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要求郑州要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郑州期货交易所等平台发展。在此背景下,加强郑东新区金融核心区功能建设,完善金融集聚功能,使金融核心区更好地促进郑州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河南经济发展以及带动中西部地区崛起,是重要和迫切的。
一、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发展概况
2016年,郑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6亿元,增长13.7%,增速居全市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近3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149亿元,增长14.4%。依托郑东新区引领带动,最新发布的第九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郑州在33个区域金融中心排名上升至第13名,中部六省会中仅次于第11名武汉。主要表现为:
(一)金融体系逐步趋于完善
截至2017年8月底,东区新引进金融机构35家,核心区持牌类金融机构突破300家,累计入驻金融机构1200余家。小麦、甲醇、棉花、白糖等价格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风向标。资本市场功能不断提升,全区境内外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企业达18家。
(二)金融业发展载体加速拓展
龙湖金融岛内环20栋楼宇全部开工建设,外环22栋楼宇整体开发方案初步确定,正在加快实施。中原金融产业园A区、B区建成。中原银行、郑州银行后台项目落地金融后台园区,园区集聚后台项目6个,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签订金融创新集聚区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开工建设金融智谷,金融业发展的载体多元化格局已形成。
(三)新兴金融业态发展势头强劲
围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金融业态,打造金融服务升级版。全国第一家由政府、国有资本和金融机构合作组建的金融资本运营公司—河南中原金控有限公司,全国首家互联网私人银行平台,全省首家“大数据+金融”企业、全市首家金融租赁公司开业运营。中原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获省政府批复,新型金融业态蓬勃发展。目前,郑东新区金融业板块已涵盖传统金融业、财务公司、要素市场、金融后台、股权投资、互联网金融等10余种业态,不断填补我省金融业态空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金融产业链条。
(四)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氛围日渐浓厚
金融业发展载体纳入河南自贸区范围,进入国家金融特区行列。利用自贸区战略实施机遇,支持探索开展离岸金融服务、跨境人民币业务等,为企业“走出去”打造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在国内的影响力初步显现。
二、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存在问题
(一)区域金融体系发展不均衡
当前,郑东新区的金融业机构还不尽合理完善,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公司是构成金融业产值的主要力量,基金公司数量和规模偏小,债券市场不发达,第三方支付、金融租赁、股权投资等新型金融业态发展缓慢。
(二)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石,由于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法人机构和全国性金融机构的区域总部,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缺乏自主性,难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开发新的金融业务,区域金融创新活力不足;同时受到国家经济政策辐射范围的有限性,一些金融创新政策都没有在河南省进行推广和施行,从而使得郑州市乃至整个河南省的金融创新相对落后;人才是促进金融创新的关键,郑东新区虽然聚集了龙子湖高校园区,以及一些科研机构,但是在培养金融人才方面还很薄弱。在众多的高校中,还没有一个金融学博士点,金融科研能力极其有限,缺乏金融高端人才。
(三)金融外向程度偏低
各类金融机构中,目前进驻郑东新区的外资银行仅有3家,不仅数量少,而且业务范围窄、资产规模小,对本地金融市场的创新带动和竞争压力贡献较小,对外向型经济的金融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全市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业务占比较低,与上海、北京等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相去甚远,即使与一些中西部中心城市相比也有明显的差距。郑东新区金融机构中分支机构较多,法人机构少,金融机构在业务审批、信贷权限、资金调配等方面缺乏自主权,在区域的金融总部效应尚未体现。金融外向度不高导致金融产业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相对较低,制约了金融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发挥。
(四)地方金融实力弱
除郑州商品交易所外,本土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金融服务能力与市场影响力弱,尚未在全国市场树立郑州金融品牌。本土金融实力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业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利于缓解小企业融资难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五)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健全
金融发展中的外部环境就是金融生态环境。它主要由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相关经济基础、诚信文化、地方金融发展、法治环境、社会中介服务、社会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和金融部门独立性等方面组成。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法律、会计、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较少,配套产业还有待完善。诚信度不高的现状降低了各大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贷款的热情,也降低了外资金融机构来郑州投资的热情。相关地方性法规不完善、执法不顺畅的现状使金融债权人的权益得不到较好保护,金融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良莠不齐使服务的质量得不到切实的保障,金融生态建设的整体规划与目标的缺乏也使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效率不高,成为建立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阻碍之一。
三、完善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金融市场层次
做大做强区域货币市场。努力将郑州建设成区域性票据交易中心,提高对资金的吸纳能力;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建设。充分利用主板、积极推动区域创业板、新三板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支持优质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企业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鼓励中小企业到新三板挂牌交易,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发展郑州商品期货市场。争取上市更多交易品种,提高郑州商品交易所在国内乃至全球的影响力;推动融资方式多元化。支持和鼓励信托、金融租赁、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业务发展,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二)加快金融开放创新
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和国外战略投资者,借鉴外资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风险管理、人才储备、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经验;加强区域内和区域间的金融合作,探索与中部其他城市共赢的合作模式,积极承接沿海地区金融外包业务;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做好金融机构的机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
(三)突出郑州金融特色
进一步发展壮大本土金融机构,打造本土金融品牌。大力支持郑州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大做强,运用后发优势,高标准、高层次加快建设步伐,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提升服务意识和管理理念,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营范围和影响力,并以此为契机扩大郑州金融业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与首位度。
积极引进金融法人机构。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扩大进出口贸易,充分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引进外资银行在郑东新区设置区域性总部或者其他功能型中心,以提升郑东新区金融机构层次。
(四)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区域高端金融人才的培养。在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设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区域特色鲜明的高端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培养,扩大金融人才培养规模,搭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金融高级管理人才。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设立人才奖励资金,定期举办各类优秀人才评选活动,对表现突出或对东区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增强优秀人才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支持金融机构选送具有发展潜力的金融人才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和金融机构培训,提高人才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优化人才留用体系。设立人才公寓,满足新就业大学生的过渡性居住需求。建设金融公寓,解决外地户籍高管购买住房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金融人才的医疗、子女教育、落户等提供便利,增强区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五)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加大对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支持。重视发挥政府主导对区域金融发展的作用,全面推行负面清单制度,出台有利于区域金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加快区域信用环境建设。依托人民银行征信体系,建立起包括信息采集、等级评定、信息披露、监督和失信惩戒等在内的完善的社会信用系统,尤其要解决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价难题。大力培育金融中介机构,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与金融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中介机构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