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据了解,建筑碳排放是温室气体的主要碳排放源之一,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能耗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推行绿色建筑非常重要。2020年10月,省住建厅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河南省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22年底,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绿色建筑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友好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已初步显现,形成了一批示范项目和标杆项目,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树立了标杆。
从2012年河南省被批准开展一、二星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开始,河南省绿色建筑取得了较快发展。郑州不仅数量还是规模都处在河南省前列,但较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绿色建筑的发展而言,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2019年度北京市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志项目97项,其中设计标识89项,运行标识8项目,二、三星级项目分别占比为53.6%、46.4%。2019年度上海市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志项目共139项,其中设计标识128项,运行标识11项,一、二、三星级项目分别占比为16%、65%、20%。然而,2019年我市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总共60项,从数量上来看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
一、发展绿色建筑驱动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绿色建筑运行成本相对较高、服务周期长、评估过程复杂,全社会共同打造绿色建筑的原始驱动力不足。另外,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例如:2019年郑州市内五区、经开区、高新区、东区数量占比为94.2%,面积占比93.3%,远超其他区域。
二、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在绿色建筑的制度体系中,并没有强调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必须获得运行标识,导致绿色建筑在设计阶段和运营管理阶段的发展失衡。例如:2019年我市共60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750.79万平方米,其中4个项目(建筑面积23.74万平方米)在省住建厅获评三星级绿建标识,我们可以看到,一、二星级绿建标识多,三星级少,设计标识多,运行标识少。由于绿色建筑的能耗80%是在运行阶段发生的,如果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达不到运行标识的标准,也就没办法实现真正的“绿色”。
为此,建议:
一、建立政府支持和市场化推动相结合的模式,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推进我市绿色建筑各区域协调发展。在发展绿色建筑时,结合我市各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应用力度,市政、交通及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优先采用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和产品。把优先保障绿色建筑建设用地政策、财政配套对创建国家级和省市级绿色建筑产业基地项目给予一定资金补贴政策、绿色建筑在预售许可、容积率计核等方面予以优惠政策、享受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补贴政策、在物流运输和交通方面予以支持的政策。
二、加快建立推动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体系。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结合实际探索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明确建筑在全寿命期内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监察执法机制,从规划设计可行性、建设施工质量到运行管理期间的各项指标实施全过程监管,构建多方共同监督的“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云监督平台”。同时,创新绿色建筑的评价机制,引入全寿命周期评价机制,将绿色建筑评价分为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行阶段,使绿色建筑真正地实现“绿色”。
三、加强对绿色建筑标识的公众宣传引导。我们可以效法“上海垃圾分类”在宣传方面采取的措施,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社会各界人士对绿色建筑实质内涵的正确理解。以杭州低碳科技馆、中新天津生态城、湖南长沙梅溪国际新城等国内著名的绿色建筑做参考,全面展示绿色建筑运行效果。除了加强在设计建设阶段节材、节地方面的宣传之外,重点对运营阶段节能、节水、环境友好方面的引导,推动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从“四节一环保”向“五大性能”转变。
四、不断提高绿色技术发展水平,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围绕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及拆除、绿色施工及装配式建筑建造、新建绿色建筑精细化设计、超低能耗建筑及清洁采暖、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提升、绿色生态城市和城区规划编制等重点领域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活动,推动建立郑州市绿色建筑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特别是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绿色建筑深度融合,不断降低绿色建筑建造成本,提升绿色建筑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和信息化水平,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将我市绿色建筑工作推向更高层次,为我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