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郑州市智能制造领域人工智能发展的提案

发布时间: 2024-07-03 【字体:

民盟郑州市委员会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制造业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明确提出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近年来,郑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省、市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发展的工作部署,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制造强市建设。

一、郑州市智能制造领域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目前,我市制造业发展基础良好。制造业规模超过1.1万亿。近几年郑州市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意见》,建成6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15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28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滚动实施400多个智能化改造项目,智能制造取得初步成效。国家试点示范品牌形成,省市标杆覆盖行业较广,智能装备产业初具规模,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形成地下空间装备等一批智能制造装备生产企业,其中规上企业约100家,产业规模约300亿元,入选国家第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二、郑州市智能制造领域发展人工智能存在问题

郑州市智能制造产业处于第二梯队,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一些差距。一是国家级智能工厂(车间)较少。我市目前只有宇通、富士康、三全食品3家国家级智能工厂,与先进城市差距较大。二是智能制造覆盖面较低。全市275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智能工厂(车间)只有180家,占比较低,占比不足以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作用。三是智能制造深度还不够。智能制造模式还停留在从“机器换人—成套装备—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点线面”1.0版,人工智能技术还没有覆盖制造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四是数字化转型及人工智能服务商不足。工业互联网平台及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数量不到30家,缺乏有能力实施数字化相关“总包”的第三方服务商,与合肥市(100家)、武汉市(186家)相比,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差距。

三、发展建议

(一)加强党委政府领导和顶层规划设计。建议市委、市政府将人工智能作为强力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加大人工智能的支持和统筹力度,协调解决人工智能产业建圈强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在市委、市政府强有力领导下,做好人工智能发展的顶层规划设计。具体来说,要围绕一个目标,即郑州进入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第一梯队;抓住一个重点,即大模型引育和应用;做到两个明确,即明确发展路径,明确产业布局;做牢三个支撑,即算力方面,建设中部算力枢纽城市,数据方面,建设中国数仓、数纽、数港,算法方面,建设重点垂直领域算法创新策源地;做强四个应用,即人工智能在制造、物流、医疗、社会治理领域应用;做大四个产业集群,重点做大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四个千亿级的人工智能相关产业集群。

(二)加大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力度。一是借鉴上海等先进地区经验和全市之力编制《郑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为主攻方向,研究制定未来三年我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和措施抓手。二是以创建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重点,探索出具有中部地区特色的智能制造发展郑州模式。三是推进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坚持以应用场景开放为牵引,以赋能和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加快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实施“人工智能+”工程,推进人工智能在制造、物流、医疗、政务等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打造一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四是完善政策保障。统筹安排制造业人工智能专项资金,积极推动企业研发经费奖补政策、企业技术改造税收增量奖补政策等落地实施,有力促进数字化转型发展。

(三)打造本地特色的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一是加强对智能化重点改造项目的推进,引导企业开展机器换人、生产换线,加快人工智能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到2025年,支持20个“机器换人”示范项目,实施30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二是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优化上下游协同,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每年投入资金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设备等,打造一批以宇通客车、中铁装备为重点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四是推动企业做强做大。推进龙头企业项目引育,积极争取其硬件制造、软件研发、开源大模型、生态创新中心、场景应用等在郑落地。推动本土企业发展壮大,完善企业梯度培育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政策措施,帮助企业积累业务场景落地经验和海量多源数据,重点提升本土企业人工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商业化落地能力。

(四)聚力发展制造业智能应用场景。一是制定政策鼓励制造企业、制造业应用集成商等聚焦“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管理、售后服务”等环节,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应用场景。二是打造应用标杆。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链,在装备、电子制造等较为成熟的领域,选择重大项目,依托高新区、经开区等,联合科研团队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标杆。三是推进智能制造诊断,聘请权威行业专家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对企业开展“一对一”智能制造诊断,查找突出问题,以诊断挖需求、以需求促改造。四是推进数据要素搭建,建立更加开放的数据跨部门共享平台,促进数据流通应用,在企业、政府推广设立首席数据官制度,支撑数据制度建设。

(五)搭建对接合作平台。一是建立制造业人工智能创新服务孵化平台,连接“政产学研”资源,筑牢数字化转型根基。二是引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鼓励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或数字化工程服务商,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赋能对象,强化共性、个性需求提炼,形成智能化改造模式。三是按照“区域+行业”思路,选定重点优势细分行业,分区域差异化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四是搭建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支撑打通“政-产-学-研-用”的闭环;赋能及服务当地产业链的中小型企业,并提供普惠算力;支撑科研创新&AI人才培养;支撑政府相关单位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增强区域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