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旅产业融合 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

发布时间: 2020-12-31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文化遗产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重大。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资金需求极大的工程,资金不足已成为保护的瓶颈问题。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遗产保护新的出路就是要充分挖掘其自身价值,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走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郑州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比较优势。第一,在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方面,郑州拥有古城池、古墓葬、古建筑、古关隘、古战场等名胜古迹和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可移动文物近15万件。第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方面,代表性项目和扩展项目已公布六批,其中少林拳、超化吹歌等多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在历史名人资源方面,列子、韩非子、杜甫、白居易等文化名人不在少数。第四,郑州的旅游产业基础良好。据统计,2014—2018年,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增速均在11%以上,超过了GDP的增幅;旅游业总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均在13%左右,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市名副其实的支柱性产业。第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3月26日全市高品质城市建设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上,徐立毅书记指出:要打造以大运河文化片区为主体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起步区,推动建设郑州开封洛阳世界级文化旅游带;同时,着力做好商代王城遗址、二七商圈和二砂文创板块的开发,展示郑州不同时代的味道和风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提上市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这些都是对我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度思考与谋划。


为此,我们需要充分挖掘文化遗产资源,找到历史文化内涵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契合点,推进文旅融合,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再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反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做好这项工作,现提出以下八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文旅融合,涉及到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后续运营管理等相关业务内容,需要多方配合、统筹协调。目前,我市上述业务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建议成立市级层面的领导协调机制,整合资源,统筹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工作。


二、摸清家底,编制宜游资源开发目录。推动文旅融合,必须首先摸清文物遗存、非遗和旅游资源的家底。组建专家团队,对资源项目进行梳理,建立文化和旅游资源数据库,编制宜游资源项目开发目录,为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做好基础性的前期工作。


三、统筹谋划,编制高质量融合发展规划。文旅融合要做到规划先行、规划引领。编制全市文旅融合发展战略规划,要遵照习总书记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围绕黄河文化内涵的挖掘,对接好黄河流域的文旅资源,形成全市、全省、黄河流域直至全国相关文旅资源一盘棋的大格局,用高水平的顶层设计来指引我市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四、创新业态形式,培育新的旅游增长点。文旅融合,不能再沿袭以门票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模式,而要让景点成为吸引客流的资源依托,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下功夫。组织高水平专家团队,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资源内涵,为文旅创意产业提供基础素材;大力发展文旅创意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文旅消费市场;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以旅游线路串联整合同类文化遗产资源,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五、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文旅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必须创新融资模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优惠政策,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文旅融合及相关创意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特别要把握好当前国家融资政策的调整,积极争取发行文旅产业发展专项债券,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六、借助新兴传媒,加大资源推广宣传力度。实施中原文旅资源全媒体传播计划,依托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平台,充分利用各类传媒载体推广郑州的文旅资源。立足本市,讲好郑州故事,研发推出系列特色文旅产品和服务,使其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场、进地铁、进商圈、进网络,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氛围。


七、切实做好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在具体文旅融合项目的策划包装之初,明确项目收益用于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承的比例,制定保护传承的具体方案,确保将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承的初心落到实处,实现历史文化的永续传承和弘扬光大。


八、应对疫情冲击,积极促进旅游消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中央提出要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是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积极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要“危”中求“机”,提高站位,积极谋划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努力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互利共赢。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