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经开区成立于1993年,2000年获批为河南省首个国家级经开区。经过五次区划调整,现规划控制范围东至新107国道、西至机场高速、南至福山路、北至陇海铁路,面积158.7平方公里。管理经开综保区、国际物流园区两个正县级专业园区,下辖6个办事处78个村(社区),常住和从业人口40余万人,下设14个基层党(工)委。先后荣获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示范物流园区等荣誉,是河南省第一家六星级产业集聚区。
郑州经开区承担河南省“四路协同”主阵地发展定位,担负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发展使命,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家战略的加持下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改革,立足内陆开放特色,把握利好机遇,发挥自由贸易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综合保税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欧班列战略核心节点城市等政策叠加优势,加快推进国际对外创新合作,创造园区战略增长新空间、新优势。
一、基本现状
(一)自贸区建设加快推进。对外合作更加密切,推动匈牙利出口贸易局郑州代表处、白俄罗斯沃尔科维斯克市驻郑代表处落户。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与芬兰等国家深入交流合作。制度创新成果显著,以“1210”监管模式为代表的创新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自贸区管理试行办法、自贸实验区条例先后颁布实施,积极探索权限下放。“十三五”期间,自贸区经开片区共注册企业11490家,注册资本817亿元。
(二)口岸功能建设日臻完善。汽车口岸累计进口整车1941辆,是“十二五”末的28.9倍,汽车口岸(二期)具备海关验收条件。粮食口岸进口粮食近万吨,乌拉圭大豆等粮食顺利抵达,粮食口岸(二期)规划设计加快进行。班列运邮全线贯通,邮政口岸实现了进出口双向运邮常态化运行,2020年进出邮快件突破5000万包。
(三)陆上丝绸之路扩量提质。中欧班列(郑州)在全国率先实现“多口岸、多线路、多目的地”和“双向集疏、均衡往返”的常态化运行,形成河南连通欧洲、中亚和东盟及亚太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十三五”期间,中欧班列(郑州)累计开行3690班,是“十二五”期间累计开行的14.4倍;货值累计154亿美元,是“十二五”期间累计货值的12.9倍。在境内以郑州为枢纽,辐射半径达1500公里,境外以德国汉堡、慕尼黑,比利时列日为枢纽,网络遍布欧盟和俄罗斯及中亚地区30多个国家130多个城市。班列综合运行指数全国第二。
(四)网上丝绸之路创新突破。“1210”监管模式和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O2O线下自提” 等改革创新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完成“9710”“9810”出口监管试点全模式、全通道测试,全面开展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集聚中美创业港、豫满全球等8个专业跨境电商产业园,形成多园区、多模式、多平台发展格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规则体系、通关模式等领域开展合作,反向复制“1210”模式,在哈萨克斯坦、泰国、德国、俄罗斯等12个国家设有海外仓。2020年,跨境电商业务走货量超1亿包,进出口业务总量达到197亿元,是“十二五”末的4.9倍。
(五)海上丝绸之路高效通达。实现与青岛港、天津港无缝衔接,形成铁公海多式联运的物流枢纽体系。2020年6月郑州无水港正式揭牌,郑州—青岛—美国的铁海快线班列成功首发。2020年,海铁联运班列开行237班。
二、存在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开区发展还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部分制造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尚未形成新的支柱产业,亟需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外向型程度不足。国家级经开区考核指标中,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共建园区、产业引导资金、创投资金等方面存在短板。双循环新格局下更应运用好河南市场空间吸引全球资源要素,谋求区域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三是枢纽与开放优势未能完全释放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跨境电商的先发优势逐渐弱化,中欧班列与区域优势产业联动性不强,如何从过路门户向枢纽经济转变,发挥交通枢纽的中转和集聚能力,拓展具有枢纽经济特色的产业集群,是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四是科技创新与企业、产业、金融等联动发展创新网络体系尚未形成,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尚不完善,领军型高端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数量仍需增加,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五是资源环境约束仍趋紧。控制面积158.7平方公里中扣除绿地、道路、非城市建设用地等基础设施后,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趋紧,新型产业用地尚未能有效转化为新的发展空间。工业区与城区交织,公共服务高端化、优质化水平距离国内先进经开区有较大差距。
三、发展建议
(一)积极共建“一带一路”,融入国家开放发展战略。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导向,以自贸区深化建设为引领,以先行先试探索为改革动力,充分发挥经开区“五区联动、四路协同”的比较优势,优化开放通道和平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多层次、多领域务实合作。
(二)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紧紧围绕“枢纽+物流+开放”定位,以自贸区建设为引领、以综合性交通枢纽建设为抓手、以国际化便利化开放体系建设为导向,构建“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国际物流通道和集散分拨中心。强化铁路枢纽、通道建设,构建以铁路为核心的多式联运体系,畅通服务内外循环的集疏运网络体系。持续推动扩大内需、外贸出口,完善境内外商贸流通体系,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三)深化“自贸区”开放引领作用。推动自贸区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明确自贸区开放引领作用,以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多式联运河南自贸区五大专项服务体系为主线强化建设,对照新一轮改革创新任务,做好自贸区建设“任务清单”和“自选动作”。推动外资经济、民营经济充分享有“国民待遇”。深化投资便利化和扩大市场准入。推动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在经开设立贸易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区域性总部。推进跨境药品和医疗器械试点、保税检测等创新业务,探索服务贸易等新型国际贸易业态发展路径,增强产业金融和创新金融等服务功能。
(四)“走出去、引进来”开展国际合作。支持企业出海,打开新市场、拓展新空间,推动宇通设立海外客车工厂,打造海外合作园区;鼓励上汽与海外优秀汽车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做大汽车整车出口业务;支持郑煤机、中铁等开展海外并购重组业务,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链条,提升产业发展优势;支持陆港公司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公司和租箱公司开展合作,建设中国内陆最大的国际集装箱租赁交易中心。依托区域产业优势,联合先进经开区、国内国际知名行业协会以及头部企业,探索共建合作园区。提升区域影响力,扩大活动交流,以全球跨境电商大会为带动,积极承办具有国际、国内重大影响力的多式联运、新能源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信息技术等论坛、会议、会展活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宣传“魅力、开放”经开形象。
(五)积极共建“四条丝路”,优化区域对外开放格局。充分发挥陆上、网上丝绸之路的核心优势,积极对接海上丝绸之路与空中丝绸之路,经济外向度保持中西部前列,加快形成功能齐备、要素集聚、产业繁荣、互联互通、环境优良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1.推动“陆上丝绸之路”提质扩能。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申建为契机,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为引领,推动枢纽资源整合和投资建设,优化运输组织能力,加快完善国内外物流集疏运节点网络布局。全面建设“数字班列”,提升班列信息化水平,探索建立以“一单制”为核心的行业标准,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实现“一单到底、物流全球”。积极开展班列运邮和运贸一体化,建设海外集疏分拨网络,进一步开行冷链物流等特色、定制班列,提升班列运行效能。实施“中欧班列(郑州)+河南特色优质商品”建设工程,打造陆上丝绸之路核心品牌。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带动,优化集疏运网络,引导骨干企业依托班列“走出去”,开展国际化技术及产品合作。
2.推动“网上丝绸之路”创新提升。以高质量建设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为引领,以高标准举办全球跨境电商大会为带动,推动跨境电商跨越发展。创新“电商+”模式,促进跨境电商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发展“跨境电商+智能制造”、“跨境电商+汽车产业”等新型贸易业态,助力“经开制造”提升国际知名度。加快推进O2O 线下体验店等先进经验和1210模式反向复制推广,创新出口模式、降低物流成本,增开出口航线,扩大跨境电商出口规模。积极探索制定跨境电商规则,引领跨境电商发展方向,打造跨境电商“经开品牌”。
3.推动“海上丝绸之路”高效通达。强化陆海联运,深化与青岛、连云港等主要港口的协同对接,加密铁海联运班列,加快建设东向、南向等海铁联运国际通道,建立高效通关出海机制。高标准建设国际陆港,探索国际陆港启运地(郑州)退税政策。推进信息化建设,搭建海铁联运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引入海铁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商,优化信息、线路、运力和运输组织等服务,提升运输效用。
4.推动“空中丝绸之路”联动畅通。依托临港区位优势,优化跨境E贸易产业园与“空中丝绸之路”的资源整合,促进货物在境内快速集拼、转运、联动。服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中转、配送、分拨等功能,完善跨境E贸易“单一窗口”一体化通关、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平台功能,实现企业货物通关“零等待(秒通关)”、商品国际运输中转“无缝对接”。
5.推动“多式联运体系”协同发展。打造国际多式联运基础设施体系。加快中欧班列(郑州)线路开发,加强西南、东北、西北跨境陆路口岸合作,打造中欧(亚)班列货源集结点和中转点,集合直达、中转等多种国际运输联运服务模式。大力建设基于5G、北斗、物联网等技术的物流信息基础设施,打造数据共享、协同高效、智能运行的智慧陆港。打造国际多式联运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铁联运,积极推广集装箱运输;创新发展空陆联运,对接郑州南站规划建设的高铁快运中心,参与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卡车航班”集散分拨组织体系;积极推进海铁联运,加强与东部港口的战略合作。打造国际多式联运市场立体体系。进一步落实公平开放的市场准入机制,支持物流企业创新开展多式联运业务。支持高能级多式联运物流企业和国际组织在郑州设立地区性总部和功能性总部。
(三)积极发展“枢纽经济”,提升对外开放质量水平。充分发挥自贸区、经开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多重国家政策和平台的叠加优势,推动经开综保区、国际陆港、功能性口岸等开放平台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以物流带产业,以枢纽聚产业,吸引国际物流、商贸和先进制造业高端要素集聚,发挥产业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经开区由“中转型”枢纽向“门户型”枢纽转变,推动经开区枢纽优势向“枢纽经济”转变。
1.建设国内一流综合保税区。探索监管创新,释放产业新活力。优化特殊区域间货物流转方式,全面推广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四自一简”等监管业务,深化非报关货物管理改革,积极探索“以供应链为单元”加工贸易及保税监管新模式改革。优化平台功能,构建产业新实力。积极向“国际贸易中心”转型,着重发展展示交易、跨境电商中转贸易等贸易新业态。积极向“离岸制造中心”发展,围绕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健康、新材料等产业,谋划建设企业跨境研发、设计、维修平台和中心。加快业态创新,培育产业新动能。推进以“保税+”为核心的贸易业态创新发展,加快经开综保区由商品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技术贸易转变。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研发总部,打造研发设计中心。支持区内企业创新发展软件开发、文化创意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打造销售服务中心。优化汽车等口岸建设,简化进出区管理,推进货物监管便利化,构建跨境物流体系,发展国际采购分销和供应链服务,打造物流分拨中心。
2.加强口岸功能建设。打造国内一流口岸及服务体系。持续完善铁路枢纽口岸服务效能,着力提升整车、粮食、邮政等口岸能级,搭建新型口岸增值服务体系,推进肉类、水果、药品等品类查验点建设。谋划推动国铁集团设立全国冷链交易转运中心。延伸功能性口岸贸易产业链。新建、改扩建一批海关监管设施,打造集展示、营销、交易、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进口商品国际贸易中心。推动汽车平行进口试点业务发展,打造集贸易、物流、展示、保税、检测于一体的内陆进口汽车国际贸易中心。做强邮政口岸,加快建设邮政口岸陆运邮件处理中心项目,打造全国重要国际邮件转运中心。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创新网络化协同监管和大通关“一站式”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打通“关、汇、税、商、物、融”之间的信息壁垒,提高口岸服务效率。简化通关流程,压缩查验清关时限,实施“7×24”小时通关服务。加快口岸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加快物流运输及分拨、配送网络建设,完善海关、检验检疫口岸及口岸信息共享平台。
3.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结合国家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和自贸区政策红利,大力培育和发展服务贸易重点领域,探索信息服务、医疗健康、文化会展、教育培训等新型贸易发展模式,扩大开放领域。以要素便利、自由跨境流动为目标,着力推进人员、技术、资金、货物等流动便利和监管创新,提升开放水平。积极发展数字贸易,大力推进电商平台、电子支付、智慧物流等贸易方式数字化转型。积极争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优化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服务贸易工作。持续推进服务贸易制度创新,认真做好经验总结和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