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文化】敬拜轩辕黄帝 凝聚奋进伟力——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侧记

发布时间: 2024-04-30 【字体:

我们从哪里来?站在具茨山上回望,问号一步步被推向了遥远的过去,我们的来路也更加清晰。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5000多年前,在河南郑州新郑具茨山下、溱水河畔,轩辕黄帝点燃部落融合、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火种,点亮了中华文明的曙光,成为璀璨多彩中华文明的历史起点。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黄帝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品格,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

一场寻找心灵原乡的精神之旅

上午9时,寻根门南门广场上,龙腾四海、虎跃平川,舞龙、舞狮、高跷、盘鼓等来自中原大地的特色民俗表演奏响了拜祖大典吉庆的序章。

640.webp.jpg

从寻根门到轩辕黄帝像,500多米的距离,如一幅厚重的历史长卷,铺展开5000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镌刻着文明进化的璀璨华章,嘉宾们徐步其间,仿佛置身于一场穿越时空、心灵回归之旅。

一场炎黄子孙的共同奔赴

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六大拜祖方阵徐步入场,每个方阵由90人组成,共540人,象征着炎黄子孙来自五湖四海。

拜祖方阵由来自祖国各地、海峡两岸、世界各国各界的爱国人士组成。正如当年轩辕黄帝四海归心,八方仰德,展现出中华民族包容广大、海纳百川的气魄和凝聚、团结的精神力量。

640 (1).webp.jpg

在“高唱颂歌”环节,香港地区的钟镇涛、台湾地区的朱孝天和澳门地区的麦嘉欣以及内地的曹芙嘉共同演唱《黄帝颂》,唱响一曲家国情。

一场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与往年不同,今年竹简门的设计继续“上新”,手工雕刻的飞舞祥龙,糅合了“龙的传人”和甲辰年两层意思。

上午9时18分,竹简门徐徐开启,来自海内外的华夏儿女沿着神道缓缓走向系祖坛。

640.webp (1).jpg

系祖坛上,“佾生”成列,献上古代“八佾舞”。八八六十四人组成,象征八风,寓意风化天下,是佾舞的最高规格。

系祖坛中心,矗立着出土于郑州的杜岭方鼎。它跨越千年,仍激荡着中原王都气象;它破土而出,使郑州作为商都的形象由“模糊”走向“清晰”。

跨过轩辕桥,来到故里祠,左右设置静心道,列植银杏,静谧庄重。今年拜祖大典的一大亮点就是故里祠前摆放的华夏礼乐重器的青铜编钟,琅琅之音敲响之时,象征华夏儿女和睦相处,呼应大典主题“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

一场守正与创新共舞的盛会

拜祖大典线上与线下结合,现场拜祖与境外“同拜”互动,对全球华人网上拜祖平台进行优化,以黄帝文化与龙元素的结合为设计主线,结合当下AI、VR、AR等新技术,在视觉上升级、在交互上拓展,突出情境化、沉浸式和视频化、交互式。

640.webp (2).jpg

停驻在纸张上的“轩辕黄帝”借助科技的力量,鲜活起来,跨越时空与现代的我们对话;不能莅临现场的中华儿女,可以云端拜祖,沉浸式体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进入拜祖广场,宏大的广场与雄伟的轩辕殿呈现眼前,给人一种豁然开朗震撼之感,嘉宾们纷纷拍照留念。

轩辕殿是整个黄帝故里园区的核心建筑,殿内设计有九丈穹宇,新塑黄帝像端居殿中央,地面环铺五色石。轩辕殿台阶分别铺设了九龙献瑞、山河永固、五谷丰登三层浮雕,设有象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圣火台。

作为此次拜祖大典的亮点之一,26幅精心雕刻的连廊浮雕正式亮相。一幅幅讲述黄帝生平故事、伟大功绩的浮雕作品气势恢宏,全面展现了黄帝一统华夏、肇造文明的辉煌历程,带领嘉宾穿越5000年时空,感受充满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华文明。

“三月三,拜轩辕”,大河之南、天地之中,五湖四海的中华儿女脚下踩着黄帝曾经走过的土地,头顶掠过具茨山上吹来的风。

这一刻,祖先,是我们共同的信仰;中华儿女,是我们共同的名字。


信息来源: 郑在协商      责任编辑: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