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提质增效的提案

发布时间: 2023-08-02 【字体:

2017年以来,教育部办公厅、河南省教育厅等部门相继颁布了《教基一厅〔2017〕2号》《豫教基〔2020〕56号》《教基〔2021〕84号》等关于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相关文件,课后延时服务成为贯彻中央“双减”教育工作决策部署的主要措施之一。郑州市“双减”政策、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稳步推进,有效减轻了中小学生严重课业压力和家庭教育经济负担,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得到了一定改善。教育改革在发挥正面效能的同时,也不断暴露出亟需解决教育减负、课后延时服务提质增效的问题。

一、郑州市现状问题分析 

(一)学校教师任务加重,教研时间被挤占。双减政策的落实依赖学校教育的提质增效,主要体现为课堂的高质量教学,这需要任课老师在解读新课改精神、创新教育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郑州市中小学校午餐工程、课后延时服务相继实施以来,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但学校在教学任务之外,增加了午餐供应、课后延时服务等工作内容,在原有教师数量不变的基础上,教师工作量大幅增加,有效的教研投入缩减,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学校师资配备有限,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课后延时服务期间,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作业之余,可以通过社团、阅读、社会实践活动等渠道,培养爱好,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需求丰富多样,一些学校结合教师专长对教学课程进行了校本化实施,开展了不同社团,但现有的课后延时服务教师配备不足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受益的往往只是少部分学生。

(三)学校软硬件资源设置,不能满足延时服务需求。目前中小学硬件设施设备、各功能室基本能够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但是,不能满足家长对课后延时服务期望,不能实现因材施教的美好教育目标。例如,器乐类爱好发展、人工智能、科技类爱好发展等等。学生依然要花费大量课外时间、精力参加校外培训。丰富的家长资源,学校周边独特的地方区域发展特点与文化,专业社会机构、企业甚至培训机构等,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在不增加学校和教师压力的前提下,如何科学利用、规范管理,盘活并合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真正使各类资源助力教育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是义务教育阶段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教育改革渠道的现实需要。

做好课后延时服务,不仅需要学校合理利用师资、场地、课程等合理安排,更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出台相应的制度,根本的保障,避免义务教育面临“既需要、又不敢”的尴尬局面。

二、相关对策建议

(一)完善课后延时服务的制度和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完善课后延时社会资源引入、资质审核、评级激励等相关制度,建立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多方联动的课后延时共育机制,切实解决学校师资有限,合作受限的难题,切实推进课后延时服务多样化、有效化,提升课后延时服务质量。

1.建立规范科学的社会资源引入机制。政府支持并出台相应政策,引导社会机构、企业积极参与。定期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开展知识宣讲、兴趣培养、参观实践等免费服务活动,并联合科协、团委、妇联、关工委等组织,参与和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形成家、校、社联合共育体系。例如,定期开展“科技入校园”“走进科技馆”“走进博物院”“航天知识进校园”等科普知识讲座,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关注社会,更让教育与前沿发展接轨,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

2.建立科学的校企联合机制。加大对课后服务保障政策的支持力度,建立合理的学校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机制,制定合理的课后服务收费标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搭建科学合理的校企联合机制。可以采用政府补贴,出台相应政策调控费用区间,家长和学生可以低费用,享受高质量的课后延时服务,既满足了学生家长的需要,同时实现了校企双赢,促进家校社联合共育,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教育良性、可持续发展。

3.健全适宜的教育教学资源审核、准入机制。按照学校与相应教育教学资源部门的合作意向,由学校自愿申请,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审核。对提供志愿者课程、知识普及讲座等课后延时服务内容把好入门关,成立相应监管部门,进行资质审批审核,确保各方教育教学资源合理科学的利用到位。

4.健全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相应的课后延时服务评价机制,对于引入的外部资源、学校、参与延时服务的机构等,在延时服务期间,需对服务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形成家、校、主管部门“三维度”评价机制,对于延时服务效果好,普遍得到认可的服务项目,优先准入继续服务资质,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对于服务效果、质量欠佳的延时合作机构,应予以整改或取消相应延时服务,确保中小学延时服务质量和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特长。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构建完善的课后延时服务体系。“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下,学生有了更多的课外时间。开放校内图书馆、阅览室和各类活动场地,结合教师专长,开设阅读、足球、篮球、琴、棋、书、画等丰富的社团服务活动、劳动体验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丰富的延时课程和社团服务。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愿选择,有规划,有选择,有发展。规范课程内容、实施途径和评价机制,做到学校有统筹,有落实,有评价,为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成长平台。同时,将教师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纳入学校教师考核晋升体系,提升教师工作幸福感,提高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的积极性。

2.合理利用家长资源。丰富的家长资源,多样的职业样态,对学校来说是一笔财富。规范合理利用家长资源,组织家长志愿者,结合自身职业、专长,在延时时间,开展科普展示、知识讲座等服务活动。不仅能增进家校合力,也是教育生活化的体现。

(三)推广典型经验做法。总结在课后延时服务方面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遴选一批被家长接受、可推广、可复制的区域或学校进行宣传推广。例如,郑州市某实验小学利用课后延时服务,开设足球、书法、面塑、版画、舞蹈、编程等学生社团,既合理利用了校内外资源,同时促进了学生特长培养,实现学校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好评。

教育无小事。课后延时服务不仅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还需要政府牵头,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在“双减”背景下,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多方联动的高质量发展体系,形成多方共育机制,增进共育合力,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 民进郑州市委员会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