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促郑州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 2019-01-02 【字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布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而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以下简称“双基”)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基本的服务支撑,是乡村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最重要的标志,也是改善农民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有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最直接体现。

郑州市人民政府在《郑州市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实施方案》中,着重强调要优先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为加快这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市的顺利实施,民盟调研组就郑州乡村“双基”建设情况到相关部门和地区进行了走访、座谈和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郑州市乡村“双基”建设现状

“十二五”以来,为了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我市加大农村投入,有效推进了乡村“双基”建设。

  1、资金投入情况。据“2017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全市城乡社区建设支出589.7亿元,同比增长26.4%;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支出1489.6亿元,同比增长19.5%。另据相关部门资料,2017年已完成和2018年续建、新开重点项目,仅“双基”投资超过300亿元,如果加上美丽乡村、脱贫攻坚等建设项目中的基础投资,“双基”投资金额会更多。

  2、“双基”建设情况。郑州市乡村“双基”总体发展不平衡,偏远地区的农村发展相对落后。以某镇21个行政村为例:道路硬化占95%;有自来水管网、通信网络和电网占100%;有污水处理管网占30%;有文化和体育活动场所占100%;有垃圾收集点占90%;有医疗服务室占95%;有中小学或幼儿园占71%;有科技服务场所占5%;21个行政村没有天然气、暖气管网、养老服务和新型农村社区。

 3、新型农村社区和基本设施配套工程建设情况。据相关部门资料:2017年,郑州市各市县新型农村社区建成或整改136个,其中登封市16个,新密市51个,新郑市20个,荥阳市28个,中牟县21个。涉及拆迁村庄288个,拆迁村民3.98万户,15.92万人。目前建成安置房8.4万套,入住5.9万户,23.6万人,占郑州市农村人口的8.6%。在加快社区入住同时,郑州市推进以“五通七有二集中”为主要建设内容的“双基”配套工程。截至目前,完成80%以上配套设施的新型农村社区有82个,占建成或整改新型农村社区总数的60.29%。

 二、郑州市乡村“双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来,郑州市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巨大变化,但城乡差别依然很大。截至2017年底,全市行政村约2800个,乡村人口274.4万人,“不愿在农村创业,不愿生活在农村”仍然是一种普遍现象。这和我市大多数村落“双基”总体水平不高直接相关。

 1、农村发展规划不够清晰。尽管“城乡规划法”已经颁布十年,但是大多数规划仍然普遍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工商业、轻农业,重产城融合、轻城乡一体的情况,对农村发展规划的具体思路、实施方案和发展方向不够明确。

 2、农村“双基”投入差距较大,配置不均。经济发达村庄,资金投入多,各类设施相对齐全,环境也较好;偏远地区的村庄经济不发达,资金投入少,缺乏必要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脏乱差较为突出。有的设施虽然不缺,但标准较低、环境差,如道路较窄、医务室简陋、医务人员素质低、厕所环境差等。

 3、农民环境保护和设施维护意识不强,已有设施后期维护管理不到位。虽然我市对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改善作了大量工作,初步形成了政府投入机制和长效保洁制度框架,但部分地区还依然存在着垃圾乱倒、污水横流、各类设施运转和维护不及时等现象。

 4、农村“双基”运行和改善机制不完善。目前,全市可持续的投资保障、常态化的保洁管理、规范化的协调监督等长效机制还不够完善,运行费用等得不到有效保障,重建设、轻管理情况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加上各县、乡财力不均,拿不出资金支付运行所需经费,影响各类设施使用效果。

 5、农村投资存在“九龙治水”的局面,资金缺乏统一管理和使用。如:市农委负责土地、农业,城管委负责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卫生部门负责医疗卫生防疫等。资金使用缺乏科学规划,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和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6、农村“双基”项目建设速度较慢,快速有效的合力机制尚未形成。目前,在项目建设中尤其是涉及到建设用地指标、环评程序和用地赔偿等方面,调整、协商和审批时间较长,程序复杂进行缓慢,导致项目进展较慢。

 三、关于郑州市乡村“双基”建设的几点建议

 1、统筹科学规划农村“双基”建设。应组织相关部门对每个乡镇和村庄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专项制定关于“双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划”。村镇“双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纳入市县“双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予以管理,要和特色小镇、特色小村、田园综合体、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协同配置,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农村。

 2、整合各方资源,成立农村投资(服务中心)发展平台,统一管理和使用资金,防止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如县财政局的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县交通局乡村道路建设改造项目资金、县林业局产业、绿化配套项目资金等,要有农村投资发展平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使用原则进行管理。同时,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引导企业、社会资金投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3、做好特色小镇、新型农村社区等“试点”工作,并加大“双基”建设,成熟后向全市推广。目前“试点”建设工作已经开始,重点是要做好经验总结:一是总结不同类型特色小镇或特色小村的执行标准、建设标准;二是总结不同拆迁村成功的拆迁措施和安置方法;三是总结新型农村社区、田园综合体等适应条件、规划标准等。通过“试点”工作,明确不同地貌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相应的“双基”建设标准。

 4、按照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双基”建设。首先是道路、自来水管网、污水管网、垃圾处理等基本生活设施建设,力争2020年之前全部完成;其次是医疗服务、中小学和幼儿园、养老服务、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等,力争2020年之前全部达标。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户户有一个水冲厕所,大于100人以上的自然村,建有一个标准的垃圾中转点和配套的管网设施,并逐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

 5、加强对“双基”项目建设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农村“双基”建设和维护,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每年要有专项资金和专人进行管理,每个公共设施设定责任人和管理费用。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长效维护机制,确保项目建设能够长期有效发挥作用,形成真正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