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是郑州市七大主导产业之一,全市企业数量已超过400家,拥有中铁装备、郑煤机、中车四方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模超过两千亿元。近年来,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政府先后出台了《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郑州市2020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尽管如此,我市装备制造业仍面临着高端产品少、生产高端产品的企业少、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一、行业基础研究有待加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科研体制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强度;基础工艺数据、核心工业软件等被国外垄断,导致行业基础技术、关键工艺研究、基础数据积累不足,难以为产品设计制造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二、材料、制造工艺及装备水平有待提升。装备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对材料、制造工艺、制造装备效率与精度等依赖度很高。当前,相关的核心部件材料研发投入少,材料品质有待提高;对核心部件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缺乏深入系统研究,科研项目资金对制造技术的支持不足;高端核心部件制造装备长期依赖进口,价格高、操作复杂、维修时间长。
三、行业公共技术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与装备制造业有关的创新平台数量有限、技术服务范围和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大型产品的试验要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试验检测服务的能力薄弱,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新产品设计水平不高,新产品没有经过第三方检测、验证和评价,行业难以积累可共享的基础数据,直接影响行业整体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
四、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乏力。装备制造业产品涉及技术领域较广,装备操控难度较大,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我省工科研究生不但招生数量少、培养单位少、培养机制也有待完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和互补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为此,建议:
一、通过先进的设计分析技术、数字化制造装备及管理系统,提升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加大对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等核心共性技术攻关;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尽快补足基础工艺、基础数据、核心工业软件等短板。
二、探索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针对装备制造业核心部件研制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成果转化瓶颈、材料品质提升、首台套产品示范应用等共性问题,组建由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主机企业、核心部件生产企业、材料生产企业等组成的联合攻关平台,形成高校侧重理论基础研究、科研院所侧重工程应用研究、生产企业侧重稳定批量生产、企业用户侧重应用创新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
三、构建协同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市现有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国家产品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创新运行与服务机制,实现行业资源和知识进一步共享;充分发挥各类创新服务平台的作用,形成面向产品研发、生产、运维全生命周期的创新能力集成应用;做大产业集群,收集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工程数据,形成行业基础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持续优化产品设计;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机械装备运行监测和在线诊断与维修服务功能。
四、完善高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一是通过设立科技专项等方式,为高端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政策和环境支持;二是充分发挥现有创新平台、行业资源的人才培养作用,积极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参与企业质量效益提升活动,在企业内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和技术创新带头人;三是建立长期有效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投入机制、运行机制,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持续提高。四是充分发挥企业和科研机构在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产教融合”的研究生培养优势,实现高校专业研究生教育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效统一,为解决装备制造业“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