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新兴产业长板 厚植发展新优势 提升产业链龙头带动能力

发布时间: 2021-08-02 【字体:

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是中央针对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和冲击所提出的应对策略之一。当前央地多方通过抓好产业链供应链这个着力点,经济社会秩序快速恢复。但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和国际形势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给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带来不确定因素,加力补链强链正成为下一步施策重点。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国家层面上,工信部正在开展加快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意图通过塑造一批新兴产业等工作的开展,巩固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作为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使命的郑州高新区,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其中的一个发展手段就是提升产业链龙头带动能力,不断锻造新兴产业长板,厚植发展新优势,促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不断成熟和壮大。

一、关于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诞生并应用而出现的新的经济部门或行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等特点,也是促使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根本途径。

新兴产业从其产生的形式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式:一是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产业。新技术一开始,属于一种知识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其成果逐步产业化,最后形成一种产业。如生物工程技术在五六十年代或者说在更早的时候,它只是一项技术,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生物工程产业。同样,IT产业,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也被认为是一个新的朝阳行业。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产业。如几百年前,蒸汽机技术改造手工纺机,形成纺织行业,使得整个纺织行业产生了飞速发展,纺织行业相对来讲,就是新兴产业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又如改造钢铁行业,就成了新材料产业,生产复合材料以及抗酸、抗碱、耐磨、柔韧性好的新兴材料。同样,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商业变成物流产业。这些产业改造的核心,使经济效益比传统产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三是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业进行产业化运作。如以往的事业性质的传媒业,现在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行业,是近二十年来产生百万富翁最多的一个行业。

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则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特征。

2009年11月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讲话中强调: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我国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全可以有所作为。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9大领域。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大致分为四大阶段:自力更生阶段、对外开放阶段、融合发展阶段以及自主创新阶段。其中,自力更生阶段和对外开放阶段主要依靠的是传统要素驱动型,融合发展阶段主要依靠的是效率驱动型,而自主创新阶段开始越来越多地依靠新要素驱动型。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快速袭来,把握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要素带来的发展机遇成为新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重要模式。比如,贵阳依托本地传统要素优势,抓住大数据这一新要素的发展机遇,快速形成了全国知名的大数据产业集群,并致力于打造“中国数谷”;北京依托全国科技创新人才高地优势,形成了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涌现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型企业;安徽依托科大讯飞先进的语音技术研发基础,与工信部联合打造了“中国声谷”,吸引全球语音企业到合肥集聚发展。

三、郑州高新区在发展新兴产业的探索和实践

郑州高新区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功能定位,围绕发挥产业聚集优势,不断锻造产业链长板。特别是进入“十三五”规划实施期以来,确立了围绕产业链,布局科创链,完善金融链,强化政策链,建设更加宜居宜创宜业智美新城“四链一城”发展路径,把强化和打造产业链作为工作重点,根据高新区产业基础,重点聚焦和推动以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精密测绘为重点的北斗应用、超硬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4大主导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效果。截至“十三五”期末,郑州高新区已开发面积的每平方公里全口径增加值排名全国高新区第 8 位,单位土地产出接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水平。以2019年169个国家高新区统计数据和2019年高新区发展情况为基础的2020 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郑州高新区位列第 17 名,连续两年实现“三级跳”,排名前进 6 名。在首次发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排名》中,位列全国 387 家国家级开发区第 45 位。4大主导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是智能传感器产业跻身国内先进行列。截至2020年 底,高新区传感器领域相关企业达到 3011 家,占高新区企业总数的 6.7%。“十三五”期间,高新区已形成全国领先的智能传感器研发与产业化基地。规划建设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明确“一点多谷”的产业空间布局,重点打造智能传感器材料、智能传感器系统、智能传感器终端“三个产业集群”。聚集了汉威科技、新天科技、光力科技、新开普、天迈科技等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国内龙头企业,技术和产品等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综合实力排名位居全球气体传感器领域前列。

二是初步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网络安全产业基地。截至2020 年底,高新区网络安全领域相关企业达到 1232 家,占高新区企业总数的 2.7%。布局了清华紫光、长城计算机、芯盾网安等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启明星辰华中大数据总部等落户,积极培育安全可信领域未来增长点。持续优化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基地、网安科技馆等园区和场馆,形成了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创业融合的产业生态。 

三是北斗应用产业培育成效凸显。截至 2020 年底,高新区北斗应用领域相关企业达到 760 家,占高新区企业总数的1.7%。高新区获批全国唯一的北斗应用技术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揭牌成立河南省 GIS 协会卫星导航工作委员会,形成了以天迈科技、威科姆、思维自动化等上市挂牌企业为引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拥有 60 余项卫星应用专利技术,参与 19 项北斗授时应用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 

四是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截至 2020 年底,高新区超硬材料领域相关企业达到 1838 家,约占高新区企业总数的 4.1%。郑州高新区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超硬材料产业基地,获批“国家超硬材料特色产业链”“国家火炬计划河南超硬材料产业基地”等国家级称号。基本形成骨干企业各具特色、产业链相对完善的产业群体,拥有富耐克、中南杰特等为代表的上游材料企业,以新亚复合超硬材料、锐力超硬材料、博特硬质材料为代表的下游生产企业,以金海威为代表的装备生产企业。尤其在超硬材料领域,直接推动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为产业链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技术支持。郑州高新区超硬材料领域研发创新实力全国领先,集聚了行业内 70%以上的中高端创新资源,拥有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简称“郑州三磨所”)、郑州机械研究所、中钢金属制品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成功创建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检验检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 8 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四、郑州高新区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带动作用

郑州高新区4大主导产业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发挥了强大的带动作用。这里就以物联网(智能传感器)产业和新材料(超硬材料)产业链龙头企业为例:

(一)汉威科技—物联网(智能传感器)产业链龙头

在新兴产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基础的智能传感器产业方面,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威)是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典型代表。该公司是郑州高新区培养的“本土”上市公司之一,初创于1998年,2009年成为河南省首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码:300007)后,汉威的研发方向从气体传感器不断扩展到压力、流量、振动、湿度等多种传感器门类,已拥有专利596项。目前,在气体传感器细分领域,汉威产品居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超过75%。汉威科技集团围绕物联网产业, 积极向上下游业务扩展,建立了传感器、智慧城市、智慧环保、智慧安全、智慧消防、智慧公用、健康家居等七大产业板块:在传感器方面,形成了由郑州炜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能斯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郑州易度传感技术有限公司组成的事业群;在智慧城市方面,形成了由汉威智慧燃气事业部、智慧水务事业部、广东龙泉科技有限公司、鞍山易兴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沈阳金建数字城市软件有限公司、汉威智能交通组成的事业群;在智慧环保方面,形成了由嘉园环保有限公司、河南雪城软件有限公司组成的事业群;在智慧安全方面,形成了由河南汉威智慧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汉威化工冶金事业部、石油炼化事业部、上海中威天安公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组成的智慧安全事业群;在智慧消防方面,成立了英吉森安全消防系统(上海)有限公司;在智慧公用方面,形成了郑州汉威公用事业科技有限公司、郑州智源科技有限公司、郑州高新供水有限责任公司、郑州高新水务工程有限公司、郑州高新梧桐水务有限公司、郑州高新热力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高新时代热力工程有限公司、郑州汉威智能仪表有限公司等八家法人主体;在健康家居方面,成立了威果科技、开云健康、风向标科技等健康家居企业。

汉威公司高度重视崇尚创新和研发,建设了以汉威研究院为核心,涵盖北京、上海、深圳国内研发中心和美国、德国、新加坡海外研发中心在内的全球研发创新体系,围绕传感器、智能仪表、地理信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互联网技术,水、气、固废净化处理技术,节能技术等方面全面创新,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发力度,其模式已成功实现了由最初的短期、单一技术转让型向合作开发、人才培训、共建研发实体等多种合作模式并举的转型。“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了公司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同时也推动了国内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建立了全面互动的科技创新生态圈。

正是由于郑州高新区聚集了以汉威科技为代表的传感器龙头企业,因此不断带动了高新区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已培育了5家传感器产业上市公司,带动了关联企业3000余家,目前传感器产业已成为郑州高新区的支柱产业。

(二)郑州三磨所—新材料(超硬材料)产业链龙头

在行业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9月国家批准在郑州三磨所组建超硬材料磨具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着手研究超硬材料行业发展的基础共性课题,进而为行业产业链长远健康发展谋大局。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制修订超硬材料及制品领域标准23项,其中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14项;“十三五”期间标准总数达到63项,比“十二五”的54项增加16.7%。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技术的科研开发及产业化重大成果,代表性的有纳米聚晶金刚石合成尺寸由Φ6mm增长到Φ10mm;宝石级金刚石商品粒径从5毫米增长到10毫米,成品钻石的生产销售主峰为1~2克拉,最大的达到20克拉;粉红、蓝、绿等彩钻研发成功并投入产业化生产;3D打印技术成功应用于金刚石刀头智能制造;金刚石砂带成功用于卫星成像碳化硅镜面及飞机发动机叶片的高效加工等等。国防军工及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黄金首饰雕刻用3×3×1mm~8×8×1~2mm片状金刚石单晶刀具材料生产工艺技术越来越成熟、产品质量及成品率越来越高、规格越来越全、售价越来越低,大量销售国内外市场。微米级金刚石聚晶类产品以量大面广的石油天然气钻探用及刀具用PDC为典型代表,“十三五”期间陆地深井(4000米以上)及海上难钻地层钻探用PDC已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开始进入国内外市场,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批量应用,替代了部分进口高端产品,其质量已达世界先进水平。CVD金刚石技术取得了巨大发展,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直径2 ~ 5英寸、厚度1mm的金刚石窗片制备,拓展了CVD金刚石在基础研究的国家大科学工程及尖端领域的功能化应用。还有,突破诸多关键技术,部分企业锯切钻进工具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锯片刀头智能化3D打印机开发成功并投入商业化运营,金刚石有序排列锯片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金刚石绳锯生产技术持续提高,用于石材切割的产品质量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另外,金刚石线锯科研生产技术日臻成熟,降低了成本,取代了进口,支撑和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之晶圆磨削理论及高端砂轮制造技术取得突破,在“中国芯”制造等关键领域开启了替代进口高端产品的征程。特别是硅晶圆硬划片刀研制成功并已进入实际应用,使用寿命和加工效率等指标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产品技术封锁,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开启了替代进口产品的征程。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超硬(PCD/PCBN)刀具设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开发出一些汽车、航空及其他精密机械加工领域替代进口类的高端产品,2015年超硬刀具企业成功进入中航集采平台,多种特殊专用、复材加工等刀具技术水平、使用寿命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填补了国内空白,成功替代了进口产品,已经批量供应多家汽车、机床及飞机制造用户。还有,历年来自动化程度很低的超硬材料砂轮制造领域也开发出了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了自动配混料、自动冷压成型、节块(磨块)自动粘接、自动包装等。使标准化程度高、批量大的砂轮实现自动化生产成为可能,为未来砂轮制造的数字化、无人化车间奠定了基础。

由上可知,郑州三磨所真不愧是郑州高新区新材料产业链龙头企业,正是由于郑州三磨所的龙头带动作用,郑州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才势头如此强劲,并在省市乃至全国新材料领域开辟出高新区的一片天空。“十四五”时期,郑州三磨所将带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继续做优做强超硬材料,做精做深超硬材料制品,提升超硬材料装备水平,进一步推动郑州高新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郑州高新区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着力打造物联网(智能传感器)“一号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以传感器为主的物联网产业集群、以网络安全为主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精密测绘为主北斗应用产业集群建设。尤其是将以打造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为目标,以 MEMS 传 感器为核心突破点,兼顾发展传统工艺传感器,配套发展软件和系统; 同时,往上游突破重要的配套材料,下游延伸发展智能传感器终端。着力在传感器设计、封装、测试、生产等产业领域实现突破,引进培育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集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批量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服务平台。 通过上下游协同发展,着力突破智能传感器材料、智能传感系统、智能传感器终端三大集群,进而建设包括环境监测传感器产业链、智能终端传感器产业链、汽车传感器产业链三个特色百亿级产业链。

(二)大力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推进5G、新型电子元器件、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推动骨干企业以中高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车型开发、智能制造等为重点实施改造升级。抓住专用车、商用车替代机遇,出台特种商用车新能源替代工作方案,更新新能源渣土车50辆和新能源水泥罐车50辆,新能源物流车200辆以上。着力推进新材料、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布局虚拟现实、区块链前沿产业。2021年,计划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稳定在55%以上。

(三)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在创新型产业集群中的链式分布与融合服务。新型研发机构的“四不像”是对传统研发组织模式的变革,目前根本的突破口就在于变革科技创新链内部的分割及其与产业链的分割,变革长期以来沿袭的科研机构的“事业单位”属性定位,让新型研发机构的科创资源有效融入产业链中,为产业链上企业提供优质的科技创新服务。从这个角度讲,新型研发机构理应属于产业链上牵引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源。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引进中科院系统院所、双一流高校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院所在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依托新型研发机构聚集培养人才。重点做好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大院名所对接,引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2家以上。按照《202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工作要点》部署,在科技部政体司及相关部门指导下,制定和印发新型研发机构评价标准和统计指标,开发建设全国新型研发机构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库,开展新型研发机构统计、监测与评价,引导新型研发机构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打破行政化干预管理的制约,真正发挥市场化运营管理机制的作用。探索与地方共建一批示范性新型研发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技术供给和研发服务。扎实做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报告、业务培训交流等工作。还要坚持以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为导向,围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需要深化科研体制、成果转化体制和创新企业培育体制改革,而绝不能让新型研发机构适应顺从传统体制。通过上述措施,加快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在新兴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尽快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链长制就是强化产业链责任的一种制度创新,其工作机制就是由管委会主要领导任产业链总链长,各分管领导任各产业链链长,一个产业链发展规划、一套产业链发展支持政策、一个产业链发展空间平台、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一个产业链共性技术支撑平台、一支产业链专业招商队伍、一名产业链发展指导专员、一个产业链发展分工责任机制和一个产业链年度工作计划的“九个一”机制全流程推进,不断巩固、增强、创新、提升产业链。链长制着眼于贯通上中下游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通过介入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沟通协同环节,以链长制方式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形成稳定、发展、提升的长效机制。链长制的基础是产业集聚,目标是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不仅如此,还要以国际视野看待产业链联动,关注国际产业链上中下游联动,充实国际产业合作内核。

(五)积极组建并充分发挥产业链联盟的重要作用。产业链联盟是指出于确保合作各方的市场优势,寻求新的规模、标准、机能或定位,应对共同的竞争者或将业务推向新领域等目的,企业间结成的互相协作和资源整合的一种合作模式。在每个产业链中选出一个核心企业(或头部企业、领军企业),由这个核心企业牵头按照市场法则组建该产业链联盟。联盟成员可以限于某一行业内的企业或是同一产业链各个组成部分的企业。联盟成员间地位平等,独立运作。由于企业的联合,产业链联盟能在某一领域形成较大的合力和影响力,不但能为成员企业带来新的客户、市场和信息,也有助于企业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开拓。相对于企业并购等模式,产业链联盟能以较低的风险实现较大范围的资源调配,避免了兼并收购中可能耗时数月乃至数年的整合过程,从而成为企业优势互补、扩展发展空间、提高产业或行业竞争力、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旦联盟组建起来,就可以通过联盟对产业链上企业的资源要素进行科学有效协商匹配,而且,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变化情况进行营销指导并做出转型升级部署等等,形成“蛇形”联动运行模式,这样一来,整个高新区的企业都按照产业链环紧密结合,抱团取暖,协同发展。



    信息来源: 郑州政协      责任编辑: 管理员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