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开展国学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马健/图
郑州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和朝圣地,是中国八大古都中建都最早的古都,也是黄河干流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将郑州打造成国学教育高地,既符合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上,政协委员柴俊峰提交了关于打造郑州华夏国学教育高地的提案。
对此,他建议:
把郑州打造为国家黄河文化的主地标城市
马健/图
要充分发挥郑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起源地和发祥地的历史文化优势,以“山”(中岳嵩山、天地之中)、“河”(母亲黄河、中华根魂)、“祖”(始祖黄帝、姓氏之根)、“国”(早期中国、国之起源)为核心,深入挖掘郑州历史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郑州的“中国故事”、“黄河故事”,传承发展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郑州打造成为集教学、科研、培训、传播、交流、创新为一体的华夏国学教育高地,助力河南早日实现文化强省、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和世界文化旅游胜地的建设目标。
打好郑州作为中华文明之源的组合拳
02
要深入研究和挖掘郑州的文化特色,合理选材、准确定位,打造郑州特色国学教育课程。建议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教育局牵头依托河南省博物院、郑州博物馆、郑州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开设深挖“国学经典中的郑州”、“郑州考古”等系列讲座,如“读诗经、看郑州、黄帝与中国姓氏文化、黄帝内经与中医药文化等;邀请史学、国学名人和文化大家,开设与郑州密切相关的国学公益大讲堂或电视节目,传播郑州历史文化,如“中原大古都系列讲座”、“最早的中国古都”、中华文明探源在郑州、郑州与中国城市发展史、“行走郑州,读懂最早中国”、“读懂中国,从郑州开始”等。
马健/图
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理解能力架构起教育梯度,进行系统化的、循序渐进的教育。大学教育方面,积极协调以郑州大学为引领,以河南大学、郑州师范学院等高校为支撑,建立国学高等教育高地,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扩大培养国学方向高等专业人才。同时,将国学教育纳入高等学校公共课程、通选课程、思政课程体系,扩大国学教育在大学生中的覆盖面。中小学教育方面,选择以文化路一小、少年先锋学校等为试点,积极推动国学教育试点学校创建工作,要以中学、小学、公共文化场馆(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文物文化型景区、研学旅行组织为依托,打造不同级别的国学教育或研学基地、示范基地等,推动中小学国学教育深入可持续发展。
创建郑州全媒体国学教育平台矩阵
03
当下,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为国学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便捷条件。充分运用互联网、校园网、微信公众号、手机APP、手机社交群、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新媒体平台或形式,搭建国学主题网络平台、国学课程平台、国学知识网络大赛等平台,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线上国学教育活动。线下,可以通过国学课堂、情景剧、校园诗社、文学社、中华经典读书会、传统乐团、非遗基地等线下平台或活动,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施教于乐的线下国学教育校园活动,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精神世界,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强化政府资金扶持与规范管理力度
04
要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等多个层面提高对国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家长、学校、学生、企事业单位乃至全社会学习国学的积极性,形成国学教育合力。制定支持国学教育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加大资金、人才支持力度。建议资助一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国学教育系列课程,资助建设一批国学精品网络课程;遴选一批优秀国学人才、国学教育机构、国学研学基地等予以奖励或资助;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加大国学师资培养力度,引进优秀国学人才;资助一批有郑州特色的国学研究项目;举办郑州市青少年国学知识网络大赛等,传播与郑州相关的国学文化。
还要加大师资培养,提高师资队伍对国学经典、管理智慧、修身齐家、中医养生等相关知识的正确理解和讲授水平。坚持“三结合原则”,即校内校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公益非公益相结合,积极推进国学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尝试推动国学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