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汽车销量为2808.1万辆,中国车市28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但是,从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看,2018新能源汽车销售首次突破百万辆,达125.6万辆,增长率为61.6%。中国汽车市场整体呈现负增长,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各项数据依然持续增长,意味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在走进一个快速增长时期,市场前景广阔。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仅能够降低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排放,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也能够逐渐减少汽车行业对石油的需求,减少能源危机。另外,新能源汽车可有效带动工业发展和就业,成为拉动经济增加的朝阳产业。如果郑州市能够抢下新能源汽车市场这块蛋糕,毫无疑问将成为拉动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的新动力。
一、目前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在郑州应用的现状
(一)新能源汽车生产尚未形成规模。2018年1-10月,郑州市共生产新能源汽车2.52万辆,同期,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量为5.14万辆, 可见,郑州对比国内发达城市,在新能源生产上还有较大差距。在新能源产业布局上,虽然宇通在客车新能源推广方面,在全国乃至全球占据领头位置,但在新能源乘用车生产方面,不论是海马,日产,还是新落地的上汽乘用车,均尚未形成产业规模。
(二)缺乏新能源汽车配套的龙头企业。目前,郑州还缺少成熟新能源配套龙头企业,加速产业链布局,将加快郑州新能源制造基地布局进程。《郑州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中突出强调,要加快推进“通过培育和引进掌握关键技术的企业,重点发展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电控系统、高性能材料、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和产品针对零部件企业,重点引进潍柴集团、广西玉柴、万向集团、宁德时代、比亚迪、日产电池、上海电驱动、华域汽车电动等零部件企业,以点带面完善产业链。”
(三)新能源汽车市场普及率不高。目前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超过5万辆。占比为1.25%,占比不高。据报道,工信部要求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占比要达到40%,郑州目前还有较大差距,大众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还有限。
(四)电池回收产业不健全,电池更换成本偏高。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已超过210万辆,是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生产和消费国,仅2017年装配动力蓄电池就超过37gwh(亿瓦时),总装配量已超过100gwh。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利用问题逐步凸显。据估算,到2020年后动力蓄电池将逐步进入规模化退役期。退役电池如处置不当,随意丢弃,一方面会给社会带来环境影响和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会造成资源浪费,使消费者承担较高的更换电池成本。推动电池回收产业链尽快完善,将有助于环境安全隐患消除,电池更换成本降低,同时,为汽车产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配套设施不成熟,特别是充电桩的覆盖率低。与快速增长的新能源市场需求形成对比的是,配套设施总体还不够成熟,截止至2018年6月份,中国公共充电桩省市TOP15排行榜中河南省排名第14位,充电桩总数仅占第一名北京市约15%,与2016年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截止2020年,充电桩与电动汽车的比例力争达到1:3”的规定差距还是很大。
二、意见建议
(一)鼓励和扶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引入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新能源企业。鼓励本地企业的技术创新,政府应联合省内外高校及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开展电池、电控、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研发。对省内有技术突破,技术创新的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基金、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及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继续引进大型汽车集团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和先进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项目的落地,形成高标准的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市场规模,将郑州市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
(二)逐步完善电池回收产业体系。2018年1月由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郑州需加快相关政策落实,加强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积极引导汽车生产、电池生产、综合利用等企业加强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形成跨行业联合共同体,建立有效的市场化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实施动力蓄电池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信息采集,加强动力蓄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确保资源综合利用,保障环境安全。同时,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检测,售后服务,智能安全监控等社会配套体系建设。
(三)加大新能源车的推广范围,加大宣传,提高公众认知。继续深化落实《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在城市公交,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及服务领域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投入数量。加大新能源汽车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公众宣传和科普活动,加强消费引导,一是主机厂经销商要重视三四线城市宣传、新能源车知识普及,组织试驾活动,重视品牌推广,另外,政府应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使用政策支持,如消费者购买补贴、电池购买补贴,免征购置税,保险优惠等。
(四)加强配套充电设施建设。继续扩大公共停车位充电桩配置比例,在旅游景区,政府机关,医院,商场,等公共设施及公共停车场,设置专用停车位并配套充电桩,鼓励企业,商户部署充电桩,并给予政策支持。加强新能源专用充电车位的管理,避免新能源车位充电资源被燃油车占用的现象,避免公众充电资源被新能源租赁公司过多占用的现象。推进充电设施智能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消费者快速预约,快速定位,实现充电设备共享,设备故障在线监测,及时维修等,提高新能源汽车用户使用满意度。
对新规划的住宅,要规范住宅区自有或公共停车位100%对新能源充电设施预留安装条件的要求,对老旧住宅小区,公共停车位充电车位的改造比例不能低于5%。同时出台郑州市住宅小区充电设备安装流程,规范物业公司,供电部门安装新能源充电设备安装程序,明确充电收费标准,让消费者更加便捷的使用充电设备。
加强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势在必行。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上,让我们上下同心,迎难而上,倡导绿色出行,建设美丽郑州。
关于促进我市果蔬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委员 齐秀娟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幸福感,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菜篮子”、“果篮子”是“民生工程”的具体映射之一。实践表明,构建“一带四区五组团”都市生态农业新格局是我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果蔬产业是重要抓手。实现果蔬产业转型升级,可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一、加快我市果蔬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2018年4月4日,我市发布了《郑州市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实施方案》(郑政文〔2018〕71号文件),强调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要调结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优化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产业兴旺”是根本,产业兴则百姓富。郑州是国家实施南北经济贸易和东、西资源转移的桥梁,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影响下,其作为重要城市之一深受其益,这些机遇与政策都有助于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实现,也给我市果蔬产业带来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机遇。因此,着力推进我市果蔬产业转型升级,对夯实我市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居民改善食物营养结构和人居条件的愿望迫切。很多国家把果蔬产业的消费量看成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市已经跃居特大型城市,常住人口破千万,对果蔬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果蔬产业覆盖面广、产业功能全、科技含量高,贮藏和加工品种类更加丰富多样。我国很多地区也都十分重视果蔬产业的作用和市场推广。以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三农"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按照“质量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进行我市果蔬产业转型升级,既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和健康生活的需要,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二、我市果蔬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果蔬产业在郑州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新郑市发展樱桃约2万亩,亩收入可达1.0万元~3.6万元;发展大枣产业近15万亩,成为了当地重要支柱产业,红枣巨头“好想你”建立了科技示范园、生态园,大力开发附加产业链和红枣旅游经。河阴石榴成为荥阳“镶金名片”,是当地农民的“致富果”,201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9万元,是未发展时期2004年的32.5倍。另外,中牟发展西瓜、大蒜,荥阳发展猕猴桃,登封发展核桃、金银花、芥菜等特色种植等。目前我市果蔬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组织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有短板。我市果蔬产业发展以农户家庭式种植为主,管理分散,机械化程度低,费工费时,投资成本高,精深加工链条短。樱桃、西瓜、猕猴桃等产品主要以鲜食为主,大枣、大蒜、柿子等产品也仅为半成品,没有经过深加工,附加值和利润均较低。以中牟大蒜为例,每亩的播种和收获用工费用达近千元,加工仅停留在腌制、切片、烘干等简单工艺的蒜酱、糖蒜、蒜片、蒜粉之类的产品上,这类加工企业技术含量、附加值低,效益不高,大蒜素、大蒜油等精深加工技术缺乏。大蒜素片在德国的销量已超过了大众药品阿司匹林,英国每年销售量为 6 亿多片,美国每年销售额在3亿美元以上;近几年俄罗斯、日本也开始生产。
(二)科技和研发投入不足。近几年来,我市逐渐重视果蔬产业的研发投入,并不断探索产业化道路及各种现代化经营方式,但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尽管我市有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校,但与地方契合度不够紧密,果蔬产业品种单一、种植技术水平较低,很多产品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三)市场和信息服务滞后。我市与发达国家及沿海城市相比,外向型的农业中介服务组织规模小、数量少、信息渠道不畅通,农民和企业不能快速、准确应对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变化。在销售环节,各地经纪人队伍缺少配合,无序竞争,甚至竞相压价,使得果蔬产品价格动荡不稳。
三、促进我市果蔬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布局区域化,加强研发及配套投入。全面推进优势区域产业布局,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统筹相关资金,集中支持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和科技示范场、标准园创建、低产园区改造等。针对核心特色产业或具有前瞻性产业,对科研机构重点立项支持研发,支持新品种培育。当地金融机构要对授信额度、贷款期限、贷款利率等进行合理调整,对生产基地规模大、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加大贷款支持力度。对生产基地和园区基础设施、机械、设备、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等关键环节予以重点扶持。涉农保险公司扩大保险覆盖面,积极开发服务于我市的自然灾害损失险、特色农业目标价格保险等新型险种,探索建立农民和保险公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保险合作机制,确保农户种植成本,降低果蔬生产和市场风险,推动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落实生产标准化,发挥示范引领及辐射推广作用。推进技术集成与创新,制定一批我市特色果蔬产品的地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全面落实,建立完善的市级特色果蔬产业技术体系,对生产环节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创建一批集约化程度高的标准化示范园区,成为集示范、推广、观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绿色聚宝盆’。鼓励成立生产机械化服务组织,因地制宜提升水肥一体化、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鼓励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开展统一种苗供应、代种代管等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经纪人和行业协会在果蔬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带动标准化生产,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试验示范。建立市级农业大数据中心平台,开展生产全程信息监测预警工作。
(三)加强标准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在特色果蔬集中连片种植区域推广绿色高效标准化生产方式,着力打造专业化、规模化、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加快建设一批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带动力强的国家或省级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农民合作联社和示范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优势特色果蔬产区,引进先进加工技术,促进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最大限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第三产业带动。在新发展区打造现代新型模式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城市郊区着力休闲采摘生产基地和市民体验农事乐园。
(四)升级信息网络化,加强产销衔接。升级信息网络化有利于加速农产品流通进程,并可以“稳民心安天下”。完善以大型产地市场为依托、销地市场为中心的批发市场体系。引导大中城市与优势产区加强对接协作,建立稳定的产品供应渠道;积极搭建电商与种植户的交易桥梁,加强我市特色果蔬产品外经信息网络建设,及时提供国内外果蔬市场供求和价格等动态信息,搭建展示、推介平台;推进“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和订单生产,不断提高产销对接水平。培育扶持一批外向型农业中介组织,鼓励现有专业协会和商会增设、充实对外分部,提高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建立全国范围的农业信息发布网络,完善农户了解相关信息的渠道,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把市场引导环节尽量前置,以便更好引导生产,实现供需平衡。
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提升城市品质
郑州市政协委员 常 伟
近年来,随着郑州市社会经济建设的强劲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导致郑州市交通拥堵日趋严重,不仅加剧了城市空气污染,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而且还影响了郑州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对外形象的宣传。如何破解交通拥堵,打破制约郑州市发展的瓶颈,解决郑州市行车难、停车难问题,已成为保障郑州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郑州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郑州市交通拥堵根源复杂,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人口规模的扩大,居民出行方式的改变,机动化速度的加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区人口逐年快速增长,居民购买力大幅提高。居民出行方式有了明显改变,绿色交通方式的出行比例减少。城市交通结构机动化趋势明显,非机动化程度降低。 机动车数量膨胀式增加,尤其是私家车的剧增加剧了交通拥堵的程度。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8年底,郑州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00万辆,居于中部六省省会第一,按照每辆车长4.5米计算,将车辆头尾相连可达18000千米,相当于绕郑州四环快速路约193圈。2007年年初,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2012年8月,突破200万辆;2016年5月,突破300万辆;时隔两年多时间,现已突破400万辆。车辆的飞速增长,让原本就极为短缺的停车位资源更显紧缺。“车多位少”直接加剧了乱停乱放,而大量占道停靠的机动车,占据了有限的道路资源,造成交通拥堵,还面临着民警的贴单处罚。刚刚实现“汽车梦”的居民,一时陷入了“有汽车、没位停”的尴尬。开车出去办事,经常是“绕树三匝、无枝可栖”。
(二)车辆无序行驶,肆意占道,交通管制存在较大问题。随着私家车不断地增加,郑州市主城区的道路是越来越拥挤。加上有些司机的素质有限,行驶当中不按规章驾驶,随意改变车道,乱停乱放,有的甚至闯红灯。特别是遇到交通拥堵的时候,更是不肯忍让,你挤我,我挤他,再加上一部分公交车司机更是“霸王”行驶,使原本拥挤的道路更加拥堵。除了机动车的剧增以外,电动车也在“疯狂”增加。因为在堵车的时候,其受的影响较小。但是,即使大部分电动车已经上牌,电动车骑行者仍不按规章行驶,逆行情况严重,肆意占用机动车道,对红绿灯更是熟视无睹,“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而且几乎每天都会有或大或小的交通事故发生。进一步剧了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
另外,共享单车作为一个新生态事物,进入郑州市场,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市民出行带来了便利。但各种“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相继进驻郑州,颇有“泛滥”之势。累计投放车辆超过50万辆,乱停乱放状况层出不穷。共享单车的过量投放,导致过度占用道路资源,影响市容市貌和百姓出行。成为城市交通治理的又一道难题。
(三)道路容量不足,道路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道路资源的稀缺性,道路建设速度远赶不上城市汽车化发展速度。过于重视主干路网规划建设,忽视次干道和支路网的规划建设,导致郑州市道路网等级级配不合理,路网密度低,道路交通功能有些紊乱,难以发挥路网整体效能。断头路、瓶颈路、丁字路的存在影响整体同行速度,“毛细血管”不畅较为普遍,另外由于市区生活区、办公区、 商业区、教育区、医院区和交通枢纽区等部分功能区布局不合理,随着车流量的增加,路面交通的不合理性分布问题逐渐显现。使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四)城市规划中一些市政工程的停滞、延期。郑州市市政道路建设日新月异,但不少道路项目施工封闭时间过长,有的停工待建,工期一拖再拖,严重影响市民出行。使原本拥堵的“堵城”越来越堵。就拿顺河路、东明路的旧路改造来说。2017年3月份顺河路开始动工,原本计划120天完工的旧路改造工程直到11月底才正常通行,使该路段的居民苦不堪言。2018年4月1号东明路开始正式施工,12月28日才恢复机动车双向通行,预计今年3月底才能完成人行道道路施工,工期也长达一年之久。据周围居民反应,在这一年施工期间至少换了三次工程队,导致施工进程一再停滞,延迟完工时间。现如今虽已通车,可是路面上方仍然有多处垂吊下来的电缆线,已长达数月之久仍未修复,对行人造成伤害。
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反映了郑州市当前交通的基本特点是:车多、无序、管理薄弱、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造成郑州市交通拥堵既有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机动车、非机动车数量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也有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不足、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城市发展与交通供给不协调以及城市交通出行观念落后等主客观原因。交通拥堵是一种现代城市病,极其复杂,不宜根治,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会越来越突出。城市交通拥堵很难单靠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就能得到有效缓解,要从完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强化政策引导和综合管理、发展智能交通和引导绿色出行等方面,采取综合性的对策措施,经过相当时期的不懈努力才能得到良好的改善。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主要还要依靠政府部门统筹进行综合治理。
二、意见建议
(一)“充实”停车资源,控制机动车增长速度。
吸纳民间资本“充实”停车资源。为了应对停车难,全国各地的城市管理部门争相提出吸纳民间资本。政府部门应出台政策,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让民间资本一起来解决郑州市的停车难问题。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停车场的日常监管,发现停车位被挪作他用,应依法严处,做到“还位于车,位尽其用”。采用合理的办法控制机动车过快增长,对机动车上牌数量进行总量把控。
(二)加强交通供给。首先,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容量。注重干线、次干线与支线合理配置,使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密度保持一个合理的水平。要利用老城区改造,拓宽、加密支路,改善支路行车条件,形成微循环系统。其次,科学规划,尽快打通断头路,扩展瓶颈路,减轻交通瓶颈带来的压力。最后重视和加快除道路以外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标志、信号灯、停车位、检测设备等,鼓励行人通过地下通道或人行天桥通行,有效实现人车分流。
(三)加快发展智能交通。利用先进技术提高道路使用效率,是增加道路有效供给的主要措施。目前,世界各地的道路交通管理部门都在积极探索新的交通管理和控制手段,充分利用现有交通网的通行能力,较为突出的就是ITS智能交通系统。据了解“南京市城市客运智能管理运营中心”就是一个智能系统,包括4个模块:客管处模块、出租公司模块、司机车主模块、客户模块,以及一个呼叫中心模块,最为核心的呼叫中心模块,包含用户管理、车辆管理、入网企业管理、指挥调度、信息查询、电招调度等具体内容,最终将所有数据汇总,进行运营数据统计。实现了对出租车辆智能化、科学化管理,最大的优势是提高有限道路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积极倡导绿色出行。要改变市民“富人开小车,穷人乘公交”的陈旧观念,积极倡导和鼓励绿色出行。在城市中心区公交发达、地铁便利、商业繁华的地区开辟“交通绿岛”。加强对共享单车的管理,使共享单车的使用变得有秩有序。1)建议相关部门对共享单车的投放总量和区域投放数量进行调控。2.严格规范共享单车停放点位的施划、停放标志的设置,完善日常管理各项规定,对重点区域和节点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进行集中治理。3.尽快规划建设共享单车电子围栏,从根本上解决共享单车停车问题。4.同时加强对共享单车的停放管理,综合采取经济奖罚、记入信用记录等措施,有效规范用户停车行为。同时,有关政府部门应做好宣传工作,鼓励提倡绿色出行,文明出行。
(五)加强交通管理,强化政策引导,提高机动车道路通行能力。首先,加强交通管理,加大违章查处力度,以保证机动车辆有序的通过路口。其次,加大对行人和电动车的管理力度,对乱闯红灯的行人、电动车进行疏导教育,以降低和减少行人和电动车与机动车争道、抢道、占道现象的发生,提高机动车的道路通行能力。另外,对于郑州市一些市政工程的施工,建议组织一次对市政道路项目工程的专题调研,督促项目相关部门加快施工进度,并给予一些政策上的指导。比如:预算好工期,施工部门就要加班加点,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尽早完成工程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尽量少占用道路,特别是一些主干道,尽可能减少施工带来的交通拥堵。 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营造人人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的良好氛围,提升人文素养和城市品质。
缓解郑州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但是,只要有关部门下决心要治理这个问题,就要切实去执行一些管理制度。以全面提升城区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改善道路交通环境,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营造安全、文明、畅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
发挥区位优势 加强统筹协作
推进郑州市交通运输领域军民融合发展走深走实
郑州市政协委员 张春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军情的变化,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河南省是我国驻军重地,部队数量多、规格高、种类全,省会郑州是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抢抓机遇、勇挑重担,贯彻落实党中央、习主席决策指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军民融合这项课题做深做实,努力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有机融合、共同发展。
一、推进郑州市交通运输融合发展的优势条件
将军民融合的新鲜血液注入交通运输领域,实现优势并轨交融,必定能够激发新的发展动能,创造新的发展机遇,为加强地区交通运输行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地理之要。郑州市地处中原腹地,交通快捷便利,公路四通八达;铁路线承东启西、贯通南北,是国家铁路网的中心枢纽,是京广、陇海铁路大动脉;新郑国际机场是国内一类航空口岸和国际货运枢纽,为国家公共航空运输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战略地位突出,是探索交通运输领域融合发展的天然“试验田”。
二是使命之重。郑州是辐射东南沿海方向、中印方向、中朝方向和首都地区的战略重心,同时也是向全国各地实施应急支援的中枢要地,可以说,在交通运输方面,郑州肩负着责无旁贷的使命任务。倡导交通运输领域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郑州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基础设施优势,立足平时谋战时、立足市场谋战场,确保一有战事能够即刻响应、全体动员、快速出动、优质保障。
三是人和之力。郑州市双拥共建工作成效显著,地方政府聚焦维护军人军属和优抚对象切身利益,不断健全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体系,部队官兵“三后”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驻豫驻郑部队积极参与军警民联防联治,大力支持配合地方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随着大批军转干部投入地方工作,成为军民融合的天然桥梁。军地双方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军爱民、民拥军”在绿城蔚然成风,大大提升了郑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软实力。
二、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为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军地双方均付出大量心血,取得了很多成绩。总体上看,军队逐步向公众褪去神秘面纱,部分信息实现了公开共享,地方企业参与部队运输任务明显增多,军民融合效能逐渐显现,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有偏差。社会各界对深度融合的战略意义、目标要求认识还不到位,从全局角度主动参与、积极作为的意识不强。个别地方单位把军民融合当任务,认为军民融合主要是为军队服务,自己“无利可图”,或者对军民融合信心不足,担心投入大、周期长、批量小、回报少,不敢主动作为;个别军队单位对企业的保障能力、安全保密和服务质量心存顾虑,或者担心与地方没有隶属关系,不好沟通协调,受责任压力和道德风险影响,工作迈不开步子。
二是体制机制不完善。现在各个单位推进军民融合工作,主要采取议事协调而不是决策领导,除融合办、国动办、退役安置办等个别机构外,其余领导机构大多都是兼职机构,形成了“有头无尾”的断层格局,进而导致联络机制不畅,军地各单位之间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对方“要什么”“有什么”,在职能分配、工作对接、内外协调上沟通机制还不成熟,“人一换,线就断”的问题客观存在。
三是法规体系待健全。2017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国防交通法》,是党和国家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第一部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法律,为加强国防交通建设、提升战略投送能力、促进交通领域军民融合提供了根本指导。但是各地还未出台相应配套的政策法规,各方也多倾向于签订临时协议,导致签订的协议往往管一时而不能管长久。
三、推进交通运输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推进交通运输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任务牵引,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统筹布局,坚持创新驱动,做到顶层有政策支持、建设有实体依托,运行有机制保证,逐步实现融得广、融得深、融得紧的目标。
(一)抓好顶层设计统筹
着力找准军地共同利益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统筹好军民融合发展的内在关系,不断深化军地双方关联度。
一是突出整体发展。军民融合是个系统工程,要从整体性和全局性的战略角度认识、分析、判断问题,不断开拓视野,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尤其对于点多、线长、面广的交通运输领域,军地双方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应大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融一起”的方式借势前行、助力发展。比如,在“十四五”论证编报工作中,有必要在交通基建中兼备军事功能、预留军事接口,在中原腹地构建以公路运输为支撑、铁路运输为主体、航空运输为尖兵的融合投送保障体系,实现资源配置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中的优化整合。
二是突出需求牵引。军队向地方提需求,地方为军队谋发展,通过“双向主动”加强军地衔接,形成以需求牵引目标、以互动强化对接、以规划统筹建设的军民融合式发展体系。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协助部队开展战略投送、物资转运、装备抢修和油料供应等,推进军队保障社会化由平时生活向应急应战领域不断拓展。
三是突出法规配套。修订完善现行涉及军事交通和军民融合的政策法规,使其适应新时代新情况新要求。以《国防交通法》为根本指导,完善相应法规体系,加快配套制定交通运输领域军民融合发展专用法规政策。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可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针对军民融合矛盾焦点、瓶颈短板制定实际可行的解决措施,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着力破解产权归属、利益分配、信息流通和设施维护等关键问题,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二)完善融合体制机制
着力解决融合发展过程中军地职责不清、关系不顺、指挥不畅的问题。
一是建立完善领导决策机制。目前,各地均已成立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我们各实践单位也应自上而下建立由军地共同参加、权威高效的指挥决策机构,与本级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建立联络指导关系,专项负责研究决策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融合发展的规划路线、政策协议等,协调军、政、民各方的权责划分、利益分配,同时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确保融合发展领导有力、决策科学、推进有序。
二是建立完善综合协调机制。按照“军队提报需求、政府主导推进、行业归口落实”的原则,将军民融合发展的任务细化分解到军地各部门、各行业,通过联席会议、合署办公、情况通报和走访互动等方式,建立完善融合发展军地协调协作机制,实现军队“所需”与地方“所能”有效对接。
三是建立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将推进融合发展成效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考评范畴,作为衡量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依据,对推进融合发展工作不力甚至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实施责任追究。同时,建立常态化安全保密管理机制,落实资质审查、现场督导、情况通报、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置等制度,营造融合发展良好环境。
(三)畅通互融互通渠道
着力破除思想上的障碍、打开体系上枷锁、填充政策上的空白,在军民互通上搭建桥梁,使军事需求和地方建设真正实现同频共振。
一是构建军地双向互动机制。要引导军地双方从思想观念上打破“军民二元”的屏障隔阂,部队单位要消除对地方企业可靠性的偏见,地方单位要消除对国防建设的旁观心态,将“军转民”“民参军”“军民结合”的模式灵活运用起来。就拿我所从事的工作而言,我们要始终坚持“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的建设理念,引导有条件的民间物流仓储行业参与到军队联勤保障中来,联合有资源的地方政府单位投入到应急应战研究中来,为应急应战保障能力建设趟出一条军民融合式的新路子。
二是构建军民通用标准体系。由军地双方统筹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军用标准规范,加强军民通用标准建设,变军方“独角戏”为军地“合奏曲”,打破目前军工系统和民用行业之间的标准封闭壁垒,为民用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军工领域、先进民用技术用于国防科研生产扫除技术障碍,同时,军队部分高尖端科技也可酌情向地方开放共享,提升军民技术双向渗透和双向转移水平。
三是构建激励支持政策制度。降低民间企业参与军队活动的“门槛”,按照“安全托底、至简从优”原则,在保证国防军工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安全的同时,出台完善招标投标、技术标准、信息发布等配套政策,优化准入审查项目、内容和周期,同时,在信息、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参与军队活动的民用企业以适当优待,对因国防需求变化造成的企业竞争失利,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和破产保护,为“民参军”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
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委员 高 鹏
一、河南物流优势
物流产业是现代都市经济发展的“炉火”、“加速器”。随着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分工协作趋势不断增强,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物流业逐渐被广泛认为是继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利润源泉,日趋发展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性服务产业。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内在发展因素是,通过交通形成物流,通过物流带动产业,通过产业带动城市,通过城市间的交融互动形成“一带一路”。这里的核心问题是物流,也是坐拥“天地之中”区位优势的郑州在“一带一路”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改革开放40年来,从纺织城,到商贸城,郑州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物流行业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郑州又成功晋级“万亿俱乐部”,正式跨入特大城市行列。由此,物流业更是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截至2017年年底,河南省铁路、公路营运总里程分别达到5470公里和26.8万公里,内河通航里程2000公里,民用运输机场3个,冷库保有量占全国的6%,有力支撑了现代物流业的蓬勃发展。
此前,包含郑州在内的河南省6个城市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更是有利于其提高国际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进而推动河南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二、存在问题
作为一名从事25年传统物流行业的基层人员,我有幸见证了郑州物流业的发端、发展,挫折和进步。目前,郑州传统物流行业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就拿郑州市来说,物流市场布局散乱,大小4000多家在册物流企业,国家4A级大型物流企业少。郑州市物流业发展重点区域在城乡结合部或是郊区,产业布局缺少明确的规划和前瞻性的设计。随着城市框架拉大,物流企业在一个固定区域存活的时间越来越短。在不到10年时间内,我所在的豪翔物流企业,就从南三环搬到南四环,又搬到经开区和新郑市郭店镇。每一次搬迁,对企业都是生死考验。
(二)物流市场与主城区之间缺少快速通道,给货物流通带来致命影响。近年来,郑州堵车现象比较突出,物流市场发展的重点区域,周边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适合重型货车停放的大型停车场等配套基础设施。
(三)和其他服务型行业一样,物流业发展,也离不开“人和财”。郑州的物流企业,基层员工和管理人才都严重不足,是企业发展普遍遇到的瓶颈。物流业融资渠道单一,特别是无地、无车的做三方物流的企业,融资难题限制了发展。
(四)本土的传统型物流企业占据全市物流业半壁江山,为郑州各类批发市场提供灵活便捷的运输服务,但在政策支持、政府扶持方面,本土企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本土民营物流企业在获得土地资源、物流园区建设支持等方面,与国有背景、外来企业相比,没有竞争优势。
(五)当前物流领域多部门信用评价与记录既不统一,也未实现联通和信息共享,难以发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作用。所以经常会发生跑路、丢货等现象。
三、意见建议
第一,加快城郊与主城区之间的物流专用通道建设,便于传统物流业形成真正的物流集散中心,并完善物流集散地周边的路网、停车场等配套建设,减少乱停车带来的城市治理难题,减少经常堵车带来的资源浪费。
第二,加快现代物流企业的引进培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对本土物流企业的培育,支持和引导本土物流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资产重组以及各种形式的企业联合与合作,加快传统运输型、仓储型物流企业转型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三方、四方物流企业,并鼓励本土物流企业“走出去”开展业务。
第三,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大对本土物流的支持力度,扶持本土物流企业,在拿地、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一体化高效供应链管理方面,获得更多资源。加大本地金融机构对本土物流企业的支持,减轻物流企业后顾之忧。
第四,支持物流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在财政补贴方面,多向本土物流企业倾斜。
第五,希望政府能够普及“智慧物流”,让更多的物流企业能够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设备,将物流活动各环节及供应链上下游互联互通,实现物流自动化、可视化、智能化、网络化。
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慧物流起步晚、基础薄弱,相应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智能化规划建设“先天不足”,物流各环节间的智能匹配、智能调度、自动化运作难以实现。
建议以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夯实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和互联网设施,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开放共享与协同服务,提升物流平台智慧化水平,完善政府、企业、社会诚信体系,形成跨区域物流‘信息高速公路’、跨部门信息开放‘一站式服务窗口’、跨运输方式‘信息交互枢纽’以及多层级的物流信息平台,推进智慧物流高质量发展。
同时,“黑名单”“白名单”也应在物流领域逐步推广,以此促进物流领域政府、企业、社会诚信互动,将物流企业信用评价、记录、惩戒等纳入信用交通体系建设,建立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和社会信用评价机构相结合,具有监督、申诉和复核机制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物流诚信档案,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关于改善郑州市交通指示系统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委员 李亚丽
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下,为加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现城市高质量高发展的目标,必须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郑州市道路交通建设取得不菲的成绩,但随着郑州市社会经济建设进程日益加快,居民日均出行人次和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加,交通拥堵依然是影响郑州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大问题。而交通信号灯作为交通指示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交通的指挥棒,在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提高道路通行率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信号灯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则会加剧道路的拥堵,给出行者造成不便,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据了解,郑州市交通管理部门设有郑州市交巡警支队科研所,主要负责交通科技应用、交通组织管理、对路口的区划(信号灯的优化调整等)等工作,但未能及时根据道路动态车流量变化,对信号灯时长进行及时调整。
一、郑州市交通指示系统存在的问题
目前郑州市区的街道红绿灯设置,总的来讲是合理的,但在某些区域、某些地段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部分路段信号灯绿灯时间过短,跟实际车流量不匹配。郑州市部分路段的信号灯存在时长不科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车辆通行的红灯时间过长和行人通行的绿灯时间过短。如陇海路和秦岭路交叉口北向东左转灯时间太短,一般只能通过2—3辆车;中州大道与北环信号灯南北向绿灯通行时间设置过短,行人难以在设置时间内以正常步行速度通过。
(二)信号灯时长更改速度慢,没跟上道路修建和完工变化。这两年,随着城市框架拉大,三环快速路、市区高架桥、及地铁几条线路的修建,道路修建阶段不通车,所以信号灯设置时间短,而在道路修通已通车后,该信号灯并没有及时更改,造成大面积的高峰期严重拥堵。如农业高架一层农业路京广路段在元旦期间通车后,信号灯设置时长未根据实际车流量增加情况做更改。调研过程中,也跟河南交通广播了解到,虽然市民反映较多,但信号灯时长的更改,需要一系列流程,具体啥时候更改不清楚。
(三)右转车道不设红绿灯,红绿灯倒计时设置过少。郑州市很多红绿灯路口的右转车道都不设红绿灯,同时,人行横道上的信号灯为绿灯,行人和非机动车辆都可以通行。这样的设计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会导致人车混杂,如果右转车辆速度过快避让不及行人又没有注意,则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交通事故。
(四)信号灯故障应急措施不够及时。由于某些路段修路或修地铁或其他原因,造成部分路口信号灯故障,没有交警及时疏导,造成大面积拥堵和安全问题。如曾经在中州大道和东风路交叉口信号灯故障两天,所有车辆、行人、电动混合行驶,不仅在上下班高峰期造成严重拥堵,还有巨大的交通隐患。
(五)交通指示信号系统形式单一,未形成多元化互补良性循环。郑州市目前的交通指示信号系统,无论是机动车指示还是行人交通指示,均以红绿灯为主,且以单点定时控制为主,缺乏多元化的形式补充。
二、意见建议
针对郑州市交通信号灯设计存在的问题,建议做出如下改进:
(一)监测高峰期车流量,提升红绿灯时长与实际车流量动态匹配精度
信号灯配时方案在满足规范基础上应因地制宜,考虑车流高峰与平峰时刻,冬季和雨雪天气时,主干道与支干道,老城区与新城区,重点路段如医院、学校周边着重考虑老人、病人及小孩等特殊群体因素,进行差异化设计信号灯配时方案,提高配时精度。
(二)单一使用信号灯指示系统有待研究优化
需有关部门立项,调研并增加多元化交通指示系统,如增加智能化自助式红绿灯指示系统,优化单一使用信号灯指示系统。
交通信号灯设置是管理交通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针对城市的具体情况,及车流量动态变化,可采用其他形式作为补充,缓解交通压力,方便市民出行。
如在我国南方已经实施的自助式红绿灯。近几年,海口市、绍兴市、玉林市等引入“自助式红绿灯”,行人过马路,只要一按下路旁信号灯灯柱的触发按钮,信号灯转绿即可轻松通行;25秒后,路旁信号灯恢复红灯状态,机动车道信号灯跳到绿灯,车辆启动离开。
如在国外的一些城市,在某些车流量不大的区域和支干道,采用环岛式流线交通方式,保障道路畅通的同时,也与信号灯设置作为互补。
(三)加强信号灯系统智能化建设,实现动态管理
随着智慧城市的推进,建议加快城市智能交通信号系统的建设步伐,形成信息化的智能管控系统,由每一个交通信号灯做出自己的交通管理决策并与邻近的系统分享信息,对交通流量实时动态监测并进行自动调节,实现动态管理。
单点定时控制应根据交通流量、通行效率等情况,及时调整并保持与各相关路口信号配时关联协调。通过整改排查,实现全路网、局域路网、重点路段或至少部分交叉口的交通量采集、传输、处理和交通信号灯配时智能化,逐步减少单点定时控制。
此外,在道路建设期间(如新城区)和车流趋向(如夜间)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及时顺应情形变化,适时调整周边同向道路交通信号灯和车流趋向变化路段交通信号灯的设置方式和设置时间。从而有效解决信号灯配时不协调的问题,缓解局部区域道路拥堵、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
(四)建立24小时信号灯故障时应急机制,在建设时设计“一用一备”机制
建立24小时信号灯故障时的应急机制,在道路信号灯出现故障时,及时启动应急措施方案,如供电系统出现问题时,采用“一用一备”机制,及时处理避免出现严重的交通拥堵或事故。
(五)建立道路修路及通车动态信息与交管部分及时互通机制
根据修路和通车后具体的车流量变化情况,酌情对部分道路的红绿灯时长进行及时更改,并规范及时更改的规章制度细节,如具体在通车后几天内更改完毕,及相应的激励或处罚制度,同时信息公开,接受市民反馈和更改信息结果公示。
(六)对于一些市区主干道,增设倒计时信号指示系统,同时对于部分电动车和行人较多的路口,增设右转红灯,减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剐蹭事故。
(七)建议设置监管部门,对信号灯研究更改部门进行监管,确保信号灯时长及设置问题,能及时根据车辆动态流量变化实时调整
对于信号灯研究和负责更改的部门,应及时了解车辆动态流量情况,及道路修建及恢复通车的动态信息,第一时间做出调整,以应对高峰期大面积的交通拥堵。
目前,对于信号灯研究和更改部门,到底多长时间调研一次车辆动态流量,以及采用何种方式调研,及有无相关具体的实施监管部门,监督并督促信号灯研究和更改部门实时根据道路最新进展和车辆动态调整信号灯时长,缺乏监督。
因此,建议设置具体监管部门,来监督督促该工作根据实际交通动态情况,及时调整信号灯时长,并建立相应的信息公开机制。
综上,交通信号灯的设计不仅要科学合理,更要以人为本。郑州市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未来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及城市建设,要求城市管理者为市民服务,想市民之所想,多给市民提供方便。交通信号灯的设置看似小问题,实际上却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希望相关部门把这一问题摆在重要地位来抓,共同打造智慧郑州、畅通郑州。
认真落实“买全球 卖全球”指示精神
全力推动河南跨境电商进出口行业发展
郑州市政协委员 张俊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拓展对外贸易,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这赋予了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行业更多的内涵和责任,为新时代下跨境电子商务新发展指明了道路。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是为郑州市破解与沿海城市之间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进贸易强市建设、实现外贸弯道超车提供了新路径。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时,提出“买全球、卖全球”的指示精神后,郑州市跨境电商行业空前发展。2018年前11个月,郑州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含快递包裹)达1173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出口834.7亿元,同比增长20.2%;进口338.3亿元,同比增长37.9%。快递包裹出口6939.2万件,货值达144.4亿元,同比增长11%。自2013年7月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正式运行至2018年底,已连续5年保持高位增长。跨境电商已成为郑州乃至全省对外开放的一张“亮丽名片”。
但是,随着跨境电商行业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消费者逐渐接受跨境电子商务的购物方式,进口部分占比持续提升,受贸易争端影响跨境电商进口行业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伴随着未来进一步全球化、物流体系提升、政策支持、及跨境贸易均衡化发展等新兴模式的兴起,突破外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全面发展跨境电商进出口行业显得越来越较为迫切。
一、推进跨境电商进出口行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郑州市外贸产业持续发展。今年以来,受外贸整体形势影响,郑州外贸增速放缓,2018年,郑州市进出口值4105.4亿元,增长2.2%,与增速排名第一位的开封(进出口值增速达53.9%)相差51.7%,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跨境电子商务作为郑州打开国际市场的全新渠道,将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国际贸易门槛,从成本和效率层面增强进出口竞争优势,也有利于利用跨越时空和定制化的特点,便于推广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自主品牌,使批量、个性化生产的门槛降到最低,完成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对外贸易向纵深发展。2019年,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将成为促进郑州外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调研发现,郑州跨境购物平台的大小卖家、品牌制造商通过广州、深圳等地海关清关比例达2/3。如果郑州能加大开展跨境电商进出口服务力度,则可吸引本土企业乃至周边外贸出口企业在郑州清关,创造郑州市外贸进出口新动力。
(二)有助于推动郑州产业升级。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业务发展将直接推动物流配送、电子支付、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和相关制造业的发展,引发生产方式、产业组织方式的变革,促进产品创新,引导全省、全市传统中小微企业“上线触网”,重构价值联合产业链,最大程度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三)有利于我省口岸和国际物流通道发展。依托跨境电商业务大力发展我省跨境电商出口,引导申报、物流集聚,将有利于我省利用空港、铁路口岸紧抓战略发展机遇、稳定中部核心枢纽地位。
二、对郑州市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组织保障。建议由市政府牵头成立跨境电子商务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负责全市的跨境电子商务开展的整体推进工作,负责协调落实各项补贴政策落地工作,统筹协调运行机制,全面推进郑州的跨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二)突出发展重点。建议在郑州市范围内确定有代表性的跨境电商进出口企业作为发展跨境电商出口的龙头企业,针对行业特点和布局,形成一定规模和效应,以点带面向进行推广和复制。既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又实现了自上而下一盘棋集约化发展。
(三)加强资金保障。建议围绕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专项支持、物流补贴、会展外包、创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扶持和培育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
(四)培育配套产业发展。一是积极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出口龙头企业运营基地,引导在郑跨境电子商务出口龙头企业,将跨境电子商务运营及仓配功能叠加,逐步引导其在郑州报、清关,在郑州集货或分拨配送。二是积极打造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服务资源中心,集聚交易平台、物流供应链、营销、代运营、支付等服务资源,为郑州及周边省市跨境电子商务经营者和商品提供丰富的综合服务。三是营造宽松、温暖的跨境电子商务创业环境,提供创业楼宇、园区等载体。
(五)五区联动政策统一。依托郑州机场“一点连三洲,一线串欧美”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以及强大的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和发展跨境电商出口业务特有的区位优势,建立集“多式联运、智能物流、仓配一起”辐射周边六省的全球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中心。
建议从顶层设计制定跨境电商补贴扶持政策,保证市域五区联动,以及跨境电商企业享受政策统一性。形成规划联动、基础设施联动、审批联动、招商引资联动和融资联动机制,借助航空港实验区这个大开放的平台,和跨境电商这个大动力的引擎,加快郑州市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日益彰显郑州航空港战略突破作用,凸显“小区带动大省”效应。加速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进一步释放国际航空货运中心枢纽能力,全面推进郑州市跨境电商行业发展。
推进郑州铁路文化博物馆建设
打造全国铁路文化产业园标杆
郑州市政协委员 柳 青
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郑州市要努力建设具有创新活力、人文魅力、生态智慧、开放包容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贡献。《指导意见》中还特别强调要“巩固提升全国铁路枢纽功能”,优化铁路枢纽布局,加快建设郑州南站和高铁快件物流集散中心,完善枢纽货物转运集疏系统。拓展铁路枢纽对外通道网络,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铁路大通道,强化郑州铁路枢纽在全国铁路网的作用和地位。完善提升国际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功能,扩大中欧班列(郑州)服务范围。
郑州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从拥有亚洲作业量最大的货车编组站,到正在建设“米”字形高铁,到刚刚获批复的郑州建设市域环线铁路,加速郑州“半小时经济圈”形成,可以说郑州的发展与铁路密不可分。京广、陇海两大国家铁路干线的交会,奠定了郑州的崛起。在因火车而兴的城市中,郑州是最大的赢家。铁路与郑州密不可分,铁路带给郑州的荣耀太多,带来了人才、带来了资本、带来了交易、带来了繁忙、带来了发展,高质量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的铁路功能定位更是分量有加。
基于郑州铁路发展历史,建议建立郑州铁路博物馆、打造铁路文化产业园,通过梳理中国铁路发展脉络,回顾中国铁路发展历程,展示铁路发展成就,铭记铁路发展中的坎坷与辉煌,将其建成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市民文化休闲基地等,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
一、建设郑州铁路文化博物馆及铁路文化产业园的背景
从来没有一个城市与铁路的缘分像郑州这样如此之深,从来没有一座城市的铁路记忆像郑州这样如此之深,可说铁路关乎历史、关乎发展、关乎兴衰。郑州站为亚洲最大的特等客运站之一,按照规划将升级成为高铁站;郑州东站为亚洲最大的高铁特等客运站之一;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编组站;圃田西站(原郑州货运东站)是亚洲最大的货运站之一;郑州南站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小李庄火车站拟承担普铁功能……从普铁到高铁再到航空港,郑州因“铁”而腾飞!
2018年12月26日,《郑州铁路枢纽总图规划(2016-2030)》正式获得中国铁路总公司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的联合批复。根据《规划》,郑州铁路枢纽是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规划年度形成衔接石家庄、济南、徐州、阜阳(合肥)、武汉、重庆、西安、太原等8个方向,京广、徐兰、郑万、郑太、郑阜、郑济高铁、京广、陇海铁路等干线,以及郑州——开封、机场、洛阳等城际铁路引入的环形放射状大型铁路枢纽。未来郑州将建设市域环线铁路,加速郑州“半小时经济圈”形成。
纵观国内,建立铁路博物馆的城市不多,像郑州这样以铁路“代言”的城市,更需建设铁路博物馆,可将铁路文化遗产及与铁路有关的史料、文物收集于此,以此吸引郑州市民和全国游客到郑州了解查看铁路带来的成绩,让年轻一代了解我省铁路发展史,了解铁路与中原腾飞之间的联系。
二、建设郑州铁路文化博物馆的必要性及意义
目前国内建设铁路文化博物馆的地区、城市有北京、香港、云南、沈阳、衡阳等。中国铁道博物馆位于北京,2017年底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建有詹天佑纪念馆;香港铁路博物馆是在旧大埔墟火车站原址上改建而成的户外博物馆,于1985年开放;衡阳欲建铁路文化广场(衡阳铁路博物馆),正面向市民征集各类文物……
铁路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建筑等文化价值。随着历史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博物馆旅游正凭借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逐渐成为国内外新兴的旅游方式。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不仅停留在简单的身心放松上,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旅游丰富提升自己的文化档次,以文化为载体的旅游时代已经到来。每个城市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郑州的文化是“商”是“铁”是“融”,建设郑州铁路文化博物馆正当其时。合理创意、利用文化遗存,对铁路博物馆来说,可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特色,助推城市文化建设。将博物馆旅游和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可实现休闲娱乐与文化拓展的完美结合,从绿皮火车到高速动车,一条铁轨承载了太多的文明与进步,从朝阳初升到夕阳余辉,无论是一对恋人牵手散步,或是一组穿越时空的婚纱照,亦或是退休后的你我徜徉其中,浪漫与幸福感十足。
三、如何建设郑州铁路文化博物馆
在建设郑州铁路文化博物馆的基础上,可整合相关资源,建设铁路文化产业园,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将标志物、标志地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精神为内涵,策划组织文化旅游活动。挖掘铁路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建设铁路文化博物馆、铁路文化产业园,是保护铁路文化遗产、打造城市文化精神、拓展城市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可持续搜集有关铁路的展物,可通过摆放实物、开发文化资源等,打造铁路主题展馆。收藏珍贵的铁路老设备、老器材和老图片,运用新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高标准建设铁路文化博物馆。建成后的铁路博物馆及铁路文化产业园集室内展区与室外游园与一体,不仅可成为郑州市伟大建设成就的窗口,也可成为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及创业就业基地。选址以三环内或三环与四环之间为主,可选在郑州市区陇海铁路、京广铁路沿线,如南阳路黄河路附近、石化路未来路、航海路西三环附近等。这里位于市中心区域外围,方便建成后参观展示。设计须使用整体系统概念,突出以铁路文化博物馆为中心,完善文化产业园及周边设施设备配套。广场可加强铁路元素,地面可设计为铁路地图,建设铁路建筑文化主题展示区,不定期举办铁路文化景观、铁路建筑、铁路知识、城市建设等方面展览,打造一座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基地,助推郑州文化建设历程。在建设铁路文化主题公园及综合体时,须注重服务功能,将其建设成为一个集人文、历史、文化、娱乐、休闲等于一体的综合项目。
推动郑州市快速(直流)充电桩的加快建设
郑州市政协委员 刘 磊
我国的汽车发展日渐繁荣,汽车保有量也一直在增多,汽车尾气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为了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开发新能源汽车例如电驱动汽车便是十分必要的。电动汽车离不开电源驱动,由此充电设施(特别是充电桩)的建设和完善也显得十分紧迫。
2018年, 全国平均优良天79.3%,河南是56.6%。河南PM10全国倒数第二;PM2.5全国倒数第一。今年,元月21天,只有三天优良天。这些数据充分表明郑州市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而由此也将带来快速(直流)充电桩的快速发展。但恰恰相反的是,“有车无桩”成为制约郑州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痛点。
一、快速(直流)充电桩建设的困难
(一)建设用地的开发成本过高。快速充电需求主要集中在城市商业区、停车场、公路服务区等公共区域,郑州发展水平看,地级市的中心城区商业开发成熟,充电场站的建设,将涉及到土地拆迁、产权归属等问题,土地的二次开发成本高。郑州土地再开发的成本更加高昂。
(二)基础设施配套能力亟待完善。充电场站的建设需要供电、国土、规划、交通等部门配合。其中,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发展的环境资源紧张,电力、交通等方面的规划和建设挖潜空间有限,如对电力保障要求高,对电线、变压器、电表等电力设施增容,将对所在区域电力负荷形成挑战。因此快速充电站落地的过程是比较难的,居民车位安装充电桩甚至成了“异想天开”。公用充电场站的建设必须进行周边附属设施的投资,整体上抬高了充电企业的投资负担。
(三)充电设施投资成本高。目前,每座充电站由4根直流快充桩组成,单根桩的加权平均功率为86379W,城际充电桩 8.6万~17.2万元,一座城际充电站投资为137.6万~275.2万元。由此看来,即便实现规模化建设,公用充电站的一个快速充电桩的投资建设成本在10万元左右,而公用充电服务费额度有限。在运营环节,充电企业受到设施营运效率低、投资回报率低的困扰。
(四)充电设施的运营效率低。新能源汽车充电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其中包括每辆车必须配备的充电桩、服务于社区的快充站、服务于商业区的快充站、沿交通干道建设的充电网点等等,从现在的建设格局看,车与桩发展不协调,导致车主充电不方便与充电桩闲置的矛盾现象突出,形成资源浪费。
(五)充电设施的营利能力弱。目前,进入充电服务市场的主要有充电设备生产商、电力服务企业、互联网企业与汽车厂商等,公用充电服务企业与电力企业、商业地产、社会资本、整车企业、汽车租赁企业、停车场所、互联网运营商、金融机构、电子商务企业、广告企业等机构的商业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商业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意见建议
(一)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作用。在充电桩建设问题上,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而最关键的,是协同。政府应该实现充电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协同。在协同发展机制下,协调交通、电力国土等基础部门,协同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加快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沿途城际快速充电网络建设,实现选址、电桩建设和各级财政补贴的协同推进。在电网发展框架内,将快速充电设施配套电网建设纳入配电网专项规划,在规划统筹、用地保障、廊道通行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给予支持。
(二)提升充电设施的运营效率。充电桩管理不当的问题,就必须要完善充电桩管理制度,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对充电桩进行管理。比如,国家政府可以制定一套充电桩管理规则,让电力企业、国家电网等一同对充电桩进行管理,并对充电桩获得的收益进行平分,以促进各大企业的发展。这样一来,充电桩的管理就不再是零散,能够提高充电桩的管理水平,促进充电桩的发展。
(三)提高充电设施的营利能力。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助手等新科技的推动下,充电桩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目前, 使用手机进行充电设备位置的用户占据了充电用户的大多数。 充电客户还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系统访问和充电缴费。 充电桩主可以通过手机实现对充电设备的远程监控,保证充电业务正常运营。 此外,桩与手机配对后,桩主可通过手机远程错峰充电,节省充电费用。 这些手机应用都充分挖掘了充电桩的使用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充电桩的使用效率及盈利能力。
提升城市软实力 让中原更加出彩
郑州市政协委员 梁 丽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把它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在由城市品位、城市品牌、城市形象等要素所构成的城市形象的感召力、影响力,文化产品与文化人才的生产力,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塑造力,文化服务大众的能力,以及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凝聚力。大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推进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是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当前,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态势的形成,文化优势已经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表现形式。文化软实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只有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拥有不竭的动力源泉,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创新活力和知名度,才能分享到更多的投资资本和无限商机。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提升城市凝聚力。城市凝聚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城市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它作为城市发展的动力,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使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统一的意志和信念,促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城市荣誉感、责任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激发着市民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利于振奋城市精神、丰富城市文化底蕴、塑造城市文化形象,逐步形成一种人心向上、人心思进、同担重任、共赴使命的城市信念,形成推动城市前进的巨大群体力量。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知识经济、消费社会和科技创新三大变迁,推动了文化和经济的高度融合,使得文化成为经济发展可利用的重要资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可以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强劲支撑,如苏州的旅游文化、深圳的创业文化、长春的展会文化,吸引大量国内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消费者、文化战略投资者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形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创造了不可替代的巨大经济价值。发达地区的实践充分证明,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可以通过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直接拉动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配置更加优质的要素,组合更加优质的资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扩大城市影响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对提升城市影响力具有巨大的倍数效应。郑州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旅游资源、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但知名度、影响力仍然比较低,有些人甚至知道少林寺却不知道郑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软实力不强,特别是城市品牌的认知度和城市形象的影响力缺位。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是要努力打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使之成为更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首选地,成为更多国际国内游客的目的地,成为更多资源的配置地和媒体的聚焦地。
二、郑州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一)拥有悠久连绵的历史文化。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6000年前的大河村古人类活动遗址,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于此,3600年前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在此建都,文物数量和规模居全国城市前列,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灿烂的文明。
(二)拥有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在华夏民族传统宇宙观中,郑州地区是“天地之中心”,自古以来就是文明交流的十字要冲,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圣地中岳庙、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中国最古老的登封观星台都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
(三)拥有浓墨重彩的人文文化。郑州人才辈出,灿烂的中原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如战国时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散文家的韩非,唐代诗人白居易、李商隐等。
郑州文化得天独厚、丰富多彩,如今主要体现为黄河文化、商都文化、拜祖文化、武术文化以及戏曲文化。但是,目前郑州市的整体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为文化内涵发掘和激活不够,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利用不够,文化资源的优势尚未充分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三、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升站位。科学合理制定文化领域发展规划,结合实际、着眼长远,切实把文化软实力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注重发挥重大设施、重大活动和大师级文化领军人才的带动作用,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增强核心价值观感召力、理论成果说服力、宣传舆论影响力、文化产业竞争力,彰显人文特色,与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
(二)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以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传导正确价值取向,倡导科学人文精神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自信。
(三)优化设施、合理布局。把内涵充实与合理补缺相结合,兼顾适度集聚与布局均衡,建设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在城市更新中融入文化元素,在新城和新市镇建设中留出公共文化空间,提高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便利性。充分利用沿河、公园、办公楼宇等区域,与教育、卫生、文化等功能设施相融合,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等场地设施,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
(四)完善配套、构建体系。以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多层次公共文化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基本实现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专业化管理,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文体设施网络,提高设施综合使用率和服务水平。
(五)扩大开放、增强活力。扩大文化领域开放,推动文化市场主体多元、要素集聚,吸引培育更多文化大师和思想大家。实施文艺创作新品、优品、精品扶持计划,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力作,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提高文艺影响力。鼓励公益性文化活动和艺术普及教育,提高市民艺术鉴赏能力。
(六)办好节会、增进交流。打好名人文化、古都文化、寻根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组合拳,进一步办好拜祖大典、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州马拉松赛事等重大赛事,引进培育更多与国际化大都市功能相匹配的节会和赛事,加快职业体育发展,提升节庆活动的举办水平,支持优秀文化走向国际,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七)保护传承、弘扬创新。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突出城乡整体风貌和特色要素的保护。加大对历史文化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近现代革命文化遗址、工业文化遗存、名人故居、重要历史遗迹等保护力度,增强城市文化归属感。构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开展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传承、体验与传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市民生活、进入国民教育体系。
加强法治郑州建设 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郑州市政协委员 赵永良
当前,郑州市正面临多重改革政策叠加的历史机遇,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已迈入全面推进的快车道。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法治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要通过持续加强法治郑州建设,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一、法治郑州建设处于崭新的历史方位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转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法治内涵。十九大报告明确: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讲,这既是法治工作的奋斗目标,也是法治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法治工作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新形势,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总的来看处于“四个时期”:一是创新发展的机遇期。法治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路径,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构成要素。我们要大胆探索创新,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统筹推进配套改革,创造性地开展试点工作,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基本建成。二是规范执法的关键期。按照十九大要求,要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正执法,让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公正。要大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细化执法标准、严格执法程序、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近年来,中央积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2018年,郑州市已基本实现刑事案件律师辩护、认罪认罚案件律师辩护两个全覆盖。三是职能任务的拓展期。当前,全面依法治国按下“快进键”、进入“快车道”,司法体制深化改革,法治工作担负的使命任务正在不断拓展。要主动把法治工作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四是风险防控的高危期。当前郑州市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整个基本面是好的,但各种不稳定因素长期存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要牢牢掌握法治工作的主动权,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强平安建设,建立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强重点人群管控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法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当前应重点把握好4项主要任务:1.中央、省、市三级全面依法治国(省、市)委员会相继成立,为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奠定了坚强的组织保障。2.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这是落实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总体要求的重大举措。最新宪法修正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又一重要里程碑。推动宪法实施和监督是法治工作不可推卸的重大政治责任。3.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深化律师制度改革等多项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司法行政改革文件。4.打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二、新时代法治郑州建设的历史使命
“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十九大报告的一个鲜明主题,也是新时代法治工作应当牢牢把握的发展战略和工作主线。1.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法律服务网络,提升法律服务供给能力,优化服务质量和效率,适应人民群众对层次、多领域、个性化、体现公平正义价值的公共法律服务的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共享全面依法治国成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更高要求。2.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推动形成崇法守信的社会风尚。3.加强法律援助工作,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提高法律援助质量,完善便民服务措施,满足法律服务需求。4.落实治本安全观,让监狱干警全身心投入到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努力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向社会输出合格“产品”。5.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贴近群众、了解社情民意的优势,着眼于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和谐。6.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破除影响司法工作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势。
三、郑州市司法行政系统正在着力推进的几项重点工作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仅要聚焦于经济实力的提升,还应着眼于社会治理创新升级和良好法律服务环境的营造。我来自司法行政单位,尽管近年来全市司法行政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城市发展要求相比,与武汉、成都等对标城市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我们主要在抓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去年5月,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并下发了《郑州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尽快形成覆盖全市城乡、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好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努力为全市人民提供普惠性、公益性、可选择的公共法律服务。目前这项工作已基本完成,平台框架已初步搭建。
二是牢固树立治本安全观。我们把确保司法行政领域安全稳定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底线安全观”向“治本安全观”的转变。当前郑州市监狱短刑犯比例持续上升,社区服刑人员数量激增,刑满释放人员流动性加剧,基层涉法诉求多样、矛盾多发,需要多措并举、妥善应对。
三是推进基层司法所建设。截至目前,郑州市所属11个县(市)区(不含巩义市)已建司法所149个。各开发区所属共36个乡镇(街道),尚未设立司法所。当前,司法所人员力量不足与工作任务繁重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经费保障水平也有待提升。按照全国司法所工作会议精神,我们正积极协调,开展挤占挪用基层司法行政编制专项清理活动,着力解决“无人所”问题。同时,加强规范化司法所动态管理,提高保障水平和建设质量。
四是公证体制改革后续工作。按照司法部统一部署,目前全市行政体制公证机构全部改制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同时开展了合作制公证处试点(大豫、华夏公证处),完善了分配激励机制,公证工作发展态势良好,业务量和营收额较去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五是律师行业规范化、专业化建设。近来来,郑州律师行业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市律协在册律所413家,在册律师5680人,与此同时律师行业在规范化、专业化建设还比较滞后。我们正在逐步完善律师、律所规范化管理、考评机制,引导郑州市律师行业坚定不移地走规范化、专业化道路。同时,组织律师发挥法律专业特长,立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融入度。
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努力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迈进
郑州市政协委员 李万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攻重点、破难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总抓手。关于“三农”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巩固,农村才能和谐稳定,农民才能安居乐业。
一、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试点工作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确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进一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
二、聚焦“四个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发展
一要推动产业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首要任务,要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眼光和思维来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以高质量赢得大市场。现代化农业就要用现代化的方式来推进,大枣、密香杏、金银花等是郑州的特色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发展产业特别是农业一定要依托资源禀赋,做大农业的比较优势。怎么来做大优势?一个是坚持农业园区化发展,通过园区化实现规模化;一个是坚持精品化发展,把大枣、密香杏等干鲜果的品牌做亮,让品牌提升郑州市农业的竞争力;一个是坚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具有上下游联通的体系,就是要使种植、养殖、深加工产业链条串联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一个是坚持种植养殖循环发展,着力发展生态农业,使种植为养殖服务,养殖产生的有机肥用于生态农业发展,形成产业发展内部循环机制;一个是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支持李家沟遗址、皇帝故里等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打响郑州乡村旅游品牌,以乡村旅游带动农产品加工、传统手工、民间技艺等产业发展传承,形成生产基地、农旅融合、休闲康养等相互支撑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推行“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完善土地入股、订单农业等联结机制,推动农业发展跳出传统模式,开启市场化、企业化、工业化的新模式,让农户获得更多增值收益。
二要推动人才振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坚持开展职业农民培育,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水平,让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让农村的产业、环境吸引人、留住人,支持企业家、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技能人才、党政干部等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三要推动文化振兴,加快建设现代乡村文明。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铸魂工程。要把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作为重大工程,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自信,提振精气神、增强凝聚力。要扎实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及各项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形成健康向上的乡风。要做好农村古建筑保护修复,挖掘整理民俗家风,让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建设村史馆、民俗馆,推动恢复部分民俗等。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新密李家沟遗址、新密古城寨遗址等,提升当地历史文化知名度。
四要推动生态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和竞争力。要推进农村绿色发展,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要持续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聚焦垃圾、污水和村容村貌等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让农村更宜居、更宜人。要实施好农村通村通组沥青路、饮水安全提升、自然村通动力电等基础设施“三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天然气下乡”工程,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要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健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生态植被、自然景观、古树名木、小微湿地保护力度,建设一批森林小镇、森林人家和生态文化村。
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释放乡村振兴的机制活力
农村改革是“三农”发展的重要动力,推进乡村振兴,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要巩固完善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好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要求,给农民吃上“定心丸”。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机制。
四、强化三个保障,夯实乡村振兴领导责任
一要加强党的领导。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的领导。要全面落实乡村负责人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各区县党委、政府每年要向市委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要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要坚持规划引领。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要积极对接上级政策,把握时间进度,高标准、高质量制定符合郑州市实际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体现郑州市特色,把工作措施定实,把责任分工砸实,把任务进度列实,引领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三要夯实工作责任。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由市委书记负总责,“四个振兴”分别明确一名市委常委负责,列出责任单位和参与部门,层层压实责任。加强部门联动、条块联动、城乡联动,形成工作合力。要对乡村振兴的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实行项目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确保精准高效有序落地。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对区县、部门贯彻落实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乡村振兴推进会议精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全年“三农”工作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将咬定实施乡村战略目标不放松,积极作为不松劲,乘势而上,砥砺奋进,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郑州市全面落地、生根结果。
人口老龄化条件下
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思考
郑州市政协委员 许培荣
一、目前我国及郑州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概念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现状
1.中国现状:2017年全年共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同时老龄化程度继续加大,60岁以上及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都有明显上升。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正在加速加深。2017年,全国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60周岁以上人口和65周岁以上人口都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考虑到70年代末,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预计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之后,老龄化进程进入减速期。
2.郑州现状:郑州市截止2017年底,郑州市常住人口988.1万,户籍人口755万,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117万人,占总人口的15.7%,比全国低1.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为73.0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7.39%,比全国低4.01个百分点。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近16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20余万;孤寡、空巢老年人50多万。虽然没有最新的数据披露,但最近数字郑州市常住人口破千万,据此计算,目前郑州市60岁以上人口应该在157万人左右,郑州市人口正处于老龄化阶段中。
(三)人口老龄化主要特点
1.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特点。一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1950年全世界大约有2.0亿老年人,1990年则为4.8亿,2002年已达6.29亿,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10%。二是老年人口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950—2050年的100年间,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口将增加3.8倍。三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20世纪末则达到60至70岁,一些国家已经超过80岁。2002年世界平均寿命为66.7岁。四是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老人)增长速度快。五是老年妇女是老年人口中的多数,多数国家老年人口中女性超过男性。
2.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特点。中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比较快和达到的水平比较高,老年人口数量大,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城与人口老龄化不协调,存在未富先老的不利因素。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3.郑州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特点。一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持续上升,且增速较快。2017年底60岁以上老人数约117万人,至2018年底,老年人数增至179万左右。二是独居老人比重持续增高,“空巢老人”快速增加。受城市家庭小型化,以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全市家中只有老人或只剩下老人和未成年小孩的家庭户(即“空巢老人”户)逐年增多。三是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四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城乡倒置。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城镇生育率较农村生育率低;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去往一线二线城市发展,农村老年人口增多,导致人口老龄化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
二、人口老龄化社会面临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速为我国家庭各级政府及社会等方面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和问题。按原来“9073”模式,居家养老模式和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都面临新的问题。
(一)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作为主要养老模式的家庭养老功能会弱化,而机构养老由于成本偏高、老年人心理不适应等原因也困难重重,社会养老事业遇到了新情况,碰到了新问题。
(二)现行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解决高龄老人面临的现实问题。一般而言,真正需要照料式养老的是在70岁以上的老人,特别是在老年人超过75岁以后健康状况会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往往就会下降,从而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日常照顾、生活护理等各种服务的需求。
(三)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一是从家庭的结构和规模来看,由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正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主体模式;二是由于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郑州市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5人,家庭养老护理功能日益削弱;三是从家庭照顾者的状况来看,许多调查发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顾者主要是配偶和子女,但提供主要照顾的老年配偶本人的健康状况也十分令人忧虑;五是“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使家庭成员等赡养老人力不从心。
(四)雇请保姆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居家养老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居家养老力不从心的情况下,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只得自己雇请保姆,照顾老人。但由于现在保姆市场管理欠规范,请保姆已经成为许多家庭面对的“两难”问题:不请,家中老人无人照顾;请,则由于文化、习惯、观念等多方面原因,平添许多矛盾,苦不堪言。
(五)机构养老难以满足高龄老人养老的现实需要。大部分老年人是不得已才选择去养老机构的,只要不是迫不得已,首选的还是在家养老。此外,机构养老床位少、成本高,即使在经济发达城市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满足高龄老人养老的现实需要。
(六)以家庭养老为主,导致老年人贫困率较高。在城市所有不工作的老年人口中,大约30%靠领取退休金,65%靠领取基本生活费、财产性收入、保险、其他等方式小计不到5%。大部分因为没有工作能力没有收入,或者因病致贫。
三、人口老龄化条件下郑州养老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加快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势在必行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正处在动能转换产业转型的关键时刻,以消费升级需求拉动,正是党中央提出的以满足人民日益不断增长变化的新需求的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
1.积极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体现,是全面落实中央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省委省政府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城乡统筹、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2.加快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是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保障。加快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培育全市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新动力、新优势和新的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城市竞争力、推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保障。
3.加快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是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战略举措。加快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有利于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集聚,形成产业新优势,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现代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郑州竞争力、承载力、整合力和辐射力。
4.加快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是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迫切要求。加快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实现 “老有所养”是政府改善民生、落实民利、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富强郑州、文明郑州、平安郑州、美丽郑州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引导发展复合多样的养老模式
基本遵循“9073”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体,以社区服务养老为辅助,以机构养老为引领,开创新的养老模式。
1.坚持家庭养老为主体模式。(1)大力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用房用地保障,加快推进全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市、县 (市、区)两级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居民住宅区要按照每百户3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集中配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积极培育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企业和组织。建立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企业、组织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支持社会企业和组织参与管理、运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开展教育培训、研究交流、咨询评估和第三方认证等服务。支持专业机构规模化承接、连锁化运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企业或机构通过兼并重组、连锁经营等方式做大做强,加快形成专业服务能力强、综合效益明显、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知名品牌;引进国内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企业或机构落户郑州及各县市区。(3)全面开展政府购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加大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老年人服务需求相匹配,功能完善、规模适度、高效合理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体系。
2.积极探索“医养结合”体系。完善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出台具体政策,支持闲置床位较多的公办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发展为老年康复、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卫生机构。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科,增设老年医疗护理型床位。支持大型医疗、养老机构建设医养联合体。倡导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协议,结为定点对口服务单位或医养联合体。老年医院、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要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合作关系。
3.尝试发展“互联网+”健康养老模式。加快健康养老服务大数据大平台建设,构建市、县(市、区)“两级平台”和市、县(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网络”。在市级层面,构建统一的12349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公安、民政、卫生、人社等部门信息共享的“综合为老服务数据库”,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政策、康复护理指导、健康管理咨询等服务。建设县 (市、区)级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完成老年人入网登记。财政对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给予资金奖励。
(三)着力推进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建设
1.按照《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建设郑州健康养老产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落实通知精神。以大健康产业为主题,重点发展健康管理、健康养老、非基本医疗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医疗与健康教育、旅游、体育三大关联产业,补充发展商业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保险业与物流业四大配套产业。构建医疗机构服务中心、商务商业中心,打造机构养老社区、健康养老社区、医疗功能宜居社区,培育2-3个养老、健康管理产业骨干企业,着力推进郑州恒大国际健康未来城,加快“四院一校”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在全省具有龙头作用的健康养老基地、健康管理产业集群、健康养生游乐宝地、康居休闲乐活城。
2.按照《郑州荥阳健康园区规划方案》功能定位,抓好产业项目落地发展。郑州荥阳健康园区的战略定位是21世纪“全域健康”主题城市。围绕理疗保健,科教研发,休闲养生,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生态宜居等功能定为,做好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养生、养老、休闲度假、体育健身等健康产业,并大力引进微生物治疗、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项目,最终把园区建成郑州西部副中心和复合型生态宜居、养生养老的产业新城市。
3.鼓励郑州恒大国际健康未来城项目企业积极探索发展新理念。服务郑州恒大国际健康未来城的养生谷项目的投资建设,支持其创建全方位全龄化健康养生新生活、高精准多维度健康管理新模式、高品质多层次健康养老新方式、全周期高保障健康保险新体系、租购旅多方式健康会员新机制。
(1)创建全方位全龄化健康养生新生活。围绕全龄化,首创颐养、长乐、康益、亲子四大园,提供游、学、禅、乐等852项设施设备867项全方位服务,打造“一家三代两居”健康养生新生活。(2)创建高精准多维度健康管理新模式。恒大国际医院同步世界顶尖技术,建立会员终生健康跟踪管理体系,进行基因检测、分级诊疗等多维度的科学生命管理。(3)创建高品质多层次健康养老新方式。整合国际前沿健康养老模式,为活力老人提供医养融合、旅居度假、医美抗衰等养生服务体系。(4)创建全周期高保障健康保险新体系。整合国内外优质保险资源,建立全年龄段高额保障体系,定制百岁以下老人专属保险,实现国内百家优秀三甲医院绿色服务通道。(5)创建租、购、旅多方式健康会员新机制。整合世界一流的养老养生、医疗及商业保险等资源,搭建“租、购、旅”会员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多种方式灵活的入会选择,满足会员的多元化需求。
积极推进国家深度减费降税
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郑州市政协委员 肖 丹
一、汽车工业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意义
汽车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直接表现,汽车产业的产值占到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到15%,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忽略的。2018年,郑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郑州跨入特大城市行列。在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下,取得此成绩来之不易。未来,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道路上,如何将步伐迈得更加坚实有力,汽车工业对增强城市向心力不可或缺。
(一)提高城市科技创新水平。汽车工业是高度技术密集型的工业,也是带头应用最新技术成果的行业,它集中着许多科学领域里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这些前沿成果的诞生和应用,离不开千万汽车人日日夜夜的拼搏和价值不菲的高精尖设备投入,而这些正是一个城市科技创新水平最直接的体现。在汽车加快迈向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轻量化、能源多样化步伐的时代,汽车工业将更有利于提高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
(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内城市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不少城市也出现了过度依赖房地产投资。从2017年房地产投资GDP占比数据来看,郑州高达37%,西安31%,对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缺少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或者新兴高科技产业做支撑,难免会显得后劲不足。汽车工业凭借其巨大的产业规模和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可有效减轻城市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在欧美发达国家中,购买一辆汽车的价格中,大概有40%左右要支付给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产业服务、科研设计、广告公司等各种服务业。在汽车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中,汽车工业对主要相关服务业的产出的带动作用,更是到达80%-100%。
(三)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汽车行业是一个高度综合的行业,它的产业链之长,几乎涵盖所有制造业部门。得益于较长的产业链,汽车行业给社会上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一个汽车主机厂需要几十家上百家一级供应商,再加上数量庞大的二级供应商,可以带动的就业就是数十万计。同时,伴随国内迅猛发展的汽车产业投资,传统车企与众多造车新势力的碰撞,也将迸发出新的活力,带动更多具备创造力的工作岗位。
二、遏制汽车工业发展的瓶颈
汽车工业是高新技术的结晶,涉及的新技术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是其他产业难以相比的。想要汽车工业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新材料、新设备、新型配套产品,均需要应用和发展新技术,而这些都离不开企业多方面的资金投入。但是,较高的税收却成了制约企业加大研发、营销等投入的主要因素。
中汽协数据显示,2017年,17家重点汽车企业(集团)共计上缴税金2412亿元,占其营业收入6.02%。对比17家企业(集团)营业利润,2017年共计3793亿元,营业利润率为9.46%。作为运营主体的企业,在承担亏损风险的同时,上缴的税收比例明显偏高。2017年,海马汽车有限公司累计上缴税金3.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5.9%,其中仅消费税2.1亿元,占所缴税收59%;增值税0.5亿,在国家税改后占比降至13%。而当年海马汽车营业利润亏损4.88亿元,高税收进一步加重现金流压力,严重制约公司发展。
不论是从行业数据,还是海马数据来看,目前较高比例的税收大幅减少了企业可用资金,制约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营销建设等,不利于企业快速发展。
三、建议举措
(一)综合施策结构性减税支持企业经济发展。1.优化企业消费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税率,下调部分产品进口关税。2.对符合条件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予以一次性退还。建议这项政策一直延续下去。3.自2018年5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对物流企业承租用于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的土地,减半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建议为物流企业承租亏损企业的土地,用于大宗商品仓储,免征亏损企业的城镇土地使用税。降税时间适当延长。4.自2018年5月1日起,对按万分之五税率贴花的资金账簿减半征收印花税,对按件贴花五元的其他账簿免征印花税。建议对高新技术企业免征印花税。
(二)支持企业改革创新。对于大型企业设立科技型初创企业或新设立子公司给予普惠性的税收免除。
(三)降低企业社保降费比例。民营企业社保缴费的上限和下限按当地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计算。同时,参照北京市等地,将社保缴费基数的下限由目前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下调至40%。
促进民营经济良性发展
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郑州市政协委员 李 虎
2019年,随着郑州市经济总量进入“万亿俱乐部”,城市人口突破千万,成为特大城市。郑州市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给郑州市经济的发展、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带来了强劲的活力,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支撑郑州经济的“半壁江山”。郑州市民营经济在拉动社会投资、扩大经济规模、增加社会就业、建设新型农村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郑州市民营企业超过13万家,个体工商户突破100万户。2017年,郑州市民营经济增加值6620亿元,占全市GDP的73.4%、贡献了75%的税收、65.4%的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吸纳从业人员217万,占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的90%以上。可以看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市产业发展和社会财富创造的主体力量。但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发展环境不优、融资难、自主创新有待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短缺等问题。民营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破解民营经济发展困难、振兴民营经济,事关我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全局。
一、郑州市民营经济概况
2018年,郑州市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40周年,我市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各行业、各领域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201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6620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税收1104亿元,同比增长14.6%,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提高民营企业家地位,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营造全社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是我市下一步工作部署的重点任务。
二、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放管服”不到位,发展环境不优。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家首要关注的问题。目前,郑州市“放管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放管服”不到位。部分政府人员不作为、没有政治担当或者利用职权寻租,人为设置门槛进行刁难,各种不公平待遇和不良现象严重抑制了企业的活力。二是信息化程度不高。办事效率低下、服务意识不强、“放管服”不到位很大程度归因于政府政务信息化程度不高,使得 “放管服”成为一笔“糊涂账”,这些问题既加重了企业的行政成本,又容易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此外,一些强买强卖、寻衅滋事、干扰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等的不稳定因素也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樊篱。
(二)发展成本日益上升,增长空间收窄。目前,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市场并不是很景气。同时,由于企业税负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资源成本、能源成本等都在上升,成为民营经济的沉重负担。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郑州市劳动力成本看,2012年郑州市职工平均工资为35541元,2017年郑州市职工平均工资为70486元,工资翻了近一番,这一方面说明了人民分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企业用工成本增长过快,相应的社保成本也随之提高,目前郑州市企业职工社保总费率为企业员工工资总额的39.7%。同时由于用地成本、原材料成本、各种税费成本,导致企业整体负担加重,利润增长空间变小。
(三)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由于规模小、信用等级低,经验风险较高等因素,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之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对民营经济的挤压愈加严重,更加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当前,我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中小微企业融资市场化程度低,渠道过于单一、狭窄。虚拟经济的畸形发展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成资金“脱实向虚”。民营经济生产周期长,利润回报低,成本收回慢,而虚拟经济虽然市场风险大,但流动性强、收益回报快,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二是虚拟经济存在真实利率高、资产价格高、汇率高等问题。高利率加大了民营经济的运行成本,使得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四)民营经济内部结构失衡,高素质人才缺乏。民营经济内部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高端化程度不足、产品供需不匹配以及民营经济三次产业布局失衡。产品供需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目前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所占比例较大,高端化进程缓慢,与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高端化产品需求和“供给侧”改革结构不匹配。此外,郑州市目前民营经济仍然较多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和餐饮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布局不合理。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一些民营企业家观念滞后,民营企业高素质人才缺乏。
三、精准发力,振兴民营经济的建议
(一)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法治环境。优化企业生产环境是振兴民营经济的前提保障。改善民营企业“生存土壤”,可以从以下几点发力:一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首先,规范政商合作行为。政府要依法履行政府承诺合同,不得以换届、负责人更替为由与企业毁约。其次,充分利用大数据,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推进政务、商务、市场、人文、法治、城市等六个环境建设,积极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最后,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要全面清查梳理审批和公共服务服务事项,精简证明材料,减少审批环节,优化民营企业运营的政务环境。第二,营造“法无禁止及许可”的施政理念,强化政治责任担当,打造公平竞争环境。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支持鼓励民间资本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享受平等的准入标准和优惠政策。第三,维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保障民营企业合法经营,严厉查处在推进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贪污贿赂、滥用职权、吃拿卡要等违法违纪现象。
(二)多措并举,为民营企业减负。为降低民营企业运行成本,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继续落实减税政策,一方面通过消除重复征税、清费立税为民营企业减负;另一方面加大税收优惠力度,认真落实小微企业税费优惠、增值税“留抵退税” 等优惠政策。二是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优先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低费率的担保支持。三是,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有关政策,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同时,优化办事流程,提升行政办事效率,多措并举,降低企业行政成本。
(三)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服务民营经济。要加大政府投资基金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支持有前景、有潜力、有市场的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对中小企业建设补助、贷款贴息、技术进步等进行财政资金支持。同时,在资金“脱虚向实”的背景下,要强化金融机构服务民营经济的理念,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涉农行业、就业创业等薄弱领域金融服务力度,加强对民营经济的资金保障。降低融资门槛,加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完善信贷激励机制,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可以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发扬企业家精神,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短期或临时性贷款,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四)打造创新就业发展平台,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一定要发挥好科技创新的作用。打造创新就业发展平台,推动民营企业招才引智,构建具有附着力、承载力和竞争力的区域人才发展环境并设立专项人才引进奖励计划,对民营经济引进的国家级领军人物、人才,进行包括资金奖励、住房安置、子女家属就学就业等多角度的奖励措施;并主动服务民营企业,特别把从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企业作为重要服务对象,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关于加快郑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委员 马海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数据显示,未来的20年到30年是老龄化的加速期,老年人口每年将以3%的速度快速增长,截止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据媒体公开报道,最新郑州市人口与城镇化抽样调查数据报告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127.5万人,占总人口的13.60%,郑州市人口正处于老龄化,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十三五”以来,郑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健康发展,但是养老服务总体供给不足。郑州市现有养老机构数量139家,床位3.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3张;根据国家关于“9064”养老模式的要求,4% 的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按此计算,郑州市目前至少需要养老床位4.7万张,无法满足全市人口老龄化加剧对养老服务的增长需求。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快郑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全市养老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建立联合审批审查制度,确保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规划、建设和移交管理
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由市民政部门会同建委、规划、房管、国土、消防部门出台《加强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规划建设和移交管理的办法》。要求开发单位拿地后,必须与区政府(或区民政局)签订《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协议书》。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要与开发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报批、同步建设、同步核实、同步验收。分期开发的项目应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安排在首期建设。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未与商品房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的,规划部门不予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项目规划核实,城乡建设部门不予办理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备案。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按《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协议书》约定,持有关证件配合区政府(或区民政部门)到不动产登记部门办理确权登记手续。建设单位未按规定移交养老服务设施的,城乡建设部门负责记入企业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情节严重的,国土部门限制其参加土地“招拍挂”活动,确保居家养老用房配建到位、设施齐全、直接投入运营。并完成已建成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的调查和移交。市规划部门牵头,组织对2014年以来的5年内郑州市已批居住项目中规划控制的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建成使用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汇总后移交市民政局,由民政部门完成已建用房的移交和在建用房的管控。
二、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
借鉴外地市相关做法,出台相关政策规定,明确投资主体利用闲置资源改扩建养老设施的相关程序,制发利用闲置资源改扩建养老设施项目联办单,先由市房管部门对投资主体拟改建的空置房屋进行危房鉴定,出具鉴定意见。如果不是危房、具备改扩建的先决条件,再依次由建设、消防、民政等部门签署意见,许可项目实施。
三、加强对养老服务设施的用地监管
根据2014年国土部办公厅出台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结合郑州市实际,尽快出台《郑州市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监管暂行意见》,制定相关监管政策,细化监管措施,杜绝将养老服务设施擅自改变用途、分割转让、挪作他用等情况发生。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享有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可以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按照国家对经营性用地依法办理有偿用地手续的规定,优先保障供应,并制定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土地政策。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设养老设施,涉及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或转让的,在原土地用途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补缴土地出让金 (租金),办理协议出让或租赁手续。严禁养老设施建设用地改变用途、容积率等土地使用条件搞房地产开发。
四、支持社会力量申办养老机构、运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要持续落实国家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等有关要求,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或社会组织承接运营政府投资建设的养老服务机构。积极落实包括土地供给、财政补贴、投融资等方面针对民营养老机构的优惠扶持政策,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行公办民营,招标、委托专业团队进行运营。民政部门应建立健全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制度。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可借鉴常州市划分为A—5A五级标准进行考核评定,推动建立全市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制度,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养老机构进行综合评估,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强化社会监督,并根据评定等级以奖代补,激发企业活力。提升社区养老服务品质,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助浴、康复仪器,让老年人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如有必要应由市财政出资为各区配备大型助浴设施,奖励给成绩突出的日间照料中心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奖代补。
五、落实优惠政策,缓解养老项目资金难题
进一步优化社会力量准入及对民营机构的扶持政策落实机制,从建设运营、税收、水电气暖等方面细化落实。发挥政府投入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彩票公益金支持养老的力度,将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60%以上用于养老服务业发展。指导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社会资本市场融资,养老服务机构以有偿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产权明晰的房产等固定资产为抵押,不动产登记机关应予办理抵押登记手续。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放宽信贷条件、给予利率优惠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利用财政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健康养老产业的有效信贷投入。鼓励保险公司通过股权、债权、基金、资产支持计划等形式,为养老服务企业及项目提供中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借鉴外地市组建市医疗康养产业基金的经验,设立郑州市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健康养老项目。积极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完善医疗康养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康养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畅通社会资本退出渠道,完善退出机制。
六、强化职业人才培训,提升从业人员待遇,解决养老人才短缺问题
重点支持郑州市卫生学校、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商业技师学院等市属职业院校,鼓励引导有条件的省属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利用现有资源,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护理康复、膳食营养等健康养老相关专业和课程,依托职业院校、市属医院和知名养老机构建设一批养老服务实训基地。持续开展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养老护理员、营养配餐师、老年医学、康复理疗师等专业人才培训。逐步建立养老服务人员入职补贴、社保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制度。合理确定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工资指导价,打通养老服务人才职业发展上升渠道。定期组织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技能竞赛等评比活动,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完善职业技能等级与养老服务人员薪酬待遇挂钩机制,对在养老机构就业的医生、护士、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具有职业或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与医疗机构、福利机构相同的职业评定和晋升政策。
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走出去”瓶颈难题
加快推动民营企业全面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郑州市政协委员 胡华敏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伟大倡议和国际合作公共产品,从倡议走向实践、从愿景变为行动,影响力和号召力日益增强,有力地推进了沿线各国的大发展。随着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区域把参与“一带一路”作为带动本国、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抓手和引擎,越来越多的合作协议转为常态化工作。企业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在为国家经济发展、区域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据全国工商联2017年发布的民营企业500强研究报告显示,在2017年500强民营企业中,有274家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海外收入(不含出口)7900多亿美元。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7年民营企业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到6000多亿美元,占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总额的43%。数据证明,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河南郑州,2018年从郑州出发的中欧班列(郑州)全年开行752班,河南省外的货物运量占到了80%,境外覆盖24个国家的126个城市。截至2018年年底,郑州机场已经开通洲际货运航线34条,通航城市40个,货邮吞吐量达到51.5万吨。2018年1-11月,河南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含快递包裹)达1173亿元,同比增长24.8%。在第二届全球跨境电商大会上,郑州作为全国最早的5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之一,交易业务量连续5年全国第一,占全国的30%以上。在这些令人骄傲的数字背后,民营企业的付出不可或缺。
但在具体实践中,民营企业“走出去”还面临很多瓶颈难题。这些瓶颈和难题的存在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如经营粗放、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缺乏、信息不对称等,也有来自政府引导不力,政策支持不够,融资难、融资贵等因素,第三来自国际环境,如“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政治风险、经济基础薄弱、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有关项目的推进和实施,制约了民营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郑州作为“一带一路”上的国家中心城市,面临着双重机遇,担负着双重使命。站在全局看郑州,自2016年入围国家中心城市以来,郑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功能发挥方面还有一段路要走。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大都市区离不开全市民营企业的参与,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全面、更深层地融入“一带一路”,当前亟需解决的是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走出去”瓶颈难题。
一、民营企业要苦炼内功,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民营企业要突围发展必须练好内功,首先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能只要规模不要质量,也不能只求经济效益无视环境保护;其次找准市场切入点,不盲目跟风,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第三要合法经营,熟悉国际规则。深入了解合作国的经济政策、产业发展、文化习俗等。
二、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肯定民营经济的地位和民营企业的贡献,明确表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不动摇。在2018年11月1日的民营经济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重申了对民营经济的一贯支持,并分析了民营企业面临的困境,提出了6个方面的政策举措,“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变压力为动力”,给民营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在省、市层面,两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制定了“30条意见”等一系列得力措施护航民营企业发展。各级领导多次次深入企业调研,倾听企业声音。2018年11月6日,省委书记王国生在郑州调研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及时回应民营企业关切,采取更加务实的举措,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广阔舞台,与广大民营企业家一道,共同开创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与支持,让民营企业倍受鼓舞。民营企业对郑州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在此,我也提出一个具体建议,希望涉及到“走出去”项目的各种审批,如方案审批、土地使用审批、贷款审批等,政府相关部门动作再快一点、力度再强一些。
三、央企、国企、民企可以抱团出海,形成合力也是民企“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抱团出海,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形式可以使联合体,也可以是合作关系,但由于每个企业的决策体系、文化、诉求不一样,合作会受到干扰,但只要找到有效解决途径,“抱团出海”这篇文章一定能做好。
四、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选拔一批高质量的民营企业“走出去”
近年来,郑州市优秀民营企业不断涌现,愿意为郑州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民营企业更是“大有人在”,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主动向其靠近,倾听诉求,选拔、帮助一批高质量的民营企业“走出去”,鼓励、支持当中有能力、有影响的企业带动还未走出去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形成“传、帮、带”模式,推动郑州民营企业全面、深度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为确保“走出去”后,企业能高效开展工作,相关政府部门可在沿线国家设置相应办事机构,专门为企业提供服务,协助企业在当地开展业务。政府商务部门、有关协会定期牵头组织沿线国家(城市)高峰论坛等经贸合作活动,为民营企业参与融入“一带一路”搭建平台和桥梁。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国防教育的建议
郑州市政协委员 申家鹏
当前,我国已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壮大,国内外敌对势力从未放弃甚至不断加大对我国的颠覆、渗透和破坏活动,“台独”分子贼心不死,日本右翼势力蠢蠢欲动,中美经贸摩擦、西方多国抵制“华为”等问题此起彼伏,对我国主权统一和安全稳定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迫切需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强化全民国防意识和忧患意识,营造关心国防、支持军队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管长远的措施之一。
中小学生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加强中小学生的国防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军的情感,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献身国防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我国中小学生国防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国防教育,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可喜成绩(如2017年郑州3中等24所学校被认定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2018年郑州45中、47中、107中学等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但仍有一些地方亟待改进和加强。
(一)缺乏硬性要求。由于国防教育没有列入毕业或升学的必考课目,部分学校对开展国防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紧迫感。有的将国防教育作为课外活动,未纳入教学范畴;有的只局限于课本上的国防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单一;有的将国防教育课取消或改为其他学科教育,使教育内容、时间落实打折甚至得不到落实。
(二)缺乏规范教材。从中小学常用语文教材看,除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战争与和平”、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长征组歌”外,其他与国防教育相关的内容寥寥无几。在开展国防教育时,有的老师要么仅就现有教材内容开展教育,要么临时找几种国防报刊照本宣科,缺乏系统规范的专门教材。
(三)缺乏专业人才。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从事国防教育的工作人员,是由学校政工干部、班主任、校外辅导员等兼任的,有的缺少国防及军事知识,有的缺乏中小学教学经验,实际教育效果不佳。
二、国外的中小学生国防教育情况
国外很多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国防教育,将其视为常态化教育的内容之一。以美、日两国为例:
(一)美国中小学生国防教育情况
美国中小学生国防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讲授历史培树国防观念。美国的历史教课书—《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与民族》(第七版)中,详细介绍了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战争情况,描述了美国人民凭着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的英雄品质取得战争胜利,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赢得独立、废除了奴隶制度从而确立了美国国家的发展过程。课本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战争故事、具体的英雄人物事迹,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律、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
二是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军科素质。美国政府在许多中、小学开设“核战常识”课程,邀请核专家、物理教授和国际问题专家主持“核战争”讲座。各州举办夏令营时,还组织儿童过军事生活、学习航海航空航天知识,使青少年一代系统了解现代军事科技知识,提高军事科学素质。
三是通过实践锻炼强化战斗精神。美国各军种在中学设有少年后备军官训练团(JROTC) 和短期军事化训练营,为中学生提供义务的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强化青少年的战斗精神。
(二)日本中小学生国防教育情况
在日本,《新公民教科书》是中小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重要教材。在该书第四章“世界和平与人类福祉的增加”中,共设有6个课时有关国际关系、主权国家、核不扩散等教育内容,包括与外国关系、国际社会和外交、战后日本外交的步伐、地区冲突、核问题等内容;另设置10个课时有关国防教育的内容,包括冷战结束后《有事法案》的修订以及日本自卫队的作用、美日安全条约、联合国宪章和政府立场、国民保护法、朝鲜核问题、中国军费开支、日本自卫队海外派遣、集体自卫权,甚至包括所谓日本自卫队国际和平贡献等内容。
日本没有硬性的军训要求,但从幼儿园起就开设各种体育活动,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中小学生的国防观念。比如,在文部科学省新确立的“教材整顿方针”中明确规定在中学体育课中增加武道科目;在科学与技术方面,给中小学生下发《核与辐射安全手册》等安全知识小手册,并利用历史教科书向中小学生灌输国防意识与民族危机感。
与美、日两国同样重视中小学生国防教育的国家还有很多,比如以色列从小学开始,就组织“用脚去认识以色列”的活动,加深小学生对国土的认识,强化爱国思想和国防观念。瑞士将国防教育内容编入小学教科书,并国防宣传册配发至每家每户等。
从上述国家国防力量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看,其实力均不可小觑,这与其重视中小学生国防教育不无关系。
三、意见建议
建议进一步认清我国中小学生国防教育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加强教育部门、军事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的配合融合,共同把加强中小学生国防教育作为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摆在重要位置。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国防动员法》《国防教育法》《兵役法》等法律法规,专题学习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故事,定期学习了解国家安全形势,及时认清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切实把国防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帮助中小学生坚定“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信念,增强反侵略反分裂意识,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强化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加自觉地履行国防义务。
(二)拓展方法路径。以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载体,为国防教育不断注入新鲜活力,提升教育效果。一是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教育活动。如在重大节日举行升旗仪式,在国防教育日和部队联合举办国防知识竞赛等。二是“请进来”,聘请部队领导骨干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为学生开设国防知识讲座。三是“走出去”,依托国防教育基地、部队军史馆、革命老区等红色资源,现地接受国防教育。四是定期组织观看军事题材影片、录像片,增强对国防和军队的直观认识。五是开展多种军事文体活动,如组织国防征文比赛、国防演讲比赛、篮球友谊赛、体育运动会、双拥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教育手段,强化教育效果。
(三)注重“长”“常”二字。中小学国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注重“长”、“常”二字,不能搞短时突击、应景工程。既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人员职责;又要完善规章制度,制定长期规划。要通过列入教学科目、纳入考试范围增强师生开展国防教育的压力和动力;通过订阅国防报刊、开设战例讲堂、参观革命圣地、组织军营体验、教唱爱国歌曲、创办少年“军校”等增强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创造性和时代感,使国防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入心入脑、形成自觉。
“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我们必须意识到加强中小学生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一件大事。让我们牢记职责使命,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全民国防教育新局面。
打造更具时尚感的国家中心城市
郑州市政协委员 靳 鑫
党的十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全新判断: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关注的光圈变大了,问题的对焦却更精准。这一判断是对近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
时尚服饰产业是郑州的支柱产业,服装作为人们“衣食住行”中的必需品,服装关乎人们如何生活的更加“美好”,现在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从功能性、大众化向品牌、时尚、个性化定制的转变。但是郑州服装缺乏的就是品牌,虽然有梦舒雅等几个中国驰名商标,但是品牌知名度太低,客群局限于中低端消费,无法很好地代表郑州服装。
河南有规模上服装企业1100家,各种服装经营体16.7万个,服装从业人员480万人,亿元产值的服装企业40多家,整体年产量达到15亿件以上,年销售额2500亿以上。特别是中国(新密)服装名城、安阳针织双百亿产业新城、淇县女装产业创意园、获嘉裤装产业创意新城、商丘香港针织童装产业园、信阳平桥区服装产业城、西平县服装产业新城、光山县羽绒服装产业基地等遍布全省的重要服装产业园区和基地,都已经取得了一定规模和产业影响力。
以上这些都表明河南服装产业在国内的地位和品牌不相匹配,服饰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崛起的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更要在时尚服装文化中彰显自己的魅力。
一、存在的问题
(一)以女裤、西装为代表的梦舒雅、娅丽达、逸阳、渡森等众多大众品牌在销售数量上全国占据了部分市场,但是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识别度较差,占据的多为中低端市场,品牌附加值较低,单纯依靠产品来赚一些薄利。其他服装产业园区、新城等多以代加工为主,更是为别人做“嫁衣”,只能依靠当地富余的劳动力赚取加工费。
(二)服装企业太注重短期效益,轻视、犹疑产品质量是一个品牌的核心,对研发、人才培养、技术设备及面料开发等尽可能压缩成本,片面追求“良品”率,企业内部缺乏工匠精神,对事业缺乏坚守和荣誉感。
(三)中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品牌营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讲故事,但是现有的服装品牌没有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仅仅注重、外观、版型和工艺的模仿开发,中原服饰文化探索、梳理、研究、宣传需要加强,同时对中原服饰传统面料、工艺、文化等要进一步研究继承、融合,一个好的品牌是一个能讲故事会讲故事的品牌。
二、几点建议
(一)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出台政策、完善机制、加强企业品牌观念的引导和扶持。开展区域内服装品牌价值认定,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评比机制鼓励企业投入力量进行品牌建设。通过行业协会或政府多方面推介帮助企业转变观念,拓展其他其他营销手段和销售渠道(试水进入高端商场,引入高端定制)。依托会展中心,引进品牌相关及论坛等。同时做好品牌商标注册、使用、保护等相关政策宣传和政府服务工作。
(二)鼓励引导企业重视产品质量建设,设立服装行业质量奖,给予以质取胜的企业予以重奖,政府辅助企业做好国际质量体系建设辅导及认证。宣传纠正企业的短视,引导企业建立正确的成本观和“良品率”认定,发挥媒体的作用,全社会倡导匠人精神和事业坚守,让企业不争一时之利,而要取世代薪火相传。这不仅是郑州服装业发展的根本,更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积极挖掘中原服饰文化研究成果,鼓励企业继承发展古代服装面料、剪裁、工艺、手工等,作为上古嫘祖桑蚕制衣、千年宋绣的发源地,服装品牌产品要融合继承传统面料、裁剪、工艺及手工优势,延展品牌的文化内涵和技术传承,让古老的技艺得以传承,同时又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对品牌形成助力。
(四)政府建设或扶持有意愿的企业建立中原服饰文化博物馆,宣传中原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匹配郑州的历史文化地位及服装商业重心地位,同时通过服饰博物馆的建设和黄帝拜祖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互动,能对郑州服装业品牌的宣传推广以及招商引资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时尚关乎我们每个人,也改变我们每一天,通过我们共同不懈的努力,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时尚感会变得更强,明天会变得更美!
大力改善营商环境
推动郑州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郑州市政协委员 郭 伟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人心,堪称“及时雨”,给支撑起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注入强心剂,影响深远。
2018年11月6日,省委书记王国生到郑州调研,交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体会,勉励广大民营企业家保持定力、增强信心,提升创新能力,练好企业内功,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做强做优,汇聚中原更加出彩的强大合力。
2018年12月,郑州市召开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充分认识到民营经济在我市发展中不容置疑、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作用和地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成长,始终坚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努力为民营企业成长、投资、发展厚植沃土。
从中央到省市对民营经济的肯定,坚定了我们民营企业干事创业的信心。
一、郑州市民营经济概况
近年来,在郑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有力监督和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全市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截至2017年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总量达到6620亿元,占GDP比重72.5%;完成税收581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75%。民营企业11.5万家,从业人员217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明显,这其中包括正商、建业、海马、宇通、好想你等发展规模大、实力强、有代表性的企业。
二、改善营商环境方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城市对外开放度不够。郑州相比较武汉、重庆、成都等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商会、经济代办处、领事馆严重缺乏,国内外辐射力、带动力不够。国际性会展数量少、规模小,现有会展在国内外缺乏吸引力,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市与国内外的贸易往来。全市对外贸易总量不高,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占比较低。我市域外郑州商会数量少,对外主动宣传推介缺乏有效手段,和其他城市通过商会渠道建立的经济联系薄弱。
办事难、办事烦、办事慢仍需解决。近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围绕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更好更快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为导向,以“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为目标,以权责事项清单为基础,以流程再造为关键,以“互联网+”为支撑,着力推动政务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努力为企业松绑解套。但是,有些民营企业反映有些办事程序和审批时间仍然手续繁杂,办事便捷感不强。新官不理旧账问题许多地方仍然存在,一旦换届或换了新的领导,对前任的这些项目就不承认,有的要重新签协议,有的推倒重来。
三、关于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
省委全会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作出安排部署,再次强调,要“以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聚焦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在政策制定上精准发力,在政策落实上持续给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更好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并要求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推动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全面提升,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形成招商引资的‘强磁场’,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河南新标识。”这些安排部署,明确了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措施和目标,为我们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强化了保障,让我们更加增强了信心和定力,现对如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以下几点建议:
郑州市关于促进民营经济的40条措施要落实到位。郑州市委、市政府去年年底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的40条措施主要从八个方面发力,包括减税,破解融资难、融资贵,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等。明确了40条措施,包括:减免增值税、减免所得税、降低社保费用、减免涉企保证金;设立民营企业应急互助基金,为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提供短期应急转贷服务,实现年转贷规模超过300亿元;设立规模30亿元的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教育、参与PPP项目;对于在沪深交易所主板(中小板)、科创板、创业板上市以及在境外交易所上市的企业,给予500万元奖补等。
建立关于《意见》的常态化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与企业家交流沟通机制。每月召开一次由领导和企业家参加的营商环境座谈会,面对面听取企业家的诉求和问题,形成当月问题清单,由相关部门调查、核实并处理。
建立市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市领导每人每年对口联系1—2家重点民营企业,建立健全相应工作机制,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产学研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协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信息问题、技术问题、融资问题、人才问题等等。
加强对民营经济金融方面的扶持。我们正商集团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十分注重企业融资问题,今年在整体大环境下,和其他企业一样出现了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的问题。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为了防范各种市场金融风险,对信贷资金的投放颇为审慎,贷款主要集中于国有大型企业,导致民营经济的信贷不增反降,甚至面临被直接抽贷或断贷的风险。
加强对民营企业金融方面的支出。金融机构与作为实体经济的民营企业互相依存,正所谓“唇亡齿寒、辅车相依”。作为金融机构,首先要做的就是直面民营经济的现状,主动创新金融产品,让民营企业有可贷之金,有支撑血脉运转的“生命之源”。要把国家在普惠、农业、绿色、科技、创新等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活学活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金融政策的杠杆和兜底作用,要让政策真正发挥到实处,不要让政府出台好的政策“睡大觉”,更不要被经济大环境绑缚了手脚。
金融机构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上,要完善和创新担保机制,可在信贷产品创新上下功夫,主动开通一些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信贷新品种,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进行联保、互保贷款,也不失为一个抱团取暖、互利共赢的有效举措。
加强对民营企业税收方面的扶持。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减税降负,为企业提供“真金白银”,注入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河南省税务部门进一步严格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努力使纳税人应享尽享、应知尽知、应享快享,对落实中发现存在操作性不强、纳税人受益面小等情形的政策,努力做到应改尽改,让民营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
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引进和教育机制。面对目前二线城市人才的的竞争,郑州市还应加大力度,出台更优惠的措施吸引人才落户郑州非公有制经济。加大对非公经济企业人才的的引进和教育给予补贴。实施优秀企业人才轮训和教育工程,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教育纳入全市人才培育体系中,加强年轻一代企业人才教育培养,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宣传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
加强电网建设
全力服务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大局
郑州市政协委员 程 旭 张 雯
党的十九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指导思想,同时对我国能源发展做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战略部署,为我们加快能源低碳转型、构建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坚强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和郑州工作时,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四个河南’,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宏伟目标。为保障中原更加出彩,需要电力企业守正创新、担当作为,全力建成与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相适应的坚强智能电网。下面,我就郑州市电网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郑州电网发展现状
郑州电网地处河南电网核心,是全省最大的负荷中心和功率传输枢纽,在河南电网中具有承东启西、联南贯北的重要作用,已实现500千伏环网支撑、220千伏分区平衡、110千伏深入负荷中心、10千伏全面覆盖。目前在运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223座(特高压换流站1座、500千伏5座、220千伏33座、110千伏184座),变电总容量4184万千伏安,10千伏配变2.73万台,总容量969万千伏安。
2018年郑州电网最大负荷达1174万千瓦,较去年增加76万千瓦,增长7%,前十个月郑州全社会用电量4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其中:第一产业用电5.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3%,第二产业用电267.81亿千瓦时,同比降低1.55%,第三产业用电122.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9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1%。
(一)“十三五”电网投资不断加大。郑州电网“十三五”规划发展总投入300亿元,在全省占比23%,较“十二五”增长89%,高于全省增速32个百分点,规划新增138座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基本建成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明显的坚强智能电网。2016-2017年,郑州电网完成发展总投入63.3亿元,新开工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项目58项、投运52项,新增变电容量512万千伏安、线路596千米,新建改造10千伏及以下线路5849千米、配电台区3427个。深入城市中心的220千伏红旗变建成投运,极大缓解金水区供电紧张局面;完成郑徐高铁大孟牵引站外部电源工程投运,保障郑徐高铁顺利通车;在全省率先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2018年,郑州电网发展总投入63亿元,相当于“十三五”前两年总和,新开工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项目100项,相当于去年的四倍,电网建设显著加速。在市政府和各区(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20千伏桐柏变、110千伏雪莲变等一大批历史遗留输变电工程顺利复工。
(二)政府民生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服务政府工作大局,紧密围绕2019年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筹备、郑万高铁建设等省市重点工程,加快推进110千伏传媒变、郑万高铁牵引站供电线路等15项配套工程;投资3.25亿元的“四大中心”16条市政道路配套电力排管工程全部开工。服务大气污染防治,落实郑州主城区煤电机组“清零”工作,积极服务新力电厂异地迁建配套工程建设,220千伏柿园变电站、新力电厂异地迁建送出工程确保按照政府要求期限投产。2017年以来,共安排480项“煤改电”工程,总投资6.86亿元,惠及居民22.4万户;开展分散电采暖、热泵等电能替代项目488项,实现替代电量36.2亿千瓦时。服务脱贫攻坚工程,2017年以来,投资2234.3万元,完成35个贫困村电网改造,新建(改造)台区71个,使贫困村户均配变容量达到2.0千伏安以上。安排1.3亿元,建设中牟黄河滩区和新郑具茨山等易地搬迁扶贫配套电网项目,确保电力供应到位,惠及29万人。服务“畅通郑州”建设,借鉴上海等东部城市电力设施迁改工作经验,优化管理模式,提高响应速度,新模式已得到市政府认可。目前,郑州供电公司配合城建工作办理四环线快速化、轨道交通等电力设施迁改工程155项,四环线快速化等68项进入实施阶段,金水路西延、310国道中牟段、轨道交通10号线上街区段等21项已完工。
二、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在国家中心城市新定位以及能源变革新形势下,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口集聚水平持续提升,郑州电力增长将迎来新的突破。预计2020年和2022年全社会最大负荷分别达到1400万千瓦和1640万千瓦,“十三五”后三年、“十四五”前两年增速分别为10.3%和8.2%,高于全省近2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分别达到700亿千瓦时和795亿千瓦时,“十三五”后三年、“十四五”前两年增速分别为8.8%和6.1%,高于全省近1个百分点。然而郑州电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距“2020年建成中部领先电网”这一目标仍有差距。
(一)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衔接不够紧密。当前郑州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衔接仍不紧密,导致市区输变电工程的选址、选线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建议抓住目前正在开展的《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35年)》修编这一契机,充分利用《构建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电力保障体系规划》的研究成果,同步开展电力专项规划滚动修编,并对确定的变电站站址、线路通道予以预留控制并严格保护。
(二)市区核心区变电站“落地难”。为满足供电需求,变电站需要深入负荷中心,而繁华区域土地资源稀缺,导致变电站选址非常困难,特别是在中心城区,新建变电站站址基本由房地产开发拆迁而来。一方面开发商的土地整理、控规等手续办理、现场拆迁进程无法满足变电站适度超前建设需求,另一方面居民对于变电站存在电磁环境误解,“邻避效应”突出,变电站建设受阻。如市区220千伏雄关变、110千伏古城变等急需的关键输变电工程,项目资金已下达两年,进展迟缓。针对这一问题,建议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统筹考虑变电站选址,尽可能远离学校、居民等敏感用户,与绿地公园、公交停车场等城市公共设施相互融合;进一步加快市区变电站控规单独编制工作;由政府主导加快市区待建变电站站址等附属物拆迁。
(三)市区架空线路与电缆线路差价资金“落实难”。目前郑州市区电力线路主要为电缆敷设方式,与架空线路差价较大,电缆线路造价一般为架空线路的8-10倍。按照《关于促进河南电网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豫发改能源〔2012〕1663号)第二部分第五条的规定:“城市新建电缆入地工程由当地政府承担与架空线投资差价”,《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与郑州市人民政府“十三五”电网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也明确“市区三环外城市新建电缆入地工程由当地政府承担与架空线路投资价差”,目前市区电力架空线路与电缆线路差价由区政府负责落实。但由于政府财政压力大等原因,电网项目差价资金落实困难,配套电力隧道(排管)建设周期长,导致市区电网项目电缆线路工程建设进度滞后于变电站工程,如220千伏芦河变、110千伏民生变等变电站本体已建成,但受制于线路工程进度滞后无法投产,供电能力无法及时发挥。随着今年以来电网投资翻倍、项目数量增加,需政府落实的差价将大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建议结合城市规划和开发需求,差异化安排架空线和电缆的规划,市区三环内采用电缆,三环至四环之间结合城市绿地、景观廊道等规划以及属地政府意见,架空线与电缆相结合,四环之外优先采用架空线。市政府统筹协调各区(县)政府充分考虑差价资金筹措、配套土建设施建设,推动变电站及其线路同步投运,及时发挥供电能力。
(四)500千伏建新变电站选址问题。按照郑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安排,位于市区内的新力电厂将于近期关停,市区中心将减少100万千瓦电源支撑。为全面提升市区电网保障能力,参照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500千伏变电站深入市中心的理念,规划在新力电厂机组关停后,原址规划建设一座500千伏变电站作为新力电厂的替代电源。因此,建议市政府统筹考虑,在原厂址及周边区域的规划方案中落实建新变站址,充分利用电厂周边原有线路和通道,实现电网外送,达到资源利用最优。
下一步,郑州电网建设将按照“新区国际先进、市区国内一流、县域全省领先”的战略目标,推动实施主网优化升级、配网跨越发展、装备规范提升、智网创新突破四大工程,努力建成“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的坚强智能电网,着力打造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能源保障体系,为“建设四个河南,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