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树牢绿色理念
加强郑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立毅2月21日主持召开郑州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提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两次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为此,就进一步加强郑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出如下建议:
一、郑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黄河郑州段流经5个县(市)区,河道全长160公里。近年来,沿黄流域生态逐步得到修复,在防洪固沙、涵养水源、美化环境和保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河流健康状况还需提升。按照水资源、河岸带、水质、生物、社会服务功能完整性五个方面进行评估,仅水质、社会服务功能完整性处于健康状态,其他三项健康程度较低。
(二)环境高风险产业较多。郑州市黄河流域有色金属、煤化工、装备制造等重污染行业分布较为集中,涉重金属和危险废物企业、历史遗留尾矿库等较多,潜在的环境风险不容忽视。
(三)滩区面源存在污染现象。郑州市黄河滩区人口多,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客观存在,对沿线水质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一定影响。加之日常管理跟不上,滩区和大堤沿线野炊痕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农业废弃物乱堆乱放现象比较多见。
(四)环境监管能力还需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薄弱,种植业、养殖业产生的大量废弃物还不能及时处置和有效利用;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尚不健全,环境应急指挥、应对和保障系统尚不完善。
二、郑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建议
(一)搞好规划,系统全面治理。搞好顶层设计,紧密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尽快制定我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总体规划》,打通完整产业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制定长远规划、中期计划、短期安排。积极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增强黄河沿线的生态功能;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大各类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保护力度,让生态环境休养生息、恢复生机。
(二)分类施策,改善环境质量。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郑州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尽快补齐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生态环境短板。积极开展“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相关生态环境政策研究,谋划一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大工程,通过工程建设促进沿黄区域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黄河流域沿线实际,采取不同措施,实施分类治理。巩义市、荥阳市区域矿山开采活动多,应重点在加强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着力提升水环境质量工作、促进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上下功夫;惠济区、中牟县所辖黄河滩区,应逐步缩减农业空间、增加生态空间,推进滩区居民搬迁、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不断增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功能和自净功能,逐步恢复滩区自然生态面貌。
(三)加大保障,聚焦优质项目。将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作为全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处理好黄河与城市、沿黄地区与中心城区的关系,谋划一批与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提升项目。对黄河流域已经谋划过的、已经批准过的各类项目进行梳理,掌握进度、加快推进,尽早见效。通过谋划一批对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有重大意义、有推进作用的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支持我市黄河流域建设。
(四)源头预防,推动绿色发展。系统开展沿黄流域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研究,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加快编制“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及时发布编制成果,为优化经济发展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指导。制定产业准入清单,强化规划环评的约束力,严把环评审批关,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优化产业布局,倒逼产业转型、绿色发展。
(五)完善制度,实施科学治理。在黄河流域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水陆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强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强化生态环境执法和环保督察队伍建设,提升科学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