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王兴邦先生返乡探亲寻根纪实

发布时间: 2023-12-07 【字体:

台胞王兴邦先生返乡探亲寻根纪实

王昭渠

热血青年

我的伯父王兴邦先生,字治国,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十六期(步科班)毕业生,抗日战争时曾参加中条山(晋南战役)战役,后衔至国民党空军上校,被胁迫飞赴台湾后,寓居台湾省台南市,曾任两届空军退员自治会会长。

1923年6月,他出生于登封县颍阳镇北大街“普泰和”药局(后改为“双泰茂”),是诗书耕读传家的王氏从善门第十八世人。胞兄弟仨(王兴元、王兴邦、王兴方),他排行第二;在堂兄弟十人排行中,他兄弟仨分别列第二、四、五位。

1939年3月,时值抗战方殷,基于民族大义,感于抗日大潮,他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和强烈的宏愿报国决心,在父母、伯叔们的大力支持下,刚过16岁即毅然投笔从戎,与堂兄王兴森(字奉彰)、族兄王德政(字尊五)、邻居宋植英(字清华)、北花园好友郭宗义(字守德)等热血男儿一块儿出外从军,共同考入那个年代青年人心中理想的革命圣地—— “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十六期(步科班)。军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晋、陕、绥总司令部新十旅二团四营六连一排任少尉排长。

1941年5月,在民族救亡、国家图存的抗日战争时期,他所在部队奉命于山西中条山与日军作战,抗击入侵日军。参加异常惨苦激烈的著名战役——中条山(晋南)战役,为保护国土、捍卫民族尊严做出了巨大贡献。中条山战役(又称“晋南战役”)结束后,他因作战勇敢、奋力杀敌、忠于职守而受奖,部队向其颁发了“忠勤”勋章和中条山战役“双旗”纪念章及作战证书等,以表彰他浴血奋战为抗日救国所立的赫赫战功。同时,他被晋升为晋、陕、绥总司令部新十旅二团四营六连上尉连长,当时年龄尚不足19岁,是最年轻的上尉。

1942年6月,他所在部队驻军陕西汉中,因水土不服等原因,身染当地顽疾“汉中疥”,掉队落伍,当地俗语云:“堂堂好男儿,难逃汉中疥”,他无奈只得住下治疗。病愈后,他几经辗转,颠沛流离,终于联系到了在西安当空军飞行员的表哥郝书仁(登封君召范堂人,为姑表兄弟关系),被安排在国民党空军第九中队做文书工作。

1948年12月,全国局势动荡不安,风雨飘摇,波诡云谲,国民党岌岌可危,摇摇欲坠,大势已去,他所在的空军部队被迫先行飞赴宝岛。

1968年7月,他在国民党空军部队服役近30年时退役,衔至上校(据台湾国防部参谋本部人事参谋次长室档案载)。退役后,他连任两届空军退员自治会会长,为空军退员日常事务操劳不息,奉献颇多,“甚得退员宿舍数百位荣民同仁赞佩”(继任会长习有仁语)。

在台湾虽然蒋介石实行戡乱戒严政策,但他心向大陆、情系家乡的爱国情怀始终如一,要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念想常萦心头。当年,他随国民党空军部队移居到台湾,一道海峡隔断了两地无尽的相思,从此骨肉分离,天涯相隔,音信杳无,备受煎熬,他饱尝了思乡念亲的锥心苦痛……这在他首次返乡探亲带回来的《笔记本》中有明确的记述,其中在有一页中他这样深情写到:“《离愁》:人间最苦,最苦是分离;人间最苦,最苦是分离;人间最苦,最苦是分离!为情烦恼,不如无情;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带着眼泪,含着微笑;好梦已去,亲情远飘;往事知多少?留下我徘徊在今宵;纵然是相思难了,我也要忘掉烦恼;希望藉着时间的流失,来慢慢冲淡我的伤痛,我只有带着那含泪的微笑。”人间至情,分别离愁之苦,于此尤甚!

其英勇打击日寇的抗战事迹,已分别载入《国军抗战纪实史录》《登封老区革命人物》《嵩岳党史纵横》《登封抗战纪事》《颍阳镇志》等典籍史册中。

第一封家书

1988年4月21日傍晚,住我家对门院的海川叔家闺女从颍北小学放学回来,按照其班主任范振华老师(我的本家嫂子)的嘱咐交代,将一封信送到了我家中。已逾耳顺之年的父亲拆开一看,喜出望外,欢欣若狂,激动地直呼:“四哥来信啦!四哥来信啦!”他拿信的手直抖,嘴不停地颤,停了一会儿,情绪稍微平稳后,只听父亲朗声念道:“二哥、方弟:离别四十载,弟无日无时不在思念着双亲与家人,隔海相望,音讯难通,实令人悲痛。际遇如此,徒呼奈何?现已开放探亲,唯因一时人多,申请机票不易。意欲明年七、八月间可回家团聚,尚请谅恕。近有偃师县左遂三先生返乡,特请其带回家书并附上相片两张,先行告慰。接信后,即将回信寄至左君处,可于返台时带回,很快可收到。弟自退休后,生活安定,身体亦很好,请勿念。请将家中近况赐告以释悬念,余容后叙。谨祝:家中一切平安!弟 兴邦 上 1988.4.2”。与大陆亲人分别长达40年之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家乡至亲好友的伯父,他的第一封家书就这样不经意间、经其同事左遂三先生返乡探亲、下榻于广州市远洋宾馆之际,用10分钱的邮票寄回了家。40年的分别,40年的离散,40年的翘首,40年的期盼,终于盼回了伯父离家40年后的第一封家书,这是何等的漫长、又是何等的不易啊!“诗圣”杜甫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封家书岂只是“万金”所能“抵”?他是我爷奶生前萦兹在兹的思念,他是我爷奶病榻上深情的呼唤,他是我奶奶高年不停的絮叨,他是我父亲抑制不住激动的源泉,全家人都沉浸在巨大的、欢欣喜悦的气氛之中。左邻右舍,街坊邻居,亲朋好友,闻此佳讯,纷至沓来,竞相一睹台海隔离40年后,伯父王兴邦先生从青春年少到皓首白发的奕奕风采。

接到伯父第一封家书后,父亲即刻回函详告家况:“四哥:您好!顷接手书,不胜欣喜,自兄别离家乡40余载,家中老少时刻都在盼望着、想念着。只因相距海南天北,不能欢聚;思念之情,不尽依依;愁肠日转,渴望殊深;隔海相望,奈何!奈何!近因时局变化,政策开放,实行探亲通邮,吾兄于本月2号由台湾台南市托乡亲左君带回书函,并附近照两张,时通音信,使弟接后无限欣慰,欢笑若狂不胜感慨!左邻右舍、亲朋故友,竞相前来恭贺,一睹吾兄尊容……家中一切均好,请勿念。五弟 兴方 1988.4.25”。6月1日,伯父复函父亲陈述心意:“兴方五弟:自接吾弟来信,得知家中近况,闻悉双亲与诸长辈均已先后西天、二哥下落不明、三哥亦已去世,真是哀痛万分,久久不能自已。为兄离家在外,不能尽人子之道,实感惭愧,无地自容。多年来,幸赖吾弟偏劳,侍奉双亲,待兄归来,再当面向吾弟致谢外,特在此先向吾弟表示谢意。”其哀痛伤感自惭之情,充盈弥漫于字里行间,实令人不禁为之动容。

首次返乡探亲

1990年1月10日,接到了伯父自宝岛台湾寄回的信函,已确定了返乡探亲的具体日期,信中写道:“兴方五弟:前次给你的信,谅已收到。兄近日已办妥返乡手续,确定于明春三月廿七日由台飞往香港、在港停留一夜,于次日(廿八)即可由港飞抵郑州。已另函告知天河弟,到郑会晤,天河弟一切自会安排。方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四十年来思乡之苦,如今终能得偿宿愿,返乡与家人及亲友欢聚,实亦令人悲喜交集与无限感慨之至。时间很快,不久即可与诸弟及家人团聚矣。兄身体甚佳,希勿为念。专此祝:诸弟及各院家中平安!四哥 兴邦 1989.12.21于台南市”。接到伯父信函后,家中老少都高兴万分,特别是父亲,虽然身体有恙,但仍然坚持劳作,更加勤于锻炼,愈发精神矍铄。

1990年3月27日,虽然天淅淅沥沥下着雨,一大早我与父亲便登上了去郑州的客车,到郑州与在这儿工作的我堂七叔天河、十叔丙元见面,详谈了次日到飞机场接我伯父的具体事宜。当时的郑州飞机场,在市东郊的燕庄,是军民两用的飞机场。

3月28日傍晚,在春寒料峭中等到了飞机的降临,在翘首盼望中,只见伯父神采奕奕,肩挎一个圆筒状半透明旅行包、手拉着一个深蓝色的旅行箱,步履矫健地走出了候机大厅,父亲快步向前,口中不停地喊着“四哥、四哥,您可回来了,您可回来了”,上前紧紧握住了伯父的手,久久不肯放松,双目深情凝视,兄弟二人相拥而泣,激动万分。这一握,握紧了40多年家人朝思暮想的丝丝牵挂;这一拥,拥聚了40多年兄弟久别重逢的骨肉情感。令在场的人们都不禁为之动容,潸然泪下,感喟不已。血融于水的亲情融化了素未谋面的陌生,大家共同沉浸在心之相系、情之相融的欢乐之中。离开大陆40多年后的伯父,终于回到了生他、养他、让他魂牵梦绕的家乡故里。

此时,此刻,是梦?是真?是悲?是喜?枯竭了数十载的心泉,霎时喷出汩汩泪滴;骨肉团圆,亲人相聚,却那样陌生有那样熟悉;“哦,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吧!”微风似在耳畔轻轻细语。于是,历经沧桑的兄弟哟!更激起了感情的涟漪——双目凝视,只为看得更仔细,青丝已然变白发;相拥而泣,道是情深亦无语,少年业已到暮年。

3月29日一大早,我们便驱车从郑州回家。一路上,伯父看着车窗外沿途的优美风光,不住地说:“咱们家乡绿化的真好、绿化的真好!”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喜人的新变化,深刻感受到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到家大门口下车后,他驻足左瞧右看,指着大门口旁、侧立靠墙的一块椭圆形平面大石头说:“这个大石头,我在家的时候可是平放着的呀?现在你们把它掀立起来啦。”家门口的大石头,伯父印象深刻,记忆犹新。从大门进、走前院、过中院直奔堂屋,当看到堂屋正中摆放的爷奶画像时,他扑通跪地连连叩头,口中喃喃自语:“爹,娘,我回来啦,我终于回来啦;我回家啦,我真的回家啦……”他长跪不起,失声痛哭。这哭声是游子别离家乡40余年后归里,心灵深处的倾诉;这哭声是游子别离亲人40余年后返乡,真情实意的表白。啊!莫再怨今天到来太迟,该庆幸终于迎来了这一天……

4月5日,这一天是农历的三月初十——清明节,慎终追远是我们国人的优良传统,清明节祭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习俗。我们在家准备好冥币、香裱、挂纸、油食、水果等供品,便与伯父一道,前往“柏树坟”祖茔扫墓祭祖。路上走着,父亲给伯父讲解了祖坟列祖列宗瘗葬的基本序列方位,伯父侧耳倾听,表情凝重,偶尔会问一些基本情况。到“柏树坟”后,父亲与伯父先绕走祖坟一周,察看祖坟周遭环境,然后往坟上挂纸添土,最后将供品摆在我大爷(王庄临、字敬斋)、大奶(张氏),二爷(王随临、字敬文)、二奶(李喜孩),(三爷王德临、三奶高智于“三年困难时期”被饿死,寄埋在北城堌堆西磷根,尚还未迁入老坟),四爷(王万临、字季青)、四奶(范香)坟茔前,焚香、烧纸、磕头、祭拜,伯父再次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恸哭流涕,哽咽不止。人言“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旨哉斯言!此情此景,实在是令人无限伤感和痛心啊!他长跪在坟茔前,双手深插土里,不住地连连叩首,呢喃自语,好似要把分别40多年与亲人隔离的长长思念与挂牵,诉诸于九泉之下的爹娘和列祖列宗,以期天人感应、灵魂相通、统告先人——漂泊海外40多年的游子,今天终于回来啦!无限思恋与牵挂的乡愁梦,今天终于梦圆啦!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在其《乡愁》诗中亦这样深情写道。

4月7日,登封县政协、对台办等单位,热情接待伯父,隆重设宴,欢迎他这位远离家乡40余载的嵩山游子。登封县政协主席张云治,副主席王鸾、夏长青,副县长吴聚财,政法委副书记王云琦等领导出席,座谈交流台海新形势。领导们对伯父能够在风云激荡的烽火岁月——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异常惨苦激烈的著名战役——中条山(晋南)战役,与日寇浴血奋战,为保护国土、捍卫民族尊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赞赏有加,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其抗战爱国革命英雄的卫国壮举。希望他秉持黄埔军人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不求私利、舍生忘死、将个人抱负融入全民族奋发图强伟大事业中,为统一中国、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继续弘扬,在两岸同胞携手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奉献自己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更希望他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炼铸的这种黄埔军人精神,在今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中继续发扬光大。伯父当即表示:“我一定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海峡两岸增进了解、促进和平统一而不遗余力,倾心尽责!”他心潮澎湃,高兴万分,即席赋诗:“伫看祖国和平日,台胞从此得归期;海外不忘家国事,天涯长系桑梓情”“往事难忘游子梦,归心驰系故园情;爱国念乡身做主,海峡和平合一家。”

伯父首次返乡探亲归台后,即于4月30日回函:“兴方五弟:这次回家,吾弟与昭渠侄儿陪同至各风景区游览,拜访诸亲友,弟妹及两姪女热情接待,内心感到无限欣慰。四月廿二日,飞港停留一夜,已于次日安返台湾。现身体甚佳,一切良好,希勿为念。请代向诸亲友问候致谢意!专此顺祝:家中安好!四兄 兴邦 4月30日于台南市”。

再次返乡探亲

1993年4月24日,接到了伯父于17日写给父亲的信函,告知堂三伯父王兴森(字奉彰,其1960年病故于安徽贵池)的两个女儿给他去信的事:“兴方五弟:您元月31日与渠侄儿2月1日及淑芳、兰芳两姪女来信均早已收到,因当时为返乡一事不能确定,故而未予立即回信,尚请见谅。当看到两姪女来信,真是悲喜交集,可惜均远嫁他乡,就是兄返乡也晤面不易,实感伤心与怀念不已。兄与三哥感情深厚,思之落泪,极想与两个姪女见面一偿宿愿……”伯父的来信,道出了他与堂三伯父“感情深厚”的历史事实。是啊!堂三伯父与家伯父仅年长一岁,俩人自小一同在“普泰和”药局后院嬉戏玩耍,一同跟随我四爷(王万临、字季青)、族三爷王三江(字光华)私塾上学,继而在颍阳国民中心学校、临汝省立十中、豫西高中就读学习,又一同出外从军、考进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形影相依、不离不弃十几年,其“感情深厚”,非寻常可比,自是不同一般了。

1994年7月11日,伯父给父亲来函告知,欲为家中四位长辈及堂三伯父坟茔立碑,经费由其完全负责一事。函中写到:“兴方五弟:您好!昭渠侄6月2日与6月16日两信收到,得悉家中及各院诸弟们均好,甚慰。但三嫂不幸于去岁病逝,深感悲恸,无限哀伤。意欲于下次返里可与晤面,不料却天人永隔,竟永无相见之日了,是为终生憾事,哀哉!近日,接淑芳姪女由宁夏来信,为家中四位长辈与三哥立碑之事,为兄已函复告知,此项立碑一事,请由五弟会同六弟兴樟、七弟天河共同协力办理完成,经费由四哥完全负责,将于近日内寄钱回去,希望能于下次返里看到满意成果,为兄能为长辈们尽到一点孝心,则可安度余年矣!兹将四叔简历略陈如下:1.高中毕业(那时已很难,大学生太少了)。2.参加国民党任国民革命军校级秘书职务。3.喜书画,性温和。4.在本乡任高小教师数年,四哥、三哥均为其当年学生,余不详。现将三哥简历略陈如下:1.西街高小毕业。2.临汝县初中毕业,高中肄业,投笔从戎,性情刚强,喜好各种运动。3.于1939年元月与四哥出外从军,考进汉中中央陆军官校第一分校16期步科毕业,在军中后来担任何职、晋升何阶,因与三哥在汉中分别后即未再相见,就不得而知了。四哥身体健康,一切良好,希勿念。祝:家中平安!健康愉快!余容后叙。四哥 兴邦 1994.7.2于台南市”。至此,为家中长辈们立碑一事,已被伯父提到家族的重要议程上。

接伯父信函后,父亲即持信去与堂七叔天河共商此事(堂六叔兴樟不幸已于1992年11月病逝,此时尚未告知伯父),父亲与七叔商议后,均感无法办理,因时代背景、家庭成分、灾荒年代、国家形势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家中长辈们都在贫困饥馑的年代里先后与世长辞,其生卒年月、生平事略均已无从知晓,亦无人知道情况,故无法撰写碑文,遂将这一情况函告伯父,他很快回信:“兴方五弟:来信收到,知悉家中与各院诸弟大小平安,甚慰。关于为叔伯们立碑一事,搜集史料困难,无法进行。为兄十七岁离家从军,父辈们教育情况与生卒年月均不了解,一无所知,实无法提供任何资料。为长辈立碑一事,总有很多事实上困难无法撰文,兄意仅立墓碑如何?此事尚请五弟与诸弟们商议,酌情研究办理。淑芳、兰芳两姪女应多予慰问照顾,让三哥嫂地下有知能够安心。兄一切安好,希勿念。祝:健康愉快!家中平安!四哥 兴邦 1994.7.29”。

伯父念兹在兹,情之所寄,为家中长辈立碑之事。同时,他又电话告知父亲,欲出资为我外曾祖父、母立碑纪念。我奶奶姊妹5人,无哥无弟,家住伊川县江左镇五里头村,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因省道扩宽,涉及我外曾祖父、母坟茔,便就近迁至五里头村南边不远的李屯村——我姨奶家的自留地磷根旁。父亲随即去告知我南方和石磙二位表伯,他俩欣然同意,由于父亲他表兄弟仨对我外曾祖父、母家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商议后决定由我父亲执笔撰文。不久在父亲的主导下,便将我外曾祖父、母坟茔的纪念碑竖立起来,了却了我伯父萦记的一个心愿。

1996年10月23日,接到了伯父于15日写给父亲的信函:“兴方五弟:您好!昭渠侄9月15日来信收到,得悉家中及各院大小安好,甚慰。兰芳姪女来信言,将于近日回家,给三哥嫂立碑,希能尽力协助完成,让三哥嫂九泉之下得到安慰。兴樟六弟于1992年突然因脑溢血去世,极为伤痛!我们又少了一个弟弟,希能多予照顾其妻子儿女,尽我们兄长之责。如有同伴,即可办理返乡手续,回家与家人团聚。请代问候各院及诸亲友,兄身体健康,希勿念。顺祝:家中平安!四哥 兴邦 1996.10.15”。期间,堂三伯父之长婿李荣朝和次女王兰芳俩人,已分别由宁夏石嘴山市及陕西省铜川市回来,率领我们在家的兄弟们,为堂三伯父母茔地运送砂石砖料,请师傅砌盖碑楼,经过连续工作数日,一座设计端庄、高大气派的碑楼拔地而起,巍然屹立在堂三伯父母坟茔前。

堂三伯父母的碑文在我伯父提供简略资料的基础上,由堂三伯父之长婿李荣朝兄撰文:“显考王公讳兴森、妣李氏太君二位合祔之墓。公讳兴森,字奉彰,系祖考万林公之长子,曾祖东泰公之三孙也。生于一九二二年端午,一九六零年病故于安徽贵池,英年三十八岁。自幼嗜学,恪守家训,宽人严己,重义守仁,慎效列祖之遗风。青年时期,就读于汝州高中,受抗日救国运动影响,对倭寇暴我华夏痛心疾首。蒙先祖支持,年十七投笔从戎,与四叔兴邦同时考取中央(黄埔)陆军官校,毕业后,供职,校级。品性豁达,处事公正,有盛誉。慈母生于一九二零年,卒于一九九三年,寿享七十四岁。平生坎坷,勤敏良善,茹苦含辛,养育女儿成人,淑芳安居宁夏,兰芳乐业铜川,皆子孙满堂矣。叔父兴樟,后裔绵延,一堂怡怡。吾祖茔北原柏树坟,囿于地狭,特选新茔于此。兹值先慈三周年拜祭,恭树贞珉,以志永怀耳。女儿淑芳、兰芳敬立。郭钦兴书丹,长婿李荣朝撰文。一九九六年夏历腊月十四日谷旦。横额:奉先思孝。对联:勒珉铭志先亲苦,典范启导后世人。”

1996年12月9日,伯父给父亲来函告知,闻悉家内为其“三哥嫂办理立碑”事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信中写道:“兴方五弟:您好!昭渠侄10月31日来信收到,得知荣朝与兰芳一同返乡,为三哥嫂办理立碑及三嫂三周年拜祭事宜,办理过程进行顺利,撰述碑文简明精实扼要,立碑大方美观,很好!四哥甚为欣慰。荣朝与兰芳已先后来信,分别详述此次返乡办理立碑情形,我们亦为三哥嫂有此孝女佳婿感到高兴,三哥嫂地下有知亦可告慰矣。家乡地方现在想已很冷,吾弟应多保重身体,台南气候温和,四哥身体健康,希勿念。顺祝:家中安好!四哥 兴邦 1996.12.3”。

1997年4月7日,家内接到伯父已确定了再次返乡探亲具体日期的信函,信中写道:“兴方五弟:您好!昭渠侄元月廿八日、二月廿四日来信收到。兄定于四月十一日返乡,由台飞港转郑州,时间不确定。请查询飞机到达时间,准时来接,团聚在即,回家畅谈。近很好,希勿念。顺祝:家安!健康!四哥 兴邦 1997.3.28(已另发电报)”。喜接伯父再次返乡探亲的信函后,家内及族中人等都喜出望外,尤其是父亲笑逐颜开,喜形于色,乐不可支,奔走相告。

4月11日,因查询到由香港至郑州的航班是晚间到达,所以在家吃罢午饭,我便和父亲、妻子、小女一道,驱车赴郑直达燕庄飞机场。傍晚时候,家在郑州的我堂十叔、十婶也过来了,我们都在候机大厅外耐心地等候……时间分分秒秒的匆匆而过,终于等到了香港至郑州航班落地的广播提示语音,我们都翘首以待,望眼欲穿,不一会儿,只见伯父头戴棒球帽、身穿深色夹克衣、步履轻盈地手拉旅行箱走出了候机大厅,我们一拥而上,围着伯父嘘寒问暖,小女不停地蹦着喊“爷爷、爷爷……”伯父手摸着小女的头,连声说“好、好、好!”大家都沉浸在久别重逢的喜悦之中,这是伯父自1990年春首次返乡探亲后的再次荣归故里,大家的心情都格外的激动和兴奋,有着说不完的话语,血脉相连,亲情浓郁,谈笑风生,话语生香。

回家后的第三天,我远在宁夏石嘴山市的堂大姐淑芳、姐夫荣朝兄和家在陕西省铜川市的堂二姐兰芳都一同回来了。我们一家人接至颍阳街南边省道旁客车站,叔父与姪女见面相认,都分外激动,眼含泪光,哽咽难语,掩面涕泣,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真是欢聚相拥一家亲啊!这是历经半个世纪沧桑、别后见面重逢的喜极而泣,这是陆台两地双方念、血色同宗一脉牵的萦心惦念,这更是海峡通途白发还、骨肉团圆泪相盼的欢欣聚首!

4月14日,是农历三月初八,清明节后的第九天,我们与伯父及二位姐姐一道,去祖坟祭祀先人。首先到伯父牵心萦记的其三哥嫂的新扎茔地祭祀,他站在高大的碑楼前观看,近前仔细阅读碑文,不时用手帕搽拭眼泪,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他扶碑深思良久,语气凝重、缓缓的给我们说到:“民国三十年五月份,我和三哥黄埔军校刚刚毕业,中条山战斗(晋南战役)就开打啦,前方战事吃紧,急需战斗人员,我们就开赴前线打仗了。中条山战斗是打得很激烈、很残酷、很血腥的,那是真的枪林弹雨啊!子弹‘嗖、嗖、嗖’从身边、头顶飞过,一不留神儿就没命了。日军是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要不是我们抢先占领那个山头的制高地,伤亡情况真是不敢想像,就那,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袍泽兄弟一个个倒下去,你不恼?那都真是急红眼,拼了命的打!日军的枪火很猛烈,‘嗒、嗒、嗒’的向我们开火,而我们利用他们换子弹的间隙,往他们那儿扔手榴弹……就那打完仗后,满山看上去,到处都是尸体。山上小河沟儿里流的那就不是河水,都是血水,石头、树干上澎的都是鲜红、鲜红的血,那才真叫血流成河呀!中条山战斗结束后,部队西进到陕西汉中境内。一次,在两个部队营房驻地,中间隔着一条河,通讯兵往来、传递情报。他从河对岸营房过来对我说‘给你介绍个老乡吧,他是您河南人。’我说‘好啊。’待与对方见面,一看是我三哥,我俩自军校毕业后,有大半年都没见面了,在那种动荡的战争年代,兵荒马乱的,俺哥俩远离家乡,经过战场上的厮杀,在千里之外的异乡又见面,那种激动喜悦、久别重逢的感觉,非亲历者不能感受啊!俺俩见面只顾着抱头痛哭哩,激动得连句话也没说,那真是叫生离死别啊!这当间儿,三哥营房的紧急集合哨响了,俺俩一句话都没说,便匆匆分手了,谁知这一分别竟成永别啦。现在,三哥竟已去世30多年了,真是令人痛心啊!”说罢,他掩面而泣,泪流不止,在场的人无不深受感动,都留下了难过伤心的泪水。

随后,我们都到柏树坟祖茔祭祀先祖。“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站在列祖列宗的坟茔前,大家双手合十、肃立静默、鞠躬作揖,摆放供品、鲜果佳肴、香帛冥金,焚香烧纸、跪拜叩头、祈祷祝愿,随着纸灰飞散,香烟袅袅升起,缕缕飘向苍穹,带着一片心香,遥祭先祖之灵……

伯父在祖茔前,不由自主地吟咏出辛亥革命元老、爱国诗人于右任先生晚年在台湾所写的《望故乡》(又称《国殇》)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样一首让人涕泪滂沱、悲戚伤感的诗句,令伯父感慨万千、体会尤深,他说:“当年,于右任先生的这首《国殇》诗一出,风靡全岛,大人小孩都会吟咏,情真意切,尤其触动荣民袍泽兄弟的内心,《联合报》《中国时报》《中兴日报》等主流报纸一刊登出来,民众争相阅读,都纷纷收藏,一时大有洛阳纸贵之势,流传甚广,为世人所重”。

伯父这次从台湾返乡探亲寻根谒祖,其宝岛牵心绕梦魂、浮生漂荡云彩间的思乡之梦,终于梦圆。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诗云:“人生亦有祖,谁非黄炎孙?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本根。”是啊!伯父回到故乡,家人团圆,亲友欢聚,慎终追远,祭扫祖墓,拜谒先祖,认祖归宗,传递了亲情、延续了乡愁,他与亲人们一起回忆家史、缅怀先祖,其情陶陶、其乐融融。他返乡探亲领略了家乡的自然风光,了解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感受了农村镇容村貌的新变化,与亲人一道游览欣赏于家乡的美景,沉醉于亲人们的高度热情并时时处于无比感动之中!

伯父这次从台湾返乡探亲寻根谒祖,重游家乡山水,重温年少旧梦,是可喜可贺的,这表明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认同是与生俱来的,经得住沧桑岁月、风雪雨霜,是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

自此以后,伯父经常主动与大陆家人和地方政府联系,谨遵家乡父老嘱托,积极帮助其寻找大陆在台湾的失散亲人,主动联系老乡、同学,鼓励他们带领家人和朋友回乡探亲寻根,多方了解家族历史,感受两岸一家亲的心灵根脉;嘱咐他们积极寻找合作项目帮助家乡发展,踊跃投资助力桑梓故里经济建设,为促进陆台交流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为祖国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尽心尽力,乐此不疲,奉献良多……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 王昭渠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