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农业农村设计专题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2022-07-31 【字体:

市政协“设计郑州”农业农村设计课题调研小组


“三农”问题历来是国家之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市上下团结一致,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的主要矛盾。破解这一矛盾,急需寻找到新的发展模式,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促进农业与工业加工、旅游服务等产业融合,为农业农村发展赋能提效。农业农村设计便是其中一种新兴手段,好的设计能焕发农村活力,能带动农业转型,促使农民增收。

按照市政协“设计郑州”建设专题调研工作安排,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邀请政协委员、市直单位以及河南省村镇规划建设协会负责同志、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乡村规划等专家同志,组成农业农村设计课题研究小组,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贯彻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楼阳生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指示要求,按照“三标”要求,坚决推动郑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郑州市农业农村设计专题调研报告。

一、农业农村设计的范畴与类型

“农业农村设计”尚没有权威的专业定义,更多是一个习惯性称呼,不同专业背景、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有不同理解。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农业农村设计不拘泥于形式,既是一种专业工作,一种方法、手段,也可以是一个创新思路、观点等;既可以是一项单独开展的专门设计,也可以是附属性的简易设计应用。农业农村设计可涵盖乡村的各类空间、各种活动、各个领域,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或六个部分:

(一)总体设计。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总体设计要统筹考量区域总体定位、产业类型、文化传承、资源开发、历史符号、文物保护等,既要传承历史,吸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又要开创历史,务实创新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二)村庄设计。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俗的村庄设计,其目的主要在于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提高村庄建设水平,包括乡村建筑设计、公共环境设计、文化类村庄保护规划及特色风貌设计、村庄基础设施设计等。

(三)产业设计。以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产业体系设计。主要包括品牌、功能、包装、外观、产业链整合、产业布局、产业延伸等设计。主要目的是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龙头企业的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四)田园设计。以农为生的田园设计,是农民的基本保障和农村的核心优势。包括:农田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设计、农田景观创意设计、园艺设计、农业观光园及农业休闲体验设计等。

(五)礼教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礼教设计。包括乡村礼仪制定、人际关系处理、现代化村民生活和职业技能培训设计等。

(六)其他设计。以数字乡村设计和智能化乡村设计等新型设计为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农村大数据平台和智能化产品等用于农业农村生产、管理、销售等。通过数字赋能,让乡村群众发现和创造机会,让资源匮乏型村庄分享发展红利,实现共同富裕。

二、郑州市农业农村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郑州全市乡村地域广阔,类型多样,共有行政村2386个,乡村户数114.5万户,乡村人口约270万人,耕地面积315.47万亩,具有无限的设计作用空间和潜力。近年来,随着都市型农业、生态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推进,郑州市在农业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设计实践,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成果,一是农业产业设计发展势头迅猛。以思念、三全、花花牛、邦友农业、久鑫菌业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在产品开发及品牌、包装、营销等设计方面纷纷发力,品牌效应日益增强,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新密伏羲山金银花等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化设计为产品拓展了市场。二是美丽乡村设计成效逐步显现。巩义市大峪沟镇海上桥村、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杨家门村、荥阳市汜水镇南屯村、新密市朱家庵村等美丽乡村设计,将村庄人居环境改善与旅游休闲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三是田园设计蓬勃发展。以开展高标准农田设计为支撑,形成了荥阳市汜水镇“新沟花海”为代表的观光农业产品。四是文化创业设计亮点纷呈。中牟沙窝森林公园结合蜜蜂养殖针对中小学生推出了蜜蜂观察营地课程;登封市杨家门村禅心居结合新国潮趋势针对女性客户群推出了扎染、插花等课程;新密市溱源洞穴民宿结合传统木工工艺推出了木工坊课程。优河湾生态园推出的53°白兰地“优河醇”小酒瓶设计等,成为乡村文创设计一些新的亮点。有了这些基础,在河南省组织的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中,郑州市共有9项作品获奖,推荐的“云上院子——有温度的山居美学民宿设计”更是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但与此同时,应该看到,郑州市农业农村设计整体处在局部性开展的起步阶段,实践少,范围窄,不成体系,作用有限,主要存在以下不足和问题:

(一)设计覆盖度不够。除美丽乡村、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商业化开发、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少量设计外,设计在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很多方面和环节中都是不足或者缺席的,更多的乡镇、村庄、农产品、农业经营企业等需要设计为其拓宽视野,打开新的局面。同时,缺乏龙头型农业设计企业建设,智慧农业设计基本处于空白。

(二)设计能动性不足。在目前已开展的有限设计中,自上而下或报审用的被动设计占据主导,自下而上的主动设计很少,相关部门、村委、企业等实施主体受制于农业设计投入大、周期长、工作开展难度大等原因,大多不会自觉将其纳入计划范畴。

(三)设计缺乏整体性。在此之前,官方层面并未真正认识到设计对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促进意义,对农业农村设计只是任由其自然发展的态度,没有整体的发展规划、顶层设计,也没有配套的支持措施,甚至对其这个概念也鲜少提及,各个设计之间自成体系,缺乏有效衔接。

(四)设计缺乏系统性。现阶段的设计融合性不够,往往各说各话,以致于自然生态、农业田园、社会文化、村落保护被分割开来,乡村建设出现破碎化、符号化、浅表化的现象,既不能完全打通整合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条,也造成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康养等多重价值不能有效发挥。

(五)设计实用性不强。农业农村设计需要开阔的视野,但更需要“接地气”、符合农村实际。郑州市乃至河南省尚没有专门的农业农村设计院所,各高校也极少开设农业农村设计学科,目前参与农业农村设计的服务机构多出身于更熟悉城市的其他设计行业,没有相应资质资格,缺少类似业绩经验,或者是与外地有行业影响力的单位交流较少,整个行业远未形成气候。当前,村庄设计“城市化”的问题十分突出,其原因就是设计人员缺少农村生活经验,不了解农村实际,不清楚农民需求,凭主观臆想设计的成分大;农业农村主题的课程学习和培训少,设计机构和人员对农业农村设计本身的研究少、实践少,缺乏应有的专业理解,只能盲目套用城市设计标准和模式;村庄设计过程未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对群众意见征求不够。

(六)缺少设计标准和规范。首先,设计属于非法定工作范畴,缺少实施制度、程序规范和路径保障;其次,设计标准并非统一,甚至较为随意,如一些高标准农田设计标准不高,最低的亩均投资仅200多元,远未达到“高标准”水平。目前,郑州市只在《郑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导则》对农业农村设计要求有所提及,其他方面均没有相关规定。

(七)缺少地域性标志性元素。部分设计东拼西凑,南北杂揉,土洋结合,不能体现中原特色,看似“一村一品”,实则千篇一律,没有形成超级符号,让乡愁成为一种文化。

三、先进地区经验做法

(一)日本:设计成就人多地少地区农业农村的高度发达。日本人多地少,农田碎片化,但其农业农村的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尤其为人称道的是日本依靠有限甚至贫瘠的土地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有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在农业农村设计方面主要有:依托设计,持续推进乡村基建,通过美化改造开发乡村旅游,引导市民下乡,很好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融合;通过引入先进的设计理念,大力发展精致农业、品牌农业、有机农业、数字农业,打造“一村一品”,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创收能力。

(二)全域设计引领乡村蝶变的桐庐模式。围绕全域景区化,桐庐县从农村传统历史、人文积淀、资源禀赋、地形地貌及群众基础等实际出发,以村庄为节点、景观带为主线,以农业产业为基底,积极开展全域设计,将其与山水生态巧妙结合,让桐庐乡村处处见景、时时见景、各乡各镇各具特色。

(三)匠心独具的台湾创意精致农业产品设计。文化创意设计是台湾精致农业的智慧和内涵,每个农场、每个农产品,从命名、LOGO设计、标牌制作等,都蕴含了独特的文化传承和创意设计理念。

四、农业农村设计的发展目标

到2025年,农业农村设计取得突破性进展,顶层设计建构完成,社会各界对设计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设计体系得到初步整合和规范,“设计+”基本覆盖至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主要领域和重点项目,并正式成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工作方法。

到2035年,农业农村设计实现全面繁荣发展,“设计+”引领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全面形成,设计体系全面成熟完善,设计产业基础雄厚,配套要素健全,各领域、各项目、各环节基本实现“应设计尽设计”,设计品质根本改善,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文化保护传承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贡献度大幅提升。

到2050年,成为全国农业农村设计的典范,具有本地特色、乡土风情、国际眼光的“郑州设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设计赋能作用下,乡村实现全面高质量振兴。

五、推进农业农村设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抢占农业农村设计先发优势。为抢占全国农业农村设计发展的先机和制高点,针对农业农村设计的关键约束和实际需要,市政府应尽快研究出台指导意见,以“引智入村”和“扩大设计面”为重点,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目标、时间表、路线图和保障措施,在设计河南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成立“设计郑州”农业农村领域领导小组,整合发展改革、资源规划、城乡建设、农委、工信、文化旅游等部门力量,统筹推进农业农村设计发展,逐步推进农业农村设计与其他领域设计的衔接。加强项目扶持,涉农项目应向“有设计”或设计基础较好的乡镇、村庄、农业产业园、经营企业倾斜。建立监测评价机制,根据设计行业体量、质量、活力等的变化,及时总结政策的执行成效,适时改进配套举措。

(二)突出规划衔接,拓展农业农村设计空间。在设计与规划的关系上,两者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又密不可分,设计贯穿于规划的各层次、全过程。鉴于农业农村设计大多缺少实施管理的制度保障,为确保设计成果尤其是物质性设计的顺利落地,有必要将其纳入村庄规划、农业、旅游、历史文化保护等相关规划中,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优化细化乡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通过法定的国土空间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给予其实施依据。探索支持各类新型农业发展的土地政策,确保农业休闲旅游设施等有预留规划建设用地,加快形成城与乡、人与自然、产业与生态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空间形态。

(三)加强龙头企业设计,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河南作为“中国粮仓”和“中国厨房”的优势,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立设计中心,提高龙头企业创新发展、数字化发展、绿色发展、品牌发展、融合发展的能力,促进农副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对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提高乡村产业全链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产品品牌。支持龙头企业联农带农发展,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有针对性地做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头部企业,做优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链主”型龙头企业,做大一批联农带农紧密的区域性龙头企业,构建龙头企业多层次发展梯队。

(四)拓展农业功能,深挖农业农村发展潜力。推进农业与农产品加工、文化、教育、旅游、康养、餐饮等产业融合,逐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构供应链,让农民不再只是原料的供应者,而是后续产业的参与者、建设者、共享者,持续为乡村建设、农业发展赋能。一是依托资源优势,选择主导产业,设计建设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示范村,促进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发展,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培育产业集群。二是准确把握定位差异,依据不同区位、不同资源和不同文化,深入发掘地方风味、民族特色、传统手工技艺等资源,设计开发具有城乡间、区域间、景区间主题差异的乡村旅游产品。三是加快培育农产品原产地、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支持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开展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推动农产品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四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数字化设计,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五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坚持长远与整体结合,优先推进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设计,强化文化展示、传承,挖掘本地传统建筑特征要素,打造一批具有本土风貌、乡土气息的特色示范村庄,让农村留得住乡愁。六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旅融合,积极推动“麦田画”、“油菜花海”等田园艺术设计,打造创意农业、教育农园、消费体验、民宿服务、康养休闲等新兴业态。七是大力推进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推广应用,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五)积极借智引智,为农业农村设计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利用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优势,整合省市资源组建农业设计资源,适时组建成立市农业农村设计研究院(中心、公司),建立规划设计产业园区,立足市域,重点针对农业农村主题开展设计研究和实践。二是依托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轻工业大学等高校,结合规划、建筑、景观、艺术、平面设计等相关学科加强农业农村方向的设计知识讲授及课程实践,或增设农业农村设计学科,不断提高农业农村设计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能力,为农业农村设计事业奠定坚实基础。三是鼓励国内外重要设计机构、知名设计师来郑建立分支机构或工作室,推动农业农村设计向多元化、高端化发展。四是成立郑州市农业农村设计行业协会或设计联盟,培育壮大行业协会。尽快出台农业农村设计行业行为准则,完善各细分领域规则要求,加强行业管理,开展示范创建活动,举办高端论坛,推进协会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联动。五是积极推动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园经营公司等自发成立设计研发部门,支持乡村工匠、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参与设计创意、施工衔接,为推动乡村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六)强化资金投入,引导更多要素参与农业农村设计。一是优化财政投入机制,设立农业农村设计专项扶持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政府主导的乡村振兴项目投资中,应将设计经费单列,并避免被挪用。加快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涉农项目建设资金统一管理考核,推动各地集中力量打造新型创业农业样板。二是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扩大财政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投入规模,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对列入政府年度重点建设任务的农业农村项目进行贷款扶持,切实缓解“三农”领域的融资难题。三是以现代农业园区、特色田园乡村、特色小镇为载体,引导支持工商资本、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乡村发展。鼓励驻郑大型央企、国企勇于担当,整合专业力量,扎根乡村扩展业务,攻坚关键难题,助推农业农村设计加快发展,打造农业设计示范点。

(七)强化宣传引导,提升示范带动作用。农业农村设计涉及百企、千村、万户,相关部门,应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要进一步加大设计政策普及力度,引导企业、村民共谋共建,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农业农村设计的积极性,统筹谋划村庄发展定位、主导产业选择、用地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安排等,充分尊重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推动村民由“被设计”转变为“自主设计”。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试点经验,树立标杆样板,让设计带来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用身边的人和事激励鼓舞周边的人,激发群众参与农业农村设计的热情,做到县有示范(乡)镇、(乡)镇有示范村、村有示范点,凝聚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信息来源: 郑州政协      责任编辑: 管理员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