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专题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2022-07-31 【字体:

市政协“设计郑州”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课题调研小组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按照市政协“设计郑州”国土空间规划专题研究工作安排,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市自然资源局、部分规划设计企业,对市内、外国土空间规划行业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专题研究报告。

一、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随着郑州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国土空间规划行业随之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时期,同时对我市城市发展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面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形势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新要求,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行业也面临着行业调整与创新发展挑战。

1.行业发展初具规模。目前,郑州市规划编制单位(城乡规划方向)甲级资质11家,乙级资质37家。规划编制单位(土地规划方向)有184家。各类甲级团队人才队伍整齐,具有高水平竞争力,承担省市级以上大型项目任务,是行业的第一团队。乙级单位多面向县市自然资源部门,为地方规划、日常自然资源管理涉及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2.专业培训有所开展。市规划协会定期举办注册规划师培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授课。2021年,举办地下管线、生态修复、国土空间规划交流座谈会等活动3次,参加人员100多人;2022年,协会继续组织以城市基础设施减灾防灾、郑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综合交通、乡村振兴、自然资源和城乡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地下空间与智慧地下管网等为主题的专题沙龙讲座。

(二)存在问题

根据调研分析,我市国土空间规划行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规划资质企业量小不精,市场价位低,缺乏产业扶持政策。郑州市本地具有城市规划资质的企业总体数量有限,根据相关数据,郑州本地建筑业和科学研究行业、从事城市规划业务的企业共有361家,同条件中,江苏南京为688家,浙江杭州为658家,湖北武汉为541家,安徽合肥为563家,相比而言,郑州市本地具有城市规划业务的企业总量较小,本地规划编制单位(城乡规划方向)甲级资质11家,因此郑州本地规划企业呈现总量不大、质量不精的特点。在与外地大院的竞争过程中,本地企业往往收费偏低,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长期以来,我市对规划设计行业重视不够,没有出台过针对性的产业规划及扶持政策,缺少有影响力的奖赛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发展的氛围。

2.规划人才培育不够,对人才建设重视不够。人才是规划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与资源,对规划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规划领域的技术突破。人才培养方面,在郑州市本地高校中,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有10个,而通过本科专业评估、具有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点的高校仅郑州大学一家,缺少城市规划学科博士点,因此郑州本地具有高水平城市规划专业的大学过少、实力较弱;人才留郑方面,在本科毕业生中,郑州大学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共约120人,但是省内就业(含升学)的占比不足50%,人才流失明显;人才引进方面,除了郑州市出台的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尚未有针对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具体引进措施。

3.规划编制团队复合性不足,缺乏统筹平台。随着城乡规划业务类型的变革,一方面,规划由服务城市开发建设转向全域国土空间规划全要素保护与利用,另一方面,从编制单个的规划向长期的跟踪服务转变。目前郑州市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行业编制单位还是以传统城乡规划为主,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都集中在传统城市规划领域,规划编制团队的复合性不足,单靠规划设计单位自身很难满足市场主体要求。同时,由于体制机制等相关原因限制,规划设计单位之间合作,也存在很多问题与障碍。最后,缺乏市内行业协同平台,协会目前的工作以组织教育培训为主,在促进设计机构交流合作及平台搭建方面,缺乏有力的组织机构,难以有效组织市内不同专业设计团队合作共赢。

4.规划编制先进技术应用不足,技术力量储备较弱。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规划编制过程中,是未来规划发展的一大趋势。地方设计单位在技术储备和研究能力上,对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掌握不足。一方面,大数据使用成本高,技术相对复杂,需要一定时间的创新实践和技术积累,地方规划院在该方向投入和积累不足,先进技术应用存在一定滞后。另一方面,郑州市大数据建设和应用起步较早,在管理上主要隶属于大数据管理局。由于管理归口的不同,规划编制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大数据应用与规划管理的打通亟待探索。

二、借鉴与研判

(一)先进经验

1.武汉市。完善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全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武汉设计之都建设规划纲要(2018-2021年)》、《武汉市工程勘察设计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提升影响力,积极举办国内外设计交流活动,持续举办武汉设计双年展、武汉设计日及武汉设计发布盛典、武汉国际创意大赛等活动。成立产业联盟,搭建产业平台,成立了以铁路、公路、水利、电力、冶金、建筑、市政等产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咨询机构、产业协会等44家单位为成员的中国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在业内形成共识,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产业发展。建设产业街区、园区,打造产业集群,大力促进工程设计产业集群化发展,2020、2021年,建设、评选12家武汉设计之都示范园区,推动设计产业集群化发展。实施人才战略,优化人才结构,会同市人才工作局、市人社局等完善和落实设计企业人才政策,在落户、居住、子女就学、职称评定、创业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高端人才纳入人才专项计划。

2.南京市。高度重视行业发展,原南京市规划局每年召开行业指导会议,提出行业发展相关要求。2018年,为充分发挥行业规划协会商会在经济发展中独特优势和应有作用的总体要求,明确专门处室承担技术合作交流及行业、资质管理,联系行业规划协会、学会等团体。以规划协会为纽带和桥梁,联系规划行业,支持其发展。加强行业管理培训,不断扩展行业学习路径,在出台南京市规划领域各类条例、相关政策法规、技术规范及规划管理的政策文件时,组织在宁规划编制单位进行培训学习,帮助规划行业从业人员加深对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操作规程的认识理解,促进政策法规的有效执行。以南京市城市规划协会为行业发展抓手,推动会员单位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建立了以大专院校、市规划局及主要规划设计研究单位为核心的学术交流信息平台,加强行业单位之间的交流,及时发布学术活动信息,多次组织相关会员单位参加有关学术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取长补短,相互取经。比如,每年精心选取主题,组织举办学术年会,搭建平台,邀请学术大咖,行业单位互相交流。根据当下热点问题选择主题定期举办“规划讲厅”系列讲座,目前已举办10余场次。

(二)行业发展趋势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对规划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根据中发〔2019〕18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行业发展将面临以下趋势:

一是加快不同专业的深度融合。加大对大尺度空间的研究,国土空间、地理资源和环境保护等专业领域势必加入规划编制行列,多专业交汇融合。相关规划人员需要转换思维模式,打破原有专业、技术、工作模式等方面的限制,不断补充土地调查、用途管制、计划管理、土地供应、权籍管理、农业、林业、水务、生态环境等方面知识储备,真正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的“多规合一”。

二是规划工作将趋向数字化、信息化、系统化。一方面,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通过大数据分析,GIS技术、CIM应用等方法,将物质空间相关资料构建数字化空间体系,并基于数字空间开展规划编制及实施监督,另一方面,需要构建智慧服务平台,运用数字平台集成规划设计成果、量化传导指标,并开展规划监督、实施规划反馈、实现全周期监督管理,提升国土空间综合管理水平和推进规划行业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三是规划行业的精细化。专业的细化分工日渐趋于明显,城市综合开发的精细化,空间规划将更加注重空间优化,实施精细化设计,推动功能升级与有机更新;更加关注宜居社区、公共空间,注重满足城镇居民需求,持续提升空间品质与发展质量。

三、目标与对策

(一)目标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国土空间规划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进入拐点和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双重挑战,本着适度超前,战略引领的思维,提出我市国土空间规划行业的发展目标:

到2025年,国土空间规划行业在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上实现新增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单位甲级资质增至15家,乙级资质增至50家,国土空间规划行业营收实现正增长。到2035年,向国土空间规划强市转变,国土空间规划行业设计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具有显著的品牌影响力。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历史保护、旅游规划等领域,形成一大批“专精特新”的规划企业及行业人才。能够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

(二)对策建议

1.完善政策体系,支持本地企业发展,重点培育领军型企业。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本土规划企业的培养和发展,尽快编制《郑州市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十四五”规划》等相关规划,建立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分类识别初创型企业、工程型企业和科技研究型企业,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制定不同扶持政策,对初创企业加快资质审核进度,缩短审批周期;对工程型企业予以税收优惠、房租减免、人才补贴等政策支持;对科研型机构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专利成果申请,加大技术成果转化认定,并予以资金支持。对本地具有甲级资质的领军企业做到重点培育,鼓励参与重点工程项目;对乙级资质的种子企业,短期内选取3-5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规模和技术更进一步。

2.用活人才培育政策,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在郑州市人才引进政策的基础上,加强对规划人才的吸引力度,鼓励企业引进高质量规划人才,对引入不同类型人才的企业制定优惠和鼓励政策,加强设计单位与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的联动,对具有高级职称的规划人才提供更多的政府部门挂职、高校联合教学的机会。建设规划设计类人才公寓,加大对规划设计类人才的吸引力度,在落户、居住、子女就学、职称评定、创业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高端人才纳入人才专项计划。加快提高市内高校规划人才培养力度,积极鼓励郑州大学申报建设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重点支持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参与城市规划专业评估、设置城乡规划一级学科硕士点,推进本地高校与企业校企联合,构建人才培育和研究平台。

3.强化规划协会作用,搭建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尽快成立郑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协会,以协会为桥梁和纽带,加强郑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单位的联系。举办各种讲座、沙龙等活动,增加规划设计单位交流学习的机会,了解其他设计单位的工作内容,积极促进传统的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及相关专业专项规划的融合与创新。其次,以规划协会为主导,搭建规划信息平台,加强地方不同专业间的规划机构的规划合作。城乡规划院、土地规划院以及高校团队,城乡规划和信息企业,软件和数据平台等多方规划力量,在平台上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多兵种组团作战,适应新时期规划编制任务。

4.注重在地咨询服务,整合产业链条,提供一体化服务。应对目前由规划编制向实施咨询服务的转变,地方规划机构应发挥在地优势,以现有规划编制和项目咨询为基础,积极进行地方研究、信息化建设及实施跟踪评估。建立“项目负责制”等配套制度,把握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发展趋势,创新规划实施一体化模式,鼓励规划设计企业与施工企业通过整合产业链、服务链,提供一体化服务。积极参与到投融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等规划设计的上下游业务链中,实现规划实施建设的全过程参与和服务。 

5.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企业科技创新。面对信息时代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地方规划机构应积极组建内部新技术研究中心,结合自身业务特色,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变。一方面,在规划编制中,积极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等先进技术,拓宽现有空间信息和数据资料的获取途径,确保规划分析论证更加科学、过程更加丰富、结果更加有效,通过更加科技化、智慧化的手段,为规划管理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尽快搭建地方规划管理信息平台和系统,协助政府部门决策,加快规划的审批、建设和管理的审查流程,促进规划行政部门效率的提升,提高地方规划信息化管理水平,增加地方设计机构的服务粘性。

6.提升郑州规划设计品牌影响力。注重品牌塑造和品牌价值,一是塑造“规划郑州”品牌价值,鼓励申报国际国内规划设计大奖,形成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规划设计企业及设计大师。二是大力促进设计产业集群化发展,发挥郑州市设计企业分布密集、配套条件完善的优势,打造一批郑州市设计示范园区。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打造“众规郑州”等网络平台,鼓励设计机构、院校师生、普通市民共同参与郑州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结合城市微更新,定期举办设计大赛,提供郑州市民对规划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信息来源: 郑州政协      责任编辑: 管理员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