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制造业“互联网+”工作 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0-05-11 【字体:

关于提升制造业“互联网+”工作

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我市制造业“互联网+”现状

近年来,郑州市按照河南省制造业转型攻坚工作部署,积极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先后出台了《郑州市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郑州市推进工业智能化改造攻坚方案》等相关方针政策,实施“百千企业上云”计划等措施,推动一批企业和项目成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省级智能制造标杆、省级智能工厂(车间),培育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和企业上云服务商。相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与发达城市相比与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迎头赶上。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类人才稀缺。一是高端人才引不来。郑州缺乏高端、有影响力的大学、科研院所,缺少创新平台资源,难以吸引高端人才来郑创业发展。近年来,郑州虽然已加大了引进力度,与中科院、浙江大学、西安交大等科研院所、大学等联合共建科研机构,但目前最多还是技术转移,还没有达到真正引入领军人物、核心团队形成创新实力的程度。二是专业技术人才留不住。与北、上、广等城市相比,郑州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产业不大不强,企业给予专业技术人才的报酬不够有竞争力。很多时候,企业刚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快就被外地龙头企业挖走,或人才自然向北、上、广、深等城市流动。同时本地大学优秀毕业生也有不少选择到发达地区就业,也造成企业用人难。

    (二)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资金支持。许多制造业企业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对与互联网融合持怀疑和抵触的心态,不积极不主动,普遍认为此类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容易对企业造成极大的资金压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进程因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的缺位而受阻。

    (三)制造业企业“互联网+”项目的壁垒较为严重。郑州本土制造业“互联网+”项目之间的行业壁垒较为严重,很多企业处于单打独斗状态,虽自建了电子商务平台,仅是基于平台开展简单的展示交易活动,大数据、技术平台仅限于自用状态,不愿意与同行企业分享,无法建立与融合发展相适应的技术体系、标准规范、商业模式,无法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生态体系。

    (四)模式创新不足。制造业企业在推动“互联网+”项目过程中,对“互联网+”融合模式的系统性、复杂性、规律性认识不到位,大多数企业思想还停留在认为购买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搭建了电子商务平台就实现了模式创新的高度,还处于技术端如何更多地引进先进的信息系统、设计制造端如何更好地实现与消费者交流互动的层面,通常采用模仿、复制的手段,同时由于缺乏高端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因素,企业模式创新的能力严重不足。

    三、建议

    (一)加大制造业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着重引进一些著名高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落户郑州,在郑州建设部分行业性高端研发平台,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进一步的优惠政策,为重点人才、高端人才提供事业发展的平台。持续拓展海内外引才渠道,突出“高精尖缺”类型人才的引进,加强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引进现代企业优秀管理人才及团队;引导制造业“互联网+”企业广泛开展交流,吸引优秀创新创业个人、团队落户郑州。可以通过市政府特殊津贴的方式提高高端人才的待遇,出台高端人才住房、所得税、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让他们能在郑州安家落户,安心在郑州发展。

    (二)出台长期稳定的政策,重点给予带头企业资金支持。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加大对制造业“互联网+”项目的支持力度,出台长期、稳定的专项奖补政策,简化企业使用政府奖补资金审计程序,解决企业研发方面专项资金后顾之忧;选取优秀企业,深化政企合作,打造成标杆性企业、应用示范工程,进一步构建完整的、贯通的产业链,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打破壁垒阻碍。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力度,政府可以组织企业观摩团到先进地区观摩学习,让制造业的未来必将走向“互联网+”成为共识,从根本上改变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思想,让他们彻底打破传统思维,积极主动投身企业智能化改造,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同时政府要加强智能制造顶层设计,联合优秀企业开展试点示范和标准体系建设,打破行业壁垒,使我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取得明显成效,进入高速成长期。

    (四)以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为着力点,推动制造业“互联网+”模式创新。制造企业要把提升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作为制造业“互联网+”的着力点,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制造业“互联网+”不是简单的产品展示和上下游互动,也不是简单的电子商务平台,而是要打造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为制造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单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促进其发展产品和服务,促进制造业资源要素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生产和高效化利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架构,发展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型制造。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