,范围逐渐扩大。2013 年中国环境保护部开始监测 74 个城市空气质量,河南仅省会郑州入选,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严重污染程度;2015年,郑州空气质量连续六个月排名在全国倒数十名以内,其中连续三个月倒数第二,成为第一个被约谈的省会城市。尽管2018年1-7月郑州退出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排名的后20名,但生态环境的改善问题依然任务艰巨。因此,高质量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郑州城市存在较为广阔的平屋顶,经过大面积绿化之后,可以给空气中的悬浮物一个落脚点,使之不再发生二次漂浮,从而减少城市空气悬浮物,提高空气质量。此外,由于屋顶绿化栽培土层可以涵养水分,夏季降雨之后,城市地面径流量也将大幅度削减,不至于因短时间内降水量过大而给城市地面排水造成过大压力等。因此,加强屋顶绿化是郑州建设生态城市和绿色家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和扩大城市绿化覆盖率、治理PM2.5等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经过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多年研究和实践,它可以起到调节空气、改善建筑热环境、节约土地、延伸城市立体空间的作用。


二、郑州市屋顶绿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4年3月,郑州市城科会屋顶与立体绿化委员会成立,制定了《郑州市屋顶绿化指导意见》、《郑州市屋顶与立体绿化发展研究报告》等。按照2018年《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要求,郑州市新建住宅类建筑屋顶绿化率不宜低于15%、商业服务类屋顶绿化率不宜低于30%、公共服务类屋顶绿化率不宜低于35%。对于进行楼顶绿化的单位,市财政按照每平方米300元的标准给予建设奖补,按照每年每平方米10元的标准给予管理单位补贴。郑州市屋顶绿化目前主要包括简单式屋顶绿化和花园式屋顶绿化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面积小、分布不均。屋顶是城市绿化重要的‘土地’资源,但是这块‘土地’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充分利用。郑州屋顶绿化绿化规模和其他发达城市相比存在差距,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郑东新区,但是在写字楼,住宅小区楼顶以及老城区很难看到大面积的绿化带。


(二)缺技术、缺配套。缺乏专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和植物管理的养护设备,排水、防漏等方面缺乏相关的管理技能,植物管理不完善。


(三)植株配置不科学。调查中发现植物选择较为单一,大多数屋顶绿化采用了八角金盘、瓜子黄杨等盆栽植物,配置也较为混乱;还有一些在种植箱里种植蔬菜,影响整体配置和景观效果。


(四)居民观念滞后。居民对屋顶绿化不甚了解,有些人觉得费钱费力,同时对房屋渗漏等后续问题存在担忧,存在抵触情绪。商品房的屋顶是私有财产,产权往往属于所有业主,一个业主不同意,绿化建设就不能实施。


三、加快推进郑州市屋顶绿化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屋顶绿化面积配置的相关宣传和政策引导。加大郑州屋顶绿化的宣传,使大家意识到屋顶绿化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加强对屋顶绿化实施政策优化。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都主要靠政策引导和法律规范推进屋顶绿化,如日本东京规定,建筑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屋顶绿化必须达到20%,否则处以罚款;屋顶绿化率已经达到80%的德国,则对屋顶绿化率达标的工程减免50%-80%的排水费,并提供50%-80%的屋顶绿化工程补贴,业主还能享受无息或低息贷款。(1)设置合理的城市屋顶绿化指标: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从规划开始融入屋顶绿化的理念,让绿化、住宅、规划等诸多部门共同协调,为屋顶绿化建设创造条件;对于老房子的屋顶绿化建设,应根据财政情况和需要,责成相关单位制定一定的屋顶绿化建设指标,并定期督查。(2)优化屋顶绿地规划管控要求:发展楼顶绿化,必须要有政策、规范指导,不得私搭乱建,划清“楼顶绿化”与“楼顶建筑”的区别。(3)优化屋顶绿地规划管控要求:屋顶绿化的技术成本较高,普通百姓承受不起,在上海楼顶绿化本着“谁掏钱、谁绿化、谁受益、谁维护”的原则,对于实施绿化的单位和个人,政府给予对半资金补贴,而在北京等地政府也都给予或多或少的补贴,并应严格实施考核督查。(4)优化城市法律法规:借鉴日本,将绿化建设义务化制度化,鼓励并监督城市中普通人群对城市环境的保护与维护。


(二)政府要出台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人才、技术储备。政府要补充屋顶绿化专业管理技术人才以及配套设施、防渗水处理、承重检测相关基础的人才和技术条件,并出台完善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屋顶绿化后期的管理工作。一些老房子在建设屋顶绿化之前,需要进行防渗水处理和承重检测,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政府应设定此项专款;老旧楼屋顶绿化承重问题,一些老旧楼房承重能差,每平方米100千克左右,低于平均承重能力每平方米200千克,建议在屋顶绿化时采用轻质化基质。


(三)科学合理选配植株种类。郑州冬长寒冷少雨雪、春短干旱多风沙、夏日多雨且丰沛、秋季晴好日照长。其复杂的气候特点决定了绿化屋顶适宜植物选配的难度。对郑州地区现存的建筑屋顶进行绿化,考虑到现有建筑的屋顶荷载较小、土层较薄,并且白天的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比较大等原因,应选择水平根系发达、喜欢阳光、耐寒冷、耐高温、耐干旱的植物,同时还要考虑选择生长缓慢的植物;屋顶上的风力比地面大,常常会出现株型高大的植物倾倒现象,应考虑植物的抗风能力,选择水平根系相对发达、高度较为矮小、枝叶分布较为稀疏的植物为佳。另外,郑州地区夏季降雨量较为集中,屋顶会暂时积水,所以在选择植物时不仅要考虑耐高温、耐干旱,还应考虑短期的耐涝能力。


绿色发展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客观要求,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快推进郑州市屋顶绿化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我市“蓝天工程”深入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



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把郑州建设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


 


郑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文化是立国之本。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需求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随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文化注定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在郑州市委十一届全会上,马懿书记提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特质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要求“深度挖掘商都文化、嵩山文化、黄帝文化、黄河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等资源,规划实施郑州四大文化片区建设,发挥郑州文化影响力。


目前,郑州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已经步入加快补齐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短板的重大战略机遇期。随着“区位+交通”的竞争优势得以巩固,科教创新基础不断增强,国际化程度和生态承载力稳步提升,在郑州城市建设中长期被忽视的人文凝聚与文化引领作用还不显著,城市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亟待提高等问题开始凸显。


我们认为:整合、挖掘郑州文化资源,以文化文,以文化城,遴选郑州文化符号,明晰郑州文化内涵,讲好郑州故事,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郑州和文化自信放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以城市人文魅力与文化创造活力吸引高端要素凝聚,创造引领中原发展、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的良好舆论环境,郑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一、丰厚历史文化资源是郑州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底气和根基


郑州位居天地之中,古代长期位居华夏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厚的文化资源,这是郑州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底气根基。


(一)黄帝文化。郑州是黄帝故里故都,人文始祖黄帝在郑州出生、创业、建都,肇造了中华文明,留下诸多黄帝文化遗迹。如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郑州的金字招牌。


(二)黄河文化。郑州是黄河之都,荥阳的桃花峪是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洛汭是中华文化源头——“河图”“洛书”的诞生地,文化积淀深厚。鸿沟、花园口、隋唐大运河郑州段、大禹治水、黄河船工号子等皆是黄河文化的重要体现。


(三)古都文化。郑州是有着3600年悠久历史的商汤故都,此外,郑州西山古城是黄帝故都,登封王城岗是大禹故都,新密新寨是夏启故都,管城是商汤故都,斟寻是夏朝后期都城,隞山是“仲丁迁隞”之都,新郑是郑、韩都城,因此郑州被称为八大古都名副其实。


(四)嵩山文化。中岳嵩山被誉为神州首岳,儒佛道三教荟萃,少林武术名扬天下,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嵩山是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还是世界级非遗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嵩山文化博大精深。


(五)圣贤文化。郑州人杰地灵,涌现了人文始祖黄帝,立国始祖大禹,春秋贤相管仲、子产,思想家列子、韩非、申不害,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文学家潘岳,美男子潘安,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边塞诗人李颀,建筑学家李诫,元代大儒许衡,明代阁辅高拱,清代教育家耿介等诸多名人。


(六)军事文化。郑州位居中原腹地,是逐鹿中原的兵家必争之地,有虎牢关、轘辕关、阳城关、讲阳关等著名关隘要塞。历史上的秦韩阳城之战、华阳之战,刘邦项羽的成皋之战,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隋末的大海寺之战、虎牢之战等皆发生于郑州。


(七)根亲文化。郑州是黄帝故里,黄帝是万姓之祖。据《世本》统计,黄帝之子12姓派生出的姓氏达510个之多。郑州是夏、禹、方、雷、郑、冯、高、韩、常等姓氏的重要发源地。


(八)非遗文化。郑州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少林功夫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大禹神话、许由传说、独脚舞等5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公布了五批共185项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服务于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建设国际文化都市的重要性和意义


文化资源是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素材和重要源泉,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内容吸引力和产业辐射力。因此,我们不仅要保护和传承文化,而且更要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一)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需要。郑州是1000万人口大都市,有着极大的文化消费需求,而文化产业发展与杭州、深圳、成都等省会城市相比较为滞后,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存在着较大的落差。


(二)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需要。郑州文化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很小,在全国各大城市排名中从没有进入过前十五位,这与郑州文化资源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也严重影响了郑州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提高郑州在河南的首位度和构建文化高地的需要。郑州是河南的省会,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封清明上河园及御河,洛阳隋唐大遗址公园等已成为新的文化品牌,这反衬了郑州在文化高地建设方面的缺失,冲击了郑州的首位度,从而影响了郑州城市品牌的提升。


(四)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需要。百城建设提升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好“四张牌”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决策部署。郑州市应以此为契机,精心组织,积极推进,进一步凸显特色文化、塑造城市灵魂,激活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脉,完善服务载体、推动以文化人,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产城融合。


(五)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需要。国家发改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塑造具有中原文化特色、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形象。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2018年2月,郑州市政府公布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年)》,擘画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建设文化都市的愿景,因此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国家中心城市的需要。


三、关于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议


文化资源是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素材和重要源泉,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内容吸引力和产业辐射力。因此,我们不仅要保护和传承文化,而且更要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一)研究整合郑州文化资源,制定《郑州市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国家中心城市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积极利用郑州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整合郑州的文化资源,制定和实施鼓励、支持、扶持郑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推动郑州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创造活力。要树立文化自信,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尽快成立郑州市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领导小组,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把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和活力,持续提升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加快郑州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


(三)建设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并规划建设郑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人才好的创意、点子等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设计、生产,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


(四)加快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着力打造系列精品旅游品牌。郑州拥有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古都文化、嵩山文化等文化优势,要通过设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知名文化旅游品牌,通过旅行社来大力推介这些旅游线路,解决到郑州不知道看啥的窘况。要包装推出一批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好项目,让旅游更有内涵、更有味道,让文化更有依托、更有质感,满足人们对“诗和远方”的美好向往。


(五)发展多业态文化产业,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在做大做强《小小说选刊》、中原广告产业园、方特文化产业园等基础上,发展多业态文化产业,着力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意为灵魂的具有时代特征和郑州特色的文化精品、品牌,大力提高文化产业在郑州GDP中的占比,以加快郑州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步伐。


(六)结合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打造根亲文化圣地品牌。根亲文化是郑州特有的文化资源,郑州根亲文化主要表现在始祖、姓氏、名人等方面。要结合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充分利用郑州的姓氏文化、名人文化资源,发展寻根文化产业,筹建中华姓氏博物馆或文化产业园,建立各姓氏宗祠,同时大力开发根亲文化创意产品,号召包括海外华人华侨在内的所有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切实把郑州打造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相信在郑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郑州强大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支持下,郑州必将成为一座人文焕彩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关于凝聚新侨力量

助推郑州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

 


“新四大发明”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科技领域改革红利逐步释放所产生的惊人变化,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国家青年最想带回自己家乡的“特产”。在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征程上,郑州市也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郑州特色”为导向,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区域带动力显著增强,城市影响力持续扩大,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对标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标准,还需进一步提升城市国际化程度,推进高水平国际化平台,国际化营商环境以及国际化城市环境的构建,这就需要以新侨为桥,助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涵盖亚太、欧亚、中东、非洲、南太平洋地区的65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4亿,占世界人口的63%,经济总量超过20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0%;“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占全球华侨华人总数的2/3 以上,有4000 多万人;新侨是指改革开放后以留学、对外劳务输出、亲属移民等形式从我国大陆走出去的华侨,通常称为“新民”或“新侨”,包括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也包括留学人员、归国留学人员及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约占海外华侨华人的1/5。广大新侨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广博的人脉关系和丰富的智力资源,是参与和推进郑州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天然桥梁和纽带。有利于突破地域界线,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实现商品、劳务、技术、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进一步加快郑州产业嵌入全球生产体系和贸易体系的步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郑州产能的合理消化提供了新的出口,既有助于把相对过剩产能转化为优质产能,还可以进一步带动外需的增长,增强互联、互动、互利。但是在郑州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支持和相关信息掌握不及时,开拓和发展盲目性较强;二是凝聚新侨引智引才方面品牌意识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境外投资规模较小,对外投资意识需进一步提高;四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介郑州需要进一步增强。


结合郑州实际,关于凝聚新侨力量,提升郑州内陆对外开放门户,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有以下四点建议:


一、凝聚新侨,增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的了解


“一带一路”建设的精髓是“五通”和“三同”,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和“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里就蕴含着对新侨的各种要求。“政策沟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保证,每个国家,甚至每个城市都有可能存在不同的政策,技术标准、质量标准都不相同,有些新侨就留学或者生活在这些国家、这些城市,每天都与之打交道,发挥好“以侨为桥”的作用,多听取“一带一路”沿线侨胞的意见,了解当地民众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有助于我市经济、文化传播“适销对路”,能让“最大公约数”更好的彰显出来。“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若想很快得到沿线国家自治城市当地群众的广泛支持,居住地新侨和留学人员代表便有用武之地,能像毛细血管一样开展广泛的人文交流,来增进彼此合作和理解。“一带一路”不能只有我们郑州这头,还要有世界各地的另外一头,通过新侨把它联起来,把最合适的原料、最合适的人力,做出世界上最价廉物美的产品,找到最合适的市场,同时又供全世界一起消费。这就是中原经济全球化。


二、凝聚新侨,招才引智方面突出“留学郑州”品牌


以新侨为主线,建立海外人才联络站,激励新侨参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引进国外知名大学合作机制,建立柔性引智机制,主动吸纳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推进和保障创新性科技人才的国际流动。为归国留学人员的“双创”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支持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建设,招商引智、引智引才。以服务郑州招商引资工作为重点,发挥新侨优势,积极投身协调工作中,构建国际化城市环境,以服务绿色技术和项目发展为重点,积极投身绿色发展。应吸引海归人才、高新科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回归家乡,投身于电能、核能、垃圾清理、污水治理等清洁工程做出贡献。规划建设一批国际社区,组建一批国际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加强全市政务服务窗口及公共场所外语信息服务,完善涉外教育服务体系,打造“留学郑州”品牌。


三、凝聚新侨,主动出击,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


走出国门的新侨和归国留学人员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加强交流、寻找商机,为住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也为郑州企业“走出去”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努力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共赢共享新机遇。要加强与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深入研究,针对其投资动向、所需投资环境,积极开展洽谈合作。同时要更加注重对跨国公司技术、管理和先进理念的引进,着眼于郑州市本土品牌的对接,吸收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充分利用好跨国公司的高新技术嫁接,提升郑州本地传统行业。引导大中型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技术创新专业化配套体系,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创新,逐步掌握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凝聚新侨,增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民间对话和考察


做好“留心工程”,保护好侨胞的祖坟、祖屋、祖祠。祖屋、祖坟、祖祠是联系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的文化纽带,也是凝聚老一辈华侨情感的重要精神载体,更是为新侨留的“根”和念想,政府须尽力做好保护“三祖”的工作。同时,积极组织带领新侨业企业、郑州本土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种形式的民间对话中,借助郑州自身拥有的旅游、文化、历史等优势资源,主办或承办各种峰会、论坛、研讨会和博览会,通过民间活动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和共享。除了向世界推介少林功夫和中原文化,还可以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介郑州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内陆腹地战略支撑作用;与沿海沿边沿线之间的区位优势;现阶段已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规划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东联西进、贯通全;宣传以郑州为核心,周口、南阳、洛阳、安阳为节点的“一带一路”航空网络;郑州机场联网成为中原经济区与中亚和欧洲国家人员往来、商品流通的“摆渡机场”;郑州也将成为“一带一路”经济带上联通日韩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的航空物资集散枢纽之一。新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基础设施联通合作,拓展能源、资源合作,深化经贸产业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合作,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助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深度融合“一带一路”建设。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全力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郑州市政协城市建设委员会

 


城市之美,在于精致;城市管理,在于精细。精致城市的“颜值”是靠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来实现的。在2018年5月15日召开的郑州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智慧城市建设座谈会上,郑州市委书记马懿指出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结合郑州实际,补好城市管理短板,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要围绕营造安全、整洁、有序、文明的城市环境,围绕提升理念、顶层设计、长短结合、突出重点,科学制定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智慧城市建设,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背景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提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绣花式城市管理的实质,就是要求城市管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完善流程、不断创新,持续提高服务质量。2018年以来,郑州市委、市政府立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紧紧围绕中心城区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路长制”工作模式,突出抓好以“修好制差,管住治乱、扫净治脏、追责治软”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着力打造安全、整洁、有序、文明的城市环境,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但城市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为进一步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我们需要以爱家之心、忧患之心,强化“归零”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查摆郑州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郑州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和社会自治等手段,通过目标量化、标准细化、职责分工明细化等,贯穿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实施全生命周期的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内涵的城市管理模式,这就体现在一年的365天、一天的24小时的每时每刻,做到管理执法能够快速反应、严格精准。


二、郑州城市精细化管理现状


2018年以来,郑州市委、市政府立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起点谋划,全面构建城市精细化管理高效运行体系,如:郑州市目前已在全市创新实施“路长制”管理模式,将城区103个乡(镇)办管辖的2495条(段)责任道路全部纳入“路长制”,并设置各级路长,落实红旗、黑旗考核办法评定办法,在主城区已实现“路长制”全覆盖。


(一)关于城市地下管网。作为现代关键性公共基础设施的城市地下管线,其铺设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种类越铺越多、间距越铺越密。因此,提高城市地下管网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合理地管理好如此庞大、复杂的地下管线网络系统,才能保障各类城市地下管线的安全、可靠运行,从而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水平、保障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作为全国15个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郑州市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共8个,建设总长度44.1千米。其中,白沙园区地下综合管廊(一期)全长17.28千米,其中干线管廊长12.98千米,支线管廊长4.3千米。初步设计概算金额约为20.93亿元,目前累计完成投资金额约10.71亿元,完成形象进度约占51%。试点项目全部建成后,将使原本分散的燃气、供水、热力、电力等管线统一入廊,可有效避免高空架线现象,也减少了反复开挖路面对交通的影响。


(二)关于城市水环境。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积极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做好城市水务精细化管理,实施从“源头”到“龙头”的全程供水系统水质监控。水务、气象、交通、城管、排水等多部门联合,实现城市洪涝灾害的精确预测和防控。目前已在全市设立由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和河湖库巡护人员组成的“4+1”河长组织体系。全市共设河长1867个,其中市级河长11个、县级河长132个、乡级河长492个、村级河长1232个,巡护员1264个,并根据河湖库现状,按照一河一策方案要求,对河道及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三)关于城市智能化交通管理。现实中,不少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公共交通供给不足造成的。要解决好这一难题,一方面需要加强公共交通的供给,另一方面,要确保有限的投入能“好钢用到刀刃上”,做好城市智能化交通精细化管理。比如,缩小中心城区与郊区农村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扩大路面通行能力;打通、改造丁字路、断头路及畸形路口;建设交通诱导系统;规划长期治堵方案;实施公交线路优化调整等。认真落实,务求实效。


瑕不掩瑜,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作为现代关键性公共基础设施的城市地下管线,城市水环境及城市智能化交通精细化管理的可靠运行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何进一步保障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成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发展问题。须做好避免城市管理“白天力量足管得好、晚上易出疏漏,人少时时序井然、人一多管理就跟不上”,天气好没有问题、一场暴雨大风就出问题”等问题的发生。


三、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议


城市管理研究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主次分明,深刻理解“城市管理搞得好,社会才能稳定、经济才能发展”的涵义,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空间管理这个重点,为城市提供均等化和个性化结合的优质服务。城市精细化管理,需要郑州牢固树立精细理念,突出重点,精准发力,主动“亮剑”,从群众关心、社会关注、影响城市发展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入手、大处着眼,小处落实,把准确把握郑州城市管理实际作为打造精致城市的前提和基础。


(一)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使城市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以人为本”是城市管理要遵循的基本理念,它要求管理事事围绕人,时时关注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从人的需求出发,在管理中本着“以人为本”精神,遵循教育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工作。


针对市政工程领域存在的水电气暖市政配套无敷设、不到位的情况,在出让阶段之前,甚至前置至周边道路修建时考虑市政管道预留工作,从设计源头抓起,各部门整体调配,全生命周期进行跟踪、检查、反馈,及时调节中间可能出问题的环节,确保在开始开发土地之后,后期无须再进行破路,减少市政道路的千疮百孔,增强美观度和道路的耐久性。对于一些较偏远的郊区项目,建立项目单位同市政配套单位沟通的有效稳固机制,提前做好规划以及能源的调配,为人民的生活基本做好保障,避免出现用不上自来水、天然气、热力问题的出现。


(二)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依靠制度保障运行机制。城市管理包罗万象,涉及环节众多,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物流车流信息流,没有停歇。因此,需要各种制度来规范、维护城市运行,管理城市公共空间,使城市运转有条不紊。除政府部门以外,社会组织、企业、居民等各类城市参与主体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力量。城市运行的整体性、系统性决定了城市管理需要众多部门紧密合作,共同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以现代技术手段提升科学化、智能化水平。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需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卫星定位、无人机等现代技术,强化智能化管理,提升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的最佳途径是网格化管理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应用是网格化管理的必然选择,而精细化、网格化、信息化最终达到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管理的人性化。


例如:可在全市全面推广公共设施二维码管理及APP平台工作,在城区主要大街,及郊区建成区推广。市民通过手机扫码,便可获知各类城市公共设施的“户口”和“身份”,通过手机扫码进行联通,以便对各类各个公共设施提供全社会力量的精准保护和帮助。针对环境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发现大型垃圾渣土堆放点,加强对堆放点处置的管理,现场勘测渣土外运量,做好施工单位围挡作业并建立冲洗槽,告知准运注意事项。合理安排运输车辆按照规定的路线、时间,密封外运至临时消纳处置点,不得沿路遗撒、随意乱倒,并做好沿路保洁工作,利用科技手段,结合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管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城市经常出现的拥堵点、事故多发点进行科学分析,通过现场看本质,从源头解决拥堵的要害。


(四)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以法治化为根本保障。2017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上海团讨论时强调“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努力形成城市综合管理法治化新格局”。 法制化是城市管理的根本保障,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完善法规,抓紧填补城市管理领域的立法空白,及时修订不符合精细化管理要求的法规规章。整个城市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城市运转一刻也不能停,否则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只有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确保城市这个复杂系统的正常运转。城市运行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决定了精细化管理必须实现全过程、全天候、全覆盖管理。例如:针对施工工地扬尘、渣土运输泄漏遗撒、露天烧烤、露天焚烧等违法行为,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其中,针对夏天露天烧烤,要进一步深化事前管控,做好非现场执法和联合执法的有机结合,坚决取缔政府划定的禁止露天烧 烤区域内的烧烤违法行为。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