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城市间“经济社会”赛跑中最核心、最活跃的竞争因素。
河南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2020年,全国高考人数为1071万,河南省参加高考的总人数是115.8万,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的10.81%,但是录取分数线出奇高,录取率出奇可怜,211高校录取率为4.15%,985高校录取率为1.14%。211大学只有郑州大学一座,如此贫瘠的教育资源,既留不住本地人才,也吸引不来外省人才,只出不进,谈何发展!
郑州市产业结构未合理优化。郑州市经济发展GDP过万亿,但在高新产业或科教文卫方面,郑州与其他人口流入大市比就逊色了不少,几大主导产业,如汽车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食品制造等,对于年轻人和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及智能、互联网、信息、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郑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科研投入远远不足。根据2019年统计各城市高新技术企业,郑州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048个,排名倒数第一,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有待加强,高端创新人才、创新团队仍然偏少,仍是当前郑州面临的严峻问题。平均薪资水平和房价、消费水平等不成正比,如何在这个现代化都市里“活下去”是当务之急。智联招聘发布《2020年秋季郑州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郑州平均薪酬为7697元/月,在全国38个主要城市的薪酬水平中排名第29位,平均收入房价比为12.9,收入较低,年轻人购房压力山大,面临如何“活下去”的难题。
合理化建议
面对当下的城市现状,最重要的是去找到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去激发新的活力与生产力。同时也要完善城市的建设,改善营商环境,这样才有利于把人才留下。
聚焦人才摇篮,创建一流高校,人才要留住现有的,还能吸引外来的。目前郑州存在明显的教育短板,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较少,唯一的211郑州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的城市人才缺失,在数量,质量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加强高校内涵建设,着力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展现一流服务,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一流大学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与此同时,还需要重点聚焦国家一流应用型高校院所,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适当补助、自求平衡”的运行机制,主动沟通,加快对接,争取在引进全国一流大学、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上有所突破。举全省之力,托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一廊、两翼、四区、多点”的科技创新发展格局,吸引更多科创者参与建设。中原科技城位于郑州北龙湖北岸,目前中原科技城终于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以智慧岛为中心、以龙湖北部片区为核心示范区、以科学谷为拓展区,整合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形成“一体两翼”整体布局,打造创新人才高度集中、创新要素高度融合、创新活动高度活跃的全市科技创新发展引领区。定位CCD(城市中央文化区)的常西湖新区也出台了科创规划,与中原科技城形成一东一西的两翼格局。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的规划,产业数量和创新科研投入的增加,势必会吸引更多高创顶尖人才。政府继续加大力度推进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1、针对行业,精准帮扶。根据《中共郑州市委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 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郑发〔2017〕23号)的文件精神,为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在郑创新创业,形成一支适应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后备人才梯队,政府对人才引进和储备给予多种优惠政策,随着《郑州市青年人才储备计划实施细则》发布,“留人才,用人才”的目的进一步得到巩固。细则中,关于一次性创业帮扶补贴的金额10000元,应随着创业者所处行业在郑州市整体创业环境不同有所增加调整,才能体现政府精准帮扶,更有利于创业者成功,实现人生价值。例如智能软件开发行业,未来能给社会带来重大利好,可创业前期资金投入成本巨大,收益周期较长,政府应用补贴等实际行动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扎根郑州,潜心创业,共建美好郑州。
2、提高购房补贴,去化郑州市房地产库存。现符合条件的博士、硕士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在郑首次购房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购房补贴,应适当提高购房补贴标准,更能刺激许多未置业的青年人购房欲望,带动整个郑州市经济发展。
3、落实郑州市青年人才公寓政策。除了上述购房补贴优惠政策之外,政府应大力推进落实青年人才公寓建设和适当放宽申请入住条件,2018年10月27日,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上,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新伟说,郑州拿出“100亿人才创业基金、2.5万套人才公寓,期待天下人才落户郑州”。这2.5万套人才公寓金水区首批396套现已基本建成达到交付条件,其他各区也在推动建设中。对于飞速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来说,各类型人才急缺,为更好的满足不断扩张的人力资源需求,让有识青年更容易扎根郑州,为社会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