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上午,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委员通道”如约开启,来自不同界别的10名政协委员接受媒体集中采访,传递民情民意、回应社会关切、展现履职风采。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提升重点实验室效能
省政协委员米立伟
河南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实验室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平台。目前河南已经组建了16家省实验室,在加快我省创新体系建设进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省政协委员、尧山实验室副主任米立伟介绍,尧山实验室自建立以来,创新实验室管理、科研和用人机制,取得了可圈可点的突破。围绕航空航天用陶瓷基复合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材料开发,系统解决了航天领域很多卡脖子问题;尼龙新材料、航天用高分子加工件等项目落地转化,起到了很好的延链强链补链作用。人事人才管理从“行政本位”向“科学家本位”“专家本位”“人才本位”转变,实验室不仅涌现出诸多优秀科学家,还将本土人才融入院士专家团队,“借船出海”培育梯队人才。
对于进一步提升省实验室效能助力创新驱动,米立伟建议,以人为本,用项目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求什么就做什么,市场上有什么就做好什么,市场上没什么就创造什么。
解决三个问题 接住文旅“泼天富贵”
省政协委员张祥宇
从哈尔滨热到河南文旅网上出圈,近来大家对文旅的关注度空前高涨。作为我省“十大战略”之一,文旅文创融合如何通过高质量发展接住这“泼天富贵”?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文化和旅游规划研究院院长张祥宇认为,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对于“有形式、缺内容”的现象,可以用“文化创意”引领旅游跨界融合,培育好新业态。去年我省召开文旅发展大会,各地纷纷“放大招”“晒家底”,“新文旅”内容不断出圈出彩。
对于“有流量、缺转化”的现象,要让河南的优势资源活化起来。
对于“有名声、缺支撑”的现象,要梳理出河南具有唯一性和差异性的资源,规划设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旅品牌。
张祥宇表示,旅游需要“烟火气”“人情味”,要“有说头,有看头、有玩头”,除了丰富业态作支撑,还要做好城市旅游公共设施配套,完善好“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体系,让游客玩得开心、舒心、放心。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助力技能河南建设
省政协委员王泽民
作为一名在教育行业深耕20年的工作者,省政协委员,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创办人、理事长王泽民一直都在思考,作为教育人口大省,什么样的升学路径对河南学子才最有效、最能实现自我价值。
“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因此职业教育一定要针对问题来发展。”王泽民说,他带领管理团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在校学习一年半,在企业学习理论、实训、实操专业课半年,由企业工程师结合岗位特点进行施教,第三年进入实习。通过半年的理论和实操实训,学生能很快掌握先进技术,适应岗位需求,毕业后就能留在企业就业。
“围绕现代化河南建设,我省提出了‘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发展战略,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振奋人心的发展环境。”王泽民建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高职院校申办职业本科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技能河南建设。
让基因科技惠及大众
省政协委员张辉
作为生物医药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整个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省政协委员、河南省华之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辉给出了“千人千药”和“万物皆可测”两个关键词。
“千人千药”,就是围绕自主创新,在推动“千人一药”向“千人千药”的使用转变上开新路。“大家知道,现有‘三高’的用药体系,基本上都是‘经验性用药’,很多高血压病和血糖高的患者,因为用药不精准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张辉说,他们自主创新、突破难题,研发出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做到了“精准性用药”,填补了河南的项目空白,解决了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健康问题。
“万物皆可测”,就是围绕着关键技术,在设备研发上求突破。“我们联合东南大学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引进一流人才,打造一流的项目,自主研发的固态纳米孔测序仪填补了国内生物行业的空白,完成了国产替代。”张辉告诉记者,这个成本可低至进口设备的1/3乃至1/5,实现了基因科技惠及大众。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再造新优势
省政协委员李敬欣
“我做了24年的新闻采访,干了7年的技术和企业管理,牵头和参与了价值网和CAE云平台两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历并见证了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的形成。”省政协委员、河南大河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敬欣深刻地感受到,新经济形态正在倒逼生产方式的改变。
“我省是一个工业大省,传统产业占很大比重。与江浙等沿海地区相比,我省工业制造数字化技术水平不高,大量的中小型工业制造企业‘建不起网、养不起网’,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李敬欣呼吁,建设全省统一的、开源的、开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数字技术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支点。”在李敬欣看来,价值网平台和CAE云平台有助于传统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用现代科技赋能农业强省建设
省政协委员冯俊杰
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河南如何发力?省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河南新乡)研究员冯俊杰提出,为灌溉装上智慧大脑,把先进技术真正用起来、效能发挥出来,让智慧灌溉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有效助力农业强省建设。
“农业强省建设离不开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这就需要高端的灌溉技术产品。”冯俊杰表示。结合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际需求和应用前景,他在新乡成立了中原智慧灌溉装备制造产业园,这也是全国唯一以智慧为主题的灌溉装备制造产业园,高质量的智慧灌溉设备比常规的漫灌节水60%以上。
“智慧灌溉利用卫星、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高端技术,能够自动‘看天、看地、看庄稼’,准确判断出哪块地缺水、哪块地少肥,计算出各块地要灌多少水、施多少肥,发出指令即可实现成千上万亩农田的灌溉施肥。”冯俊杰介绍,用传统漫灌方法浇1000亩地,至少需用十几个人一周多时间,用现在的智慧灌溉技术,只需1人1部手机或1台电脑两三天就能完成,既省工省时,又增产增收。
从娃娃抓起 让“中医热”常热真热
省政协委员郭马珑
“八段锦、艾灸等中医养生正悄悄走入年轻人的生活,成为一种新时尚,作为一名工作了20多年的中医传承人,打心眼儿里高兴。”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骨关节病一科主任郭马珑说。
如何让这种“中医热”持久下去,并且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中医传承?郭马珑表示,首先要让大家认识真正的中医,让更多从事一线临床工作的专业中医人在网络上进行真正的科普,将中医普及应用到群众生活当中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中医、用中医。
中医药想发展好,还要从娃娃抓起。“我的研究生中有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他们因爱中医而来学中医,我发现他们大多是家庭传承,从小就接触了中医文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使他们能学好中医。”郭马珑认为,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中医的种子,同时提升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有了越来越多的种子,才能长出更多的参天大树。
做好“132工作法” 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
省政协委员赵晓阳
如何做好社会调解工作,把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省政协委员、河南牧真律师事务所主任赵晓阳的经验是“一个平台”“三个商量”和“二个目标”的“132工作法”。
“一个平台”,即建好用好委员会客厅和特色工作室,把委员调解与司法调解有序衔接。
“三个商量”,即“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遇事会商量”。他举例说,为解决“老旧小区房屋漏雨谁来修”资金难题,采用“小板凳工作法”,走进社区在房前屋后和大爷大妈、业主租户拉家常,拍摄普法小视频在业主群宣讲民法,促进共识,最终通过协商,解决问题,这就是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就是“一次说不拢咱两次说,两次不行再说说”。“遇事会商量”,即把“开心结”作为突破点,明理释法,达成调解。
“二个目标”,即“小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把问题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赵晓阳说,半年来他们对接调解60余起案件,有的和解撤诉,有的调解后由法院进行了司法确认,基本达成上述目标。
以行走河南“小支点”撬动读懂中国“大传播”
省政协委员王胜昔
如何挖掘辉煌灿烂的中原文化,在行走河南中找到“小支点”,努力撬动读懂中国的“大传播”。这是省政协委员、光明日报社河南记者站站长、河南省兴文化工程特聘专家王胜昔最关注的话题。
“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我们推出了《今天,我们吹响千年骨笛》,让世人知道,几千年的笛声已经可以重新吹响。我们多次深入二里头遗址,触摸最早的中国,推出了《走进二里头,听文物讲夏文化故事》《在这里,致敬中华文明的根和魂》,让世人知道,行走二里头,也就读懂最早的中国。”探秘文化遗存的“前世今生”,是王胜昔一直在做的事。
“朱仙镇年画、汝阳刘毛笔、陈州黑陶……河南传统‘绝活儿’也是层出不穷,我们准备有计划有步骤的挖掘整理,有序推出。”王胜昔还建议,省级层面专门设立一个冷门绝学研究院,收集整理、抢救挖掘深藏在民间的冷门绝学,让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不失传,真正实现“冷门绝学不再冷,民间艺术有传承”。
促进两岸教育和文化交流
省政协委员王新奇
“我的外公王广亚是豫籍台湾教育家,73岁的时候回到家乡河南,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由台胞捐资兴建的本科高校——郑州升达学院……”省政协委员、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董事长王新奇现场分享了一家三代办学的故事。
“教育和文化交流,是增强两岸人民情感和认同的重要纽带。近10年来,我们每年都安排100多名师生赴台研修、学习,我们承办的中原文化宝岛行等两岸大学生交流活动,为台湾青年了解河南,体验中原文化创造了条件。”作为台胞家属、升达第三代教育事业的传承者,王新奇握好接力棒,继续在团结广大台胞、推动两岸教育和文化交流方面积极践行着。
经过多年实践,王新奇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先行军”。他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两岸学分互通、学历互认、学生互换等工作,同时选聘更多的台湾知名学者到河南高校工作,共建高端科研平台,为两岸开发更多的新兴产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两岸的教育和文化交流会越来越紧密,开放合作空间会越来越宽广。
来源:郑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