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郑州市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提案

发布时间: 2024-07-03 【字体:

民进郑州市委会

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近年来,我国科技型企业数量迅速壮大,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从2012年到2022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从3.9万家增长至40万家,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如期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快速增加,全国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元。

截至目前,郑州市科技型企业总数1.18万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2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36家,高新技术企业4094家。2022年,全市社会研发经费投入344.7亿元,比上年增加34.3亿元,增长11.0%,研发投入强度2.67%,其中,企业研发经费支出282.1亿元,比上年增加30.4亿元,增长12.1%,占全部研发经费支出比重81.8%,占比较去年提高0.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投入185.7亿元,比上年增加19.8亿元,增长11.9%。郑州市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在涵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环节的全链条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中呈现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问题仍亟待重视。

一、存在问题

(一)受区域因素影响,区域间企业科创投入呈不平衡状态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激活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增强产业发展接续性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市各区域间企业科创投入关键工作并非是规模的提升,而是内部结构的优化。在一些具备创新基础条件,如:设施,资金,人才、制度保障等县区,自身科创环境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依据企业注册地数据,我市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22家名单中,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36家,其中高新区为47家和246家,占比相对较大;2022年新注册高新技术企业4094家之中,在高新区有1797家,占全市注册比例44%,其他县市区差距较大。

(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企业科创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目前,郑州市科技型企业总数达到1.18万家,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企业的研发投入除了专业领域,更主要投向数字化、智能化研发,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通信传输设备业,研发投入增长尤为迅猛。在各类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实力还有待提升,基础研究能力还比较薄弱,创新意识内生动力不强,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科研能力和财力不足,缺乏创新动力。

(三)产学研合作存在科创人才不能够相互间深度融合的现象

产学研深度融合之“本”,在于激活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产学研深度融合之“要”,在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主导作用;产学研深度融合之“策”,在于建立创新共同体,建设创新生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在人事管理、人才评价、考核分配、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差异性较大,制度模式和待遇水平的不同,很难达成合作目标与价值的一致,限制了相互之间的人才流动和深度融合。导致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之间所拥有的各自优势,如:技术、实验室、生产能力、市场渠道等无法形成合力,产学研有效融合受限,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应用。

二、对策建议

(一)区域政府积极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出台奖、激励措施,持续营造良好科创环境

探索实施通过设立产学研一体化全链条办事机构,破除创新主体间传统创新模式的沟通壁垒与合作成本,在梳理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强化各部门的政策衔接和政策稳定性。结合当地产业结构特色,进一步明确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战略性科技领域的应用、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效模式及实施方案、健全对各创新主体的合作规范管理,赋予科技领军企业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更多的权力,支持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决策、重大项目顶层设计等,进一步明确和把握产学研融合的核心要求、优化和改善联合创新环境、统筹和发挥各研发主体优势,出台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奖、激励措施,巩固和提升企业在与高校、研究院所合作间的科技成果转化和重大技术突破能力。

(二)引导企业主动适应数字化转型,激发企业产教研融合科创内生动力

深入不同行业了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找准中小企业痛点,针对不同行业企业数字化技术特点,通过标准制定、数据采集、数据开放、数据共享等措施,提供针对中小企业的行业通用型数字化解决方案。同时探索建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知识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数字化转型的知识培训,鼓励行业协会组织行业内企业、数字化服务商、科研院所开展数字化交流研讨活动,为转型试点的企业提供支持,避免企业在数字化实施过程中少走弯路和错路,借助数字化转型激发企业内在创造力,通过对数据的运用激发企业创新,引导企业主动适应数字化转型,激发企业在产教研深度融合方面的主体地位。

(三)打破传统用人机制,推动更多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

主动梳理重点领域企业、尤其是科创潜力高的规上企业,围绕其科技创新人才需求目录,依托政府招才引智计划,帮助企业发现、对接和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通过采取高补贴、高薪酬,以及企事业编制双重身份等措施,吸引更多高端人才,鼓励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进入企业;进一步健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制定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流动保障制度;探索实施搭建前沿性、灵活性的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的交流平台,使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产学研合作中。推动人才有序双向流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现互利共赢。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      点击量: