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体外除颤器
自动体外除颤器,即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缩写为AED,又称心脏除颤器、自动除颤器,是一种专为抢救心脏骤停患者设计的便于操作的急救设备,是现场“救命神器”。
据统计,全国每年心脏性猝发死亡人数超过54万,约70%猝死发生在家中,25%发生在公共场所及其他场所,仅有5%发生在医院内。发生在家中及公共场所的心脏骤停生存率一直较低,原因在于:在心跳骤停时,只有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利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才能有效挽救生命。但是除医院之外,多数场合尚不能在4分钟内开展救治,极易导致死亡。因此,在公众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非常必要。
二、国际国内自动体外除颤器配备现状
据悉,欧洲、美国及日本基本已经普及了自动体外除颤器。在美国大城市人口密集度高的公共场所,如机场、火车站、学校、电影院等,自动体外除颤器随处可见。
2020年10月27日,北京市启动轨道交通车站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工作,至2022年底,北京市所有轨道交通车站将实现自动体外除颤器全覆盖。大兴国际机场已经安装自动体外除颤器,覆盖每层每个角落。深圳机场、地铁所有站厅层、站台层已实现全覆盖。上海、重庆、广州、杭州、哈尔滨、昆明、宁波、珠海、合肥、大连等城市公共场合也在逐步增加配置。
三、郑州市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必要性
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支持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2020年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2万亿元左右,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200万,是名副其实的特大城市。近年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企业500强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相继在郑州成功举办,郑州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但在一些重要公共场合,比如机场、地铁、景区、公园等尚未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成为美中不足,造成安全隐患,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求缺乏匹配。因此,郑州市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迫在眉睫。
四、有关建议
《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列入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应急管理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强化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等工作机制。以此为契机,针对郑州市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建议如下:
(一)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建议政府部门充分调研郑州市学校、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图书馆、电影院、体育场馆、大型商场等公众场所人流量及建筑结构特点,科学规划自动体外除颤器安装位置,合理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数量。使配置密度与实际区域人口、场所相适应,既能实现公共场所全覆盖,保障心脏骤停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又不至于过度配置,造成公共资源浪费。
(二)加强培训,规范使用。建议精心做好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的培训工作。一是开展针对性培训。确定培训重点人群,比如首先从医护人员开始,其次面向公安、消防、武警、安保等危急时刻第一响应人群,依次开展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培训,再次面向青年群体、大学生及志愿者开展梯次培训。对培训考核合格者发放应急救护资格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增加培训覆盖面。积极面向全社会,逐步向大众尤其是人员密集区域的公众开展设备使用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争取做到人人都会用自动体外除颤器开展施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三是创新培训形式。推进宣传常态化,通过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开展宣传,结合印发宣传册等传统宣传形式,提高社会人员对自动体外除颤器的认知,使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真正得到推广普及。
(三)专人管理,用心维护。在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个全新项目,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管理维护难度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增加协调与配合,加强指导与管理。建议相关部门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增加财政倾斜与投入,委托专业人员负责管理,做好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确保设备随时可用、随时能用、随时好用。通过政府部门与社会群体携手努力,共同追求生命安全保障与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