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打造世界“设计之都”为引领 积极推进“设计郑州”建设

发布时间: 2022-07-31 【字体:

市政协“设计郑州”综合课题调研小组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设计是创新不可缺少的基因。当前中国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型,设计是其中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设计,多次就抓好顶层设计、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等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推动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发展工业设计、工业软件、建筑设计、创意设计等,打造“设计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省政协召开“设计河南”建设专题协商座谈会上指出:要把郑州作为“设计河南”的先行区来打造,支持郑州创建“设计之都”,推动设计企业、设计人才、设计平台等在郑州布局聚集。

为深入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楼阳生书记讲话精神,郑州市委市政府成立推进“十大河南”建设工作专班,并结合郑州实际提出“设计郑州”的战略构想,市委书记安伟提出由市政协负责“设计郑州”专题研究。市政协成立“设计郑州”调研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和7个课题调研小组。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有关职能部门、设计机构负责同志,赴武汉、南京、重庆、成都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并通过电话、信函、视频等方式与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城市进行沟通交流和深入了解。先后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协商会25场次,吸收工业设计、农业农村设计、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设计、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商业设计、城市交通和建筑设计调研成果,并邀请相关专家审稿,历时3个多月,形成此报告。

一、“设计郑州”建设的基础和现状

(一)设计体系相对完备,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我市制造业门类齐全,拥有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7个,设计产业与经济结构相适应,在各个领域有相对完备的设计体系,有数量较多的设计机构。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郑州市共有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企业)36家,占全省的40%,工业设计产业园区2个。具体包括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郑州大信家居有限公司、宇通集团工业设计中心); 省级(企业)工业设计中心23家,行业分布领域为,汽车行业3家、机械装备9家、纺织服装家居4家、电子信息3家、新材料2家、环保行业1家、食品1家;省级工业设计企业6家,省级高校工业设计中心5家。36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拥有工业设计从业人员1000余人,兼具工业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数量全省领先。全市共有勘察设计企业877家,占全省的60.7%,全市勘察设计行业现有从业人员8.4万人,占全省的71.2%。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创意设计服务业收入127.73亿元,占全市文化企业收入比重25.38%,全市创意设计服务法人单位1.41万家,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比重34.55%;2021年郑州市生态环境设计机构约有260家,从业人员4590多人。

(二)总体实力处于中上,部分领域优势明显。我市工业设计有一定基础,建筑设计有较大规模,创意设计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总体处于全国中上水平。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显示,郑州在全国78个创新型城市中,排第21位。中部6省的省会中,郑州排在第五位,落后于武汉、长沙、合肥、南昌。放在中部六省的参照系中,郑州对比武汉和西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郑州2.04%,武汉3.21%,西安5.17%。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郑州1.52%,武汉1.37%,西安2.59%。技术输出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郑州1.1%,武汉3.17%,西安5.38%。科技型中小科技企业数量,郑州3777家,武汉1540家,西安3999家。“双一流”学科数量,郑州3个,武汉29个,西安16个。同时,我市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的部分领域又具有比较优势。工业设计成长较快,特别是商用客车、重大装备等设计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进入国内外第一方阵。中铁装备2021年度共获国家级奖项1项、其他奖项7项,其中“超大直径常压刀盘泥水平衡盾构机”荣获2020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宇通公司“小宇2.0”巴士荣获2021德国红点奖;大信家居是国内定制行业唯一获得德国红点奖、中国红星奖、金勾奖、TIA原创设计大奖及十佳设计园区的企业;新世纪数码2020年获批河南省“智能化高端数码打印设备工业设计中心”;恒星科技发明专利获得第22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娅丽达服饰2010年荣获“标准女裤产品设计与开发”科技成果一等奖,服装设计在女裤行业形成集聚效应,支撑郑州女裤占据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恒天重工设计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三全食品主要设计成果20余项,荣获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奖2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方便食品行业创新产品奖2项;截至2020年底,全市勘察设计行业累计拥有专利6707项,拥有专有技术1103项,荣获科技进步、勘察设计、优秀咨询等2397奖项。建筑设计行业全市有13家甲级资质企业进入河南省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企业20强,12家大型企业被定为省政府重点扶持的骨干企业。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进入全国建筑设计百强行列,多项研发成果荣获科技进步、勘察设计、优秀咨询等国家级奖项。

(三)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创意设计厚积薄发。郑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项,国保单位83项。郑州有距今10万年的织机洞遗址,1万年的李家沟遗址,8000多年的裴李岗遗址,6800多年的大河村遗址,5300多年的双槐树遗址,4100多年的王城岗遗址,3600多年的商城遗址,是对华夏文明孕育与发展的全景展示。这些为创意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高端人才的集聚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吸引力。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把握社会审美和文化消费时尚,各类创意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广受赞誉、引人瞩目。其中河南卫视“唐宫夜宴”及节日“奇妙游”系列节目频频“出圈”。河南博物院打造的“失传的宝物”考古盲盒入选全国博物馆文创精品榜单。“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银基动物王国”等文创项目,国家动漫产业发展(河南)基地、建业电影小镇等一批文化创意园区崭露头角。在河南省组织的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中,郑州市共有9项作品获奖,推荐的“云上院子——有温度的山居美学民宿设计”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小樱桃动漫、赏豫文化、华冠文化、梦祥银等本土文创企业不断守正创新,发展势头迅猛。郑州文创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引领河南文化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出圈出彩。

(四)政策支持逐步重视,人才培育稳步推进。近年来,我市逐步加大了对工业设计中心建设的政策支持,对通过认定的国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目前累计支持工业设计企业(中心)近1000万元。在去年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上,郑州市金水区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郑州大信家居家设计工厂园区荣获“2021年度中国设计产业100强十佳设计园区”。目前,正在制订《郑州市建设“设计河南”先行区、世界“设计之都”实施方案》,并将出台有关专项支持政策。在设计人才培养方面,郑州本科高校27所,有24所高校开设设计类本科专业,共开设8个设计类本科专业,77个专业布点,专业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2021年在校生有32715人,2021毕业生有7440人。驻郑高职高专院校共有41所,其中,28所高校开设专科层次设计类相关专业20个,共有专业点124个,专业有广告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在校生23845人,每年毕业6937人。河南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中原工学院3所高校开设有3个设计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每年毕业约200人。其中河南工业大学开设有工业设计(工学)博士研究方向,并已连续两年招生。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中原工学院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均已建成了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我市勘察设计行业设有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省级博士后创新研发基地1个。勘察设计行业拥有高级职称人员1.1万人、各类注册人员1.13万人次,拥有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6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包括细分行业大师)和14位河南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二、“设计郑州”建设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我市设计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与打造“设计河南”先行区、建设世界“设计之都”的发展目标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和短板。

(一)设计理念相对滞后。普遍缺乏从战略高度认识“设计郑州”,对于如何发展设计,眼界不高,概念不清,方向不明。多数企业重技术研发、轻设计创新,没有把设计视作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满足于简单代工或模仿跟随,没有设计团队,也很少购买设计服务。公众的设计意识淡薄,对设计的价值和地位认识不充分,对设计的追求不高,盗用、抄袭设计方案的情况屡见不鲜,缺乏重视设计、崇尚设计的良好氛围。“外来和尚会念经”的重外轻内思想根深蒂固,信心不足。

(二)顶层设计相对迟缓。缺乏设计产业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早在“十二五”就开始制订设计产业专项发展规划。2010年以来,工信部等部委先后发布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意见》、《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等文件,全国有18个省份争相跟进,比如深圳市早在2012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措施》,2020年再次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对工业设计行业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而我市至今没有出台相关文件,同时还缺少专门的统计指标,产业数据不清。调研中咨询了多个职能部门,都提供不出设计产业发展的准确数据,统计部门也没有设置专门的统计指标,产业考核、决策评判缺乏标准和依据。

(三)设计实践发展缓慢。设计产业规模小数量少。我市没有开展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建设,没有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库。深圳、武汉、厦门、重庆、烟台等城市均开展了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建设,梯次培育库健全,培育出了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其中深圳已累计建成13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厦门12家,重庆10家,武汉7家,烟台5家,而我市只有2家。我市36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中,企业建立的工业设计中心23个,学校建设的工业设计中心5个,专业的工业设计企业只有6家,工业设计园区只有2个(武汉市工业设计园区3个);企业的工业设计中心多隶属于企业的技术中心,人员多在30到50人,业务规模与制造业总产值不相称,对整个制造业附加值的贡献明显偏低。专业的工业设计企业人员多在10到30人,每年的营收100-500万元,规模偏小,缺乏工业设计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与设计融合不够,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不注重个性化需求,城市设计存在贪大求洋现象,农业农村设计严重缺位、没有综合性农业设计机构,文化旅游设计不注重差异化战略、不研究细分市场,设计同质化问题突出。在创意设计领域的乡村游、剧本杀、短视频、数字文创等新兴业态,受政策、人才、地缘、资本及认知水平等因素制约,发展较慢,活力不足。

(四)设计平台相对欠缺。大赛和奖项是汇聚设计成果、提升产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美国、德国、日本等已创立设计领域的全球顶级奖项,掌握了行业话语权。上海以创建“设计创新型城市”典范为目标,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包括举办“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筹建“国际设计百人”组织,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大奖、设计企业和设计驱动型品牌,提升“上海设计周”影响力等。温州市政府2017创办“市长杯”中国(温州)工业设计大赛、杭州市政府2007年创办“市长杯”创意中国(杭州市)工业设计大赛、广东的“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江苏省的“紫金奖”工业设计大赛等设置了设计领域的多个专项奖,影响力越来越大。而我市基本没有组织国际性、全国性设计大会、论坛等活动,还没有设立市级设计奖项,缺少政府组织的设计赛事活动,设计宣传氛围不够,没有专门的设计类专业刊物,没有专门的设计成果展示场所。媒体对设计领域关注不够,宣传报道少。很少组织面向社会普及设计知识、推广设计理念的活动,在产业行业的影响力较弱。

(五)设计人才相对匮乏。人才是设计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圳2021年拥有工业设计师及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上海计划未来5年内,集聚百人以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尖设计大师,培养千人以上的一流设计师,造就万人以上的设计师骨干队伍,储备十万能量级的青年设计人才。郑州市现有高校工业设计相关学科普遍存在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实验条件落后、产教融合不深入、毕业生设计能力不强等问题。调研中了解到,一方面是设计专业学生分配难,本地设计产业不够发达,就业渠道少,工资待遇低,设计能力强的学生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就业,许多学生毕业后改行从事其他工作;另一方面是整个设计市场人才匮乏,尤其是高端人才紧缺,反映出人才供求之间的矛盾。政府对设计行业关注少、支持力度小,整体发展水平和营商环境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多数设计行业协会没有充分发挥引领桥梁作用,缺乏行业标准规范,大量设计企业集中在竞争激烈的中低端市场,特别是建筑设计行业“内卷”严重,陷入低价竞争。现有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顶尖人才和高水平团队稀缺,各方面待遇低,人才招引难,专业设计人员流失率高。

三、国内外“设计之都”情况研判与借鉴

结合对郑州市设计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发展经验,我们认为郑州有必要将申报“设计之都”作为“设计郑州”建设的主要抓手。

(一)“设计之都”的概念

“设计之都”是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授予某些“创意城市”的七大主题荣誉称号(文学之都、音乐之都、电影之都、设计之都、民间艺术之都、媒体艺术之都、烹饪美食之都)之一。“设计之都”是以设计为发展主题和定位的创意城市,强调将设计理念融入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以设计引领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空间环境提升及精神文化传承。

创意城市网络每两年一评;由城市自愿提出申请,总结并展示本国城市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创意理念和创新实践;再由外部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决定是否将其纳入该网络。

(二)国际“设计之都”的发展启示

在创意城市网络主要包括的七个领域之中,“设计之都”的竞争最为激烈。在已经加入和正在申请加入该网络的城市中,有1/3是指向这一称号的。根据深圳市设计之都官网数据显示,目前已有40个城市入选。

纵观伦敦、纽约、巴黎、米兰等国际设计大都会的形成,以及布宜诺斯艾利斯、蒙特利尔、柏林、名古屋、神户、首尔等设计之都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世界设计之都创新发展的共同规律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注重优秀创意设计人力资源要素。设计之都对创意设计人才的培育与吸引不遗余力,都将人才资源建设作为不可或缺的措施,重视对优质创意设计人才凝聚力的建设。有些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接受,巨大的设计消费市场,以及拥有在知识产权制度保障下的自由、开放的氛围,吸引并留住了创意设计人才,如纽约、伦敦、东京、柏林;有些城市则通过鼓励创新创意,创造宽松开放的氛围,充分利用学校、培训机构实施创意人才培育措施,吸引和培育了大批创意人才,如布宜诺斯艾利斯、蒙特利尔、神户、名古屋。二是注重设计与技术的密切融合。设计与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融合,催生了新的创意模式,既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创意资源,也成为设计创新的主要推动力。意大利都灵作为工业设计之都,设计产业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创意设计与高新技术的密切融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三是注重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多元开放的城市文化环境与创意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关系到创意设计可以有效率、无阻碍的实施,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创意的成果能否被社会很好的接纳。比如,深圳因为从“加工城市”向“创造力城市”的转变受到全球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一个新移民城市,深圳以其巨大的文化包容力,创造了一个开放、有活力的创意环境,城市空间的突破更为深圳设计提供了去等级化的发展平台。四是注重多元的文化政策及创意产业集群化和品牌化。“设计之都”的建设离不开各级政府政策的支持,所有制造业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设计,都拥有发达的创意设计行业。英国政府的推进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创意产业的基础研究,培养公民创意生活与创意环境,重视数字化对创意产业的影响,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为创意企业多方面筹措资金。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推动成为创意强国的进程。1998年提出“设计韩国”战略,推进措施包括:提供设备支持技术,投入硬件基础的架设,提供资金,提供文化企业贷款,使得中小企业也能贷到资金,立法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设立一系列的产业振兴院,协调各种产业之间的互动关联。创意设计产业与集群化密切关联,创意设计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可以形成群体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集群内部的创意企业相互协作可以产生显著的高回报效应,尤其是外部经济的积聚效应。韩国首尔的数字内容创意设计、英国伦敦的时尚设计业、意大利米兰的建筑与家具创意设计业等,都与地域产业结构及优势资源的构成与分布密切关联。这些城市具有品牌效应的创意设计节、时尚设计周等文化创意设计活动又更进一步提升和强化了这些城市创意设计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三)国内四个“设计之都”的建设经验 

中国自2008年起,先后有深圳、上海、北京、武汉四个城市入选“设计之都”城市名单。深圳作为中国现代设计理念的发源地率先于2008年入选,上海凭借数字创意产业的特色进入创意城市发展的快速通道;北京因其“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战略成为其特色,武汉则是以“老城新生”为主题、凭借工程设计优势引人注目。

1.深圳市:2008年12月7日,深圳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第六个“设计之都”。深圳作为国内首个以工业设计为主的“设计之都”,建设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2012深圳市推出了《关于加快工业设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设计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专业化发展和开放融合发展相结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增强设计创新能力,培育高端设计人才,全面提升工业设计业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深圳长期坚持自主创新战略,为工业设计创新式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多样的路径,一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优惠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设计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及减免政策。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服务体系为中小设计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鼓励信贷资金、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为设计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三是加强文化及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依托“设计之都”建设加强设计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四是重视文化创新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在文化从业者和科技工作者中开展设计人才资质认证,在现有专业技术职称体系中增设设计专业门类。深圳通过持续加快工业设计业高端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深圳设计”知名度显著提高,充分发挥出工业设计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引领作用,正在发展成为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工业设计业集聚城市。

2.上海市:2010年2月,上海继深圳之后成为中国第二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建设创意城市,构建“设计之都”奠定了重要基础。早在2000年,上海正式“确定了6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小范围的文化市场逐渐形成。2009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逐渐与科技融合,全国首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落户上海,以数字创意为特色的上海新兴文创产业走上快速通道。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上海市的支柱产业,并以其创新、融合、开放的产业特征,展示出其创意设计的文化活力和无限宽广的发展前景。

3.北京市:2012年,北京成为继深圳和上海后国内第三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其最鲜明的两个特征为“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北京是中国“科技创新之都”,在京两院院士700余人,约占全国的1/2,各类科研院所400余家,位居全国首位;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约2326.6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3.6万件,居全国首位。全市聚集了一批国际级设计大师和国内设计行业领军人才。北京也是中国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全市有24座公共图书馆、197座博物馆和266家影剧院,互联网网民和网站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北京市作为全国“国际交往中心”,在参与国际城市品牌竞争,促进城市转型当中,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举办或设立了: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中国国际时装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等诸多品牌活动。这些品牌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北京扩大自身在国内、国际城市品牌竞争领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北京同世界其它重要创意城市交流互动,推进北京市文化产业融入国际氛围。

4.武汉市:2017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批准,武汉成为继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国第四个“设计之都”。武汉在桥梁工程、高速铁路、城市规划、数字媒体艺术等领域的创新设计能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9年武汉市城建委合作筹建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打造“工程设计之都”首次写入了当年的武汉政府工作报告。武汉市将工程设计作为产业打造,推行设计工程总承包模式,成立数字建造产业联盟,工程设计借助数字化转型发展。武汉市还通过举办设计双年展,搞活一片区域,更新一片老城。依托雄厚的设计产业和瞩目的工程设计成果,以“老城新生”作为城市设计理念和申报主题,将创意设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让老城不断焕发出新活力,为全世界老工业基地的城市转型提供了参考。

四、推进“设计郑州”建设、打造世界“设计之都”的相关建议

“设计郑州”建设涉及领域广,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楼阳生书记打造“设计河南”先行区、创建“设计之都”的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十大战略”行动,全面开展“三标”活动,对标国内四个“设计之都”,以创建世界“设计之都”为突破和标志,积极推进“设计郑州”建设,强化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目标导向,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汇聚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地创新发展。

(一)前瞻布局,凝神聚力筹建“设计之都”

一是认清战略意义,凝聚思想共识。加强宣传引导,将打造“设计河南”先行区、推进“设计郑州”建设、创建“设计之都”纳入各级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或举办专题学习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辅导授课,通过开展学习讨论,充分认识“设计郑州”建设和创建“设计之都”的战略意义,培育设计意识,强化设计理念,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二是坚持高举高打,做好“设计之都”申报筹备。武汉从2009年提出“打造工程设计之都”的目标,到2017年正式成为“世界设计之都”,花了8年时间。建议我市把申请“设计之都”作为中长期目标,成立市级负责申报“设计之都”的专门办公室,负责政府层面有关申报事项的协调,对标申报所需条件出台推进细则。同时由相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牵头组建郑州设计之都促进中心,动员成员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力量为申报服务。三是坚持全方位宣传,营造浓厚氛围。组织媒体开辟“设计郑州”和创建“设计之都”专栏专刊,普及设计知识,对设计机构、设计人物、设计作品、设计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培养全社会重视设计、尊崇设计的意识。依托文博系统,联合设计企业,建设“设计博物馆”,在有关展览场馆开辟设计专区,常态化展示中原设计文化、优秀设计成果。

(二)明确路径,有序推进“设计之都”建设

一是选准主攻方向。近年来,我国创意城市品牌逐渐增多。除四个“设计之都”外,“美食之都”成都、“网络之都”杭州、“文学之都”南京等城市也以各自独特的“城市性格”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牌影响力。当前重庆、长沙、青岛、南京、哈尔滨、澳门等城市正在纷纷推动设计之都建设,郑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议立足我市实际,摸清行业底数,以工业设计和文化旅游创意设计为突破口,抢抓发展机遇,发挥后发优势,扬长补短,实现申都之路弯道超车。二是把工业设计作为重中之重。我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为总目标。楼阳生书记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工业设计以其高度的创新性和超强的赋能性,在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上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要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加快产业链关键环节设计植入,以设计创新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建议把工业设计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积极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把工业设计作为创建“设计之都”的重中之重,以工业设计推动“设计之都”建设更加出彩。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食品、新型材料、电子、汽车等主导产业的设计能力,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中的工业设计能力,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设计活动全覆盖。支持设计机构争创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专精特新”工业设计企业。树立全产业链设计创新的理念,着力加强制造业产业链关键环节设计创新能力,推动设计融入企业战略规划、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和商业运营全周期,提升工业设计综合竞争力。三是支持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率先突破。依托郑州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打造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体验地,通过创意设计在文化旅游领域的持续发力,使中华文明主根和主脉在郑州得以全面展示,炎黄子孙寻根地、中华文化朝圣地、中华文明体验地的地位得到全面巩固。以文彰旅,凸显“行走郑州·读懂早期中国”的城市文化定位,通过创意设计让“早期中国”文化元素变成“可看、可听、可读、可感知”的全感官体验方式和全方位生活方式。坚持设计赋能,布局旅游演艺、康养研学、考古旅游、动漫游戏、影视创作等全链条文化旅游新业态。擦亮城市文旅品牌,持续扩大“天地之中”建筑群、少林寺、黄帝故里等文旅景区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银基动物王国、建业电影小镇的影响力。通过创意设计助推郑州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将郑州打造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文化创新高地。四是促进设计产业综合提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评审世界“设计之都”时,不但看当地的优势设计产业的发展,也看当地的城市设计、工程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视觉设计、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珠宝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等各大设计产业的发展。我市在突出工业设计和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的同时,也要做到统筹兼顾。加大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设计介入、设计转化力度,开展前沿技术研究与设计跨界融合,加大重大装置、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基础研究和设计应用融通发展。加快工业软件成长,加快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以数字技术引领设计业、制造业变革。实施建筑设计、商业设计、勘察设计领军企业培育和能力提升工程,整合上下游企业,统筹推进行业全产业链发展,提升全过程工程咨询能力。加强农业农村设计,组建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郑州市农业农村设计行业协会或设计联盟,培育多层次农业农村设计人才和机构,推动城市设计资源下乡,促进农业产业园区设计全覆盖。加强农业机械化、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数字化的设计应用,开展特色乡村设计,加快推进城乡融合。

(三)科学规划,提供“设计郑州”政策保障

一是科学制定设计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设计郑州”建设工作专班和申报“设计之都”的专门办公室作用,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协调机制、推进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协同参与,上下协调、整体联动的良好态势。立足我市实际,尽快编制《郑州市建设“设计河南”先行区,打造“设计之都”行动方案》,以及“设计郑州”专项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等,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一体推进“设计郑州”建设和“设计之都”申报工作。二是出台系统化的产业政策。制定支持“设计郑州”建设的配套政策,重点在设计产业生态培育、人才柔性引育、职称评审认定、财税支持优惠、成果转化扩大等方面出台支持激励措施。以市场化方式设立设计产业发展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借鉴上海、武汉、成都等地经验做法,探索创新增设科研设计用地管理,降低研发设计类园区(企业)用地成本。设计机构享受科技创新相关扶持政策,支持重点设计机构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三是加强统计考核。建立设计产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和“设计郑州”以及申报“设计之都”评价指标体系,将其纳入对部门和区县(市)的创新绩效考核,推动“设计郑州”建设和申报“设计之都”工作分步实施和渐进落实。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个人进行设计类知识产权申请登记、应用推广,打击设计领域侵权、假冒、盗版等违法行为,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四)引育人才,提升“设计郑州”创新能力

一是优化人才引育政策。建立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设计大师信息库,绘制招商引才图谱。构建设计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把设计高端人才引进纳入全市人才引进计划,享受绿色通道、人才住房、个人税收、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高端设计人才来郑工作。二是深化人才培育模式。以产业需求和未来发展为导向,鼓励高校加强设计学科与交叉学科建设,鼓励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支持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一批一流设计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或设计商学院。增加在郑高校优势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支持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一流专业建设。推进市内高校在线师资共享,打造高水平设计人才培育摇篮。以本地骨干企业为依托,鼓励与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成立专项联合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计实训培训基地、创新联盟等,通过联合培养、定向交流等方式,提升设计从业人员能力水平。鼓励中小学校开设设计思维和创新意识启蒙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设计文化认知度。三是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借鉴《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中的先进理念,构建以“国际设计百人”和院士、大师领衔,产业领军人才、企业设计负责人为中坚,广大青年设计师锐意进取的人才梯队。创新设计人才成长激励机制,建立设计行业人才梯队库,开展青年设计师培训计划,由财政支持,每年选送一批青年优秀人才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定向培训或交流,不断壮大高水平人才队伍。四是培育行业领军人物。实施百名优秀设计师和千名青年新锐设计师成长计划。在产业精英人才选拔中加大设计领域支持力度,发现、培养和选拔更多专业领军人物。五是完善设计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探索创新设计人才评价、职称评定制度,探索增加工业设计、创意设计等专业人才职称,畅通设计专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设计类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加强毕业生在创业、生活、住房等方面的政策保障,扩大设计人才供给。实施豫籍设计人才回归工程,促进在外创业就业的豫籍设计人才返郑创业就业。对取得国家级、省级设计大师称号的个人及所在公司给予奖励,鼓励所在企业设立“大师工作室”,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将薪酬分配向关键岗位、骨干人才倾斜,为设计人才成长创造宽松环境。

(五)构筑平台,擦亮“设计郑州”品牌名片

一是加快搭建产业平台。构建工业设计、文化创意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商业设计、农业设计等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协同创新的开放平台,利用平台设计新产品、优化新体验、塑造新品牌。强化设计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对接,鼓励各区县(市)依托特色产业高标准建设设计产业园区,打造服务型设计示范城市,引导设计企业集聚发展。组建设计公共服务中心,提供政策咨询、对接服务、成果展示、委托交易、技术交流、法律保障等。二是发挥设计行业组织作用。加强设计行业协会、联盟建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强化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鼓励行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组织开展设计进企业、信息沟通、设计研究等活动。三是举办重大赛事活动。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承办国际设计论坛、全国性设计峰会、重要设计赛事等,加强设计领域交流。持续办好中国(郑州)产业转移大会、中国中部设计论坛等活动,积极培育区域设计和品牌集群优势。四是打造“设计郑州”整体品牌。把文化作为设计的“根”和“魂”,注重发挥河南和郑州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传承、创新,打造代表本地特色的标志元素,培育具有中原和郑州特色的创意和设计企业。深化设计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融合应用,逐步树立具有设计产业支撑的“设计郑州”品牌形象。五是培育本土企业品牌。坚持国际视野、对标一流,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设计企业和科研院所,鼓励他们来郑设立或共建设计机构,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专项支持。鼓励本地设计企业与国内外知名设计企业联合竞标,参与重大设计项目,以市场换技术,提升本地设计企业水平。以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优势领域为重点,组织引导同业重组整合,培育若干个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领军设计企业,鼓励设计优势企业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做强品牌。开展工业设计、城市设计、乡村风貌设计、文旅创意设计等示范工程评审,推行设计示范企业认证制度,建立设计龙头企业白名单并制定针对性扶持政策。六是支持个人品牌创立。支持设计人员创办工作室、开通社交媒体账号,支持参选国家级设计大师,推荐和评选省级、市级设计大师、十佳设计师、设计产业推动人物等活动。设立政府设计奖,分门别类对各设计领域的优秀成果、优秀人物予以表彰,对获得国内外重要设计奖项的机构和个人给予重奖,全面提升“设计郑州”影响力。

(六)四链融合,优化“设计郑州”产业生态

一是构建价值链,拓展发展空间。利用大数据深度挖掘市场需求、分析未来趋势,创造性设计新产品、提供新服务、重组新流程、优化新体验、打造新模式、塑造新品牌。做强工业设计,提升创新和整合能力,引领产业发展趋势,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做优建筑设计,释放创意活力。做精时尚设计,创设时尚消费场景。做大数字设计,加强前沿布局,强化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交互,融入全球前瞻设计网络,构筑未来竞争优势。做亮服务设计,优化流程体验,消解民生和治理的痛点、难点、堵点。推动“世界设计走进来,郑州设计走出去”,集聚高端设计资源,加大高端设计供给,打造国内外优秀设计首发高地、“设计+”新业态新模式策源地。二是做强产业链,夯实供给基础。依据《郑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1—2025年)》,着力构建“一核、两带、五区、多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鼓励市内国有设计院所品牌化、规模化经营,中小设计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推动大型企业建立设计研究院,中小企业成立设计中心或设计部门。加大国际国内一流设计企业、设计团队引进力度,鼓励跨国企业、品牌企业在郑设立设计中心。持续推进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市级设计创新中心评定和设计引领示范企业创建工作。三是培育创新链,聚合内生动能。加强科技支撑和数字化转型,强化设计理论、基础数据、共性技术、规范标准等基础研究,发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支撑作用。对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和重点工业设计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其加快完善新型设计手段,深化绿色化和数字化设计技术运用,率先在绿色化和数字化设计能力上实现突破,培育更多设计机构进入国家级或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行列。鼓励引导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深入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和企业云上平台提升行动计划,支持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建立工业软件学院,加快培育工业软件名校、名院,构建工业软件研发和人才集聚、培养平台。四是提升服务链,激发行业活力。发挥促进中心、行业协会等组织力量,提供行业信息、设计工具、设计标准、柔性试制、检验检测、产业化对接、人才实训等公共服务。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社会开放仪器设施和测试平台。发展众筹众创等平台,构建设计协同和共创能力。重点借助在线新经济平台,构建打通设计创新、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的生态链闭环,孵化设计驱动型品牌,支持设计引领型企业发展。丰富金融服务支持,提供涵盖设计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成立设计类产业基金,对设计机构、设计引领型企业、设计关键环节项目等进行投入。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设计企业提供特色化服务,开展知识产权和收益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支持文创园区、楼宇和空间开展项目推介、融资对接等公共服务。推动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四链协同,构建市场、国际化、企业、载体、科技、人才、平台和金融八要素相融共生的设计创新生态体系,为“设计之都”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信息来源: 郑州政协      责任编辑: 管理员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